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的小秘密:北伐背後的真相,竟是一段不為人知的故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公元229年春,蜀漢將領陳式率領大軍悄悄來到魏國邊境,就在眾人還沒有反應過來之前,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攻下武都、陰平二郡。

時任雍州刺史的郭淮聽聞消息後,立即率領大軍前來救援。

魏軍來勢洶洶,陳式卻毫不在意。

郭淮很憤怒,他發誓要把陳式打得滿地找牙,結果行軍到一半,他又率領大軍灰溜溜跑了回去。

因為他在半路上看到了一個人——諸葛亮。

這是一個足以讓他聞風喪膽的名字。

郭淮只能選擇撤退,蜀漢於是成功得到武都、陰平二郡,其領土終於向北推進了一步。

此戰過後,諸葛亮藉此恢復了丞相職位,這也是諸葛亮北伐以來的最大實質性收穫。

現在,我們來回頭看看諸葛亮的前三次北伐的成績:一勝兩敗。

老實說,真心有點寒磣!

這難道就是諸葛亮的水準嗎?或者說,諸葛亮北伐究竟想幹什麼?

諸葛亮自己說是為了北定中原,興復漢室。

但問題是,按照諸葛亮這種前怕狼後怕虎、一有風吹草動隨時準備撤退的打法,猴年馬月才能抵達中原?

也有人說諸葛亮北伐是以攻代守,但再怎麼以攻代守,也不需要頻繁到短短兩年時間裡連續發動三次北伐,如此興師動眾、急不可耐的遠征,目的絕不會這麼簡單?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一組歷史年鑑:

公元228年春,諸葛亮第一次北伐;

公元228年冬,諸葛亮第二次北伐;

公元229年3月,諸葛亮第三次北伐;

公元229年4月13日,孫權正式稱帝,標誌著三國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

這以後,整整過了兩年,諸葛亮才再次率軍北伐。

現在,大家應該能明白諸葛亮北伐的真正意圖了吧。

換句話說,諸葛亮之所以如此急不可耐的揮師北伐,根本就不是想要北定中原興復漢室,事實上,以當時蜀國的國力也不可能實現這個目標。

諸葛亮前三次的北伐,說到底就是為了實現三足鼎立的格局,而後面的兩次北伐,則是為了進一步鞏固三足鼎立的格局。

至於後面姜維的九伐中原,基本也是抱著同樣的目的。

事實上,直到蜀漢滅亡後,三國鼎立的格局才算被打破。

當初在諸葛亮北伐之前,曹魏在西線的防禦基本處於鬆懈狀態,沒有什麼像樣的重兵駐守,這也是魏延敢公然叫囂,給他五千精騎,他就能奪取長安的重要原因。

當時的魏國,幾乎是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征討吳國的東線戰場上,那裡匯集了曹魏大部分的骨幹將領和精銳部隊,因為從劉備東徵到諸葛亮北伐這六年時間裡,魏、吳兩國幾乎年年都有戰爭,為了能強有力的打擊孫權,曹魏是雙拳並出毫不留情,孫權雖然能勉強應付,但問題是,那真叫捉襟見肘。

在這種背景下,蜀漢這些年一直沒有外敵的威脅,所以諸葛亮能夠安心平定南中叛亂。

當等到南中平定後,諸葛亮就必須面臨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那就是蜀漢以後應該何去何從?

是關起門來過自己的小日子,還是坐山觀虎鬥,或是趁機在孫權背後捅刀子,又或者是幫助孫權抵抗魏國?

假如諸葛亮選擇關起門來過自己的小日子和坐山觀虎鬥,那曹魏自然就可以放開手腳毆打東吳,在這種情況下,東吳隨手可能面臨崩盤的危險,因為吳魏兩國整體實力相差實在太懸殊。

更重要的是,如果諸葛亮選擇這種做法,會讓孫權有種說不出壓力和恐懼,因為之前蜀漢好歹有內憂沒解決,孫權自然不用擔心蜀漢背後捅刀子,但等到諸葛亮平定完南中後,蜀漢還繼續保持沉默,那孫權的西線戰場就再也沒有安全感可言,因為諸葛亮隨時有可能在魏、吳打得熱火朝天時,趁機再來一次東征以奪回荊州,那孫權豈不得當場死翹翹。

在這種情況下,孫權就不得不在西線布置重兵,以防止蜀漢的偷襲,這樣造成的後果就是曹魏可以集中全部力量攻打東吳,而東吳卻只能集中一半的力量對抗曹魏,勝敗自然不言而喻。

在當時的背景下,魏國強盛,而吳蜀兩國弱小是不爭的事實,即便吳蜀兩國聯手,都不一定能夠斗得過曹魏,要是兩國在內鬥火併,那只能白白給曹魏做一盤菜,所以諸葛亮只要稍微有點理智,都不可能做在背後捅刀子的事情。

