謹慎不是諸葛亮的錯,沒選好對手才是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出師未成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大詩人杜甫的這句詩對諸葛亮的一生可謂概括的還算到位,既可以看作是對蜀國丞相的褒揚,也算是對英雄的痛惜。

孔明的一生,是悲壯的一生,為了蜀漢江山可以說是勞心勞力,出謀劃策,前期占據漢中,三分天下,後期六出祁山,北伐中原;雖說沒取得勝利,可也算是肝腦塗地、不負劉氏了。

這個六出祁山是諸葛亮的點晴之筆,不過也是最富有爭議的地方,讚揚者說他為劉氏「正拳」不辭辛苦,親自指揮大戰,盡心盡力了;批評者則認為,正是他的這以攻為守、連年戰爭的作法,才使得蜀國元氣大傷,最終被魏晉所滅。

那麼,諸葛亮為何非要六出祁山呢?

按照當下的邏輯,就像朝鮮的JING三胖一樣,非要嚷嚷著遠征MEI國一樣是荒唐可笑的。

以當時蜀國的實力,也確實遠遜曹魏,儘管比現在的朝XUAN好一點,可整體力量還是與其他兩國難以相提並論。

在筆者看來,身為蜀國的百官之首丞相,孔明肯定是知道自己的GUO力是幾斤幾兩的,況且手下並沒有多少能人異士,與戰將如雲、謀士成群的魏國簡直沒法相比。

可是,正因為這種狀況,諸葛亮才不得不以攻代守,這是一種戰略,也是一種策略。

要知道,蜀國的人數比較少,兵員肯定不如魏國充足,自然糧食也缺乏。

而祁山這個地方,經濟基礎雄厚,在三國割據時代,此地十分獨特,人數卻產糧多,可謂物寶豐富啊,正是為軍隊 提供糧食補給的天然糧倉。

據說,這裡還水草豐茂,是牧場的好去處,也是戰馬的產地。

古時代的絲綢之路,這裡就是重要關口之一,市場經濟繁榮,肯定是兵家必爭之地。

再者,祁山這個地方,有山有水,男人生得生性彪悍,戰鬥能力非常強,東漢之前在這裡出過許多名將,比如李信,李廣等。

因此,這裡也是擴充招纜兵員的最佳地方。

況且,還有自然因素,關中自古就是通往西域的咽喉要塞,從地形上分析,這裡的地勢天然形成的好,進而成為前去北伐中原的最好戰略跳板。

無奈的是,人力有限,難以改變宿命。

孔明的種種努力,最後都化為了東流之水。

本身六出祁山沒有錯,這種以攻代守的策略也是對的,畢竟你修養生息的時候,別的國也在積累沉澱。

關鍵問題在於孔明對人才的培養不到位,後期可謂青黃不接,出現「蜀中無大將,寥化作先鋒」的尷尬局面。

還有就是諸葛亮的事必躬親,什麼事都自己抓,什麼事都自己做主,不僅累死了自己,還沒有給手下人鍛鍊與自主的機會。

不過,筆者認為,孔明一生最大的失誤,是沒有先吞併江東的吳國,錯誤地採取了北伐中原的戰略。

畢竟,魏國當時最強,蜀國滅魏的可能性幾乎為零,但是,蜀國與東吳差不多,加上諸葛亮的計謀,滅掉江東小GUO應該是難度不大。

對於東吳,要麼能同心聯合起來抗拒曹魏,要麼便吃掉它壯大自身,再與魏國一爭高下。

同心這事估計太難了!自赤壁之戰後,兩GUO就產生了隔閡,很難再復修如初了。

唯有果斷滅掉東吳,才是最佳選擇,這遠比六出祁山要好的多。

還是大詩人杜甫,在另一首詩中寫道:「功蓋三分國,名高八陣圖。

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英雄所見略同啊!難道英明一世的諸葛亮就沒有想到嗎?

或許想到過,或許因為種種因素而錯失了,反正,這一失足,就真的成了千古恨啊!

不過,六出祁山後人多數還是把它當成了一種資本,比如台灣大學教授曾仕強,曾在人際關係的建立十大要領里,特意濃書了一筆,那大十要領分別是:一表人才、兩套西裝、三杯酒量、四圈麻將、五方交遊、六出祁山、七術打馬、八口吹牛、九分努力、十分忍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蜀國國力最弱,為何卻頻繁出兵北伐

三國時期,魏、蜀、吳時期蜀國是國家實力最弱的國家。但是在蜀國政權40多年間,先後發動十數次北伐戰爭,最終都已失敗告終或無攻而返。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六出祁山」,他的繼承者「姜維九伐中原」。蜀漢國...

諸葛亮為什麼六出祁山,屢敗屢戰?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六出祁山」,都無功而返。身為一代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不可能看不清天下局勢,三國鼎立,蜀漢最弱。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這究竟有著怎樣的原因使他多次以弱擊強,揮師北伐呢?

諸葛亮為什麼不兵出子午谷,奇襲長安

《三國演義》看多了,不免對蜀國有過多的同情,總是唏噓蜀在三國裡面是第一個滅國的,總是希望諸葛亮能夠北伐成功,光復漢室,但是7次北伐都以失敗告終。畢竟中國歷史上通過北伐能夠一統天下的只有兩次:一是...

諸葛亮六出祁山的真正目的是什麼

對於諸葛亮後期的六出祁山,很多人表示不認同,認為當時的蜀國國力還很弱,這樣一味的北伐是窮兵黷武,勞民傷財,導致蜀國國力不濟。這點諸葛亮不知道嗎?顯然他比任何人都更清楚,那他為什麼還要一直那樣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