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炸天了,原來《三國》中孫權這麼能幹,怪不得能三足鼎立掌一方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孫權、字仲謀,是三國時期吳國的君主。
在三國鼎立時代,東吳沒有諸葛亮這樣高水平的謀士,沒有曹操手下諸多的文臣武將,沒有蜀國五虎上將這樣的勇士,但是孫權能讓吳國興旺發達,百姓安居樂業,而立於不敗之地。
這和孫權的管理和用人是絕對分不開的。
他善於網羅人才,開招賢館吸納賢士;他善於識別、培養和重用優秀人才,所以才能出現周瑜、魯肅、呂蒙、陸遜四任優秀的都督;他能夠求其所長,棄其所短,不求全責備,讓文者竭其智,武將盡其用。
所以能有呂蒙白衣渡江、黃蓋拼著老命去詐降、闞澤把腦袋栓在褲腰上去曹營下書;他能夠廣納建議,君臣和諧,結之以情,從而提高團體凝聚力,提高戰鬥力,使吳國與蜀、魏形成鼎足之勢。
1、大膽啟用新人、精心培養年輕人。
孫權艱苦創業時,正值年富力強。
青年人知道青年人的心。
他放手使用一大批年輕有為的少壯,使孫權成了大氣候。
破曹操大兵於赤壁,他召33歲的周瑜委以重任,36歲的魯肅協助周瑜。
與前來合作的諸葛亮周密策劃,打敗曹操於赤壁。
呂蒙出奇兵奪回荊州時39歲,當時陸遜也才36歲,而關羽失荊州走麥城時已年近60歲的人了。
這麼高齡的人與三十幾歲的人相比,精力總是大不如了,這個例子也反映了蜀國不大膽起用年輕人造成的後繼無人的教訓。
公元221年,劉備舉傾國之兵,大舉伐吳,對吳國來說,形勢比赤壁之戰更為緊急,孫權破格提拔任用了一位文弱書生陸遜作為都督,陸遜當時39歲,結果「火燒蜀國連營七百里」大獲全勝。
在放手使用年輕人這一點上,孫權比同時代的曹操、劉備、諸葛亮要高明。
他不僅善用年輕人,還相當重視對年輕人的培養。
孫權手下有位名將呂蒙。
他15歲便隨軍打仗,果敢勇猛,但因小時候依靠姐夫生活,沒有機會讀書,學識淺薄,見識不廣。
孫權對呂蒙說:「你現在身負重任,得好好讀書,增長自己的見識才是。
呂蒙不善讀書,而藉口公務忙時孫權則說:你有我忙嗎?我都在讀書。
我不想讓你成為什麼大儒,而是讓你多掌握些知識,從而更好的幹事而已。
孫權拿了一大摞的書,讓他3年讀完,說是軍令。
從此呂蒙抓緊時間大量讀書,很快大大超過一般儒生讀過的書。
一次,魯肅和呂蒙談論政事。
交談中魯肅常常理屈詞窮,被呂蒙難倒。
呂蒙笑笑:「離別三天,就要用新的眼光看待。
」「手不釋卷」和「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這至今流傳歌頌的美談就是當年孫權教育呂蒙後而留給我們後人的。
2、求其所長,棄其所短,不求全責備。
孫權有三次拜將,第一次拜周瑜,赤壁一戰擊敗曹操八十萬軍隊,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也讓曹操一輩子也不敢輕視江東;第二次拜呂蒙,擊敗了神話般的人物關羽,收回荊襄九郡,使東吳屬地擴大了一倍;第三次拜陸遜,徹底打垮了來勢洶洶的劉備,使一代英雄一蹶不振。
周瑜、呂蒙和陸遜都非完人,他們都具才氣,但孫權的三次拜將,用的正是他們的才華和智慧。
這也反映出了孫權用人的智慧,真正能夠用人所長。
他曾與陸遜書,從容談論周瑜、魯肅、呂蒙以及陸遜等人的功績和長短得失,很有雅量。
孫權在信中明確提出「不求備於一人」的用人原則。
孫權認為魯肅有兩長一短,但一短不足以損其兩長。
