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王朝之五:重文抑武的功過是非,一切皆有定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宋朝自太祖開始,就採取了一系列重文抑武政策,究其主要原因,一方面趙氏帝王出於保全皇位傳承子孫萬代之目的;另一方面強大的士大夫集團為重建封建秩序和維護其既得利益,防止武人得勢,而竭力維護、強化崇文抑武政策的執行。

從其實際效果來看,確實達到了擴大統治基礎,防止藩鎮割據的目的。

作為貫穿整個宋朝的基本國策,重文抑武政策帶來了巨大影響。

重文政策推動了民智的開化和教育的普及,促成了讀書辦學的風氣

宋朝人讀書求知之風之濃,在我國封建社會實屬罕見。

不但帝王帶頭讀書,而且在一般人心目中都認為讀書是一件非常榮耀的事。

范仲淹寄語鄉里的詩中,就號召「鄉人莫相羨,教子苦詩書」。

「尊師重教」蔚然成風,文化教育不再為豪門望族所壟斷,也不再是通都大邑文人墨客的專利。

北宋中期以後,公私學校林立,書院講學盛行。

據統計,宋代書院達到397所,其中聞名天下的「四大書院」都是興於北宋。

北宋州縣學在其發展興盛時,規模之大、學生之多也遠過於前代。

唐代學生最多時,全國共有63070人。

而宋徽宗大觀年間,僅州縣學生就有16.7萬餘人,超過唐代10萬之多。

《三字經》、《百家姓》等孩童的啟蒙普及讀本開始通行。

在當時世界上,宋朝的文化教育水平應是非常高的。

重文政策激發了知識分子的創造性,科技、文學與史學獲得了巨大發展

宋朝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文化最繁榮的時期,這已為多數學者所認同。

史學大師陳寅恪先生在20世紀40年代初曾指出:「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

」宋史研究專家鄧廣銘也指出:「宋代的文化,在中國封建社會歷史時期之內,載至明清之際的西學東漸的時期為止,可以說已經達到了登峰造極的高度。

在自然科學方面,四大發明中的三項都出現在宋朝

英國科技史家李約瑟博士說:「每當人們在中國的文獻中查找任何一種具體的科技史料時,往往會發現它的主焦點就在宋代。

不管在應用科學或在純粹科學方面都是如此。

引以為榮的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中的活字印刷術、火藥和指南針是在宋代發明或取得重大的技術突破的,這三項發明都對後來世界歷史發展進程產生巨大的影響。

在數學、天文學、醫藥學等領域,宋代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在文學藝術與史學方面,宋代也取得巨大成就

在宋朝,僅《宋史·藝文志》中所收錄的書目,就有8卷,這還遠不能反映兩宋時代的書籍之多。

早在宋仁宗慶曆年間所編成的《崇文總目》,所收錄的書目就達60卷之巨,到南宋孝宗淳熙與寧宗嘉定年間先後編成《中興館閣書目》、《中興館閣續書目》,二者合起來共100卷之多,兩書目合計共錄書59429卷,足見兩宋時代的書籍之多。

散文方面,著名的唐宋八大家有六家在宋代。

宋詞的成就,更是中國文學史的一塊瑰寶。

宋代話本的出現,在我國文學史上開闢了一個新紀元,開啟了明、清時代白話小說發展高潮的序幕。

宋代的史學,對後代史學發展產生巨大的影響。

現行《二十四史》中,有三部為宋人所修,即《舊五代史》、《新五代史》、《新唐書》;同時,司馬光主修《資治通鑑》294卷,開啟了宋、元、明、清的「通鑑學」之先河;袁樞編《資治通鑑紀事本末》42卷,開創了中國史書的新體例——「紀事本末體」;李燾歷時40年編撰《續資治通鑑長編》520卷:朱熹修《資治通鑑綱目》59卷、鄭樵的《通志》200卷,這都是中國古代史籍的經典之作。

資治通鑑

文臣掌握大權,武將處處被打壓

宋夏議和後,宋仁宗欲升狄青為樞密副使,御史中丞五舉正、左司諫賈黯及御史韓贊等人便紛紛上奏反對,列出了狄青出身行伍、四夷輕蔑朝廷、大臣恥於與之為伍、動搖人心及破壞祖宗成規等「五不可」的理由。

