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中的細節:周瑜為什麼沒有諡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諡號可以說是古代功臣的標配,然而三國時期的周瑜,作為東吳政權的奠基人之一,死後卻沒有獲得任何諡號。

不僅如此,與他同時代的東吳功臣都沒有得到諡號。

蜀漢雖然在劉備在位時期,只有法正有諡號。

不過,關羽、張飛、龐統等人在後主時期都得到了追諡。

而且劉備在位時間較短,沒有及時追諡情有可原。

東吳政權在之後的漫長歲月里都沒有想到給周瑜等人追諡號,不得不讓人感到奇怪。

在《三國志》中,明確記載有諡號的功臣只有四人,分別是張昭、張承、顧雍和陸遜(陸遜是孫休追諡)。

另外,根據陸機的文章,陸遜的兒子陸抗也是有諡號的,諡為「武」。

與曹魏該有諡號的幾乎都有諡號,蜀漢的給諡號的大多有理由不同,東吳的諡號尤其是孫權給的諡號更像是按個人的喜惡。

如果說張昭和顧雍是因為當過丞相或者起到過類似丞相的作用,那張承則完全沒有這樣的經歷。

如果僅論地位的話,諸葛瑾等人也應排在張承之上。

張承能夠獲得諡號,無論從哪種角度分析,都像是憑藉個人喜好。

以此為基礎,我們可以推斷孫權的諡號策略是能不給就不給,其中最突出的代表是陸遜,位極人臣,死後也只能靠追諡來獲得諡號。

張昭屬於那種不能不給的,當年孫策的託孤重臣、為孫吳建立立下汗馬功勞。

剩下的憑藉自己的喜好,非常喜歡的就給,比如張承和顧雍。


周瑜沒有諡號是因為前者,能不給就不給。

周瑜死得早,沒有那種需要討論諡號的環節(這一點不像張昭,張昭死的時候肯定會有大臣討論是否要給諡號)。

孫權也根本沒有打算追諡的意思。

這其實也符合孫權一貫的「小家子氣」,這可以從他對其他功臣的封賞中也能看出來。

孫權的舅舅吳景為東吳的建立也立過功勞,而他的兒子也不過只是個亭侯,魯肅的兒子也只是個亭侯。


其中最突出的事例是孫權對自己哥哥和侄子的態度,作為東吳的實際奠基者,孫權只追封自己的哥哥為長沙桓王,而孫策的兒子則只被奉為侯爵。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司馬師,司馬炎追贈自己的伯父為皇帝。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張昭盡心輔佐兩代君主為何最後卻遭冷眼

張昭,三國時期東吳重臣。公元156年出生於徐州彭城,字子布。張昭年少時便好學,成年後曾經被舉孝廉,但是張昭拒絕了。徐州刺史陶謙慕名察舉他為茂才,也被張昭拒絕了。陶謙認為張昭這樣做是看不起自己,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