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原因及格局分析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東漢末年,外戚專權,宦官秉政,政治腐敗,天災不斷,中平元年(184年),黃巾起義爆發,從此開始了近一百年的戰亂時代。
黃巾起義被鎮壓後,外戚、宦官在內鬥中失去權柄,永漢元年(189年),董卓控制了朝廷,初平三年(192年),董卓被呂布所殺,李傕、郭汜又控制了東漢王朝,地方州郡長官在反董卓戰爭及後來的相互攻伐中逐漸壯大實力,形成了地方軍閥割據,最終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
一、形成期(初期)
人們平常總說赤壁之戰的結束是三國鼎立局面的開始,其實這個說法並不全面,赤壁之戰前,魯肅入荊,諸葛亮入吳,促成了孫劉聯盟的締結,成功地打勝赤壁之戰後,三股政治力量、軍事力量的鼎足,應該說是形成了,但地域上的三足鼎立,卻還要往後推幾年。
之後,劉備得荊州,取蜀,與孫權重分荊州,取漢中,鼎之西足才算鑄就,地域上的三足鼎立局面第一次形成。
但第一個三足鼎立局面沒有延續多久就被打破。
關羽北攻樊城襄陽,中原震動,江東恐慌。
曹孫兩家合作,共同擊敗關羽,吳方奪了原蜀漢方控制的荊州地域,劉備伐吳,夷陵戰敗,於是便形成了第二次鼎立局面,也就是後來比較穩定的鼎立局面。
鼎立形成期,也就是初期的結束,三國各有不同的劃分方法,曹魏以曹丕去世為結束,孫吳以陸遜火燒連營為結束,蜀漢以白帝城託孤為結束。
二、延續期(中期)
三國其實可以稱為漢末三強,是在眾多武裝割據勢力的優勝劣汰中脫穎而出的三個集團,他們都具備了時代的適應性,集團內部既有足夠的實力,也有足夠的活力,因為三足鼎立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吳蜀兩個弱方還結成了聯盟,所以三足鼎立局勢在一定時期內能夠延續,是一種必然。
但是,由於自秦漢以來形成的大一統思想的影響,三國集團都不滿足於既定的鼎立形勢,他們既渴望延續鼎足以保全自己,又渴望打破鼎足以求成功統一,這種渴望實際上在鼎立的初期就開始了,但在中期表現的更明顯。
但在三國中期,各國最大的矛盾不在於敵國,而在於自身的變化。
各國的第一代菁英由於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紛紛退出歷史舞台,集團內部的實力和活力如何經受時間和人事變遷的考驗,是一個大問題,這個問題,三國實際上都成功解決了。
東吳的孫權,因為年齡比曹操劉備都小,也因為他強壯長壽,這個時期不需要考慮過渡問題,曹丕的繼承人是曹睿,這在當時也幾乎是無可選擇的人物,不過曹睿是個優點缺點共存的人,鼎立的局勢和頻繁的戰爭反倒壓抑了他的缺點,使優點得以發揮,所以曹魏集團也得以平穩過渡,繼續保持了它的優勢。
當時最成問題的是蜀漢,劉備的繼承人可以三選一,但劉理劉永太小,只能選較大的劉禪,但劉禪的才能屬於中下水平,除了為人寬厚可以稱道之外,實在不是理亂之才,但劉備採取了高超的補救措施,劉禪只繼承了名義的權位,實際權力都交給了蜀漢能力最強威望最高的諸葛亮,而諸葛亮的才幹,在三國中期是首屈一指,在他執政的時代,最小的蜀漢反倒成了最強的一國。
三國中期,天下局勢實際操縱在曹睿、諸葛亮和孫權這三個強人手中,各有特色,難分軒輊,所以鼎立局面得以延續。
中期的結束,在蜀漢應以諸葛亮病故五丈原為界,在曹魏應以曹睿病故為界,在東吳應以孫權病故為界。
