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吳政權特點之一,為什麼唯獨它沒有發生「虛君實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三國是個權力大變動時期,幾番爭奪之後,三足鼎立!三個政權實際上有四個領導人:曹操、孫權、劉備、諸葛亮。

領導人實際就意味著權力歸屬人。

北魏政權第一人無疑是曹操,他是丞相,狹天子的丞相;西蜀政權前期是劉備,後期大家一致認為就是諸葛亮時代了,諸葛亮也是丞相,託孤大臣兼丞相;孫權是君,東吳大帝。

東吳大帝孫權

撇開漢室正統思想,從集權角度來看,魏蜀兩國都是虛君實相:曹操廢黜三公,自任丞相,架空了天子和百官,諸葛亮以顧命大臣擔任丞相,十餘年來都沒有讓劉禪主政。

東吳政權有一個完全不同於魏蜀的便是執政權不在丞相而在君主,這不是因為沒有傑出人臣,恰恰是在於孫權執政有一個重要原則,就是君主集權制,有意防止了虛君實相制。

孫權是東吳政權特點的把控者,他有一個伴隨一生的性格特點——始終沒有安全感,與其說孫權是個時刻擁有危機感的人不如說他一直沒有安全感更為準確。

孫權,字仲謀

孫權的安全感來自兩個方面,對外,是東吳的穩固與否;對內,是政權的掌握與否。

所以為了找到安全感,孫權可以時而孫權聯盟時而向曹魏拖鞋,因時而變、忍辱負重;同樣為了安全感,孫權堅決不會讓託孤大臣張昭掌握實權,也不會讓陸遜實現真正的出將入相。

孫權稱帝設相雖然在公元229年,但是防止虛君實相卻是在赤壁之戰之前就已經開始了。

小霸王孫策死後,孫權接收的江東是個爛攤子,權力是哥哥託孤給的,自己的位置是靠張昭扶住的,江東是靠周瑜打理的,完完全全的沒有安全感。

孫權戰戰兢兢直到赤壁之戰之後他已經開始確定自己的帝王政略。

東吳的鼎立已經形成,自己的稱霸只是時間問題,而此時他已經看到曹操「名為漢相實為漢賊」。

那自己以後是否也會像漢獻帝一樣呢?

東吳政權人物

此時的張昭和周瑜,不得不讓他畏懼,於是他會採取一些手段或者說權宜之計。

隨著東吳政權老一代的退去,自己幕僚的上位以及拉攏當地士族,孫權已經可以慢慢架空張昭,所以張昭開始不直接主事了。

兵權方面,很多事跡可以表明孫權沒有讓周瑜放手去做,逐漸轉為魯肅的戰略,直到周瑜英年早逝。

自此之後孫權所有的權力都明顯把控,杜絕出現東吳版的曹操。

孫權稱帝之後,東吳的丞相也是三國中最弱的丞相。

第一任丞相(222年-225年)很少人知道,叫孫邵,三國志中沒有傳,不討論。

第二任(225年-243年)是顧雍,人物特點是為人沉默寡言,辦事低調沉穩,孫權不交代的事情基本不主動,唯一主動的就是為孫權推薦了很多人才。

第三任是陸遜,當了一年就被孫權氣死了。

之後的步鷲、朱據、諸葛恪等不列舉。


東吳丞相

東吳丞相的特點是顧問型,就是孫權喜歡的是品行能過關、能力次要,低調不多事、聽話最主要。

最明顯就是顧雍,當了很久,算是完全懂了孫權對丞相的定義。

據記載,
孫權曾諮詢朝政治理情況,此時張昭便慷慨陳詞大說特說,什麼法令太嚴,刑罰過重,應該怎麼怎麼樣做才對等等。

孫權聽了不說話,回頭問顧雍:「您覺得呢?」顧雍回答就一句話:「臣聽到的,就是張昭所說的。

」於是孫權開始討論訟獄減輕刑罰。

每次孫權遇到難題時也會派中書郎作為中間人請教顧雍。

顧雍從不大訴己見,贊成就請傳話者吃飯,討論研究,不贊成就不請吃飯,所以孫權不需要他的意見,只需要問中間人:丞相請你吃飯了沒?而作為丞相,顧雍也體察民情,收集建議,但他與張昭不同,他不會當廷論述,而是秘密上疏孫權。

如果被採納,就歸功於孫權;如果不被採納,就不再提了。

這便顧雍做丞相時的做的事情,這正是孫權希望他的丞相做的事情!

孫權有他自己的執政之道

那陸遜為什麼能當?應該是由於當時東吳當地的士族豪強對陸遜的聲望很高,孫權為了穩定政權籠絡人心,再次妥協,然而孫權依然大權在握不允許別人讓相權很重或者越出相權,即使是陸遜也不行,如果你沒有揣摩聖意,我行我素,那麼對不起,搞死你都不帶罪名的。

孫權也不允許有東吳版的諸葛亮出現。

最明顯的就是張昭當不了丞相。

文臣領袖張昭從設相位開始就是眾望所歸,盼了一次又一次,結果都沒有他的份。

原因很多,根本就在於孫權有意防止虛君實相,所以他必須權衡君權與相權之間的比重關係。

而張昭就是會讓相權增加,從而減弱他君權的人物,所以只能與丞相之位無緣了。


張昭影視形象

本來帝王的權術往往就是以平衡臣子的勢力來穩固自己,他們的「任人唯賢」前提是「為我所用」,而君主自身的能力決定了可以駕馭的人才,那麼不能過賢也就理所當然了。

可見孫權的政治遠見更多的是體現在他的帝王策略,這也是為什麼唯有東吳政權沒有出現虛君實相的根本原因!——虛君實相是好是壞,主要看結果,而它的結果好壞關鍵在於丞相。

但是產生不產生虛君實相卻重點在於君,而非臣。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後三國之東吳第一權臣諸葛恪

後三國之東吳第一權臣諸葛恪諸葛恪(203-253年),字元遜,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人。他體格肥胖,是三國時期東吳權臣,蜀漢丞相諸葛亮之侄,大將軍諸葛瑾長子(有觀點認為諸葛恪實為諸葛亮之子,因當...

《三國志》中的細節:周瑜為什麼沒有諡號

諡號可以說是古代功臣的標配,然而三國時期的周瑜,作為東吳政權的奠基人之一,死後卻沒有獲得任何諡號。不僅如此,與他同時代的東吳功臣都沒有得到諡號。蜀漢雖然在劉備在位時期,只有法正有諡號。不過,關羽...

孫策的託孤大臣為何當不上丞相

帝王死的時候,因為繼位者年幼,往往會讓一些信得過有能力的大臣輔佐這個繼位者,這就是所謂的託孤大臣。三國時期,三國都有一個這樣的大臣,東吳的張昭和周瑜就是孫權留給弟弟孫權的託孤大臣。又因為周瑜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