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二十四名將的征程之二張兩夏侯篇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一呂二馬三典韋,四關五趙六張飛,黃許孫太兩夏侯,二張徐龐甘周魏,神槍張繡與文顏,雖勇無奈命太悲。

三國二十四名將,打末鄧艾與姜維。

夏侯惇(東漢末年名將、曹魏開國元勛)

夏侯惇(?-220年),字元讓,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

是西漢開國元勛太僕夏侯嬰之後,夏侯淵族兄。

勇猛善戰,十四歲時有人羞辱其師,他便將那人殺死。

曹操舉兵討伐黃巾軍時,夏侯惇隨曹操征討,擔任裨將。

初平元年(190年),討董卓聯軍組成後,曹操行使奮武將軍,更以夏侯惇為司馬,跟隨曹操到揚州募兵。

曹操建立勢力後,派夏侯惇屯白馬,不久又升折衝校尉,領東郡太守。

興平元年(194年),曹操征陶謙,留夏侯惇守濮陽。

張邈、陳宮叛迎呂布,曹操的家眷都在鄄城,夏侯惇率軍隊輕裝前往救援,呂布趁機進入濮陽,突襲獲得夏侯惇軍隊的軍用物資。

呂布用計詐降劫持夏侯惇,後為部將所救。

夏侯惇與荀彧、程昱力保三城,反攻呂布時卻被流矢射傷左目,敗北而回,從此被人稱為「盲夏侯」。

夏侯惇

後又復領陳留、濟陰太守、任建武將軍、封高安鄉侯。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接漢獻帝到許縣,夏侯惇轉任河南尹。

建安三年(198年),受命出兵幫助被呂布將領高順攻擊的劉備,但敗北而回。

建安七年(202年),劉表派劉備向北進攻,到達葉縣。

夏侯惇受命前去抵擋,雙方於博望坡對峙,劉備火燒自營退卻(火燒「博望坡」非諸葛亮之功),夏侯惇不聽李典所勸,與于禁追擊劉備,留李典守後。

最後,夏侯惇被劉備伏兵所敗,幸而李典來救,劉備才撤退。

建安九年(204年),鄴城破後,受任為伏波將軍,受權能簡單從事,不用拘於制度。

與田疇為好友,曾幫曹操勸田疇再次投靠,但不成功。

建安十一年(206年),衛固在河東反叛,與張晟、張琰及高幹等合兵一處,曹操派夏侯惇前去征剿,大獲全勝。

建安十二年(207年),因前後功勞增封邑一千八百戶,與以前所賜的加上有二千五百戶之高。

建安二十年(215年),參加了討伐漢中張魯的戰事。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征孫權歸還,命夏侯惇督二十六軍,與曹仁、張遼等人屯兵居巢,防衛孫權,並賜予能歌善舞的樂伎藝伎,下令道:「魏絳憑著與戎修好的功勞尚且能夠享受鐘磬之樂,何況將軍呢!」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操到摩陂,召夏侯惇同車,不經通傳,自由進入曹操的臥室。

後受拜前將軍,督各軍還壽春,徙屯召陵。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病故,曹丕登位,於二月已卯日拜夏侯惇為大將軍,但在四月庚午日夏侯惇便去世,曹丕穿上素服到鄴城東城門發喪,賜夏侯惇諡號為忠侯,夏侯家也獲得優厚待遇。

青龍元年(233年)五月壬申日,夏侯惇與曹仁、程昱因功而受到曹叡在曹操廟庭祭祀的禮遇。

夏侯淵(東漢末年名將、曹魏元勛)

夏侯淵(?-219年),字妙才,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名將,擅長千里奔襲作戰,官至征西將軍,封博昌亭侯。

