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三國:曹操得隴不望蜀,是適可而止還是錯失良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曹操攻下陽平關後,漢中無險可依最終失守,張魯逃往巴中,被曹操勸降。

拿下漢中後,謀士劉曄、司馬懿均建議曹操趁勢南下攻蜀,一舉拿下益州,曹操以「人苦不知足,既得隴,復望蜀」,沒有採納建議。

七日後曹操又改變主意,劉曄卻說蜀已定不可攻,曹操於是罷兵回朝。

劉曄、司馬懿支持曹操繼續攻蜀,有這麼幾點原因:

1、漢中是蜀地的北方門戶,曹操拿下漢中對於劉備是個極大的震動,此時攻蜀,可攜破漢中之威,摧垮蜀人的意志,益州本土的士族極有可能選擇歸附曹操。

2、劉備新得益州民心未定,現又分兵與孫權爭奪江陵,趁益州空虛可用最小代價拿下益州。

3、如果等諸葛亮穩定了益州民心,再以劍閣天險據守,那時攻蜀就會難上加難,後必為患。

劉曄和司馬懿的建議是建立在有利因素之上,對於不利因素卻沒有提及,凡事通常都有兩面,利弊也經常並存,曹操的決定是否錯過了攻蜀的良機,還需要看看不利的一面,利弊權衡之後才能得出最佳結論。

小編根據當時戰場背景分析下攻蜀將面臨哪些不利因素。

首先,我們看下曹操發兵攻打張魯的時間,是在建安二十年三月,攻下陽平關,占領漢中的時間已經到了七月,也就是曹軍出征五個月後才攻下漢中。

此時如果曹操決定攻蜀,有兩種選擇:一是馬不停蹄乘勝進攻;二是在漢中休整之後再進攻。

第一種,士兵經過數月征戰身心俱疲,戰鬥力已不是滿值,以疲憊之師難有勝算。

第二種,上面說的有利因素是有時間期限的,休整後戰機或將不在。

第二點,曹操攻打漢中時是以關中為後勤基地,現在以漢中為基地攻打益州,那麼關中的物資就需要過秦嶺運送至漢中,徒手行軍尚且艱難,何況運送大量軍需物資,還不能確保物資的及時供應,這對作戰部隊來說是致命的。

漢中本地物產並不豐富,加上張魯的投降士兵大約有五萬人,也要人吃馬喂,曹軍有十萬之眾,不可能依靠漢中本地作為軍需補充點。

以現有糧草儲備,如果不能如預料的那樣,在短期內攻下益州,曹軍將陷入缺糧的窘境,到時軍心必亂,不戰自潰。

第三點,曹操最初並無連續攻打益州的打算,因此兵員物資的配備都是以攻打漢中為標準準備的。

張魯總兵力在五萬左右,分別駐守漢中和陽平關,曹軍出征的人數在十萬左右,曹操與張魯基本在一個合理的攻守比例之內。

而劉備加上原劉璋的人馬,益州總兵力在十二萬左右,和曹操不相上下,從兵力上看,曹操作為攻方兵力不足,況且要先過劍閣天險,這就夠曹操喝一壺的。

第四點,曹操難以速勝。

劉曄和司馬懿的判斷是蜀人將在強大軍事壓力下,心理防線發生崩潰,而望風歸附。

這就有點一廂情願了,戰時對方的心理不可預料,誰能保證諸葛亮不能組織起有效的抵抗,戰局平穩之後,人心又將平復。

事實上,劉備在得知曹操取得漢中後,及時與孫權達成和解,火速回師成都。

而孫權在劉備撤走之後,又引十萬大軍進攻合肥,合肥有事,曹操必無心鏖戰。

所以留給曹操的時間窗並沒有多少。

由以上分析,小編認為曹操當時做出停止攻蜀的決策是利弊權衡下的結果,不存在錯失良機,在勝算不大的情況下,這並不算一個良機。

當然事無絕對,不排除按照謀士的設想,曹操僅以兵勢迫使蜀人歸降,不戰而屈人之兵,但劉備諸葛亮並非張魯,這種機率極低,沒必要以身犯險。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