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都是國演義里主要人物介紹,如今都沉默在歷史的長河裡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諸葛亮

諸葛亮,字孔明,人稱臥龍,漢末徐州琅邪郡陽都縣(今山東沂南縣)人,父諸葛珪曾為泰山郡丞,叔父諸葛玄為當時名士。

諸葛亮兄諸葛不共戴天瑾仕於吳孫權,拜大將軍、左都護,領豫州牧。

亮從弟諸葛誕仕於魏,為吏部郎,累遷揚州刺吏、鎮東將軍、司空。

兄弟三人「並有盛名,各在一國。

於時以為『蜀得其龍,吳得其虎,魏得其狗』」(《世說新語.品藻》注云:狗乃「功狗」之狗,雖非龍虎之比,亦甚有功之人,故曰並有盛名。

)。

諸葛亮早年不得志,不為志向所屈,故結廬於襄陽城西隆中山中隱居待時。

公元207年,思賢若渴的劉備三顧茅廬,請計於諸葛亮,諸葛亮精闢地分析了天下形勢,提出了統一天下應走鼎足三分,聯吳抗曹的道路,也稱「隆中對策」。

這是諸葛亮為劉備提出的一條正確的政治路線相軍事路線,也是諸葛亮一生的行動綱領。

從此,劉備的事業才出現了轉機。

公元208年曹操率三十萬大軍南下荊州,諸葛亮以其大智勇出使東吳,說服東吳抗擊曹操,取得赤壁之戰的勝利,為劉備取得立足之地。

劉備稱帝後,諳葛亮任丞相。

公元223年蜀後主劉禪繼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

他勵精圖治,賞罰嚴明,推行屯田政策,並改善西南各族與蜀漢的關係,有利於當地經濟、文化的發展。

他曾六次北伐中原。

公元234年,因積勞成疾,病逝於五丈原,葬於定軍山(今陝西勉縣東南)。

諸葛亮的一生共兩個二十七年。

公元207年以前的二十七年,是他修身養性立志用世的準備階段。

他學有所成後沒有北走曹操,也沒有南歸孫權,而是輔佐了「名微眾寡」的劉備,這固然有客觀原田,但也並非出於偶然。

他之所以要選擇興復漢室的道路,說明他是一個維護封建綱常、崇尚儒家忠義道德的正統思想家。

公元207年到234年的二十七年,是諳葛亮盡忠蜀漢的階段。

無論先主、後主都非常信任他。

他沒有恪守儒家教條,他尊王而不攘夷,進兵南中,和撫夷越,在三國中執行了最好的民族政策。

他明法、正身、和吳、治軍,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無私奉獻精神戰鬥到生命的最後一息。

他的忠公體國精神,生前就深受蜀人愛戴,死後更長期受到後人的敬仰,已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份遺產。

龐統

龐統,劉備謀士。

字士元,襄陽(今湖北省襄樊)人。

外號「鳳雛」先生,與諸葛亮齊名。

龐統其貌不揚,卻胸懷韜略,素有大志,他是東漢末年、三國之初可遇而不可求的怪才。

龐統平日和司馬徽、諸葛亮、崔州平、石廣元、孟公威、徐庶是要好的朋友。

龐統和諸葛亮在這些朋友中是出類拔萃的大才。

世人稱:「伏龍、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

劉備領荊州時,任龐統為耒陽縣令,在縣官位上不理縣事,後經諸葛亮、魯肅再三推薦,被劉備任為副軍師中良將。

在建安十九年(公元二一四年)與劉備進取川中時,在卉縣(今四川省廣漢北)落鳳坡被劉璋手下名將張任用伏兵亂箭射死,當時只有三十六歲。

死後追爵為關內侯。

後人對龐統之死作詩嘆息:

古峴相連紫翠堆,士元有宅傍山隈。

兒童慣識呼鳩曲,閭巷曾聞展驥才。

預計三分平刻削,長驅萬里獨徘徊。

誰知天狗流量墜,不使將軍衣錦回。

《三國演義》的龐統有更多的智謀表現。

而史實的龐統則與法正先後為劉備在野戰、軍事方面的倚重的智囊。

陳壽先生比法正為程昱郭嘉,比龐統為荀彧。

趙雲

趙雲,蜀國五虎大將第三位。

字子龍,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人,以勇敢善戰著稱。

原為公孫瓚的部下,後歸劉備。

劉備被曹軍打敗於當陽長坂坡,趙雲六進六出曹操百萬軍中,救出了甘夫人與阿斗。

劉備東吳招親,趙雲領軍護衛,後攔江截救阿斗,一桿長槍,神出鬼沒,渾身是膽,一生征戰無數,屢建奇功,後拜翊軍將軍,中護軍征南將軍,封永昌亭侯。

公元二二七年隨諸葛亮進攻關中,失利於箕谷,退回漢中,不久病死,享年七十三歲。

後人有詩讚趙雲說:

常山有虎將,智勇匹關張。

漢水功勳在,當陽姓字彰。

兩番扶幼主,一念答先皇。

青史書忠烈,應流百世芳。

馬超

馬超,生於公元一七六年,死於公元二二二年,蜀國五虎大將第四位。

字孟起,右扶風茂陵(今陝西省興平縣)人,出身於涼州豪強家庭。

東漢末年隨父親馬騰起兵打仗,任偏安將軍、封都亭侯。

父親馬騰被曹操用計殺害後,領兵為父報仇。

建安十六年(公元二一一年)進攻曹操,與許褚大戰於潼關,後被曹操用反間計打敗,逃回涼州,又被揚阜等殺敗,逃往漢中歸附張魯。

後投歸劉備,攻取成都時立下大功,拜驃騎將軍,領涼州牧,封鄉侯。

用一桿長槍,有神威將軍的美名,是三國時期的名將。

勇有餘,謀不足。

後病死。

黃忠

黃忠,蜀國五虎大將最後一位。

字漢升,南陽(今河南省南陽)人。

最初在劉表屬下任中郎將鎮守長沙攸縣。

當曹操南下時,仍忠守長沙。

後劉備派關羽攻長沙時,城破被困,降了劉備。

劉備平荊南四郡後,隨其進取四川,常打先鋒,勇冠三軍。

建安二十四年,劉備取漢中時,黃忠在定軍山用計斬曹軍大將夏侯淵,大敗曹軍,被封為征西大將軍。

使一口大刀,箭法精良,百發百中,年歲雖大,卻常不服老。

劉備為漢中王后,拜忠為後將軍,後賜關內侯。

220年,黃忠病逝於營寨中,享年七十五歲。

後人有詩嘆道:

老將說黃忠,收川立大功。

重披金鎖甲,雙挽鐵胎弓。

膽氣驚河北,威名鎮蜀中。

臨亡頭似雪,猶自顯英雄。

魏延

魏延,蜀國名將。

子文長,義陽(今河南省桐柏)人。

關羽攻長沙時,魏延殺主獻城,後隨劉備入川,一路戰功不少。

任鎮遠將軍,漢中太守。

隨諸葛亮平定南蠻,在陳倉力劈曹魏大將王雙,遷升為征西大將軍,封南鄭侯。

諸葛亮死後,與長史楊儀爭兵權,被諸葛亮生前安排的馬岱誅殺。

擅用大刀,刀法熟練。

姜維

姜維,字伯約,天水郡冀縣(今甘肅甘谷縣)人。

父姜炯,天水郡功曹,後死於戰場,姜維任參軍。

公元228年,諸葛亮兵出祁山,奪取天水、南安、安定等郡,鎮守天水的魏將姜維歸附蜀漢,為倉曹掾,加奉義將軍。

公元234年,諸葛亮病死五丈代。

從文字上看,古代「羌」、「姜」字形相近,一音之轉。

《後漢書.西羌傳》:「西羌之本,姜姓之別也。

」可證,姜維是三國時期為數不多的少數民族「幹部」之一。

姜維的一生為蜀漢政權的鞏固和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他歸附蜀漢後曾先後四次隨諸葛亮出師北伐,立下了許多戰功。