但問題時,如果諸葛亮什麼都不做,僅僅是空口許諾孫權我們蜀漢絕不會趁火打劫你們東吳,你覺得孫權敢信嗎?所以諸葛亮必須用實際行動來表態,於是北伐正式開始。

而在北伐開始後,即便諸葛亮什麼也不說,孫權也會相信,蜀漢絕不會再趁火打劫。

因為,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後,大將軍曹真就從此常駐長安,專門負責關隴一帶的軍務,在這種背景下,就算諸葛亮想趁火打劫東吳,也是有心無力。

其後不久,諸葛亮又連續兩次北伐,逼得曹真不得不開闢專門針對蜀漢的西線戰場,一時間西北地區那是精兵強將雲集。

自此,曹魏的軍事重心也由東線正式轉移到西線上來。

在這種情況下,孫權的壓力自然減輕了許多,於是在諸葛亮第三次北伐剛剛結束時,他就正式在建業稱帝,建國號為吳,自此三足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

其後三十年里,曹魏不得不左手對付蜀漢,右手應付東吳,任憑它實力遠勝與吳蜀兩國,卻也無可奈何,直到鄧艾意外偷渡陰平,這才打破三足平衡。

從這層意義上說,諸葛亮北伐,最大的獲利者就是孫權,很多人可能會覺得諸葛亮這樣做不太現實,因為這就是純粹為他人做嫁衣裳,還把禍水引向自己,他難道腦袋被驢踢了,怎麼會做這種蠢事。

但事實上,這也正是諸葛亮的偉大之處,唇亡齒寒的道理誰都能懂,但真正能做的,自古以來那是少之又少,因為是人就會計較自己的付出和利益得失,在這種情況下,即便大家明明知道是唇亡齒寒的關係,但事到臨頭總免不了會選擇事不關己或是背後捅刀子。

諸葛亮的偉大之處就在於他為了實現了吳蜀之間的精誠團結,他可以毫不計較個人和眼前的利益,願意主動幫東吳承擔曹魏的壓力;更甚者,他為了實現蜀國內部實現最大的團結,也始終以一種超然的態度來對待手中的權利,換而言之,諸葛亮在執政期間,從來沒有試著想讓自己的家族更上一層樓,更沒有想過要向皇位靠攏,對於蜀漢帝國而言,他是一個近於無私的職業經理人。

這就是諸葛亮最偉大最讓人欽佩的地方,也是千百年來歷朝歷代皇帝不斷推崇諸葛亮的原因。

當然,諸葛亮的北伐也並非沒有好處,因為只有通過北伐,蜀國才能始終保持一種拉滿弓的狀態,軍隊的機動性和凝聚力才能得到足夠的保障。

而進入和平年代後,軍隊的的退化是非常快的,更重要的是,一旦遇到外敵強勢入侵,政府將很難在短時間再次調動足夠的人力、物力、財力來應戰,這樣就很容易出現「十四萬人齊卸甲,更無一人是男兒」的局面。

也正因為諸葛亮的北伐只是為了實現和維持三足鼎立的格局,所以的雖然大呼小叫要北定中原,但實際在執行過程中,那是小心謹慎到了極致,一有風吹草動立馬撤退。

總而言之,安全第一。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聯劉抗曹,聯曹抗劉:機動靈活的外交家孫權

三國時期在外交上唱主角的不是魏、蜀兩國,而是吳國。這是因為魏、蜀兩國沒有外交,它們互不承認對方的合法地位。魏國認為它繼承了漢朝的天下,是正統;蜀漢則認為曹魏是漢賊。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說:「漢...

歷史上的諸葛亮有何事跡?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舌戰群儒碾壓東吳文臣、草船借箭抖機靈、借東風呼風喚雨、借關羽之手在華容道捉放曹、三氣周瑜把周瑜擠兌得一命嗚呼、七擒孟獲一勞永逸、空城計震退司馬懿,火燒上方谷惜敗於天——以上...

袁南生:魯肅比諸葛亮高明在哪裡?

[摘要]外交要服從和服務於國家利益;外交目標必須以國力為基礎,不能透支國力;該妥協時妥協是理性外交、成功外交的題中應有之義;對盟友不能一味遷就,該堅持的要堅持,該鬥爭的要鬥爭。外交要服從和服務於...

諸葛亮為什麼六出祁山,屢敗屢戰?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六出祁山」,都無功而返。身為一代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不可能看不清天下局勢,三國鼎立,蜀漢最弱。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這究竟有著怎樣的原因使他多次以弱擊強,揮師北伐呢?

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原因及格局分析

東漢末年,外戚專權,宦官秉政,政治腐敗,天災不斷,中平元年(184年),黃巾起義爆發,從此開始了近一百年的戰亂時代。黃巾起義被鎮壓後,外戚、宦官在內鬥中失去權柄,永漢元年(189年),董卓控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