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和尚見一小孩不同尋常,道破天機,成為一代聖賢影響至今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古時候許多非比尋常的人生來就不一般,劉邦的母親在懷劉邦時據稱天上有金龍盤旋,夢見九龍盤空;

張三丰出生時家中有仙鶴盤旋;南朝劉裕出生時神光大作:南梁武帝蕭衍出生時手中又一個「武」字……

今天就說一個中國歷史上的傳奇人物——王守仁(王陽明)

王守仁祖籍浙江餘姚,王雲家是餘姚的大戶,父親王華,祖父王倫

話說王陽明小的時候不叫王守仁,叫做王雲,這個孩子生來就不一般,母親懷胎超過十個月才生下他

王雲小時候舉手投足都與別的孩子不一樣,到了五歲這個孩子居然還不會說話

又一次王雲在街上和一群小孩玩耍,忽然從遠方過來一個慈眉善目的老和尚

這個老和尚徑直向孩子人走去,誰也沒理,走到王雲身邊,摸了摸王雲的頭,說:「好個孩兒,可惜說破」

這一幕恰巧被街上一個姓劉的掌柜看見,這位劉掌柜也是受王家老爺子的照顧

趕緊帶著王雲去找王倫,說:「剛才啊有個得道高僧摸了摸你家王雲的頭說『好個孩兒,可以道破』,我覺得這事不一般,趕緊來告訴您」

王倫一聽有這事,又想起自己這小孫子五歲還不會說話的不同尋常之處,立刻把兒子王華找了回來商議這事

王倫對王華說:這高僧說『可惜道破』,莫非是咱們泄露了天機

原來在生王雲的時候王雲的母親夢見天上彩雲飄飄,鼓聲震天,又一個神仙駕著雲抱著一個孩子朝著自己飛了過來,王母被驚醒剩下了這孩子,就給這孩子取名王雲

王倫和王華左思右想,這事情不簡單,既然得道高僧說這孩子名字泄露了天機,哪這名字得改

於是爺倆找來全家的書給王雲改名,王倫就按照《論語·衛靈公》中「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給孩子取名王守仁

誰知道,剛給這孩子改了名字這孩子就會說話了,本來王家雖然也是個大戶人家,但幾代人仕途不順,王倫連功名都沒有,王華考了很多年才考取個舉人,可誰曾想給王雲改名後沒幾年王華居然高中狀元

王倫、王華見王守明舉止不凡,長大後必有一番作為,就為他請來最好的名師來教導他

可誰知,沒有一個先生願意教他,來王家教他幾天就都走了

先生問王守仁:「你長大了要幹嘛啊,是不是像你父親一樣考狀元」

王守仁說:「不,狀元沒有意思,從隋唐開始科舉,三年一個狀元,狀元有什麼稀罕的,我不當狀元」

先生問:「那既然你不願意當狀元你準備幹什麼啊」

王守仁說:「我要當『聖賢』,狀元歷史上多了去了,可聖賢就那幾個,要當就當聖賢」

先生一聽,嚯,這小子心比天高,教不了教不了,紛紛辭職不幹了

一次王陽明途徑上饒,便去上饒名仕婁諒家中拜訪,問婁諒:「我想當聖賢,你說我該怎麼弄」

婁諒覺得這小子有點意思,說:「古來聖賢就那麼幾個,要相當聖賢你得先效仿聖賢,古代的聖賢離咱們太遠,你不妨研究研究離咱們近的朱熹聖人」

王陽明一聽,有道理,就回家研究朱熹的文章理論,我們知道朱熹是理學大師,講究「存天理滅人慾」、「格物致知」,你能做到「格物致知」你就是聖人,做不到你就是凡人

又一次,王陽明就與友人一同探索「格物致知」,王陽明家裡有一片竹林,王陽明就說:「咱們就守著這片竹子,不吃不喝,不走不動,不眠不休,咱們從這竹子裡『致知』」

三天過去了,王陽明的朋友受不了了,咣當倒了,沒能從竹子上得出什麼結論

又過去四天,王陽明這也撐不住了,咣當也到了,王陽明非但沒能從朱熹的理學裡「致知」,反而得出結論:朱熹的理學有問題,格物致知,格物致知,格物未必能致知,從此王陽明跳出理學,他認識到「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

王陽明繼承陸九淵「心即是理」思想,發展陽明學(心學、王學),反對程朱理學中「格物致知」思想,提倡「知行合一」,去自己的內心去尋找「理」

後世將王陽明與孔子、孟子、朱子並稱孔孟朱王;王陽明也實現自己的遠大抱負,成就一代聖賢

王陽明的心學深刻地影響了整個中華文化圈,其影響力遍及全球:近代歷史上黃種人第一次打敗白種人的戰爭日俄戰爭中的日軍將領東鄉平八郎在談及戰勝的原因時,拿出一塊自己貼身攜帶的木牌,木牌上邊有七個漢字——一生低首拜陽明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中國兩個半聖賢之一的王陽明

第一次聽說王陽明是來自我國寶島台灣的陽明山,當然這也是因為關注蔣介石去台灣的那段歷史而得知的。陽明山,原本不叫陽明山,一天蔣介石來到台灣的草山,覺得風景不錯,加之自身對王陽明先生的崇拜與敬愛遂將...

千古一絕 心學大師悟道

王陽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世稱陽明先生,寧波餘姚人,我國古代著名哲學家、政治家、教育家和軍事家。其精通儒家、道家、佛教,且具非凡的軍事才能和精深的文學藝術造詣。官至南京兵部...

古之聖人―王陽明

有人說:中國歷史上,文人用兵當以三人為最:諸葛亮、王陽明和毛澤東。有人說:中國歷史上能做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聖人,只有兩個半:孔子、王陽明,加半個曾國藩。有人說:五百年來,能把學問在事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