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被貶貴州住山洞,龍場悟道終大徹大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漢族,幼名雲,字伯安,別號陽明。
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今屬寧波餘姚)人,因曾築室於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亦稱王陽明。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弘治十二年(1499年)進士,歷任刑部主事、貴州龍場驛丞、廬陵知縣、右僉都御史、南贛巡撫、兩廣總督等職,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
因平定宸濠之亂軍功而被封為新建伯,隆慶年間追贈新建侯。
諡文成,故後人又稱王文成公。
王守仁(心學集大成者)與孔子(儒學創始人)、孟子(儒學集大成者)、朱熹(理學集大成者)並稱為孔、孟、朱、王。
王守仁的學說思想王學(陽明學),是明代影響最大的哲學思想。
其學術思想傳至中國、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立德、立言於一身,成就冠絕有明一代。
弟子極眾,世稱姚江學派。
其文章博大昌達,行墨間有俊爽之氣。
有《王文成公全書》。
龍場悟道,發生於王陽明被貶貴州龍場後,因見貴州當地的特殊情況,某日頓悟,「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
」史稱龍場悟道。
龍場悟道是王陽明構建其心學體系的標誌性事件,在中國歷史上成為一段佳話,就王陽明而言,龍場之悟道是其自身良知自悟,是其成聖路上的關鍵之悟,反映了王陽明獨特的個人氣質,也帶有濃厚的心學底色。
龍場位於貴州省貴陽市以北約八十里的修文縣,在明朝這裡尚未開發,人煙稀少,偏僻閉塞,散居著一些言語難通的苗彝等土著。
龍場的環境十分簡陋、艱苦,據記載王陽明初至龍場時,自己動手搭建房屋,「結廬而居」,不過他苦中作樂,在這裡過上了遁世生活。
什麼意思呢?意思就是聖人之道,不是不能達到的,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聖人的,聖人之道就存在於我自己的理性當中。
這個說法,對當時主流的程朱理學形成了很大的衝擊,兩者雖同樣追求天理,但程朱理學認為天理存在於客觀世界,必須「格物」才能「致知」,而王陽明則說天理在我心中,追求天理必須「致良知」,兩者是根本矛盾的。
後來的歷史表明,王陽明的龍場悟道,在居於正統地位的朱子學之外,開啟了聲勢頗為浩大的陽明學潮流。
關於這種學說的興盛與衰敗,古今中外的學者已經貢獻出來的著作堪稱汗牛充棟。
他不但不鄙視勞動生產,反而親身勞作,開墾荒地,自耕自食,通過完全平民化的生活實踐,也讓他的成聖追求有了一個堅實的根基,謫居龍場三年的時間內,王陽明不斷闡發出新的體會,開始走出彷徨探索的階段。
龍場悟道的發生時間現在已不可考,不過可以確定的是,悟道是發生在夜晚寤寐之中,自此王陽明找到了成聖的人生路向,其「致良知」的思想也醞釀於此。
王陽明當年不知道為什麼惹惱了皇帝老子,被貶到貴州,也沒有房子住,就住山洞裡,正好洞口有竹子,他成天無所事事閒得蛋疼,正好把時間用來格物,想從竹子身上琢磨出一套什麼大道理用於社會。
一天一天的過去了,王陽明始終沒有悟到任何一丁點有用的東西,那個急呀,據說急得吐血。
最後王陽明一發狠,老子不格你奶奶的個腿!道在哪裡?道在自己心裡。
人生來是沒有善惡基因的,有人行善有人行惡那是因為心動了,自己知道善惡,行善,不作惡,就是天道。
王陽明龍場悟道悟出了對「格物致知」的新解,朱熹認為「格物」的真諦是通過格物窮理以致其知,而王陽明卻悟出了「格物」的實質是重在「致良知」,通過良知推廣至事事物物,「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
此外,王陽明講「知行合一」,強調「要在事上磨鍊」,這種寓「道」於「倫常日用」中的觀念是對儒道思想的繼承,這些觀念也與龍場所悟不無關係。
除了悟「道」,龍場所悟也讓王陽明的個人心態發生了變化,他不再計較於個人官場得失,而是積極去追求生活世界的意義,發現「孔顏之樂」。
他的「樂」主要包括幾個方面,一是「安而樂之」,無屋可居,王陽明就自己動手搭建草庵,自給自足;二是「自然之樂」,在龍場的三年里,王陽明享受於農業生產之樂,過著簡單、樸素、返璞歸真的生活。
因此,龍場悟道也可視為王陽明「重生」的起點。
最後還有一點不得不談,就是「以天下為己任」。
這是心學和理學的共同追求。
不同之處是前者向下看,後者向上看,此時兩者的立場是對立的,陽明心學站在人民群眾立場上,程朱理學反之,或許這也是導致陽明心學最終彪炳史冊的原因!