呂蒙少時,果敢有膽氣,而學問不足,孫權勸其讀書,後來學問大長,籌略奇至可與周瑜比肩。
其他諸將如甘寧、潘璋兩人驍勇忠勤而粗猛好殺,潘璋更是奢侈驕逸而屢犯法禁,孫權惜其才而原其短,兩人感知遇之恩而效死力,立了無數戰功。
孫權所用丞相,如顧雍、陸遜,都具有王佐之才。
孫權遣使曹魏的外交人才,如徐詳、趙咨,都堪任專對,不辱君命。
3、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用人以專。
孫權從多方面破格起用人才並能用人以專,信而不疑。
他「納魯肅於凡品」,「拔呂蒙於行陣」,「識潘濬於系虜」,深為臣下所折服。
孫權用人以專,信而不疑,也十分感人。
周瑜赤壁建功,引起曹操與劉備的忌憚,兩人說周瑜壞話,孫權不為所動。
曹操寫信給孫權,說赤壁之戰,因軍中有疾病,是他自己燒船撤退,「橫使周瑜虛獲此名」;劉備到京口見孫權,挑撥離間,說周瑜「文武籌略,萬人之英」,「恐不久為人臣」。
孫權信任依舊。
周瑜死後,孫權流涕說:「公瑾有王佐之資,今忽短命,孤何賴哉!」
諸葛瑾受到重用,引起了一些人的嫉妒,背後中傷他明保孫吳,暗通劉備,實際上是被他弟弟諸葛亮所用的。
一時間謠言四起,滿城風雨。
劉備東伐,諸葛瑾在南郡,有人告發他投奔劉備去了,孫權處之泰然,把信轉給了諸葛瑾。
孫權對人說:「我與子瑜有生死不易之誓,子瑜不負我,就像我不負子瑜一樣。
」陸遜鎮西陵,孫權委以結和吳蜀的重任,刻了一個自己的印章交給他。
孫權每次給諸葛亮和劉禪的書信,都要陸遜過目刪定,然後蓋印發出。
4、尊重老臣,寬容部下,君臣和諧。
剛接江東時,其父兄遺下一批忠心不二的老臣,張昭、顧雍等。
在一次討論時政,張昭說:現在法令太多,刑法微重,應該適當的改一下為好。
孫權認為,大局剛定,人心不穩,刑法嚴細一些有好處,於是沒有吭聲。
但他忽然想起顧雍,就問他:君以為如何?雍對曰:臣之所聞,亦如昭所陳。
於是孫權改變了自己的看法。
孫權聽計於顧雍,得益甚大。
嘗嘆曰:顧君不言,言必有中。
公元225年,早已身為吳王的孫權,聽說顧雍的老母到吳國,「臨賀之,親拜其母於庭」孫權這種敬老愛賢的作風,折服了滿朝文武,贏得了廣泛的支持與幫助。
孫權對自己的部下能夠寬容他們的過失。
比如張昭曾主張投降,但孫權也沒有把張昭看成投降派,沒有秋後算帳。
諸葛瑾奉命讓其弟諸葛亮來東吳效力,沒有成功,孫權並沒有把諸葛亮的兄長諸葛瑾定為「裡通外國」。
周瑜犯下「賠了夫人又折兵」的錯誤後,孫權依舊堅持重用周瑜。
魯肅在對荊州問題上外交連連失敗,反而還委以重任,讓其接替周瑜任大都督。
而歷史事實證明孫權這些做法是英明的,孫權和部下有「相知之雅」,他知人善任,寬厚為佳,部下受知遇之恩,盡忠報效,君臣一心,提高了團隊的凝聚力,提高戰鬥力,使得吳國有了繁榮安定的發展,立於不敗之地。
本文綜合的闡述了孫權的用人識人之能,在現代企業經營和管理中作為領導者這是必不可少的一項能力,也對企業的發展起到關鍵性的作用。
喜歡的朋友歡迎大家圍觀,發表評論,闡述自己的看法和觀點。
喜歡的朋友可以點個讚或關注我,謝謝。
孫權的用人謀略:用人不疑信任諸葛瑾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孫策趁群雄逐鹿中原之際,繼承父業,開闢江東。後來孫策之弟孫權又繼承父兄基業,舉賢任能,確保江東穩定。他40歲稱吳王,48歲稱帝建立吳國,與曹、劉三分天下。孫權是用人高手,王夫...
東吳6大謀臣排名,周瑜陸遜誰更厲害?