諸葛亮逝世後,他從容鎮定,有條不紊地整頓軍馬安全撤退。

費禕死後,他總攬軍權,曾先後多次出兵北伐,決心完成前人未竟事業統一天下。

直到劉禪投降,西蜀滅亡後,他還想利用鍾會復興蜀漢,可見出他忠於蜀漢的堅定信念。

另外,姜維在繼承相貫徹諸葛亮的「和夷」政策、改善民族關係、加強民族團結方面,也作了許多努力,有一定貢獻。

諸葛亮死後,姜維為涼州刺史。

公元247年,汶山(今四川茂汶)變亂,姜維率兵前往平定。

隨後又出兵隴西、南安、金城一帶,大戰魏將郭淮、夏侯霸於洮西。

這兩次出兵,他都注意貫徹諸葛亮生前的「和夷」政策,安撫了少數民族,調整了民族關係,實現了民族團結的願望。

有人說,諸葛亮特別器重姜維,除了姜維自身的才略之外,主要是因為姜維是少數民族將領,熟悉民族地區的人情世俗及自然形勢。

重用他不僅有利北伐,而且體現了「和夷」政策。

這種說法有一定道理。

劉禪

劉禪,字公嗣,小名阿斗,劉備的大兒子,建安二十四年(公元二一九年)立為太子。

劉備死後繼位於成都,稱帝時十七歲。

在位期間,由丞相諸葛亮輔佐執政。

諸葛亮死後,因信任宦官黃皓,致使姜維從北伐中原的前線撤回漢中沓中屯田開荒。

炎興元年(公元二六三年)鄧艾領軍從陰平險道奇襲成都,劉禪出位投降,被封為安樂公。

後人作詩嘆息道:

追歡作樂笑顏開,不念危亡半點哀。

快樂異鄉忘故國,方知後主是庸才。

關平

關平,冀州關家莊關定的兒子。

關羽千里走單騎尋找劉備時收為義子。

跟關羽學習武藝,深得關羽刀法,一生伴隨關羽。

關羽被東吳呂蒙、陸遜用計襲取荊州後敗走麥城,關平同往,後與關羽一同被俘,遭孫權殺害。

關興

關興,關羽的親生兒子。

關羽遇害後,隨劉備東征伐吳,英勇殺敵。

諸葛亮伐魏時,關興是主要戰將,屢建戰功。

後殺東吳潘璋,奪回關羽的青龍偃月刀。

張苞

張苞,張飛之子。

為替父報仇,隨劉備東征伐吳。

用丈八蛇矛,打仗勇猛,武藝高強,與關興是當時蜀軍中的優秀將領。

隨諸葛亮伐魏時,在戰事中不慎趺落山中,頭部受傷,不久死去。

蔣琬

蔣琬,生年不詳,死於公元二四六年,蜀國大臣。

字公琰,零陵湘鄉(今湖南省湘鄉)人。

劉備自任漢中王時,他為尚書郎。

後在諸葛亮丞相府任長史,諸葛亮死後代其執政,為益州刺史、大將軍、尚書,封字亭侯,大司馬。

孟獲

孟獲,三國時彝族首領之一,建寧(今雲南曲靖)人。

劉備死後,他與地方軍隊起兵反蜀。

公元二二五年諸葛亮南征,他被七擒七縱,最後心服口服,誓不反蜀。

後到蜀國作官,為御史中丞。

馬岱

馬岱,馬超堂弟,蜀漢名將。

隨馬超作戰多年,歸附劉備後作戰英勇,隨諸葛亮平定南蠻,在七擒孟獲時多次立功。

諸葛亮見馬岱忠勇,臨死前授以密計,在魏延造反時一刀誅殺了魏延。

劉封

劉封,劉備義子。

赤壁大戰時率領水軍作戰。

劉備入川稱帝後與孟達一起守上庸。

關羽兵敗,廖化向孟達、劉封求救,孟達挑撥劉封拒不發兵。

關羽被害後,劉封被劉備殺死。

馬謖

馬謖,生於公元一九○年,死於公元二二九年,馬良之弟,蜀國將領。

字幼常,襄陽宜城(今湖北省宜城)人。

得諸葛亮器重,升為參軍,劉備臨死前曾告誡諸葛亮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重用。

」建興六年(公元二二九年)違反諸葛亮的命令,未在街亭當道駐紮,被魏將張打敗,失了街亭,蜀軍被迫退軍漢中。

被諸葛亮以違犯軍法之名斬首。

馬謖死那年,只有三十九歲。

後人曾作詩道:

失守街亭罪非輕,堪嗟馬謖枉談兵。

轅門斬首嚴軍法,拭淚猶思先帝明。

劉巴

劉巴,字子徹,零陵烝陽(今湖南邵東)人。

祖父劉曜,蒼梧太守。

父劉祥,江夏太守、蕩寇將軍。

公元l90年,劉巴禍避零陵,為郡主記主薄。

公元208年,曹操南下荊州,劉巴北上投奔曹操。

赤壁戰後,奉曹操之命回江南招降。

劉備深恨劉巴。

諸葛亮勸劉巴留下,劉巴不從。

因無法復命曹操,劉巴便南下交州,改姓張,輾轉進入益州,投劉璋麾下。

公元211年,劉備取益州,劉巴歸附備,為左將軍西曹掾。

劉備稱帝的第二年,劉巴病逝。

劉巴也是三國時期第一流的才智之士,每當重大事件,他都能以敏銳的政治眼光作出準確的判斷。

早在跟隨劉璋時,他就曾諫阻劉璋不要引劉備入蜀。

這在當時對劉璋來說不失為良言。

但劉璋昏聵,終致亡。

隨劉備後,劉巴也多有奇策良謀。

劉備攻成都時,為鼓勵士氣,曾許諾城破之日不過問府庫財物。

所以成都城破,劉璋數年的積蓄被士卒一掃而光。

後來,軍用乏絕,劉備問計於劉巴。

劉巴建議趕鑄面值百文的大錢,把貨物定出價格,開放市場。

結果,那些被士卒搶走的財物很快就回收了。

諸葛亮曾稱讚說:「運籌策於帷幄之中,吾不如子徹遠矣。

」(《三國志.蜀書.劉巴傳》裴松之注)

同時,劉巴也是個性格化的人物。

他恃才傲物,輕視張飛。

公元221年,劉備議稱帝,劉巴竭力勸阻。

這也是他在蜀漢沒能有更多建樹的原因之一。

三國演義之魏國主要人物介紹

徐庶

徐庶,字元直,豫州潁川郡人;本名徐福;自幼好劍擊,早年因在家鄉闖禍,化名單福,從此折節向學,遍訪名師。

徐庶的其中一位好朋友就是司馬徽。

因慕劉備仁德之名投靠他,助劉備破初次南下的曹軍。

但由於年老母親仍在許都﹝曹操勢力主管﹞,並被曹操威脅,徐庶不得不回許都,臨行前推薦諸葛亮給劉備,更發誓不為曹操出一謀。

鍾 會

鍾會,生於公元二二五年,死於公元二六四年,魏國儒將。

字士季,潁川長社(今河南長葛東)人,曹魏大臣鍾繇的兒子。

少年時博覽群書,有才藝,志向遠大,是司馬昭的重要謀士、儒將,通曉兵法,機謀深遠,景元四年(公元二六二年)與鄧艾分兵滅蜀,與姜維結為兄弟。

謀做西川王時,事發敗漏被衛瓘領兵所殺。

鄧艾

鄧艾,生於公元一九七年,死於公元二六四年,魏國名將。

字士載,義陽郡棘陽(今河南新野東北)人。

曹操占荊州時,家遷汝南(今河南上蔡縣西南),早年喪父,年十二隨寡母移居潁川(今河南許昌市)。

鄧艾家世寒微,無祖蔭可庇,且少孤貧苦,但他少年壯志,聰明好學,精通兵法,打仗善於利用地理,有謀略。

任兗州刺史時,引兵在祁山多次與姜維交戰,有功封為安西將軍。

景元四年(公元二六三年),率兵從陰平小路翻越峻岭,奇襲成都,滅了蜀國,創造了三國歷史上劃時代的戰爭奇蹟。

後被鍾會誣陷謀反,與兒子鄧忠一起被衛瓘殺害。

西晉武帝司馬炎泰始元年(265年)後的赦罪,冤案昭雪。

代表性戰役:

