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岳飛更冤更慘)「莫須有」冤屈第一人——狄青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莫須有」冤屈第一人————狄青(比岳飛更冤更慘)

《三十六計》第第二十七計「假痴不癲」的註腳案例中,說北宋名將狄青奉旨到廣西征討儂智高時,由於前將領幾次征討失敗,士氣低落。

狄青看到南方有崇拜鬼神的風俗,便心生一計:他率官兵剛出桂林之南,就拜神祈佑。

只見他拿出一百個制錢,口
中念念有詞:「此次用兵勝負難以預料,若能制敵,請神靈使錢面全都朝上!」

左右官員對此感到茫然,擔心弄不好反會影響士氣,都勸狄青不必這麼做。

而狄青卻不加理睬,在全軍眾目睽睽之下,一揮手,一百個制錢全撒到地面。

大家湊近一看,一百個錢面全部朝上。

官兵見神靈保佑,雀躍歡呼,聲震林野,士氣大振。

狄青當即命左右侍從,拿來一百根鐵釘,把制錢原地不動地釘在地上,蓋上青布,還親手把它封好,說:「待勝利歸來,再收回制錢。

」於是率官兵南進,越過崑崙關,設計在歸仁鋪與儂智高決戰。

結果大敗儂軍,「追趕五十里,斬首數千級」,俘儂智高主
將五十七人。

儂智高遁往雲南大理,後死在那裡。

狄青平定了邕州,帶領勝利之師北還,如約到擲錢處取制錢。

僚屬們將錢起出一看,原來這一百個制錢兩面都是錢面,大家才恍然大悟,對狄青的「靜不露機」更是佩服得五體投地。


一、

狄青,北宋著名軍事將領,祖上世代務農,小時候替哥哥受過,臉上被刺字。

(宋朝時臉上刺字一般只有士兵和罪犯,水滸傳中108將很多臉上被刺字,稱「刺配」)。

後西夏元昊叛宋,狄青應徵入伍,抵禦外寇。

當時宋軍在對西夏作戰中,屢戰屢敗,史有三川口、好水川、定川砦三次損兵折將,一代名臣韓琦、范仲淹也束手無策,軍事上只能採取保守的防禦策略。

北宋上下均瀰漫著一種「恐夏」的失敗情緒,士兵士
氣低落。

狄青入伍後,因能騎善射而被任命為前線中低級指揮官,每次上戰場身先士卒,並且仿效北齊蘭陵王高長恭戴著面具,披頭散發,手執利刃衝鋒陷陣,因面目猙獰,形象駭人,西夏兵目之為「天使」而魂飛魄散,宋軍士氣大振。

狄青在4年邊關戰爭中,經歷大小戰陣25次,身負8次傷痕。

范仲淹認為狄青是位不可多得的人才,便送給狄青《左氏春秋》讓他研習兵法。

在狄青的帶領下,宋軍收復了部分失地,宋夏議和後,狄青因戰功卓著而被皇帝仁宗所賞識。

就這樣,從一名
小小的士兵,升到了樞密副使,相當於國防部第一副部長。

二、

上任3個月後,廣西少數民族首領儂智高起兵反宋,自稱仁惠皇帝,招兵買馬,攻城略地,一直打到廣東。

朝廷幾次派兵征討,均損兵折將,大敗而歸。

就在舉國騷動,滿朝文武惶然無措之際,狄青自告奮勇,上表請行。

宋仁宗排除阻撓,任命狄青統
一指揮廣南軍揮師進擊。

可以說,這項任命打破了宋朝任命武將的規制,宋朝時領兵打仗的只能是文臣,而武將通常只能為副。

好在狄青不負重望,整肅軍紀的同時,否決了僱傭越南軍的朝議,率領他從西北帶來的銳卒連戰皆捷,崑崙關一役,打的儂智高丟盔棄甲...狄青順利討平了儂智高反叛。

班師還朝以後,論功行賞,狄青被任命為樞密使,作了最高軍事長官,執掌整個大宋軍權。

三、

隨著狄青官職的升遷,朝廷對他的猜忌,疑慮也在逐步加深。

早在皇祐四年(1052年)狄青任樞密副使時,御史中丞王舉正就認為,狄青出身行伍而位至執政,「本朝所無,恐四方輕朝廷」。

右司諫賈黯上書皇帝,論奏狄青升官有四不可,御史韓贄等人
附和。

在依智高縱橫嶺南,滿朝文武驚慌失措,狄青受命於危難,率兵出征之際,朝廷在欣喜之餘,也仍然不忘「狄青武人,不可獨任」,要以宦官任守忠監軍,監視狄青。

後因諫官李兌力言「唐失其政,以宦者觀軍容,致主將掣肘,是不足法。

」朝廷也迫於形勢
緊急才作罷。

到狄青凱旋還朝作了樞密使時,這種疑忌和不安達到了頂點。

臣僚百官紛紛進言,,就連原來屢屢稱頌狄青戰功,譽之為良將的龐籍、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的大文豪歐陽修也極力反對任命狄青。

四、

歐陽修在嘉祐元年(1056)七月上書請罷狄青,洋洋數千言,舉不出一條得力罪證,文反而稱讚他:「青之事藝,實過於人」,「其心不惡」,「為軍士所喜」,任樞密使以來,「未見過失」。

