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是如何成為聖賢的?聖賢之路分三步,每一步都無比艱難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文章一共3233字,帶你了解王陽明從無知到聖賢的心路歷程,深入了解王陽明的心學是如何創立的。


聖賢,在中國五千多年的歷史上也是一種非常少的產物,從古至今能夠想得起來的也就只有孔孟、朱熹、王陽明這幾位,要是再深究一點,估計也不會超過十位這樣的人物,這些人的聖賢之路都很艱難,就好比如孔子一無所有周遊列國,無私教誨,他們研究的問題對於當時的時代乃至整個中國歷史甚至整個世界都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在公元十六世紀的時候日本有一位名將叫做東平鄉八郎,他的一生中立下無數的戰功,當別人問起他是如何取得這樣的成功的時候,他只說了一句:「一生伏首拜陽明。

」這便是王陽明的影響力,每一個人能夠成為聖賢走的都是別人所不能走的路,做的都是別人做不到的事情,王陽明也不例外,他的聖賢之路分為三步,從無知到痛苦,從痛苦到頓悟,這便是王陽明的道路。

可能很多人都會覺得,像聖賢這樣的人一般都是出生於一些很貧窮的家庭,然後從小接受非人類的生活環境,經歷無數磨難之後成為聖賢,然而王守仁並不是這樣,他的父親王華是弘治年間的狀元,高中之後便到京城定居,可見王陽明的少年生活並不會是非常貧困,而是有著一定的經濟實力。

王華自己是狀元,對兒子的教育當然也不會落下,給他請的都是京城最好的家教,王陽明很聰明,能夠舉一反三,但是慢慢地王華就覺得這個兒子不對勁。

雖說四書五經學得不錯,但是總是會想一些奇怪的事情,比如年僅十二歲的時候王守仁便寫了一首流傳千古的佳作《蔽月山房》,內容如下: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於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當見山高月更闊。

這是一首看起來非常荒謬的打油詩,但是細細品味便會發覺其中的奧妙,因為這首詩體現的是當時的人們還不懂的一種東西,後世人爭論了無數年的東西:辯證法。

王華看見兒子居然總是想著這些有的沒的事情,於是便決定帶他到關外去走走,讓他認識到國家現在還很困難,只有好好讀書才能報效祖國。

但是王華這次真的想錯了,王守仁的確是跟著他帶關外走了一趟,但是並沒有想著王華所想到的東西,因為父子倆回家之後,王守仁對王華說道:「感謝父親的教誨,我知道自己該怎麼做了。

」王華很高興,說道:「現在知道還不晚。

」但是接下來王守仁的一句話差點氣死王華,王守仁說道:「從現在開始,我的夢想就是做聖賢。

」也正是從這句話之後,王守仁走上了那條他走了十九年的道路。

第一步:無知。

決定當聖賢的王守仁絕對不止是說說而已,但是他卻不知道從何開始,只有十多歲的他漫無目的地尋找著聖賢之道,但是卻始終沒有任何收穫,知道有一天他跟他的朋友好像自言自語地說道:「要怎樣才能成為聖賢啊。

」他的朋友聽到之後說道:「格物窮理。

」王陽明聽到這句話頓時就來了精神,趕緊問這個朋友到底應該怎麼做,這個朋友說道:「你回去看看朱聖人的書吧。

所謂的朱聖人,其實就是朱熹,從此之後王陽明就在書放裡面每天看書,他的父親看到王守仁如此用功以為他在看四書五經也放下心來,但是不久之後他就發現王守仁不見了,找了半天才知道原來在院子裡面盯著一根竹子在看,而且這一盯就是十多天,後來實在是堅持不下去了,不僅沒什麼收穫,還生了一場大病,這就是著名的「守仁格竹」的故事。

他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因為朱聖人的書上寫了,想當聖人是很簡單的,你只要格物就可以了,怎麼格,格多久,朱聖人沒有說,但是他的接班人程頤給出了答案「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豁然貫通,盡知天理。

」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你只要每天格,天天格,堅持不懈地格,就會知道天理了,知道天理之後就是聖人了。

王陽明看到他們的書,也就相信了他們的話,開始對著竹子格,但是他最後卻認為什麼也沒有格出來。

其實王陽明在格竹子的過程中有很大的收穫,只不過他不知道,因為他在格竹子之後便對格物窮理四個字產生了懷疑,格物真的可以窮理嗎?也許可以,但是從我的實踐來看,是行不通的,這就是王陽明邁出的第一步,格物,但是沒有窮理,這樣的想法在他的心中,只不過還沒有發芽,繼續走下去吧,你會走到那一天的。

第二步:痛苦

王陽明格竹子之後對於聖人之道已經沒有任何進展了,在此期間他還考中了進士,來到京城當上了禮部侍郎,禮部可以說是比較閒的一個部門,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和當時的大文豪李東陽聊聊文學上的事情,小日子過得還算是滋潤,在眾人看來,王陽明是幸福的,但是只有王陽明知道,自己陷入了無盡的痛苦之中,他的痛苦就源於他的理想。