三、打破期(後期)
在三國鼎立中期存在的權力交接和新陳代謝問題,在三國後期繼續存在,而且此問題進一步複雜化了,長時期的三足鼎立本身,也在消磨著人才的意志,使晚出的人才和前兩期相比,明顯不如。
魏國曹睿死後,君位傳給了不知來歷的幼小兒子,執政大權交給了紈褲子弟曹爽,曹魏集團的實力從此便衰落了,在三個國家中,它是首當其衝衰落的。
蜀漢在諸葛亮死後,繼續採用劉備的權力交接方式,軍政大權交給了當時最有影響力和能力的蔣琬,並以僅次於他的費文偉為輔,軍事方面,則名將姜維逐漸得到重視,所以在諸葛亮身後的十餘年中,蜀漢依舊是小而強的國家。
只是好景不長,蔣琬死後,後主劉禪開始親政,沒有才能的人擁有了權力,蜀漢內部的實力和活力便打了打扣,費文偉死後,軍政大權基本分開,後主劉禪的權力進一步擴大,將相之間的協調能力進一步變差,蜀漢集團便也很快走向衰落。
東吳方面,在孫權死後,幼子孫亮繼位,孫亮此人雖然聰明過人,但畢竟沒有經驗,沒有威望,所以孫權也學習劉備,把國家大權實際上交給了最有能力和影響的諸葛恪,但諸葛恪也是個優點缺點很明顯的人,孫權的眼光畢竟不如劉備。
諸葛恪北伐失敗,很快倒台,吳國便成了幾位權臣依次表演的舞台,直到暴君孫皓繼位,才扭轉了主弱臣強的局面,轉向暴政時期,東吳集團由此也衰落了。
三國集團既然次第衰落,那麼鼎足而立的悶葫蘆便會很快打破,能夠打破這個悶葫蘆的,不可能是這三個衰弱的老集團,只能是新生力量,現在我們研究一下,三國中哪一國是培育新生力量的溫床?
蜀漢,第一任領導人劉備,雖然屬於梟雄奸雄類人物,但一向有仁德愛民的好名聲,並有此方面的作為,他招攬的部下多以忠誠著稱。
第二任領導人諸葛亮,是法家和儒家的結合體,他提拔任用的人物除了才能之外,最主要的素質就是忠誠為國,他身後的蔣琬、費文偉、姜維等人,基本上延續了他的治國思路,所以,在蜀漢,奸雄逆臣,沒有生存的空間,在他們內部,不可能蛻變出一個新的政治軍事集團來。
東吳,第一任領導人孫權和最後一任領導人孫皓,是兩個暴君,一前一後,有效地扼制了奸雄逆臣的發展,中間時期的幾個權臣,最後都死得很慘,所以,吳國也不具備產生新集團的條件。
最後便是曹魏了,這個集團在最初,就以挾天子而令諸侯的奸雄手腕著稱,首任領導人曹操最善於此道,第二任曹丕也毫不遜色,他們上逼故主漢帝,內逼宗族兄弟,對臣民則採用嚴刑峻法,刻薄無恩,由於自身立國之道的局限性,魏國內部一向就沒有大講忠君愛國的風氣,雖然由於傳統的慣性出了不少忠臣,但也給奸雄們創造下了學習的榜樣,所以,司馬氏能夠在魏國崛起,實在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曹魏集團,本來就是培養奸雄逆臣的沃土。
加之曹魏本來是三國中最大的一國,這個國家內部新誕生的奸雄集團,也因此具備了最強的實力,滅蜀之戰,實際上是司馬氏集團的工作,而因為魏國尚在,功勞便記在了曹氏名下,司馬氏最後徹底打破了三足鼎立的悶葫蘆,一統天下,實在是歷史的必然。
——END——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楊大俠微信公眾號:YD_xia
關羽為何獨自北伐?他的北伐影響了三國的命運
三國鼎立,蜀國、吳國、魏國相安無事,恰在這個時候,關羽卻等不及了,執意北伐迎回漢帝。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關羽以一州之力就敢於北伐呢?按照正常的邏輯,要麼蜀國配合共同進發,要麼蜀國吳國商議後再北伐,...