在前面兩天我們分別介紹了《三國演義》里蜀國和魏國的六大謀臣,蜀國是諸葛亮一人獨大,而魏國的謀臣特別多,一個比一個厲害,不管怎麼選總會有不同意見的!說到這裡,大夥應該知道咱們今天該聊一下吳國的六大...
曹操劉備兩人都很崇拜的孫權為何晚年成了一個大昏君
吳大帝孫權,無疑是位博弈的高手,「有地數千里,立國數十年,以力戰為強,以獨任為能」,讓自詡英雄的曹、劉二人徒嘆奈何!然其晚年,於律政上又昏招頻出,把才俊之士殺的殺、徙的徙,逮之塵埃落定,悔之晚矣...
此人若不早逝,諸葛亮出不了那麼大風頭,不是郭嘉
一部三國演義把諸葛亮捧成神了,只要有他的存在,什麼司馬懿孫權的,都統統是陪襯,諸葛亮一出,天下誰與爭鋒!也有說「郭嘉不死,臥龍不出」,這是後來人說的,也有巧合,因為郭嘉是207年病逝的,而劉備...
曹操何嘆「生子當如孫仲謀」?
曹操,一代梟雄,權傾天下,卻對自己的對手孫權青睞有加。孫權有何本事,讓曹操下此斷論?相比魏、蜀兩國,東吳的領導人孫權並非老當益壯之人。孫權的東吳江山有一半是父輩們打出來的,而另外一半,則是少壯派...
孫權的用人謀略:用人不疑信任諸葛瑾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孫策趁群雄逐鹿中原之際,繼承父業,開闢江東。後來孫策之弟孫權又繼承父兄基業,舉賢任能,確保江東穩定。他40歲稱吳王,48歲稱帝建立吳國,與曹、劉三分天下。孫權是用人高手,王夫...
諸葛瑾屢戰屢敗,官職卻力壓十二虎臣!那些你不知道的職場智慧!
相比起諸葛亮來,諸葛瑾在歷史上的名氣可就小多了。但是從職場的角度,就個人奮鬥來說,諸葛瑾可一點不比他弟弟差。他是孫吳第一任大將軍,相比諸葛亮53歲殉職,他可以在67歲病逝,在當時稱得上高壽。
細數三國時期東吳的幾任「大都督」
1.東吳最早的一任大都督,也是大家最熟悉的一位——周瑜。周瑜是孫策時代就已經很有名氣的謀士,孫策臨終前有一句非常重要的遺言:「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這也為孫權早期掌權定下了基調。這其...
東吳四大都督中,周瑜呂蒙陸遜輝煌戰績,為什麼獨獨魯肅沒戰績?
三國四大都督中,周瑜燒赤壁,呂蒙取荊州,陸遜敗劉備,為什麼獨獨魯肅沒戰績?來看看。很少有人知道周瑜是個戰略大家,周瑜跟孫權提出了攻占兩川聯合馬超圍攻曹操的方案,也就是著名的二分天下論。但在周瑜趕...
25歲時的一場邂逅,讓孫權對諸葛亮求而不得,整整45年!
相信很多人都難以想像,東吳皇帝孫權,竟是三國時代最為佩服諸葛亮的人,對這個別國大臣的公開仰慕,已經到了毫無半點身為君主之矜持的地步,沒有將諸葛亮這個同齡人收入麾下,也是孫權畢生的遺憾。諸葛亮面見孫權
呂蒙究竟是怎麼死的?當真關羽冤魂索命?
《三國演義》里名將的死法各有不同,除自然原因死亡(老死、 病死)外,中箭致死是最多的,如太史慈、甘寧、龐統、黃忠、徐晃、 張郃等。其次,有各種死亡,憂死如諸葛亮、陸遜;氣死如周瑜、王 朗;戰死如...
不一樣的孫權|君臣恩義留千古
關於君臣之道,孟子曾有這樣一段話:「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意思是君臣的相處之道是:「君主把臣下當手足相待,臣下就會把君...
三國名將系列之「防守反擊之王」
三國東吳立國的過程中,起決定性作用的當屬「江東四英」:周瑜、魯肅、呂蒙、陸遜。決定三國最終格局的三場戰役中(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猇亭之戰),有兩場是他們其中的人幹的。「赤壁之戰」,周瑜自導自演,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