夏侯淵是西漢太僕夏侯嬰之後,他夫人為曹操之妻妹。

曹操在家鄉受某案件的牽連,夏侯淵代其承擔。

後曹操又設法營救,才得以免禍。

當時兗、豫大亂,夏侯淵因為飢乏,捨棄了幼子,而養活亡弟孤女。

中平六年(189年)十二月,曹操在陳留起兵,夏侯淵以別部司馬、騎都尉職追隨曹操。

建安初年(196年),遷為陳留太守、後又遷潁川太守。

建安五年(200年)八月,曹操與袁紹戰於官渡,以夏侯淵行督軍校尉職。

十月,袁紹敗,夏侯淵督運兗州、豫州、徐州軍糧,當時軍中糧乏,夏侯淵及時運輸補給,軍勢遂得以重振。

同年,夏侯淵所養當時13、4歲的亡弟之女出城拾柴時為張飛所得,娶為妻。

從建安六年(201年)至建安十六年(211年),夏侯淵督率諸將先後平定昌豨[xī]、徐和、雷緒、商曜等叛亂。

建安十七年(212年)起率軍駐涼州,先後逐馬超、破韓遂、滅宋建、橫掃羌、氐,虎步關右,河西諸羌部全部投降,隴右被平定。

夏侯淵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正月,定軍山之戰打響。

劉備自陽平渡過沔水,駐於定軍山,夏侯淵率軍相爭。

劉備率精銳萬餘人,分十部夜襲張郃,張郃率親衛奮戰反擊,劉備不能克,夏侯淵派張郃守備鹿角東部,自率精銳守備鹿角南部,劉備於是全力猛攻張郃,張郃不敵,夏侯淵遂分軍一半往救張郃,於是劉備又在走馬谷採用燒圍角之策,趁夏侯淵前去救火、修補鹿角之時,派討虜將軍黃忠居高臨下突襲淵軍,夏侯淵遂戰死。

諡曰愍。

正始四年(243年)七月,曹芳詔祀夏侯淵等已故舊臣於太祖曹操宗廟。

張遼(三國時期曹魏名將)

張遼(169年-222年),字文遠,雁門馬邑(今山西朔州)人。

本是聶壹(漢武帝時著名的「馬邑之謀」的發動者)的後人,其家族為了避怨而改張姓。

張遼少年時便已舉郡吏,後被并州刺史丁原召為從事,命他帶兵往赴京都。

何進又遣張遼往河北募兵,共得千餘人。

後因何進已因剿宦失敗而死,因此張遼所領兵盡歸董卓所有。

董卓死後,張遼統兵歸屬於呂布,遷任騎都尉(相當於騎兵隊長,地位略低於將軍)。

不久,呂布為李傕、郭汜等擊敗,張遼跟從呂布往東奔至兗州,為曹操所敗後前往徐州。

建安二年(197年),張遼任北地太守、魯相等職,時年二十八歲。

建安三年(198年),呂布遣張遼與高順等攻破劉備,但其後曹操破呂布於下邳,張遼率領呂布軍餘眾歸降,被拜為中郎將,賜爵關內侯。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命張遼與關羽同為解白馬之圍的前鋒,擊破袁軍。

數有戰功,累遷裨將軍。

建安六年(201年),張遼與夏侯淵平定昌豨(漢末徐州東海太守,原為泰山群寇之一,後投降曹操,此人反覆無常,屢次叛亂,最後被夏侯淵率兵擊破,投降于禁,最後被殺死。

建安七年(202年)起張遼隨曹操征討袁氏兄弟。

建安十一年(206年),張遼率軍攻打荊州,平定江夏諸縣,在臨穎屯兵,受封為都亭侯。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征討在柳城的袁尚,張遼大破烏桓,斬單于蹋頓於陣前。

赤壁之戰時曹操徙趙儼為都督護軍,護于禁、張遼、張郃、朱靈、李典、路招、馮楷七軍。

建安十八年(213年),與臧霸同為征濡須口的前鋒,攻破孫權江西營,擒獲孫權都督公孫陽。

建安十九年(214年),孫權大將呂蒙奇襲攻下廬江的皖城,張遼在增援途中得知皖城失守,無奈被迫退軍。

三國形勢圖

建安二十年(215年)合肥之戰,張遼率800將士衝擊孫權的十萬大軍,打到了孫權的主帥旗下,令孫權聞風喪膽,吳軍披靡潰敗。

後以七千之眾大破十萬大軍,差點活捉孫權。

經此一役,張遼威震江東,聲名大噪,「張遼止啼」也成為民間流傳的傳奇典故。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操攻濡須口,孫權請降,留夏侯惇、曹仁、張遼等屯居巢。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去世,曹丕即位魏王,改遷張遼為前將軍,分封其兄張汛及一子列侯。

不久孫權再叛變,張遼還屯合肥,並進爵都鄉侯。

同年,曹丕稱帝,再封張遼為晉陽侯,增邑千戶,並前二千六百戶。

黃初二年(221年),張遼屯駐雍丘,染病。

張遼大病期間,孫權依舊對其非常忌憚。

黃初三年(222年),孫權再次背叛曹魏,曹丕派張遼乘舟,與曹休到海陵臨江駐防。

張遼與諸將同破吳將呂范。

但他的病情卻也日漸嚴重,同年在江都病逝,諡剛侯,享年五十四歲。

其子張虎嗣任其爵。

黃初六年(225年),曹丕追念張遼、李典在合肥之功,分封張遼百戶,賜一子爵關內侯。

正始四年(243年),張遼得享從祀於曹操廟庭。

張郃(三國時期曹魏名將)