之後,狄青率軍平定儂智高之亂,取得自統一以來宋朝邊境戰爭最大的勝利。

宋仁宗不顧文官反對,將狄青升為樞密使。

狄青在任樞密使4年中,處處受文臣節制,還遭來無數流言蜚語。

後來,在文臣歐陽修、劉敞、呂景初等人的輪流極諫下,宋仁宗不得不將狄青調外任。

狄青至任所不過半年,便鬱悶而死,時年僅50歲。

中央掌兵機構逐漸為文臣控制

作為中央的掌兵機構,其權力掌握在武將手中應是正常現象,反之則是不正常現象。

樞密院是北宋的中央掌兵機構,其長官樞密使從後漢開始一般由武將擔任,北宋初沿後周制,以武將掌樞密院。

但自趙普任樞密使以後,這一軍事最高長官逐漸由文官擔任。

有人對北宋樞密院的正副官員的文武出身進行統計,樞密院正職共85人次,其中文職出身者63人次,占總人數比例的74.2%;武職出身者22人次,僅占總人數比例的25.8%。

樞密院副職共143人次,其中文職出身120人次,占總人數比例的83.9%;武職出身者23人次,僅占總人數比例的16.1%。

一方面,武臣逐漸從中淡出,另一方面是文臣在樞密院的影響愈來愈大,成為決定力量,武臣在樞密院的話語權必定不斷遭到文臣的蠶食。

文臣與武將在政權中的這種權勢占有的演變,正是北宋重文抑武政策的鮮明體現。

其次,地方武將權力也為文臣所侵占

地方上,文臣代替武臣任知州。

之後,宋朝廷又加強了對監督權和司法權的控制。

建隆三年十二月,宋太祖詔「諸縣置尉一員,在主簿之下,俸與主簿同」,由初登科第的進士們擔任。

乾德三年三月,收回了節度使和州郡長吏任用軍校、僚佐為幕職官的權力。

開寶六年七月,太祖下詔,兩使職官到判司簿尉的所有幕職、州縣官全改由朝廷從選人中委任。

最後,戰場上的指揮權也交給了文臣

宋仁宗任用范仲淹、韓琦、龐籍、王沿負責指揮對夏戰事。

正如北宋神宗時任尚書左僕射、尚書右僕射的劉摯所說:「不以武人為大帥專制一道,必以文臣為經略以總制之。

武人為總管,領兵馬、號將官、受節制,出入戰守,唯所指摩。

」通過文臣,宋廷將中央的權勢伸入到地方和軍隊,各種權力包括行政權、財稅權、基層官員的任免權、司法權、徵兵權等權力都由文臣掌握。

過度的重文抑武,最終導致整個國家拋棄了尚武精神。

宋朝重文抑武政策實施所產生的導向效應,改變了唐末、五代以來的重武輕文的社會心理,形成了重文輕武的社會心理。

北宋諸帝防範武臣專權,選用武將,採取「先取其循謹能御下者,武勇次之」的方針,打擊良將、重用庸將,導致軍隊將領整體的作戰能力下降,同時,庸將當權影響了軍隊指揮與管理,進而造成整個北宋軍事實力的下降。

這嚴重影響北宋的軍事實力。

縱觀北宋邊疆之爭,宋與遼戰,宋屢戰屢敗;宋與夏戰,宋也是敗多勝少,失去了外交主動權。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重文抑武開創文官政府新時代

北宋是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而黃袍加身立國的,因此他對武將、軍人掌權的危險有清醒認識。再加上五代時期國家被將領所左右的歷史經驗,所以趙匡胤立國之後非常重視對武將的限制,確立了以儒立國、重文抑武...

宋朝重文抑武究竟嚴重到什麼程度?

「槍桿子出政權!」是一代偉人毛主席的經典名言;弱國無外交,也是千古不易的真理。但是偏偏封建社會時代的宋元明清,都是重文抑武,而且嚴重到一種病態的程度。重文抑武自宋代以來最為明顯!也最為嚴重!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