1. 249 年,洮城攻防。

2. 255 年,毌丘儉兵變。

110 回。

3. 255 年,洮西會戰。

110 回。

4. 256 年,段谷會戰。

111 回。

5. 257 年,長城之戰。

112 回。

6. 262 年,侯和會戰。

115 回。

7. 263 年,滅蜀漢戰役。

117、118 回。

典韋

典韋,陳留人。

曹操名將。

使一雙鐵戟,勇猛過人。

曹操與張繡交戰時,典韋駐守曹操大寨,奮力迎敵,終因鐵戟被盜,受圍斷而死。

在這一戰中,曹操的長子和侄子也都戰死了。

事後,曹操親自祭奠,痛哭失聲。

他對眾將領說:「吾折長子、愛侄,俱無深痛;獨號泣典韋也!」。

徐晃

徐晃,字公明,河東楊郡(今山西省)人。

曹操手下名將,武藝高強。

原為楊奉部將,時值漢獻帝被李jue、郭汜劫持,保駕立功。

後歸附曹操,作戰勇敢,兼有謀略,深得曹操喜愛。

曹仁守樊城時,徐晃前往救援,不因與關羽有私人友誼而廢公事,仍舉斧與關羽大戰八十餘回合。

孟達於新城謀反時,司馬懿調徐晃急行軍趕往新城,誅殺孟達,反被孟達一箭射中額頭,回營後死去,享年五十九歲。

許褚

許褚,三國時魏國名將。

字仲康,沛國譙(今安徽亳縣)人。

在曹操宛城戰張繡時,因屢建戰功,賜關內侯。

後與馬超大戰於潼關,威名大振。

因勇猛知名,軍中外號「虎痴」。

曹丕稱帝時,封萬歲亭侯,升為武衛將軍,總督中軍禁兵。

曹睿即位後,又進封許褚為牟分侯。

許褚病死後,被追贈為壯侯。

張郃

張郃,魏國名將,字雋義,河間縣人。

早先為袁紹手下大將,官渡之戰後歸曹操。

有勇有謀,能征善戰。

諸葛亮伐魏時,他率兵追趕,被諸葛亮用伏兵射殺於木門道中。

張遼

張遼,字文遠,雁門馬邑(今山西朔縣)人。

先為并州刺史丁原部下擔任從事,後來又歸附董卓,董卓死後,張遼又帶兵投靠了呂布,在呂布手下任騎都尉。

後來,呂布在下邳被曹操和劉備打敗,最終歸附曹操。

武功高強,有勇善謀,多次建立奇功。

建安二十年(公元二一五年),孫權攻打合肥,他率敢死隊八百餘人守城,奮勇突擊,大破吳軍。

吳軍一聽見張遼的名字,便人人膽寒,連吳國小兒夜間啼哭,一聽說張遼二字便不敢哭了。

魏文帝黃初三年(222年),曹丕親征,三路伐吳。

張遼與諸將大破東吳大將呂范軍,遂因病死於軍中,諡剛侯。

曹洪

曹洪,字子廉,曹操的堂弟,魏國名將。

曹操起兵時與曹仁一起加入。

弓馬嫻熟,武藝精通,成為曹軍的中流砥柱。

轉戰各地,表現活躍,曾救過曹操性命。

曹丕即位後,歷任魏國衛將軍、驃騎將軍。

賈詡

賈詡,三國時魏國大臣。

字文和,武威女姑臧(今甘肅武威)人。

善用計謀,先在李傕、郭汜帳中任謀士,後又成為張繡的謀士。

張繡曾在宛城用他的計策打敗了曹操,張繡兵敗後他則歸降曹操。

曹操在官渡戰袁紹、潼關破西涼馬超、韓遂,都用他的奇計。

曹丕稱帝後,官封太尉、魏壽亭侯。

死時七十七歲。

代表性章回:

1. 198 年,反擊曹軍。

18 回。

2. 199 年,勸降張繡。

23 回。

3. 211 年,離開韓馬聯軍。

59 回。

4. 217 年,勸立曹丕。

68 回。

5. 222 年,諫伐東吳;不納。

85 回。

曹操

曹操(155-220),東漢末年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

本姓夏侯,字孟德,小名阿瞞,沛國譙郡(今安徽亳縣)人,出生自一個大官僚地主家庭,長子。

因其父曹嵩乃是中常侍曹騰之養子,故改姓曹。

亦因這種關係,曹操自幼便有機會接觸官宦子弟。

日後的勁敵袁紹亦是曹操年少時朋友。

曹操身長七尺,細眼長須。

自幼放蕩不羈,但很有才華,又足智多謀,善於隨機應變。

當年,汝南有個善於評論人物的名士,名叫許劭,評論曹操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漢靈帝死後,大將軍以外戚身份把持朝政。

