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學創造者——一代宗師王陽明的傳奇故事,帶你領略心學的強大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日本軍神海軍大將,就是那個在日俄戰爭中打敗了俄國太平洋艦隊和波羅的海艦隊的東鄉平八郎,在他的腰上常年掛著一個腰牌,要說腰牌這個不稀罕,做官的都有,是身份的象徵,但是東鄉平八郎腰牌的刻的字跟別人的不一樣。
他的腰牌上刻著七個字:一生伏首拜陽明。
陽明即王陽明,明朝成化年間人。
王守仁,字伯安,別號陽明。
他的父親在成化17年也就是王守仁九歲的時候考中了狀元,王家成了地主階級。
王守仁天資聰明十二歲寫詩《蔽月山房》: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於月。
若有人眼大如天,當見山高月更闊。
這是王陽明第一受流傳千古的詩,在古代明朝,一個12歲的孩子居然懂得了辯證法的思維模式。
不得不讓人驚嘆,妖孽就是妖孽。
王守仁15歲的時候跟父親去北方居庸關外開眼界,他父親的意思很簡單,帶孩子出來走一走看一看。
但是王守仁的收穫卻是超出了父親的界限:我已經寫好了給皇帝的上書,只要給我幾萬兵馬,我願出關為國靖難,討平韃靼。
這是一個十五歲孩子的真是想法得到了父親的大力回應,真的很大力的把王守仁打了一頓。
王陽明思想上的轉折點就是「龍場悟道」。
王陽明在龍場,帶著不少隨從。
王陽明是一名學者,自有在艱苦環境中坦然處之的涵養。
但是,他的隨從們卻一個個病倒了。
王陽明被迫自己打柴擔水,做稀飯給隨從們吃。
他又擔心他們心情抑鬱,便和他們一起朗誦詩歌,唱唱家鄉的曲子。
惟有這樣,隨從們才能稍稍忘記當時的處境。
然而,王陽明卻始終在想:「如果是聖人,面對這種情況,會有什麼辦法呢?」晝夜苦思的王陽明,終於在一個夜夢中豁然開朗,悟得「聖人之道,吾性自足」的道理。
他從睡夢中跳起來,歡呼雀躍地大叫:「我知道了,我知道了!」「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荒蕪的龍場,給了哲學家心性的自由,成了王陽明「運思」的天堂。
王陽明學說的精髓在於「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
他認為朱熹要求人們絕對服從抽象的「天理」是沒有道理的,不符合現實社會的客觀實際。
他認為「天理」就在每一個人的心中,要求人們「知行合一」,通過提高自己內心的修養和知識水平,去除自己的私慾與雜念,從而達到社會的和諧運行,即所謂的「致良知」;教化人們,應將道德倫理融入到人們的日常行為中去,以良知代替私慾,就可以破除「心中賊」。
王陽明主張「致良知」,認為只有療救人心,才能拯救社會,只有每一個人去掉內心世界的「惡欲」和「私慾」,才能解決現實社會問題。
王陽明的「心學」肯定了每一個人的感性認識,更貼近現實生活,遠比朱熹的冰冷冷的教條更有人情味。
立德、立功、立言是古人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最高境界,王陽明用自己一生的行動實現了人生的最高價值。
王陽明臨終前,他的學生周積問他還有什麼遺言,他自信而樂觀地說:「此心光明,亦復何言!」後人從中不難品味出他的滿足感與成就感。
王陽明被貶貴州住山洞,龍場悟道終大徹大悟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漢族,幼名雲,字伯安,別號陽明。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今屬寧波餘姚)人,因曾築室於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亦稱王陽明。
歷史人物:明朝第一大儒聖人王陽明的傳奇人生和他的《傳習錄》
明正德年間的一個深夜,在貴州一個遠離文化中心的偏遠小地方,萬物歸寂。在這看起來與平常並沒有什麼不同的一個夜晚,一位儒生忽然之間產生了頓悟,認為心是感應萬事萬物的根本,從此,一位思想界的巨人站了...
心學"?什麼是"心學
清光緒三十年,即公元1904年,日本和沙俄為爭奪中國東北權益,在東北大地上進行了近一年的爭奪戰爭,戰爭的結果以日本的勝利而告終。而其中海戰部分,日本可以說是大獲全勝。因為日本海軍大將東鄉平八郎...
王陽明:一個讓毛澤東和蔣介石都崇拜的人
無論在何種時代,身處何種體制,無人能代替你看顧自己的內心;對於人而言,很難否認「一生的果效皆出於心」,這正是陽明所說的: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心外無學。「以吾心之是非為是非」,此心光明了,世界便一...
一生俯首拜陽明,王陽明為什麼在日本那麼受歡迎
在中國歷史上,有這麼一個說法:「立德立功立言」的完人有「兩個半」,王陽明是其中一個,另一個是諸葛亮,還有半個完人是曾國藩。王陽明在日本、新加坡、韓國被視為聖人,尤其是日本人把王的「心學」視為經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