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東吳歷史上張昭為何一直當不上東吳丞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張昭加入孫吳集團的初衷應該是,以江東為漢室藩屏、保土護民,而非助孫權稱霸。
所以投降曹操,孫氏消亡,但有助於國家統一,對天下有大功。
在一定程度上,張昭的士人心態和曹操首席謀臣荀彧一樣,都打算曲線救國。
但是,荀彧是真正地忠於漢室正統,張昭就不那麼光明正大了,明知曹操是漢賊,在關鍵時刻一再妥協投降,更像是畏懼強權。
周瑜和魯肅出身江北地方豪強,武人氣質較重,不受士大夫名節觀念束縛,欲助孫權成就霸業。
赤壁大戰後,張昭已經邊緣化了,退出孫權的核心決策層。
二十多年後孫權登基時,依然對張昭當年的投降主張耿耿於懷,對後者說「如果聽從你的主張,我早就乞食於曹氏了」。
曹魏和蜀漢都曾有丞相之職,但出現於特殊時期。
比如曹操罷廢三公、自任丞相,以丞相霸府架空天子和朝廷百官,為改朝換代做準備。
諸葛亮以顧命大臣擔任丞相,實際上代替孱弱的劉禪處理朝政。
孫吳的丞相是常設官職,基本上繼承自西漢,丞相為百官之首、掌握大權,但職責是輔佐皇帝。
221年,孫權稱吳王,張昭作為孫吳文臣元老,德望、品行都堪稱楷模,是眾望所歸的丞相人選,但孫權偏偏選了名不見經傳的孫邵。
大名士孔融曾稱孫邵為「廊廟才也」,也就是能力可做朝中大官,但他怎能與張昭相比?孫邵似乎是一個過渡性人物。
225年孫邵病死,孫吳百官再次推舉張昭為相,這次孫權選擇了江東大族顧氏的顧雍。
孫權不用張昭的理由有兩個,一是丞相責任繁重,不應勞駕張昭,這明顯是藉口,另一個原因張昭性格剛正嚴厲,易起衝突,這倒是實情。
除了當年張昭妥協投降,孫權選顧雍更有深層原因。
孫吳據有江東已經三十年,淮泗集團的大多數謀臣武將都已去世,後輩人才不足,孫權必須依靠江東本土大族治理國家。
此時陸遜是上大將軍,駐紮於軍事重鎮武昌,掌握重兵,陸遜正是當年孫策圍攻導致死亡近半的陸氏的族人,他地位如此之高,是孫吳江東化的象徵,加上顧雍為丞相,江東大族代表擔任文武最高官職,表明孫吳政權與江東大族融合加深,達到和諧一致的高峰。
229年孫權稱帝後,張昭地位進一步下降,基本上賦閒在家,僅偶爾參與朝政討論。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儘快刪除相關內容。
- 藍月傳奇
- 美女陪玩
- 熱血傳奇
- 套裝贈送
曹操為什麼說生子當如孫仲謀
在三國霸主曹、劉、孫中,孫權無疑是最幸運的:曹操南征北戰,九死一生,好不容易才從一無所有發展到最終擁有半壁江山;劉備亦是顛沛流離吃盡苦頭,終於偏霸一方。孫權則不然,他沒有刀槍火海般的艱難創業經...
力主降曹的張昭,反贏得江東人人敬仰,更被曹操視為眼中釘
赤壁之戰時力主降曹的張昭,從來並非真正意義的「投降派」,相反,從孫策攻取江東起,張昭就一直被孫氏兄弟信賴為老師,並從無到有組建了孫吳政權整個幕僚文官系統,地位等同於荀彧之於曹魏、諸葛亮之於劉備。...
東吳政權特點之一,為什麼唯獨它沒有發生「虛君實相」
三國是個權力大變動時期,幾番爭奪之後,三足鼎立!三個政權實際上有四個領導人:曹操、孫權、劉備、諸葛亮。領導人實際就意味著權力歸屬人。北魏政權第一人無疑是曹操,他是丞相,狹天子的丞相;西蜀政權前期...
東吳開國第一丞相,默默無聞,為什麼不是大名鼎鼎的張昭?
熟讀三國歷史,我們都知道東吳是孫堅和孫策打下來,孫權坐上去的。孫策死後的時候,把自己的弟弟推了上來,並且將自己的弟弟託付給周瑜和張昭。而周瑜和張昭基本是孫策的鐵桿,幫助孫策打下江東,也是孫策的託...
我看《三國演義》中的「張昭」
「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可見三國時期張昭在吳國的份量。《三國志·吳書·張昭傳》記載:「孫策創業,命昭為長史、撫軍中郎將,升堂拜母,如比肩之舊,文武之事,一以委昭」。這段話不難理解,也...
揭秘:孫權為何不用影響力最大又忠心的張昭為相
張昭是東吳資格最老、影響最大的人物。他在孫策創業時就深受器重,「文武之事,一以委昭」。孫權繼任後,張昭對孫權可說是忠心耿耿,「率群僚立而輔之」,為東吳的鞏固發展貢獻不小。孫策、孫權兄弟均得其助力不小。
一句話讓他說錯了,他就永遠沒當上丞相
我們都知道張昭是東吳老臣,最早跟著孫策混的,可以說為東吳立下了巨大的功勞。可是他卻一直都沒有當上東吳集團的丞相,其中各種原因讓後人不斷猜測。公元200年,孫策終於拿下了江東,為東吳立國奠定了基業...
張昭在東吳的地位和周瑜不相上下,他為何後來不被孫權重用
我們知道三國時期的吳國實際奠基者是孫權的哥哥孫策,孫策為人驍勇而且善於籠絡人心所以在他南下的時候很快就占據了江東。然而不幸的是孫策就在自己創立江東基業後不久便被仇敵行刺,當是孫策剛占據江東而且...
三國時不止諸葛亮握有「君可自取」的最高政治遺囑,還有他
本文是【大鵬說《通鑑》之79】三國時期的託孤,最著名的莫過於劉備在白帝城對諸葛亮的生死相托。蜀漢章武三年,公元223年三月,被陸遜在夷陵一把火燒得大敗而歸的劉備,無顏回成都見蜀漢父老,最終在白帝...
三國時期,孫吳的政權如何實現江東本土化的
昨天我們說了曹操和是加大組織間的愛恨情仇,但其實三國時期面對世家大族挑戰的並非曹操一人,在江東的孫權,也與曹操面臨著類似的問題,而且東吳政權也和曹魏政權一樣,對世家大族經歷著由對抗到合作的轉變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