但在誅殺殺宦官時,反被伏擊。

而此時有西涼之狼稱號的董卓帶領大軍接管京城。

卓入城不久便改立少帝之弟劉協,是為獻帝。

大部份大臣紛紛逃出洛陽。

曹操亦逃至陳留,集結義兵,聲討董卓。

初平元年,各路大將推舉家世顯赫的袁紹為盟主,西討董卓。

但因各將領心懷鬼胎,遂使義軍失敗。

曹操在這戰役中,初次見到日後的死敵——劉備。

初平三年,董卓為王允、呂布所殺。

而二人又被卓部下李傕、郭汜所遂。

獻帝乘亂與一眾大臣逃出長安,但被李、郭二人所追捕。

而曹操接受荀彧、程昱所議,迎接獻帝至許昌。

從此曹操便開始挾天子以令諸侯。

其後,曹操以獻帝名義東征西討。

先後平定關東、關中一帶。

而劉備亦曾成為其部下。

接下來,曹操便要面對他的老朋友-袁紹。

當時袁紹盤據幽、冀、並、青四州,軍力雄厚,勇將如雲。

雖然曹操己成中原霸主,但就兵力而言始終與紹有一定距離。

建安五年,袁紹大軍南下,與曹兵會戰於官渡。

最後曹操用降將許攸之計親率五千騎兵偷襲袁軍糧倉。

袁兵見軍糧被燒而大亂,曹軍乘勢出擊。

袁紹敗走。

官渡之役奠定了曹操在北方的霸主地位。

在官渡會戰勝利後,曹操用數年時間穩定北方,和追擊袁氏餘黨(紹兵敗後不久病死)。

建安十三年,曹操親率大軍南征劉表。

同年,劉表死,次子劉琮繼立。

面對曹操如狼似虎的大軍,劉琮決定出降。

曹操輕易地接管荊州。

可能因為荊州得來容易,曹操決定趁勢東伐孫權。

但權並非劉琮之流可比。

孫氏自孫策時已盤據江東,至今已人心歸順。

加上長江天險,孫氏政權已有一個穩定基礎。

當孫權收到曹操東來的消息後,曾召開多次軍事會議。

會中主戰和主降派展開了激烈的爭辯。

最後在周瑜和魯肅的分析下,孫權決定出戰。

建安十三年十二月,孫權大軍在赤壁迎戰曹軍。

周瑜用計火燒曹操軍艦,曹軍大敗。

從此曹操無力大舉南征。

如果說官渡會戰決定了曹操在北方霸主地位,那麼赤壁兵敗便是曹操只可稱雄北方的一戰。

此後,曹操雖曾多次在東吳邊境挑起戰火,但雙方均互有勝敗。

同時劉備西定益州,自封漢中王。

三國鼎立之勢已成。

連蓋世雄主曹操亦再無力改變這個事實。

建安二十一年,曹操進位為魏王。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享年六十六歲。

翌年,操子曹丕篡漢,建國號魏。

追尊曹操為太祖武皇帝。

曹 丕

魏文帝曹丕(187-226),三國時魏國的建立者。

篡位廢漢曹魏尊。

公元二二○年至二二六年在位。

字子桓,曹操的第二個兒子。

建安二十二年,被立為太子。

曹操死後繼任為魏王,不久便廢了漢獻帝劉協,自己做了皇帝,國號魏,定都洛陽。

愛好文學,為當時文壇領袖,現存有流傳的詩歌四十多首,後人編輯出版有《魏文帝集》。

曹植

曹植(192-233)字子建。

沛國譙(今安徽亳縣)人。

三國魏傑出詩人。

曹操第三子,封陳思王。

因富才學,早年曾被曹操寵愛,一度欲立為太子,後失寵。

建安十六年(211年)封平原侯,建安十九年(214年)改為臨淄侯。

魏文帝黃初二年(221年)改封鄄城王。

曹丕稱帝後,他受曹丕的猜忌和迫害,屢遭貶爵和改換封地。

曹丕死後,曹丕的兒子曹睿即位,曹植曾幾次上書,希望能夠得到任用,但都未能如願,最後憂鬱而死,年四十一歲。

文學史上的建安時期,是指建安至魏初的一段時間。

這時期的文學,以詩歌的成就最為顯著。

有不少作品能從漢樂府民歌中吸取養料,反映出社會的動亂和人民流離失所的痛苦,體現了要求國家統一的願望,辭情慷慨,語言剛健。

後人以「建安風骨」稱譽這些作品俊逸剛健的風格。

但有些篇章表現了消極出世的思想。

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家有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等。

曹植的生活和創作,以曹丕即帝位為界,分為前後兩期。

前期有少數作品寫出社會動亂和自己的抱負,詩的基調開朗、豪邁。

如《白馬篇》、《送應氏》等。

後期作品則反映其所受壓迫的苦悶的心情,部分詩篇參雜較濃厚的消極思想。

其詩善用比興手法,語言精鍊而詞采華茂,比較全面地代表了建安詩歌的成就,對五言詩的發展頗有影響。

也善辭賦、散文。

他的《洛神賦》抒情優美,富於神話色彩,影響甚大,是建安時期抒情小賦的代表作品。

散文也有名篇,如《求自試表》等。

曹植墓:位於東阿縣城西南10公里魚山西麓,依山而建。

墓室分甬道、前室、後室3部分。

1951年,平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曾清理出土文物132件,其中除瑪瑙珠、瑪瑙泡、青玉璜數件較精外,其他大部為陶制明器,象車、案、壺、盆、雞、狗、鵝、鴨之類。

1996年被批准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曹 睿

曹睿,字元仲,競奢華曹睿早喪。

他從小就很聰明,深得他父親曹丕的喜愛。

曹睿在位13年,死時年僅36歲。

曹奐

曹奐(246-302),是三國時魏國的最後一位皇帝。

公元二六○年至二六五年在位。

字景明,魏武帝曹操的孫子。

甘露三年(公元二五八年),司馬昭殺皇帝曹髦後即皇帝位,在位時,無可奈何成了司馬昭的傀儡。

咸熙二年(公元二六五年)被司馬昭的兒子司馬炎取代,被封為陳留王。

司馬懿

司馬懿,字仲達,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西南)人,出身於東漢以來累世為二千石的豪強家庭,其父司馬防官至京兆尹。

司馬懿早年為郡小吏,建安十三年被曹操闢為文學掾。

建安二十二年,曹丕立為太子,司馬懿任太子中庶子,與陳群、吳質、朱鑠同列為曹丕的「四友」,是曹丕智囊團的主要人物。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丕代漢,司馬懿任丞相府長史,又為督軍御史中丞。

黃初七年(226年)曹睿繼位,司馬懿以顧命大臣遷撫軍大將軍,統領禁軍。

又任驃騎大將軍,都督荊豫二州軍事,坐鎮宛城,主持荊州對吳攻戰。

景初三年(239年),魏明帝曹睿崩,太子齊王曹芳繼位,司馬懿、曹爽輔政。

嘉平元年(249年),司馬懿誅殺曹爽及其黨羽,夷三族。

次年司馬懿病逝,其子司馬師、司馬昭輔政。

公元265年,其孫司馬炎以晉代魏,追尊司馬懿為「宣帝」。

夏侯惇

夏侯惇,字元讓,曹魏名將,沛國譙郡(今安徽亳縣)人,他從小就學槍棒,到了十一、二歲時,武藝就已經很強。

十四歲時,又拜師習武。

有一次,有個人侮辱了他的老師,性情剛烈的夏侯惇聽說後,隨即就把那人殺了,然後逃往外地。

性情剛烈,武功高強。

一生隨曹操征戰無數次,殺敵建功,最得曹操歡心,出入和曹操共駕一輛馬車,而且可以不經通傳,自由進入曹操的臥室。

曹操死後,曹丕稱帝,夏侯惇被封為大將軍,數月後病死。

夏侯淵

夏侯淵,生年不詳,死於公元二一九年,曹魏名將。

字妙才,夏侯惇族弟,與曹操本是同族,勇力過人。

曹操年少時在家鄉犯了案,夏侯淵為他頂罪,曹操又設法把他拯救出來才免於難。

為人頗重義氣,有一年饑荒,夏侯淵為了養活死去弟弟的孤女,他放棄了自己親生兒子。

曹操起兵之後,夏侯淵一直追隨曹操左右。

曾隨曹操平定廬江雷緒,於潼關攻馬超、韓遂,戰功較多,封為博昌侯,征西將軍。

建安二十三年,劉備軍攻打漢中,被老將黃忠用計襲殺。

荀 彧

荀彧,字文若,豫州潁川潁陰縣人;荀攸叔父。

先為袁紹謀士,後投效曹操,參與軍國決策,貢獻頗大。

後因反對曹操稱魏公,被曹操忌恨,自殺身亡,被曹操追贈為敬侯。

荀彧是最早投靠曹操的主要謀士。

曹操開始十分信任荀彧,不亞於漢高祖劉邦信任留侯張良。

後來荀彧聽說曹操有稱王之志,才發現曹操不是忠貞的漢臣,他心目中的「明公」不是這個樣子。

這是荀彧個人的人生悲劇。

後人對荀彧之死作詩表示感嘆:

文若才華天下聞,可憐失足在權門。

後人休把留侯比,臨沒無顏見漢君。

郭嘉

郭嘉,字奉孝,潁川陽翟(今河南禹州市)人。

他「少有遠量」,自20歲起便隱形匿跡,不與世俗之士交往,暗中交結英雄豪傑,談論時勢。

這為他的謀士生涯奠定了基礎。

為了成就功業,他先在實力較強的袁紹軍中出謀劃策。

後來他發現袁紹「多端寡要,好謀無決」,遂受荀彧的推薦,歸向曹操。

曹操本對潁川賢達懷有特殊感情,他認定「汝、潁固多奇士」,所以對郭嘉也就格外器重。

郭嘉從十個方面分析了曹操的優勢、袁紹的劣勢,認為曹操有「十勝」:

