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情狄青:打得贏戰爭,卻打不過文官的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年),一直不安分的党項族首領李元昊終於吹響了反宋的號角,第一次宋夏戰爭爆發。

彼時,西夏兵馬躍過橫山,飲馬好水川,關中一帶岌岌可危,宋朝亦調兵遣將,前往抵擋。

兩軍對壘,如火如荼,宋軍中,一個長發披散、戴銅面具的將軍橫刀立馬,威風凜凜,讓人不寒而慄,只見其多次出入敵陣,所向披靡,無人能擋。

在與西夏軍交戰的四年里,他前後參加了大小二十五戰,身負八處箭傷,戰功顯赫。

這位年方三十的青年將領,便是時任延州指使——狄青。

▲宋夏交界地圖。

1

年少時,狄青就是一個很有魅力的人。

他「生而風骨奇偉,善騎射」,很欣賞軍營中將帥的風範,鄉里的任俠少年很多都慕名來依附他,有點兒銅鑼灣扛把子陳浩南的意思。

不過,出來混總是要還的,沒過幾年,狄青就因罪受黥面之刑,刺配參軍。

黥面,是當時的一種刑罰,即在面額上刺字,以墨涅之,可防止犯罪者逃跑。

黥面的疤痕,伴隨了狄青一生。

▲劇照:狄青(1008年—1057年),字漢臣,汾州西河人。

當時,西北局勢動盪,李元昊頻頻起來鬧事,中央發動大好青年支援邊疆,狄青身在其中。

在軍中做小校時,狄青也惹過事兒,依軍法當斬,但延州(今陝西延安)知州范雍見他是個人才,就給放了。

延州的日子苦啊,兩軍持續交火,覺都睡不好,但是西夏之亂卻讓狄青更進一步地接近歷史舞台。

後來的事情足見范雍慧眼識珠,歷經此番宋夏戰爭,狄青一戰成名,「面涅將軍」之名威震四方。

2

對外,狄青勇武過人,有膽有識,實為將帥之才。

對內,狄青為人謙遜,謹密寡言,頗具君子之風。

德才兼備的年輕人自然是討人喜歡的。

宋夏戰爭期間,經略判官尹洙和狄青有過幾面之緣,每每聊起軍事,都不禁讚嘆狄青的才華。

尹洙不僅欣賞狄青,還將他引薦給自己的朋友范仲淹、韓琦。

這兩位大宋名相在宋夏戰爭期間,一同在此擔任經略副使,改革西北軍務,鞏固邊防。

尹洙可說是狄青的伯樂,後來他被貶謫病死在外,狄青還全力周濟他的家屬,但是,狄青肯定沒有想到,自己有朝一日也會迎來和尹洙相似的命運。

▲北宋名相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范仲淹認識狄青後,也是鍾愛有加,不由得發揚起自己「善國者,莫先育才,育才之方,莫先勸學」的教育思想,想教他讀《左氏春秋》,說道:「將不知古今,匹夫勇爾。

《左氏春秋》被列為儒家經典,不是一本簡單的史書,其中還包含儒家的倫理道德和尊卑觀念,范老夫子此舉,用意頗深啊。

從此以後,狄青發奮讀書,學習工作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漸而「悉通秦、漢以來將帥兵法」。

在邊疆十餘年,狄青戰功卓著,歷任節度使、知州,終於調任中央,為樞密副使。

兩宋軍權分立,樞密院是名義上的最高軍事行政機關,直接秉承皇帝旨意,擁有全國軍隊的調兵權,至此狄青已是處尊居顯。

3

就是帶兵打仗,狄青也很有風度。

皇祐四年(1052年),廣源州(在今中越邊境)儂智高起兵造反,嶺南一帶動盪不安。

文官孫沔和狄青帶兵一同南征,狄青擔任主帥,戰略謀劃全出自其手,尤其崑崙關一戰打得非常漂亮。

但是,戰後論功行賞,狄青卻全身而退,全權交給孫沔。

孫沔自己是一個人品很次的人,貪戀宴遊,沉迷女色,多次奪人妻女(這些事兒還都一件不落地記在正史中),看到狄青這麼高風亮節的人不得不折服,自愧不如。

此戰中,部下曾發現一具穿龍袍的無名屍體,都以為這就是叛軍首領儂智高。

狄青表示,無憑無據,自己寧願相信儂智高已經逃跑,也不願意以此邀功請賞。

說來也巧,這個儂智高從此就再沒出現過,據說流亡到大理去了。

《夢溪筆談》載,狄青身居高位時,有人自稱是狄仁傑的後裔,到狄青府上攀親戚,還吹噓狄青也是狄仁傑的後代。

狄青出身貧寒,自己也不願攀附名門,遂一笑置之:「一時遭際,安敢自比梁公?」(狄仁傑死後被追贈為梁國公,遂稱狄梁公)

