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大戰後,孫權為什麼沒有找主降的張昭秋後算帳?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張昭,東吳重臣,也是孫策孫權手下非常重要的一位謀士。

孫策創業初期,寄居於袁術手下,而袁術對孫策處處防範,孫策大失所望,借討伐橫江之際,度過長江,自此,開始在江東四處征伐,最終創立了東吳大業。

在平定江東的過程中,張昭作為孫策的後勤部長,立下了大功勞,孫策基本主抓軍事,而治理地方的繁瑣的事情,基本是張昭一人在打理,張昭也沒有辜負孫策的重託,短短几年,江東在他的手上治理的井井有條。

可惜天不假年,孫策英年早逝,在25歲的年齡即被刺客刺殺身亡。

接過他衣缽的是孫策的弟弟孫權,當時孫權也非常年輕,對內並不能服眾,例如軍政大權在握周瑜,當時如果真的有心去取代他的話,未必沒有可能。

張昭作為群臣的表率首先表明立場,又作了孫權的長史。

一邊與漢朝的朝廷保持聯繫,一邊又安撫百姓,讓文武群臣各司其職,使得江東的政局,並沒有因為孫策的早逝而出現混亂。

張昭是真正的能文能武,在孫權南征北戰的時候,張昭再次扮演了後勤部長的角色,留守後方保證軍馬糧草,百姓安居樂業。

當時的江東,並不是十分太平,黃巾軍餘黨依然在江東活動,山越叛亂,豫章郡主帥周鳳自立等等,張昭率領部隊一一平定。

但是,張昭政治生涯面臨最黑暗的一段時期,應該是赤壁之戰後,赤壁之戰之前,張昭一直主張投降曹操,最後,在周瑜,魯肅等一班戰將的勸說下,孫權才痛下決心,「聯劉抗曹」。

最終赤壁大戰一把火,曹操敗走華容道,從此,魏、蜀、吳,三國鼎力。

可能很多人心理有一個疑問,赤壁大戰取得了這麼大的勝利,而一直主張投降的張昭,為什麼孫權沒有找他秋後算帳。

筆者除了張昭是東吳老臣,功臣之外,還有以下幾個原因,是孫權沒有殺張昭,甚至繼續重用張昭的主要原因。

自古以來,主戰派和主和派,如果君主偏向於戰爭,那麼肯定是主戰派受重要,這時候主和的一方雖然暫時被壓制,但好少有招來殺身之禍的。

為什麼呢,出現主戰派和主和派的情況,一般是處於弱勢的一方,而戰爭的結果,好少有一次弱勢一方就徹底擊潰強勢的對方,打得強大的對方再也抬不起頭的。

赤壁之戰也是這樣,雖然東吳和劉備他們取得了勝利,曹操被趕回了北方。

但曹操的曹魏集團,依然是最強大的一方。

留住張昭等人,孫權也在給自己留一條後路,萬一下一次又要講和呢?天下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作為政治家的孫權,不可能不懂。

例如劉備,赤壁之戰時候是孫權的朋友,當赤壁之戰後,爭奪荊州,馬上兩家就兵戎相見。

如果君主偏向於主和,那主戰派往往就悲劇了,例如岳飛,主戰派一般軍權在握,君主想和的話,一般會忌憚於主戰派的軍事能力,這時候,往往就假手主和派用一些下三濫的手段,來除掉這個隱患,畢竟每個人不都是岳飛,也有可能是朱溫。

第二個原因,當時江東的四大家族,朱,張,顧,陸,這些世家大族,是孫權在東吳執政的根基,他必須爭取這些世家大族的支持。

而張昭,陸遜等,就是這些世家大族的代表人物,孫權輕易不會去觸動自己的根基,這點無需質疑。

除非發生非常特殊的情況,例如孫權晚年的時候,太子孫和和魯王孫霸爭奪皇位,陸遜以及張昭的兒子張休被捲入了這場皇權爭奪戰,這時候的孫權就毫不客氣了,逼死陸遜,賜死張休。

第三,就是張昭是非常有能力,也算是忠心耿耿,還敢犯顏直諫。

對孫權是有很大的輔助作用的,有一句話說的好,「外事不決問周瑜,內事不決問張昭」,可見張昭的重要性。

而在諫言方面,有一件事情,就可以看出張昭的重要性。

話說孫權喜歡打獵,還經常騎馬去射殺老虎,有時候老虎都會撲到馬鞍那裡去。

張昭這時候進進言了,說:「皇上,你是萬民的皇上,開疆闢土,守土固方是你的責任,而不是去尋訪猛獸」。

孫權一聽就慚愧了。

最後一點,張昭被留住,孫權有沒有想過用他來平衡周瑜呢,畢竟赤壁之戰後,周瑜軍政大權在握,這還不是一日兩日的事情,赤壁大戰之前,周瑜就已經是最重要的軍事將領了,也許你認為孫權不可能去猜疑周瑜,但作為一個君主,他對任何人都沒有百分之百放心的,周瑜去給孫策奔喪的時候,孫權第一句話,就是問問周瑜帶了多少人馬?

綜上,即使赤壁大戰,孫劉聯軍大勝曹操,主降的張昭依然是穩坐釣魚台,沒有遭受絲毫來自於孫權的懲罰。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亂世的十大勢力之孫家

說完了劉表,就不得不說說劉表的死對頭——孫家。曹孫劉三家裡面,一般說到曹,即言曹操,說到劉,即言劉備,說到孫就比較麻煩,得說孫家。原因是,曹操、劉備兩家的江山,基本上是這兩個人打出來的,而孫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