曹操占領漢中後為何不進攻蜀地,其實和諸葛亮北伐失敗原因一樣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赤壁之戰以後,曹操由於損失慘重只得休養生息,孫權開始消滅東南參與勢力,而劉備在與孫權分荊州後,按照諸葛亮的隆中對,在建安十九年拿下成都,自此擁有荊益二州,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基礎。
建安二十年,曹操率10萬大軍進軍漢中兵峰直指張魯,想要從漢中南下進軍益州,之後再順江而下一舉消滅劉備,孫權,統一全國。
但是漢中之地有陽平關,此關兩山間隔較近,無平坦地勢,易守難攻,萬夫莫開。
一般從關中進攻漢中都要翻越秦嶺,也就是子午谷、褒斜道、駱谷道等山路,然而西涼降兵缺向曹操匯報:陽平關南、北兩山相距甚遠,不好防守。
曹操一聽,就率大軍來到了陽平關,但當曹操實地考察時,傻了眼,這陽平關哪有開闊地啊,整個就是個懸崖中間的窄道,萬夫莫開啊。
沒辦法,來都來了,總不能還沒打就撤退吧,於是曹操硬著頭皮猛攻陽平關,然而損傷過半卻未攻破陽平關,軍中糧草告急,沒辦法曹操下令撤退,誰知在撤退的時候軍隊夜間迷路了,竟無意中闖進了陽平關側翼大營,張魯的弟弟張衛驚慌失措,敗逃漢中,張魯也遁走巴郡,最後投降曹操。
這時的劉備在幹嗎呢?正在荊州和孫權搶地盤呢,而曹操軍中的謀士劉曄、司馬懿都勸曹操趁劉備新占益州根基未穩,乘勢南下拿下益州,實施既定戰略,然而曹操卻拒絕了,還對司馬懿說:人要知足,不能得隴望蜀。
那麼,當時明明是大好機會,為何曹操不進攻益州呢?其實這就和諸葛亮五次北伐有三次失敗撤軍的原因一樣——缺糧。
1、漢中未定
曹操剛剛打下漢中這麼大一塊底盤,人心未穩,如果此時大軍南征,漢中極有可能叛亂,這樣曹操就腹背受敵,如若拿不下益州連回去的路都沒了,得不償失,況且劉備在得知曹操拿下漢中後,急忙與孫權修好回蜀。
2、士兵疲態
曹操攻打漢中前後歷時五個月,且多數為山地行軍,而且攻打陽平關又損傷近半,雖僥倖勝利但是疲態已現,如果不經休整直接南下益州,劉備豈不是以逸待勞,這種兵家大忌曹操不會犯,而且蜀地也多山,關隘較多,易守難攻,久攻不下更影響士氣。
3、糧草不濟
曹操在攻打陽平關時,由於久攻不下已經發生缺糧的情況所以才撤軍,即使漢中有糧,但如果從漢中往蜀地運糧豈不比諸葛亮漢中運糧至關中還要困難,蜀道難,難於上青天,比之秦嶺有過之而無不及。
諸葛亮後期五次北伐都是準備充分,都有三次都因缺糧撤軍,而曹操以疲憊之師對整備之師,又缺糧草,如何能得蜀地?
所以,正是由於考慮到蜀地難行,又多險阻,且漢中未穩,所以曹操才沒有輕舉妄動,而是鞏固果實,並說出「得隴望蜀」的話。
參考文獻:《三國志》、《三國志集注》
本文由從思考開始原創,轉載請註明作者。
三國時期的益州爭奪戰
赤壁之戰以後,曹操、孫權、劉備三家三分了荊州。荊州七個郡,曹操據有南陽郡和南郡的襄陽;孫權呢,據有江夏郡和南郡的江陵;劉備呢,趁著孫權派周瑜去攻打江陵的時候,奪取了荊州南方的四郡,就是長沙、貴陽...
三國時期最豪華的戰爭,名將雲集大戰兩年,劉備唯一一次大勝曹操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親自領兵進攻漢中張魯。秋七月,曹操來到陽平關,張魯想要獻出漢中,歸降曹操,但是他的兄弟張衛不肯,率領數萬兵馬拒守陽平關,依山而建十多里長的營寨。起初,曹操聽信了...
漫談三國:曹操得隴不望蜀,是適可而止還是錯失良機
曹操攻下陽平關後,漢中無險可依最終失守,張魯逃往巴中,被曹操勸降。拿下漢中後,謀士劉曄、司馬懿均建議曹操趁勢南下攻蜀,一舉拿下益州,曹操以「人苦不知足,既得隴,復望蜀」,沒有採納建議。七日後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