第一是「道勝」。

袁紹作為世族軍閥,禮儀繁多而雜亂,為其形式所羈;曹操「體任自然」,因時因事而制宜,「道」高一籌。

第二是「義勝」。

曹操「奉順以率天下」,順應歷史潮流,合乎道義。

第三是「治勝」。

郭嘉以政治家的眼光分析歷史和現實,認為漢末大亂是統治者「政失於寬」,而袁紹以寬濟寬,所以無以御下;曹操「糾之以猛而上下知制」,寬猛相濟的治理措施是切合時要的。

第四是「度勝」。

袁紹外表寬厚而內心多猜忌,任人唯親戚子弟;曹操則「用人無疑,唯才所宜,不問遠近」,在氣度胸襟上勝過袁紹。

第五是「謀勝」。

袁紹臨事無策,優柔寡斷;曹操機警果敢,「應變無窮」。

第六是「德勝」。

袁紹沽名釣譽,喜受吹捧,「士之好言飾外者多歸之」;曹操以誠待士;「不為虛美」,講究實用,刑賞必諾,「與有功者無所吝」,那些忠正而有遠見的並且務實的士人「皆願為用」。

第七是「仁勝」。

袁紹懷婦人之仁,見人飢餓,恤念之情形之於表,而對於自己見不到的,則「慮所不及」。

這不是政治家的胸懷。

曹操對於眼前小事或有疏失,而對於天下大事則「慮之所周,無不濟也」,恩德施乎四海。

第八是「明勝」。

袁紹惑於讒言,而曹操則明辨是非,「御下以道,浸潤不行」。

第九是「文勝」。

袁紹是非不分,曹操對於正確的「進之以禮」,不正確的則「正之以法」。

第十是「武勝」。

袁紹用兵「好為虛勢,不知兵要」,曹操則用兵如神,士卒有所恃,敵人聞而畏。

用現在的觀點來看,郭嘉所指出的這十個方面,包括了政治措施、政策法令、組織路線及各人的思想修養、心胸氣量、性格、文韜武略等多種因素,這都是關涉事業成敗興衰的關鍵。

郭嘉為曹操總結這「十勝」,也可能是初來乍到之際對曹操的誇讚,也可能是對曹操的鼓勵、要求,希望他能保有這「十勝」,完成統一天下之偉業,自己也便有出頭之日。

……任何推測都意義不大。

無論如何,郭嘉能說出這「十勝」,說明他不僅僅是一個臨事獻策的謀士,而且還有成套的理論。

無怪乎曹操聽後讚不絕口,「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也。

」遂「表為司空軍祭酒」。

如同荀彧一樣,郭嘉在重要關頭也總是為曹操謀劃。

如:官渡戰後袁紹病死,曹操乘勝進攻袁譚、袁尚,在黎陽(今河南濬縣東南)「連戰數克」。

這時,有人主張加強攻勢,徹底剷除袁軍。

郭嘉則主張緩兵以待其變。

他認為譚、尚都深得袁紹寵愛,袁紹生前又無立嗣,兄弟二人之謀臣「必定斗其間」。

如果我們攻之急疾,他兄弟二人將合謀圖外;相反,「緩之而後爭必生」,「不如南向荊州若征劉表者,以待其變,變成而後擊之,可一舉定也。

」果如其言,曹軍一擺出攻劉表的姿勢,袁氏便出現內訌。

曹軍回兵各個擊破,遂平冀州。

郭嘉也被封洧陽亭侯。

建安十二年(207年),郭嘉隨曹操平定烏桓。

回兵途中郭嘉病重,不久去世,年三十八。

諡貞侯。

郭嘉跟隨曹操11年,「行同騎乘,坐共幄席」,君臣相得,親密無間。

郭嘉說曹操:「真吾主也。

」曹操說郭嘉:「唯奉孝為能知孤意。

」郭嘉病重,「太祖問疾者交錯。

」不幸而死,曹操「臨其喪,甚哀」,並不無惋惜地對荀攸等人說:「諸君年皆孤輩也,唯奉孝最少。

天下事竟,欲以後事屬之,而中年夭折,命也夫!」擬交郭嘉以治國安邦之任,可見曹操是多麼賞識其才。

郭嘉死後不久,曹操上表朝廷,全面肯定了郭嘉一生的功績,稱讚他「平定天下,謀功為高」,述追贈郭嘉封邑。

郭嘉英年早逝,給曹操的統一大業以很大影響——至少是曹操認為這樣。

次年曹操赤壁失利,還深情嘆道:「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後人有詩讚嘆郭嘉說:天生郭奉孝,豪傑冠群英;