為什麼蜀漢是三國裡面最短命的國家?諸葛亮的後人:因為這三人!
為什麼蜀漢是三國裡面最短命的國家?諸葛亮的後人:因為這三人!一部《三國演義》讓後世記住了東漢末年的亂世烽煙,與此同時也留下了各種各樣的英雄故事。當然,不可否認的是,最令人記憶深刻的就是這是一個人...
三國時期真實面貌到底是什麼
三國(220年-280年)是上承東漢下啟西晉的一段歷史時期,分為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赤壁之戰時,曹操被孫劉聯軍擊敗,奠定了三國鼎立的雛型。220年,曹丕篡漢稱帝,國號「魏」,史稱曹魏,三國...
諸葛亮堅持北伐被誤解了一千八百多年,真實原因讓人心服口服
諸葛亮北伐歷史上又叫諸葛亮北伐中原(長安),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從228年春至234年冬,為了興復漢室,還於舊都,七年間先後兵出漢中,對曹魏發動的五次戰爭。歷史上,對諸葛亮北伐多有看法,有的...
三國:曹劉孫臨終之前的種種動作,預示著三國未來的走向!
三國鼎力的局面是曹操、劉備、孫權三人力爭才形成的一個局面。曹操,曹魏集團董事長,一手開創了曹魏帝國;劉備,大漢集團旁系總經理,後來開創蜀國集團,自己擔任董事長;孫權,結果哥哥孫策手中的大權,鞏固...
三國最重要的一場戰役,一國失一戰神,從此一蹶不振
樊城之戰發生時東漢末年諸侯割據混戰的局面基本已經慢慢形成三國鼎立的狀況了,而其中曹操是最有勢力的一個。當時曹操兵力已伸到揚州,孫權一直致力揚州無力攻下,劉備敗走夏口,所以此時孫權劉備集團和曹操的...
三國蜀漢政權最先滅亡的原因——內憂還是外患?
劉備歷盡滄桑艱難創立的蜀漢政權是在公元263年滅亡的,而東吳政權是在公元280年滅亡的。其實從歷史資料和文獻上來看,蜀漢政權相對東吳政權來說,地理條件更加閉塞險要和易守難攻,而且著名的政治家諸葛...
三國帝王們, 如論軍事能力, 曹操孫子穩穩的拿第一名
60年為一甲子,在歷史的洪流中,短短的60年就有如一朵小小浪花,轉瞬即逝,然而,公元220年至280年這60年,卻不是一朵普通的浪花,它就像千年難遇的特大海嘯,掀起的滔天巨浪,這60年就是中國的...
這六個人對三國歷史影響最大,諸葛亮屈居第二,第一實至名歸
(讀史知天下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時間無法倒流,歷史不可改變,但值得我們品讀。三國時期這一段歷史足以在我國的史冊上冉冉生輝,讓後人不斷去品讀和回味。文能治國,武能安邦,三國從來不缺英雄豪...
諸葛亮為什麼六出祁山,屢敗屢戰?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六出祁山」,都無功而返。身為一代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不可能看不清天下局勢,三國鼎立,蜀漢最弱。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這究竟有著怎樣的原因使他多次以弱擊強,揮師北伐呢?
三國中劉禪真的「痴、笨、蠢」嗎?阿斗當真扶不起?其實你們錯了
對於蜀漢的滅亡,世人都會將過錯怪罪在阿斗的身上,世人眼裡這個扶不起的劉阿斗簡直痴、笨、蠢,因為樂不思蜀,說的就是阿斗。諸葛亮輔佐劉備打下來的蜀漢的江山,在交到劉禪的手裡後就滅亡了。為此,世人也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