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方式館丨文韜武略,知行合一,明朝第一牛人的傳奇人生……(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24

2018-2-5

生活方式館推薦

弗拉基米爾

一生俯首拜陽明

更多精彩,今日繼續

貴州,龍場,名字聽起來很霸氣,但是地方卻著實不怎麼「霸氣」。

本以為是「龍」生活的地方,事實上卻連「蟲」都不願意多待一會兒,古代的貴州,地處偏遠,煙瘴叢生,民不開化,從來都是犯人流放之地。

因為惹惱了大宦官劉瑾,王守仁被貶到貴州龍場,當龍場驛的驛丞——也就是龍場招待所的所長。

這個招待所還有幾個特點:整個龍場驛只有兩個人:王守仁和老驛卒;更可悲的是,老驛卒因為年齡原因,退休回家養老。

這樣一來,龍場驛就只剩下了王守仁一個人。

先別急,在後來的日子裡,時不時還會有鄉民聚眾鬧事,山賊下山搶劫,「好人」不會說漢語,會說漢語的不是「好人」。

在龍場驛,王守仁一邊和鄉民溝通感情,教他們學習漢語和文化知識,一邊解決自己的生存問題——吃飯、住房、工作條件——這些在當時被當做是「人慾」。

而明朝推崇的治學大師是朱熹,朱聖人有一句名言:存天理,滅人慾——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王守仁不想餓死,而且,在龍場,朱聖人的「理」沒有一點作用,因為山賊不會跟他講「理」,鄉民也聽不懂朱聖人的「理」,做飯蓋房子洗衣服也不需要「理」。

此時此刻什麼是最重要的?活著。

也就是在龍場,王守仁明白,朱熹可能是錯的,吃不飽穿不暖拿什麼去領悟「天理」;也就明白他十九歲那年對著竹子「格物」也是錯的;加上之前經歷的種種,王守仁更加明白,什麼是適合自己的,什麼又是自己想要的。

「天理」和人慾本就不是對立的,「天理」即是「人慾」:心即理也。

史載:「龍場悟道」。

這一年,王守仁三十七歲。

在到龍場赴任之前,王守仁回南京見了父親一面。

父子相見,王守仁長跪不起:兒有負父親教誨,因為意氣用事失了前途。

如今的父親已是白髮蒼蒼的老人,高居吏部尚書之位。

他並沒有責備兒子丟官,反而勉勵王守仁:你做的對!在王華看來,前途固然重要,但是心中的道義更加重要。

他開始明白,自己的兒子並非如想像中那樣頑劣,將來的成就甚至會在自己之上,也就是從這一刻開始,持續了二十多年的父子之戰,以父子倆相互理解宣告結束。

1519年六月,對於江西來說是不平凡的一年,這一年,寧王朱宸濠以皇帝昏庸、替天行道為由舉兵反叛,為了這次行動,他蟄伏了十年,謀劃了十年,如今終於到了付諸實踐的時候。

而與此同時,身為贛南巡撫的王守仁正在四處奔波招募兵丁,準備抵禦寧王的叛軍。

此時的江西,無兵、無將,沒有後勤保障,沒有友軍支援——部隊糧草軍械都要自行解決,想要平定叛亂可謂難上加難。

寧王反了!整個江西都亂成一鍋粥。

但是在王守仁眼裡,這是一次千載難逢的機會,一次可以施展自己才華抱負的機會。

戰場、軍隊、兵法;籌措糧草,招募兵丁,排兵布陣;王守仁年少時就有的「運籌帷幄」的夢想終於在他48歲這年,因為寧王叛亂而實現了。

事實證明,王守仁雖然是文官,卻不是庸官;王守仁雖然從未上過真正的戰場,只是打過幾次土匪(包括在龍場的時候),但是卻把軍事指揮變成了「藝術」,絕非紙上談兵:用計策讓寧王在南昌與安慶兩地之間猶豫不決,趁寧王進攻安慶之際,圍魏救趙猛攻寧王的老巢南昌,迫使寧王回援,奔波成疲憊之師,最後在鄱陽湖用火攻擊敗叛軍。

三十五天前,他孤身一人,手無寸鐵;三十五天後,他生擒寧王,平定了寧王謀劃十年的叛亂。

一個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完成了。

除了卓越的戰略眼光和出眾的軍事才能,支撐他的,還有一顆濟世報國的決心。

登上南昌城頭,天依舊那麼藍:父親,我終於得到我想要的東西了,我要的就是用生平所學,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我做到了!