腹內藏經史,胸中隱甲兵。

運謀如范蠡,決策似陳平,

可惜身先喪,中原梁棟傾。

三國演義之吳國主要人物介紹

顧雍

顧雍,字元嘆。

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

幼時拜蔡雍為師,學習彈琴和書法。

他才思敏捷,心靜專一,藝業日進,深受蔡雍喜愛。

蔡雍贈之以名。

故顧雍與老師蔡雍同名。

又因受到老師稱讚,故字元嘆。

顧氏為吳郡望族,顧雍以門第、才德見重於世。

十幾歲受郡吏表薦和推舉,任合肥(安徽合肥)縣令,後轉為婁(今江蘇崑山)、曲阿(今江蘇丹徒)、上虞(今浙江上虞)等縣令。

孫權領會稽太守,以顧雍為郡丞。

孫權因軍事屯吳,未即任,便令顧雍代行太守。

孫權封為吳王,顧雍歷任大理奉常、領尚書令,封陽遂鄉侯。

黃初四年(225年),繼孫邵為丞相。

赤烏六年(234年),顧雍染病,是年十一月病故,孫權著素裝親自弔喪,諡曰肅侯。

顧雍是三國時期有影響的政治家,東吳重臣。

他仕東吳為相19年,以德輔政,多進良言,使東吳邦內清肅,國富兵強。

顧雍在朝秉公執正,不為權勢所屈,雖每每和顏悅色進諫,但不苟合取容。

公孫淵背魏臣吳時,顧雍同張昭一樣竭力諫阻孫權遣使封賞公孫淵,孫權不聽,他追至宮中伏地叩首不起,繼續進諫,「以死爭之」。

孫權令左右扶他出宮,他陳說不止。

他以國事為重,忠心輔政,深得孫權及朝臣的信任和敬重。

顧雍淡於爵祿,廉潔自奉。

孫權為吳王后,顧雍連連升遷,但他從不告訴家人屬下。

事後得知,都驚嘆不已。

孫權曾以堂女嫁顧家外甥,孫權請顧雍父子及顧雍長孫、選曹尚書顧譚歡宴以賀。

顧譚大醉失態,不能自持。

次日,顧雍厲聲斥責之:你謙恭不足,日後必將毀我顧氏家族。

顧雍貴為國相而謙恭克己,給吳國以很大影響。

他死後十多年(258年),景帝孫休下詔稱「故丞相雍,至德忠賢,輔國以禮」,並封其次子承襲爵位為醴陵侯。

吳國末年,陸凱稱「漢有蕭(何)、曹(參)之佐,先帝有顧、步(騭)之相」,比之漢蕭何、曹參,可見顧雍之德在東吳歷史上的影響。

周泰

周泰,吳國名將。

勇猛有名,一生打仗傷痕累累,曾多次冒死救護孫權,很受孫權敬重。

徐盛

徐盛,吳國名將。

身經百戰,出生入死,戰功不凡。

諸葛恪

諸葛恪,生於公元二○三年,死於公元二五三年。

字元遜,諸葛瑾的兒子,從小就因聰明而知名。

孫權很器重,曾任丹陽太守,封都鄉侯。

孫權死後由他輔立孫亮,任大將軍,太子太傅。

後因領兵攻魏失敗,被孫峻所殺

韓當

韓當,吳國名將。

武藝高強,參加過多次重要戰役,屢建戰功,熟悉水戰,勇猛過人。

韓當,字義公,幽州遼西郡令支縣人,與右北平郡人程普都是幽州人。

因為長於弓箭、騎術,膂力過人,韓當被孫堅賞識,追隨他四處征伐周旋,數次冒險犯難,攻陷敵人、擒拿俘虜。

勤奮辛苦有功勞﹝注引《吳書》『以軍旅陪隸,分於英豪,故爵位不加』段待譯),成為別部司馬。

等到孫策東渡長江,韓當追隨討伐揚州的丹陽郡、吳郡、會稽郡,升遷為先登校尉,孫策授兵二千,馬五十匹。

再追隨孫策征伐揚州廬江郡的太守劉勛,在荊州江夏郡的沙羨縣擊破黃祖,回師討平了揚州豫章郡的鄱陽縣,兼領樂安縣長,山越畏懼心服。

後來以中郎將身份,與周瑜等抵抗攻破曹操。

又與虎威將軍呂蒙奇襲拔取了荊州的南郡(州治、郡治江陵),升遷為偏將軍,遙領益州永昌郡太守。

222年夷陵之役,與大都督鎮西將軍陸遜、昭武將軍朱然共同在南郡的涿鄉攻擊並大破蜀軍。

轉任為威烈將軍,封都亭侯。

曹魏的上軍大將軍曹真攻擊南郡,韓當保守東南方,在邊境身為將帥,激厲將士同心固守,又敬重督司,遵行法令,孫權稱善。

223年,封石城侯,升遷為昭武將軍,遙領荊州冠軍郡太守,後來又加都督的稱號。

統帥敢死及解煩營兵萬人,討伐丹陽郡賊寇,擊破。

旋即病逝。

兒子韓綜承襲侯爵、統領兵馬。

程普

程普,吳國大將。

字德謀,右北平土垠(今河北豐潤)人。

早年曾隨孫堅剿滅黃巾軍,討伐董卓軍。

孫策死後,與張昭共同輔佐孫權,周瑜為右都督,他為左都督。

周瑜死後,代領南郡太守,拜蕩寇將軍。

丁奉

丁奉,字承淵,廬江郡安豐人,吳國名將。

智勇雙全,武藝高強,身經百戰,功績卓著。

晚年,吳王孫休為帝,孫楙圖謀不軌,丁奉設計在臘日大會上誅殺了孫楙。

太史慈

太史慈,東吳名將。

東萊黃縣人,字子義。

弓馬熟練,箭法精良。

原為劉繇部下,後被孫策收降,與曹魏交戰時戰死,死時才四十一歲。

後人有詩稱讚太史慈說:

矢志全忠孝,東萊太史慈。

姓名昭遠塞,弓馬震雄師。

北海酬恩日,神亭酣戰時。

臨終言壯志,千古共嗟咨!

甘寧

甘寧,吳國大將。

字興霸,巴郡臨江(今四川忠縣)人。

起初跟隨劉表、黃祖。

黃祖兵敗被殺後,歸降孫權。

為著名水軍將領,勇猛過人,打仗常衝鋒陷陣,一生建立戰功無數。

曹軍進軍濡須時,他率敢死隊百人,夜襲曹營,大勝而還,未傷一人。

劉備伐吳時,被番王沙摩柯一箭射死,死時樹上有數百隻烏鴉,圍繞著他的屍體,也不飛走。

孫權得到甘寧已死的消息後,悲痛不已,並立廟祭祀他。

後人有詩嘆道:

吳郡甘興霸,長江錦幔舟,

酬君重知己,報友化仇讎。

劫寨將輕騎,驅兵飲巨甌,

神鴉能顯聖,香火永千秋。

黃蓋

黃蓋,吳國著名將領。

字公覆,零陵泉陵(今湖南省零陵)人。

能征善戰,有謀有勇,擅長使鐵鞭,作戰極為勇猛,一生立過無數戰功。

最初任鄉間小官,後被推薦為「孝廉」,追隨孫堅打天下;孫堅死後,便追隨孫策;孫策死後,便追隨孫權。

赤壁大戰時,建議用火攻,配合周瑜,行使苦肉計,並詐降曹操,率船火燒曹操水軍,立下大功。

赤壁大戰後不久,黃蓋被拜為武鋒中郎將。

後來,長沙郡益陽遭山賊攻打,孫權加封他為偏將軍,前去討伐。

就在這次出征中,黃蓋病死。

諸葛瑾

諸葛瑾,生於公元一七四年,死於公元二一四年,吳國大臣。

字子瑜,諸葛亮的哥哥,孫權的主要謀士之一。

曾多次前往蜀國為使,向劉備索討荊州。

孫權稱帝後拜為大將軍,領豫州牧。

張昭

張昭,字子布,東漢末彭城(今江蘇徐州)人。

年二十被舉孝廉,辭不就。

徐州刺史陶謙舉以為茂(秀)才,仍不接受。

陶謙認為他輕視自己,就收押了他。

後經友人營救得釋。

張昭遂去徐州而避亂江東,得為孫策謀士。

孫策拜為長史、撫軍中即將。

公元200年,孫策臨終托弟孫權於張昭。

孫權以為長史,待以師禮。

公元221年,孫權封吳王,封張昭為拳侯。

公元229年,孫權即東吳皇帝位,拜以為輔吳將軍,改封婁候,邑萬戶。

公元236年,張昭因病逝世,諡文侯。

張昭是三國時期的一個重要人物,他輔佐孫策、孫權兄弟二人開創並鞏固了東吳政權,是東吳的開國元勛和決策人物。

他少而好學,博覽群書,長而有謀,才冠當世。

作為東吳謀士,張昭最值得提及的是他忠直敢諫,剛正不屈。

張昭性情直爽,敢於犯顏諫諍,從不偷容取合。

孫權好田獵,常冒險射虎。

張昭諫曰:作為君主應「駕御英雄,驅使群賢」,而不應馳逐於原野,校武於猛獸。

又孫權嗜飲酒,在武昌釣台飲酒大醉,「權使人以水灑群臣曰:『今日酣飲,惟醉墮台中,乃當止耳』」。

張昭憤而離席,孫權使人召,張昭正言諫曰:從前殷紂王,「為糟丘酒池長夜之飲」,你和他沒有二致。

孫權創業之時尚能從諫如流,即東吳皇帝位後,就對張昭冷眼相看。

但張昭依然故我。

赤壁戰前張昭主和,孫權當時只批評他「幾誤孤大事」,卻一直耿耿於懷。

孫權稱帝後大會群臣,盛讚周瑜、魯肅力主抗曹之功。

張昭不失時機地舉笏致賀,未及出言,孫權就說:「如張公之計,今已乞食矣。

」可見,孫權早就對張昭不滿。

但張昭忠誠未減,剛正如初。

他對孫權說:「昔太后、桓王不以老臣屬陛下,而以陛下屬老臣,是以思盡臣節,以報厚恩……志在忠益,俾命而已。

若乃變心易慮,以偷榮取容,此臣所不能也。

君臣衝突最嚴重的一次是公元232年10月,遼東太守公孫淵叛魏臣吳,孫權大喜,遣使大加封賞。

張昭等認為其降有詐,諫阻孫權。

孫權不能忍受,按刀大怒說:「吳國之士入宮則拜孤,出宮則拜君,孤之敬君亦為至矣,而數於眾中折孤,孤嘗恐失計。

」張昭淚流滿面,重念太后、孫策遺詔顧命之言,據理力爭。

孫權當時雖「擲刀致地,與昭對泣」,但仍拒諫不納。

張昭稱疾不朝。

孫權知其所以,益「恨之,土塞其門」。

張昭更為氣憤,便從裡面也以土封門,表示絕不再出。

不久,公孫淵殺吳使。

事實證明張昭判斷準確,孫權後悔不納張昭之言,故「數慰謝昭」。

張昭不出,孫權「過其門呼昭」。

張昭辭以疾篤。

孫權放大火燒其門逼他出來,張昭仍不出,孫權急忙救火,久候門外。

張昭終被兒子扶出,「權載以還宮,深自克責。

晚年的孫權志衰昏憒,猜忌群臣,寵信佞人,剛愎自用,殘殺忠良,張昭不會不知。

但他屢屢犯顏諫諍,置性命於度外,這固然因其地位特殊。

但這只是客觀原因。

更主要的還是他忠君愛國的思想和剛正不阿的性格,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陸遜

陸遜,字伯言,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

陸遜出生於世宦之家,他的祖父陸纖官至城門校尉,父親陸駿,任九江(今安徽壽春東)都尉。

陸遜年十歲喪父,十五、六歲時就肩負起家庭生活的重擔。

公元204年,被孫權徵召為掾屬,歷任東西曹令史,後出為海昌縣屯田都尉,並代理縣令職務。

後,又因討伐山越暴動、討平鄱陽地區尤突等人的暴亂,被授予定威校尉。

公元219年,受呂蒙舉薦為荊州督。

因巧奪荊州有功,升為右護軍、鎮西將軍,封婁侯。

公元221年,劉備稱帝後,發動了夷陵之戰。

孫權拜陸遜為大都督,率兵五萬西擊劉備。

次年六月,陸遜用火攻獲勝。

孫權加拜陸遜為輔國將軍,領荊州牧,改封為江陵侯。

公元229年,任上大將軍、大都護,鎮守武昌(今湖北鄂城)。

公元244年,代顧雍為丞相,次年二月病逝。

陸遜是東吳繼周瑜、魯肅、呂蒙之後的又一個聲望頗高、功績卓著的將領。

他智勇兼備,武能安邦,文能治國,並且品質高尚。

孫權把他比做成湯之伊尹和周初之姜尚。

陸遜的軍事才能主要表現在他足智多謀善於用兵。

在討伐山越暴亂時,他巧設疑兵,多建部隊番號,乘夜進入山谷,到處鳴起軍號鼓角之聲,造成有干軍萬馬的聲勢,從心理上瓦解了叛軍。

然後一鼓作氣勇猛進擊,終於用很少的兵力平息了幾萬人的山越暴亂。

巧奪荊州一戰,他利用關羽驕傲自大的弱點,以卑下的言辭寫信吹捧關羽。

使關羽完全喪失警惕,全力對付曹操。

這樣,呂蒙才得以兵不血刃輕取荊州。

夷陵之戰時,陸遜則又根據敵強我弱的實際情況,採取了誘敵深入、疲敵師志的戰略方釺。

劉備十萬之眾來勢兇猛。

陸遜則主動放棄大片土地和戰略要地,把五、六百里的山區讓給蜀軍。

待蜀軍銳氣頓減之時,陸遜巧用火攻大獲勝利。

從指揮藝術上說,作為一軍之帥,陸遜的確是善於審時度勢,做到了知己知彼,能準確捕捉戰機,出奇制勝。

陸遜雖置身行伍,卻還有一套治國安民的謀略。

他任海昌屯田都尉時,政績明顯,深受百姓擁戴。

他從當地土地貧瘠且連年乾旱的實際出發,一方面開倉賑濟貧民,一方面「勸課農桑,鼓勵生產」,「百姓蒙賴」,稱他為「神君」(《世說新語.方正》注引《吳書》)。

他還曾上書孫權,對國家的嚴法苛刑提出批評,指出:「峻法嚴刑,非常王之隆業,有罰無恕,非懷遠之弘規。

」(《三國志.吳書.陸遜傳》)他建議孫權要象西漢劉邦那樣輕刑便民,用黃老之法治理國家,要儘量少動干戈,務以養本保民為要,只有與民休息輕徭薄賦才能富國強兵,統一天下。