張郃【 hé】(?-231年),字儁乂,河間鄚人。

應募參加鎮壓黃巾起義,後屬冀州牧韓馥為軍司馬。

191年,袁紹取冀州,張郃率兵投歸,任校尉。

因破公孫瓚有功,遷為寧國中郎將。

後在官渡之戰中投降曹操。

曹操對張郃的投降感到高興,親自迎接並稱「如微子去殷,韓信歸漢也」,此後擔任著偏將軍、封都亭侯。

此後,隨曹操攻烏桓、破馬超屢建戰功。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西征張魯,派張郃率五千步兵在前開道,一直到陽平。

張魯投降,曹操回軍,留張郃與夏侯淵、徐晃等守漢中,以拒劉備。

同年,張郃別督諸軍南下進攻巴東、巴西二郡,將當地百姓遷徙到漢中。

劉備派征虜將軍張飛為巴西郡太守,抗擊張郃。

張郃率軍進至宕渠,與張飛相拒五十餘日,張飛率精兵萬餘人從小道進攻張郃,由於山道狹窄,首尾不能相救,張郃大敗,之後收攏敗兵,撤回南鄭。

升遷蕩寇將軍。

張郃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劉備進攻漢中,屯於陽平,夏侯淵、張郃、徐晃等率軍迎擊,張郃負責防守廣石。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親自率精兵猛攻張郃。

夏侯淵被殺曹軍大敗,張郃同敗軍一起退守陽平關東。

不久,曹操遣使令張郃假節。

並親自領軍進攻漢中,不能取勝,於是撤出漢中的部隊,令張郃屯兵於陳倉。

延康元年(220年),曹丕即魏王位後,任命張郃為左將軍,進封都鄉侯爵位。

等到曹丕登基之後,又進封他為鄚侯。

後派張郃南下與夏侯尚一起進攻東吳政權的江夏郡。

張郃獨自率領幾路大軍渡過長江,奪取了百里洲上的吳軍堡壘。

曹叡即位後,派張郃駐紮荊州,和司馬懿一起防守孫權。

諸葛亮北伐圖

太和二年(228年),蜀漢丞相諸葛亮北伐,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吏民響應諸葛亮。

張郃領軍攻街亭,阻擋諸葛亮的部將馬謖。

馬謖依傍險要的南山紮寨,沒有下山占據城池。

張郃斷絕了他取水的道路,然後發起進攻,大敗馬謖。

公元229年(太和三年),諸葛亮再次出祁山,對陳倉發動猛烈進攻。

張郃領軍馳援。

公元231年(太和五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詔命張郃統領眾將到略陽迎擊,諸葛亮退守祁山,司馬懿強行命令張郃追擊,張郃追到木門谷,中箭身亡。

諡號壯侯,其子張雄繼承了他的爵位,封他的四個兒子為列侯,賜給他的小兒子關內侯的爵位。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24名將排行 最後都是怎麼死的?

一呂二馬(趙)三典韋,四關五趙(馬)六張飛, 黃許孫太兩夏侯, 二張徐龐甘周魏, 槍神張繡和文顏, 雖勇無奈命太悲,三國二十四名將, 打末鄧艾和姜維。這句順口溜起源於元末民間說書人之口,出處不得...

民間流傳的三國24名將,你覺得靠譜嗎

三國24位名將源於一首三國武將排名的打油詩,時間大約東晉以後,出處不詳,但在民間廣為流傳。此排名書籍、戲曲、民間資料亦找不到出處,版本也有很多,現在小編就取流傳最廣的一個版本,其詩如下。詩為:一...

三國人物名號中,誰的名號最霸氣?

水泊梁山上的好漢各自有著獨特的標籤--綽號,他們或是以技能為號,或是以神獸為號,或是以古人為號,凡是差不多搭得上邊的,以人物相匹配的,都是用來做了揚名江湖的「萬」。三國歷史人物雖然不用行走江湖,...

三國二十四名將,第一毋庸置疑!

二十四、姜維姜維(202年-264年),字伯約,天水冀縣(今甘肅甘谷東南)人。三國時蜀漢名將,官至大將軍。少年時和母親住在一起,喜歡儒家大師鄭玄的學說。因為父親姜冏戰死,姜維被郡里任命為中郎。 ...

五子良將≠五虎上將

東方剪報:五子良將是指三國時期,曹魏勢力的五位將軍,即前將軍張遼、右將軍樂進、左將軍于禁、征西車騎將軍張郃以及右將軍徐晃。

三國中的二十四位名將,終於都找全了!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歌聲響起,笑談君的眼睛不禁又濕潤了。現在就來扒一扒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