一人之力獨撐危局,立下蓋世功勳,應該得到封賞:升任江西巡撫(官升半級)。

沒有其他封賞,而且,在功勞簿上,排頭功的並非是王守仁,而是幾個皇帝身邊的大太監。

王守仁不在乎,高高興興去赴任。

直到三年後,1522年正德皇帝駕崩,嘉靖皇帝登基,得知王守仁如此大才,授兵部尚書,主管軍事。

當年二月,剛剛到任不久,父親王華去世了,這位老父親前半生與兒子「鬥法」,後半生卻以此子為傲,也當含笑!得知父親去世的消息,王守仁悲痛萬分,之後大病一場。

也是因為父親離世和一場大病,王守仁徹底放下了,塵世的一切俗物都與他無關,格「竹」至知、金殿被貶、龍場悟道、江西平叛,所有的一切都成了故事。

現在,他終於可以靜下心來搞哲學——心學。

心學四決

無善無噁心之體

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

為善去惡是格物

此為「心學」四訣。

「天地雖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雖凡夫俗子,皆可為聖賢!」

心存良知,一心向善,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去努力就好。

就像,面對窮凶極惡的匪徒,講道理是沒有用的,只有武裝鬥爭才是最好的辦法,放下武器我是「陽明先生」,手握虎符我就是王將軍。

解決問題要從實際出發,「從自己內心中去尋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萬物,人秉其秀氣,故人心自秉其精要。

在知與行的關係上,強調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謂『知行合一』,二者互為表里,不可分離」。

對於王守仁,他先是思想家、哲學家,然後才是軍事家。

若論明朝哪位武將最能打仗,恐怕誰也說不好;若論明朝哪位學者學問最高,也沒有統一答案;可要問誰是大明王朝第一牛人,研究過明史的學者會一致回答:王守仁。

五百年後,浙江餘姚一位著名學者在其散文中寫下這樣兩句話:1.他狠狠地為故鄉爭了臉,但故鄉並不認識他,包括我在內;2.中國歷史上能文能武的人很多,但在兩方面都臻於極致的卻廖若晨星……好像一切都要等到王陽明的出現,才能讓奇蹟真正產生。

這位學者名叫余秋雨,這篇散文叫做《鄉關何處》。

「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

生活方式館

每天PM8:30

呈現最文藝的呼和浩特!

今日館長:女俠小熙(yigelizibest)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推翻程朱理學具有劃時代意義之人之王陽明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漢族,幼名雲,字伯安,別號陽明。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今屬寧波餘姚)人,因曾築室於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亦稱王陽明。明代...

一生俯首拜陽明---心學大師王守仁概述

人世的哲理長久地隱藏在玄冥之中,宇宙不知疲倦地演繹著爆炸,膨脹的輪迴,直到上天也厭倦了這周而復始的一幕,打了哈欠,眨了眨眼睛說:「讓王陽明去吧!」於是一道天光劃亮了沉寂幽遠的萬古長夜,墜入神洲大...

明代大神王陽明:吾欲成聖,雖千萬人亦往矣

小時候,很多人都被問過這麼一個問題:「你長大後想做什麼呀?」小盆友的世界天馬行空,規矩點的就回答老師、警察;搞怪點的也會說奧特曼、超人;而心存大志的,就會和小悅史君一樣,嘿嘿兩聲,以示天機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