這些主張說明陸遜並非「一介武夫」,而是一個文武兼備的政治家、軍事家。

呂蒙

呂蒙,生於公元一七八年,死於公元二一九年,東吳國大將。

字子明,汝南富陡(今安徽阜陽)人。

少年時不讀書,後接受孫權勸告,讀了許多兵書、史書,智勇雙全。

跟隨孫權打仗有功,官拜虎威將軍。

魯肅死後,掌管東吳軍事,率軍暗襲荊州,擒殺關羽父子,名揚三國。

殺關羽後不久病死。

魯肅

魯肅,字子敬,臨淮東城(今安徽定遠縣)人。

從小喪父,靠祖母撫養。

他少有大志,輕財好施,喜歡習武騎射,所以,在當地頗有名,袁術在壽春(今安徽壽縣)稱帝,特任命他為東城長。

魯肅辭不受命。

周瑜任居巢(今安徽桐城)長,曾請魯肅資助軍糧。

魯肅慷慨地指給他一個裝有三萬斛糧食的大糧倉。

周瑜感激不已,遂結為知己。

公元200年,魯肅在周瑜的引薦下歸附孫權。

孫權非常器重魯肅,與他「合榻對飲」,議論時事。

魯肅勸孫權「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

(《三國志.吳志.魯肅傳》)孫權很佩服他的才能。

公元208年赤壁大戰時,魯肅為贊軍校尉。

他首先向孫權提出了聯劉拒曹的戰略方針,並出使劉備處,以促成孫劉聯盟。

公元210年,周瑜病逝,魯肅被任命為奮武校尉,領周瑜軍,駐紮在江陵。

後來,轉屯陸口,被授予漢昌太守、偏將軍。

次華(214年),轉橫江將軍。

公元215年,駐兵益陽(今湖南益陽市)。

公元217年,魯肅病逝。

魯肅也是三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人物。

他一生的最大功績是倡導、促成並終身不易地竭力維護孫劉聯盟,使三足鼎立之勢能夠形成。

赤壁之戰,孫劉兩家以弱勝強,打敗了曹操,這在很大程度上歸功於魯肅和諸葛亮的精心謀劃。

赤壁戰後,曹操的實力仍然比劉備、孫權強大。

作為一個高瞻遠矚的政治家,魯肅對此非常清楚。

他認為,無論是東吳孫權還是占據荊州的劉備,都不足以與曹操抗衡。

擺在兩家面前的有三條路:一是聯合抗曹;二是各自為戰;三是不戰而降,歸附曹操。

只有走聯合抗曹的道路,才是正確的選擇。

所以,他終生不渝地堅持這一戰略方針,並為之竭盡全力。

公元215年,劉備取益州,孫權令諸葛瑾找劉備索要荊州。

劉備不答應,孫權極為惱恨,便派呂蒙率軍取長沙、零陵、桂陽三郡。

長沙、桂陽蜀將當即投降。

劉備得知後,親自從成都趕到公安(今湖北公安),派大將軍關羽爭奪三郡。

孫權也隨即進駐陸口,派魯肅屯兵益陽,抵擋關羽。

雙方劍拔弩張,孫劉聯盟面臨破裂,在這緊要關頭,魯肅為了維護孫劉聯盟,不給曹操可乘之機,決定當面和關羽商談。

「肅邀羽相貝,各駐兵馬百步上,但諸將軍單刀俱會」。

雙方經過會談,緩和了緊張局勢。

隨後,孫權與劉備商定平分荊州,「割湘水為界,於是罷軍」,孫劉聯盟因此能繼續維持。

這次「單刀會」,經戲劇家、小說家敷衍,關羽成了英雄,魯肅反成了鼠目寸光、骨軟膽怯的侏儒。

那是藝術家的創造,並非歷史。

魯肅一手促成了孫劉聯盟,並為之「守之終身而不易」(王夫之語)。

所以,劉備、孫權都逐漸強大,建立了與曹魏抗衡的蜀、吳二國,中國歷史上才出現了三國時期。

周瑜

周瑜,生於公元一七五年,死於公元二一○年,東吳大將。

字公瑾,廬江舒(今安徽訪廬江東南)人。

出身官宦之家,儀表英俊,聰穎過人,多謀略,人稱周郎。

孫策死後與張昭共同輔佐孫權,任大都督。

建安十三年(公元二○八年)在諸葛亮的幫助下,吳蜀聯合,火燒赤壁,大破曹軍,名傳華夏。

後進取南郡時,被曹仁的伏兵射傷。

為人器量狹小,陰狠刻毒,見諸葛亮比自己高明,便處處加以暗算。

後被諸葛亮三次激怒,箭瘡發作而死。

孫皓

孫皓,公元二六四年至二八○年任吳國皇帝。

字元宗,又名彭祖,孫權的孫子,孫和的兒子。

在位期間,專橫殘暴,奢侈荒淫無道,不得民心。

公元二八○年司馬炎出兵六路攻打吳國,王浚水師到建業時,仿照劉禪的前例,投降稱臣,司馬炎封他為歸命侯,令他在洛陽居住。

當了16年皇帝的孫皓於283年在洛陽病死。

孫權

孫權,字仲謀,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

父孫堅,自稱為春秋時大軍事家孫武之後。

曾任長沙太守,封破虜將軍。

兄孫策,為討逆將軍,封吳侯。

孫權15歲被舉為孝廉、秀才,任陽羨(今宜興)長,代行奉義校尉。

公元200年其兄孫策遇害,孫權承父兄之業,保有江東。

曹操表權為討虜將軍,領會稽太守。

公元203、205年,先後兩次出兵鎮撫了山越(即秦漢時的百越),穩定了江東六郡的局勢。

公元208年,率大軍親征黃祖,奪得江陵,復與劉備聯合,獲得赤壁之戰的勝利。

公元211年,移治於秣陵,次年改為建業(今南京市)。

公元211年,劉備為報關羽之仇,親率大軍伐吳。

孫權一方面以陸遜為大都督迎戰,一面向魏文帝曹丕稱臣,被曹丕拜為吳王。

次年三月大破蜀軍。

公元229年,曹丕死,孫權即正式建立吳國,稱帝,都建業。

公元252年病逝。

孫權是三國時期一個重要的政治人物,智勇兼備的英雄。

他從兄長孫策遇害身亡之日起,在五十多年的時間內據有江東。

其最大功績就是開發了東南地區,促進丁東南地區經濟的繁榮發展。

和曹操一樣,孫權也很重視農業的生產。

大約在建安七、八年間,他就開始推行屯田。

東吳的屯田分為軍屯、民屯兩種,採用軍中編制,設置典農校尉、典民都尉、屯田都尉等官職管理屯田事務。

屯田兵且耕且戰,屯田戶只種田,免除役事。

公元226年,孫權還採納陸遜的建議,擴大屯田面積,並將自己駕車的牛由八頭減為四頭,用於耕地。

他還身為士卒先,親自耕田,「與眾均等其勞」,這些作為大大鼓勵了士農的情緒。

孫權還注意興修水利。

他在建業開鑿東渠,寬五丈深八尺,把玄武湖水傾瀉入秦淮河裡。

他又在句容開鑿破崗瀆運河,通往雲陽(今江蘇丹徒)。

這些水利工程,既便於內河航運,又可供灌溉農田。

為了長江水戰和江海交通的需要,孫權還大力發展造船業。

他設置官員,監督工匠和罪犯造船。

其造船技術已達到較高水平,船的規模也相當可觀。

有了理想的江海交通工具以後,為了擴大勢力,東吳的對外聯繫也擴大了範圍。

公元230年,孫權「遣將軍衛溫、諸葛直將甲土萬人,浮海求夷州、稟州。

」吳軍達夷州(即今台灣島),開始書寫大陸與台灣島交往的歷史。

孫權還進一步鞏固了對交州的統治,積極派人與海外的扶南(今柬埔寨)、林邑(今越南南方)諳國建立了友好關係。

以後,又派交州刺史出使南洋諸國,與印度建立了聯繫。

同時,為恢復和發展生產,孫權還多次寬賦息調。

奪取荊州後,他曾下令諸將,「盡除荊州民租稅」,並加強武備,崇尚節儉。

公元226、231年都曾下詔,放寬催收農夫所欠租稅,不要再征租賦。

這些措施促進了東南地區經濟的發展,提高了東吳的綜合國力,在客觀上也有利於農民生活的穩定和逐步改善。

孫策

孫策,字伯符,孫堅的大兒子,孫權的哥哥。

小時候與周瑜關係友好。

孫堅死後依附袁術。

公元一九四年率領一支人馬去江南,剷平當地地方軍隊,成為江南最大的豪強。

建安五年(公元二○○年),曹操與袁紹打仗,孫策想秘密出兵襲擊許都,尚未出兵,反被吳郡太守許貢手下的門人刺傷而死,年紀只有26歲。

孫權登基稱帝後,追諡孫策為長沙桓王。

後人有詩稱讚他說:

獨占東南地,人稱「小霸王」。

運籌如虎踞,決策似鷹揚。

威振三江靖,名聞四海香。

臨終遺大事,專意屬周郎。

孫堅

孫堅,字文台,吳郡富春(今浙江省富陽)人。

中平元年(公元一八四年),與朱雋一起剿滅黃巾軍。

官職為別部司馬、議郎、長沙太守等,並參加過諸侯聯合討伐董卓之戰。

公元一九二年袁術派他前去攻打荊州劉表,被劉表部將黃祖射死,年僅三十七歲。

公元229年春,孫堅的二兒子孫權正式登基稱帝後,追諡他的父親孫堅為武烈皇帝。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這三個謀士如果沒有英年早逝,三國將更加精彩

原標題:這三個謀士如果沒有英年早逝,三國將更加精彩三國時期正逢亂世,但是也人才輩出,各個勢力都有自己的謀士武將,可以說為了爭奪地盤而鬥智鬥勇。像曹操就有五大謀士,吳國雖然不及曹操但是也有魯肅、張...

呂蒙究竟是怎麼死的?當真關羽冤魂索命?

《三國演義》里名將的死法各有不同,除自然原因死亡(老死、 病死)外,中箭致死是最多的,如太史慈、甘寧、龐統、黃忠、徐晃、 張郃等。其次,有各種死亡,憂死如諸葛亮、陸遜;氣死如周瑜、王 朗;戰死如...

三國第一謀士到底是誰(投票簡介貼)

三國是個人才輩出的年代,由最初的群雄割據到後來的三足鼎立,出現了無數的名將謀士,就像滿天的繁星一樣,但這眾多的繁星中,總有一顆是最為閃爍的,三國謀士眾多,每一位都有他們的特色,但到底誰是三國第一...

盤點三國各國名謀士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陳壽一本《三國志》把東漢末年的地傑人靈生動地躍現在紙筆上;羅貫中一本《三國演義》讓我們對那個年代的人們有了整體細膩的理解。現在就讓我們去看看東漢末年那些國家擁有的有...

孫權——生子當如孫仲謀

三國時期,英雄人物輩出,曹操、諸葛亮、劉備、孫權、周瑜、關羽、張飛??他們在短短的幾十年中,縱橫捭闔,共同演繹了一曲盪氣迴腸的「忠義、信義、仁義、恩義、俠義」之歌,留給後人的是無盡的神往和慨嘆。...

歷史上的帝王 吳太祖孫權

東吳太祖大皇帝孫權(182-252),字仲謀,祖籍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生於下邳(治今江蘇睢寧西北)。三國時期吳國的開國皇帝,傳說孫權是中國兵法家孫武的二十二代後裔,孫權繼位為江東之主,他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