在這將近十年的時間裡面,王陽明走遍了各大城市的寺廟、道館、私塾等等地方,但是都沒有找到心中的「理」,這個東西究竟在哪裡?王守仁不知道。

直到有一天,他聽說杭州的寺廟有一個師傅已經勘破生死,看破紅塵,只要去找他一定能夠有所收穫。

王陽明聽到之後便義無反顧地走向了揚州,幾經周折終於找到那個寺廟,並且找到了這個勘破生死的得道高僧。

但是王守仁失望了,這個人除了會和自己說他已經完全掌握的佛理之外,完全沒有其他的收穫,漸漸地王守仁也失去了聊天的興趣,雙方陷入了沉默。

過了一會王守仁打破沉默:「還有家嗎?」高僧睜開眼睛,答道:「有。

」「家中尚有何人?」「老母尚在。

」「你想她嗎?」接著又是陷入沉默之中,王陽明起身準備離去,高僧留下眼淚,激動地說道:「怎麼能不想啊?」這個時候王陽明吼道:「身為一個人思念自己的母親並不是丟臉的事情,你不用為這樣的事情感到慚愧。

」然後起身離開。

第二天這位得到高增便還俗,回家探望自己的母親去了,與此同時王陽明也被趕出了寺廟,才來一天就把自己的高僧給勸回家去了,再讓你多待幾天豈不是寺廟都要垮掉?但是王陽明卻很高興,他終於有進展了,因為他知道,朱熹很有可能是錯的,這是為什麼呢?

在朱熹的理論體系裡面,這個世界分為「理」和「欲」兩個部分,理是很厲害的,要是得到它你就是聖人,但是欲是很邪惡的,只要有它的存在世界就不得安寧。

所以朱熹提出的理論就是「存天理,滅人慾」,運用到實際就是「餓死事小,失節事大」,這便是朱熹的理論核心。

但是這位高僧明明已經看破紅塵,為何心裡還會思念自己的母親,難道理和欲真的必須要分開嗎?王陽明嚴重懷疑,但是卻不敢確定。

第三步:頓悟

王陽明在經歷了彈劾宦官劉瑾的事件之後,被貶到了龍場這個地方當一個小小的驛丞。

王陽明來到這裡便教導這裡的人民讀書寫字,但是他的內心依舊痛苦,聖賢之道還走不走?「理」究竟在哪裡?我到底該怎麼辦?這就是王陽明內心的吶喊,但是他始終找不到答案,每天晚上他還是對著那口井在格,完了之後就在這幾建造的那一件石屋裡面打坐,但是毫無進展,他的脾氣也越來越暴躁,下屬們看到他都要繞道走。

直到那一天晚上,王陽明的暴躁達到了定點,他不知道所謂的「理」究竟在哪裡,自己追求了十多年的聖賢之道,錯了嗎?彈劾姦邪小人,錯了嗎?他不知道,理在何處?竹子裡面沒有,杭州沒有,南京沒有,北京也沒有,龍場更沒有,理究竟在哪裡?明明自己尋找了十多年,為何還是找不到?明明我可以名利雙收,為何卻要來到龍場這樣的鬼地方?老天爺,你在耍我嗎?

突然間,一聲大笑從石屋裡面傳出,就像是小說裡面的主角突破到了最高層次一樣,王陽明也終於做出了自己的突破,「理在心中,理在心中啊,它一直沒有離開過我,而我卻一直尋找它,誰說理欲不可分?心即是理,從未分開,也從不必分開。

」史學家們對於王陽明龍場悟道幾乎都用了一個詞語:頓悟。

王陽明追尋了十九年,終於找到了自己的聖賢之路,創造了名震天下的「陽明心學」,從此之後,他有一個專門屬於它們這類人的稱呼:聖賢。

這是一個超越所有帝王,所有名將,所有一切的稱呼,他將和孔孟、竹子並列,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人之一。

嘉靖六年五月,天泉橋。

這個時候的王守仁五十六歲,但是他的身體已經很虛弱了,這個時候的他已經是遠近聞名的哲學家,但是他還是接到了到廣西剿匪的命令,他身邊的是他的兩個嫡傳弟子:錢德洪和王畿。

王陽明說道:「現在我去廣西剿匪,去了之後肯定沒有辦法回來,我死之後,心學必定大盛,但是你們還沒有完全領悟,我現在給你們傳授四句話,畢生所學都在裡面,你們要用心領會,並且發揚光大。

」這便是著名的天泉論道。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本文由板凳上的明朝故事原創文章,參考文獻資料:《明實錄》《明通鑑》,獨家首發於頭條號,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開掛的王陽明,成就冠絕有明一代

有人說:中國歷史上能做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聖人,只有兩個半:孔子、王陽明,加半個曾國藩。說起孔子,大家耳熟能詳。孔子是中國文化思想史上的巨人,他開啟了儒家學派的大門。說起曾國藩,大家也不陌...

王陽明與心學思想

上林院:本文來自於2月3日晚,我在燈下書社在線講座的分享稿件。最近對陽明心學和禪宗頗有興趣,嘗試在陽明心學和禪宗基礎上重構世界觀體系的可能,如有朋友有相關見解觀點,求指導。本文的部分感悟要感謝復...

王陽明:此心光明,亦復何言!悲哉 快哉

說起王陽明,我非常熟悉。他是我第一個為之深研的中國聖人,也仿照我喜愛的一個作者的手法寫了點王陽明的事跡,但因為種種的原因沒有繼續寫了,也許之後我會刪了重新寫,但現在確實沒有從前那般熱情了。最近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