那麼罪名是什麼呢?歐陽修不得不「莫須有」了一把:假託虛妄的陰陽五行說,把當年的水災歸罪於狄青,說:「水者陽也,兵亦陰也,武將亦陰也」,今年的大水就是老天爺因為狄青任官而顯示的徵兆。

文彥博雖然也稱他「忠謹有素」,但還是力主請罷狄青。

宋仁宗說「狄青是忠臣」,文彥博立即反駁「太祖豈非周世宗忠臣」。

一句話,說的宋仁宗沉默不語。

在這種猜忌詆毀下,謠言紛起,有人說狄青家的狗頭正長角,有人說狄青的住宅夜有光怪,就連京師發水,狄青避家相國寺,也被認為是要奪取王位的行動。

仁宗皇帝一方面害怕狄青「功高震主」、另一方面架不住文官的各種壓力,性格本身就有點懦弱
的仁宗就罷免了狄青。

嘉祐元年(1056年)八月,僅作了4年樞密使的狄青終於被罷官,但因無過,被加宰相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民間稱「從士兵到元帥、從布衣到宰相」,出任陳州,離開了京師。

五、

狄青不懂得官場規則,這也成為他被冤的重要因素。

狄青常年帶兵作戰,回到朝廷的機會少之又少,因文化淺薄,他尚未意識到官場生存規則。

狄青不懂得籠絡官場人心,所以他被詆毀和冤枉時,幾乎沒有人為他辯解一句。

在被皇帝罷官後,狄青還不知就裡,不知道文彥博是罷免他的推手,還去請教文彥博,向宰相坦承自己的忠心,表白自己的心跡,並問朝廷為什麼要這樣對待自己。

文彥博用眼盯住他,冷冷地說:「無他,朝廷疑爾。

這句話嚇得狄青倒退了幾步。

他抱著頹喪的心情走向陳州,自知不久人世。

曾經對人說:「我此行必死無疑,陳州有一種梨,叫青沙爛,今去此州狄青必爛死。

」一語成讖...... 雖然到了陳州。

宋仁宗和文彥博還是不肯放過他,每月兩次遣使探視他的近況。

每次,他一聽有使者來,格外驚恐,即「驚疑終日」,不久他便「病作而卒」了。

這位年僅49歲,曾馳騁沙場,浴血奮戰,為宋王朝立下汗馬功勞的一代名將,沒有在兵刃飛矢之中倒下,血染疆場,馬革裹屍,卻死在猜忌、排斥的打擊迫害之中。

六、

狄青生前,被視為朝廷的眼中釘,必欲拔之而後快,他含冤而死,卻受到了禮遇和推崇,「帝發哀,贈中令,諡武襄」。

當人活著的時刻,不肯給一點寬容,所謂的名臣,賢士,不斷網絡罪名,實在找不到罪名,就莫須有,就利用天象,總之搞死你不需要理由;可是死了之後,又會大肆吹捧,似乎是救世主。

理由很簡單,死人退出了競爭,自然對死人是寬容的;而尊敬
死人,往往比尊敬活人,更有價值。

狄青操守,人品無可挑剔,戰功顯赫,可是沒有贏得朝堂上下的尊敬,反而是處處刁難,處處為難,就連一個妓女都敢於嘲諷他。

狄青過去的頂頭上司韓琦的歌伎當著狄青的面勸酒,都敢毫不客氣的說「斑兒請你喝一杯」,

再牛,戰功能牛過狄青嗎?人品好,能好過狄青嗎?對皇上忠心,能比得過狄青嗎?一個近乎完美的武將,都是這樣的下場

作武將還有什麼意思。

狄青的經歷告訴所有武將,武將是沒有尊嚴的,哪怕是再好,再優秀,即便是在戰場上就死一生又如何
,在那些士大夫眼中依舊是卑賤之輩,依舊是一坨臭狗屎。

狄青之後,北宋再無良將!無怪乎靖康之恥的發生了。


七、

宋朝能擔當起一代名將的只有狄青和岳飛兩人,可惜這兩人在重文輕武的宋朝都被冤屈致死。

狄青是第一個被冠之為臭名卓著「莫須有」罪名冤屈致死的武將,岳飛是被明殺,而狄青是被陰殺,陰殺更慘,死都死得憋屈

狄青是中國法制史上最有名的疑罪坐實案例,是帝王權術中「寧肯錯殺一千,絕不放過一人」冠冕堂皇理由下的最「生動」詮釋。

狄青之死,可說是殺人不用刀。

他被猜忌、嫉妒和憂憤殺死了,是不明顯的被殺,比明顯的被殺還慘。

提到岳飛的死,大家都會同聲敵愾,氣膺填胸,但提到狄青的死,又有幾個知道並能為他抱屈呢?

更讓人不能釋懷的是,岳飛之死,罪魁禍首是秦檜夫婦和宋高宗,而狄青之死,則死於名人之手,但你卻據此而不能指責歐陽修和文彥博等人,在這個意義上來說,狄青死於宋朝制度之下,死於文官集團的合謀之下。

都是兇手,也就等於沒有人是兇手,一代名將,嗚呼,悲哉......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他是北宋第一名將,晚年竟被活活嚇死

「北宋缺將,南宋缺相」歷史學家是對兩宋文武集團體制畸形發展的一種戲謔,事實上北宋王朝並不缺乏作戰能力突出的名將,只是朝廷一貫地限制武人的發展,導致無能者居高位而有能者受排擠。所以到了北宋末年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