至於今天,我們知道,沒有任何永恆的理論,只有不斷根據現實調整的理論。
陽明心學有很多精華的部分,但其基本理論即追求本心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甚至很多人因為追求所謂本心而陷入不斷的自我否定當中,這是不可取的。
天理存不存在?怎麼追求?其實是很虛無的,倒不如唯物主義來的踏實。
當然我不貶低心學,只是心學是有不合適的地方的。
我的態度是取其對社會建設和人生髮展有益的地方,棄其為了抵抗理學而闡述的一些所謂理論。
龍場悟道,王陽明講知行合一,講心即理,講至善在於吾心,講致良知,講天人合一,講事上磨練,解釋《大學》的格物就是格心,致知就是致良知,都是透過道的體悟而展開的言說。
從這些他悟道說出來的就可以看到,就是說說而已,因為不合道,當然是行道行不下去。
道只有一個,如果人人都想一想,悟一悟,合道能得道的話,哪人人都是聖人了。
後世之人就把陽明心學搞到要飯教哪裡去了,陽明的多數弟子都落成了狂禪,再到現在一些蠢人和懶人和沒文化的就把他神話了,坐著就是聖人,不勞而得,到處坑蒙拐騙,尤其是要飯猩猩把他尊稱祖師爺,這也是對的。
要不然要飯理論怎麼完善怎麼忽悠騙人而得。
相比孔老二的人之初性本善,和荀子的人之初性本惡相比,王陽明的「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是更勝一籌。
但是王陽明說「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你也信的話就是你傻了。
他一個皇帝的鷹犬,又如何懂得什麼是善什麼是惡?
把自以為是的善強加於人,這就是傳統國學的致命缺陷。
陽明心學到底講了些什麼,讓後人如此追捧?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漢族,幼名雲,字伯安,別號陽明。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人,因曾築室於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亦稱王陽明。王陽明是中國著名的思...
千古一絕 心學大師悟道
王陽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世稱陽明先生,寧波餘姚人,我國古代著名哲學家、政治家、教育家和軍事家。其精通儒家、道家、佛教,且具非凡的軍事才能和精深的文學藝術造詣。官至南京兵部...
明朝全能大儒王守仁出生
王守仁(1472-1529)浙江餘姚人。字伯安,號陽明子,世稱陽明先生,故又稱王陽明,明成化八年九月三十日(即公元1472年10月31日)太夫人鄭氏娠十四月生文成公於餘姚,嘉靖七年十一月廿九日...
百家講壇|五百年來王陽明
王陽明,一代心學宗師,從被囚詔獄到被貶龍場,他經歷九死一生。從南贛剿匪到平寧王之亂,他一路所向無敵。他一生最愛是講學,他說人人心中都有個聖人。五百年過去了,他提出的「知行合一」、「事上煉」、「致...
尋跡王陽明,願「心學」不再飄走
劉孟達依稀記得,十幾年前在老市府上班時幾乎每天都要走過王衙弄,那條綿亘蜿蜒在明代呂府和伯府兩大建築群旮旯里的逼仄的長弄堂。它就坐落在新河弄的西側,連接著新河弄與上大路。像一條彎彎的扁擔,一頭挑著...
經過生死蛻變終成聖人——王陽明的龍場悟道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冬,宦官劉瑾擅政,並逮捕南京給事中御史戴銑等二十餘人。王守仁上疏論救,而觸怒劉瑾,被杖四十,謫貶至貴州龍場(貴陽西北七十里,修文縣治)當龍場驛棧驛丞。
歷史上最後一個聖人,自明朝以後再沒有出現了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漢族,幼名雲,字伯安,別號陽明。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今屬寧波餘姚)人,自號陽明子,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亦稱王陽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