時人將此事與「郭崇韜哭子儀之墓」做比較。

郭崇韜是五代十國時期後唐名將,出身崞山郭氏「崞陽堂」,唐朝名將郭子儀則出自華陰支派「汾陽堂」,二者本是同源異派,沒什麼血緣關係。

郭崇韜成名後,阿諛奉承之輩溜須拍馬,說,將軍英明神武,跟當年的汾陽王郭子儀是不是有什麼關係呀?小郭明知自己跟老郭非親非故,仍然厚著臉皮說:「家譜不幸丟失了,不過以前先人們說,汾陽王是我們四世祖。

」演戲演到底,後來他帶兵伐蜀,路過郭子儀墓時,居然還特地下馬大哭,方才離開。

這種認錯祖宗的事情,狄青就不願干。

▲大唐中興名將汾陽王郭子儀塑像。

由此可見,狄青是個老實人。

官場上,老實人是要被欺負的,老實的武將就要被不老實的文臣欺負。

更何況,這是在宋代,兩宋「重文教,輕武事」的思想貫徹始終,武將的地位一向十分尷尬。

4

北宋王銍的《默記》中記載了這麼一則故事:一次,宋真宗欲選善射者與契丹使者比射箭,入選者待遇豐厚,科舉出身的文臣陳堯咨恰好是個技藝高超的弓箭手,想應真宗之命,改授武職,去和契丹人比試比試。

這位陳堯咨正是歐陽修《賣油翁》中那位射術精湛,迷之自信的陳康肅公。

結果,他母親一聽就火了,把他揍了一頓,罵道:「你一個狀元,你跟你爹都是以文章成名,入朝為官,現在居然貪圖武官的俸祿,丟不丟人啊!」

此故事生動地反映了有宋一代社會普遍認同的「重文輕武」的價值取向。

當初,宋太祖趙匡胤以殿前都點檢之職掌控後周精銳部隊,最終通過兵變奪取政權。

他本人深知軍權掌握在外人手中有多麼危險,所以極力削弱武將權力。

一出「杯酒釋兵權」的大戲,先把石守信等禁軍高級將領忽悠走了,接著逐漸把中央及各地節度使的兵權收回。

將領交了兵權,軍隊還是要有人率領,於是宰相趙普提出了「更戍法」。

更戍法,實際上就是不斷地調動軍隊駐地,不斷地調換統軍將領,造成兵不識將,將不識兵的局面。

唐末五代以來武將專橫跋扈的地位成為過去式,大宋將士的戰力也日漸疲軟。

宋太宗趙光義即位後,更是明確「重文抑武」的方針,先是優先發展高等教育,科舉人數擴招。

然後大規模重建三館(昭文館、集賢館、史館),親自賜名為「崇文院」,並親率文武百官到新建成的秘閣登樓觀書。

宮中原來有個「講武殿」,宋太宗覺得這名字不好,自己給改了,叫做「崇政殿」。

到了仁宗一朝,早已形成了「滿朝朱紫貴,儘是讀書人」的政治環境。

讓狄青這樣身居高位的武將犯難的,不是敵軍的刀劍,而是文臣們的言語。

5

由於受到「重文抑武」風氣的影響,不是所有文臣都如尹洙、范仲淹一樣對狄青那麼友好。

自狄青從地方調任中央開始,朝中文臣就一直不服他。

儂智高造反時,朝廷起初以孫沔等文官為安撫使,帶兵討伐,收效甚微。

於是宋仁宗想讓身在中央的狄青挂帥出征,總督諸將,獨掌大局。

諫官韓絳跳出來說,武人不宜專任,我反對。

龐籍,也就是在包公題材文學作品裡經常出場的那位龐太師的原型,這時候倒替狄青說了句好話,說若以他人為輔佐,對狄青形成掣肘,「號令不專,不如不遣」。

宋仁宗聽從了龐籍的建議,派狄青統制南征戰事。

臨行前,狄青豪言:

「臣是士卒出身,除了上陣殺敵,也沒有什麼可以報效國家了。

現在只希望能帶些人馬,去把反賊的頭砍下來,送來京城!」

▲連環畫:狄青夜奪崑崙關。

狄青一去,果然捷報連連,宋仁宗可高興了,對龐籍說:「這都是卿的功勞啊。

等狄青回來,讓他當樞密使,同平章事(相當於宰相的官銜)唄。

」龐籍這下慌了,說,這可萬萬不可啊。

隨後接連在宋仁宗面前嘮叨了好幾天,此事就此作罷。

可沒過幾天,宋仁宗突然很嚴肅地對龐籍說:「狄青平南有功,之前賞賜得不夠,朕還是想封他為樞密使。

」龐籍急了,您這不按套路出牌呀,於是提出退至政事堂商議。

宋仁宗說:「沒必要去政事堂,你們就到殿門口商議,朕坐這裡等著!」

最終,狄青坐上了樞密使的位置。

兩宋能以武將出身登此高位者,寥寥無幾,宋仁宗對狄青的信任可見一斑。

6

就任樞密使之後,狄青過得更不開心。

先是有人在京城裡傳播各種八卦新聞,比如《驚!樞密使家中狗竟長角》、《滿室紅光,這麼震撼的現象你見過嗎》、《昨日開封發大水,領導夜宿相國寺》。

這幾件事,先是狄青家的狗會長角,然後又是狄青家裡有「光怪」之象。

最後則是說有一次開封發洪水,狄青舉家搬到相國寺大殿居住,相國寺在北宋深得皇室尊崇,這大殿豈是你想睡就能睡的?百姓對此很好奇,一時議論紛紛。

這些傳聞,都不得了,比如滿室生輝這種現象,經常出現在帝王出生的傳說中,傳播這種謠言,居心叵測。

據宋人王楙《野客叢書》記載,狄青為樞密使時,時為同平章事的文彥博一直跟宋仁宗進言,請求將狄青調離中央,並削弱其權力。

宋仁宗不樂意,說,狄青是忠臣啊!文彥博冷冷答道:「太祖豈非周世宗忠臣?但得軍情,所以有陳橋之變。

文彥博這番話,可謂字字誅心。

在文彥博的邏輯里,狄青是一名武將,領兵多年,深得眾望,又久在樞密院,了解軍國機要,這已經不是狄青了,這都快成狄匡胤了。

趙家的江山是怎麼來的,自己門兒清。

文彥博與狄青都是汾州(在今山西省境內)人,還同鄉呢,老鄉見老鄉,背後捅一槍啊。

7

另一個力主罷免狄青的文臣是歐陽修。

嘉祐元年(1056年),翰林學士歐陽修三次上疏請求罷免狄青樞密使之職。

這三篇奏疏的觀點和文彥博的想法相近,認為狄青作為一個武將擔任樞密使,掌握著軍事機密,不利於國家安定,不如調其出京,這樣既可以保全他性命,又可以消除隱患。

歐陽修又認為,狄青出自行伍,訓練有方,深得士兵愛戴,假如有小人想要擁其謀反,狄青自己不知進退,後果不堪設想。

他舉唐代朱泚為例。

唐德宗年間,涇原兵變,武將出身的太尉朱泚就是因為有點兒名望,被叛軍擁立為帝,他本來沒有謀反之心,卻莫名其妙地跟著反了。

另外,恰逢那年水災嚴重,歐陽修便搬出董仲舒那套老掉牙的天人感應說,皇上您看,天災頻頻發生,咱們也該靜思己過,修人事以塞天變。

歐陽修認為,當務之急就兩件事,一是立皇儲,二是罷免狄青,畢竟「水者,陰也,兵亦陰也,武臣亦陰也」,有個武將在中樞機關當職,老天爺也不高興啊。

▲歐陽修:「醉翁之意不在酒。

歐陽修自己都說過,醉翁之意不在酒。

這三篇文章表面上是針對狄青,體現的卻是長久以來文臣們對武將的鄙視和猜忌。

清人所著《嘯亭雜錄》甚至對此事評價道:「其後賊檜得以誣陷武穆者,亦襲故智也。

」就是說,秦檜誣陷岳飛那套,都是跟歐陽修學的。

罵人不帶髒字,殺人於無形,這就是讀書人的厲害。

8

歐陽修上疏的當年,飽受讒言的狄青被免去樞密使之職,離開京城,前往陳州任職。

宋仁宗可曾想過,此一別,這輩子可能就再也見不到狄青那個沉默堅毅的背影了。

文臣們或許也沒想到,他們從此也將失去一個詆毀挖苦了多年的對象。

史載,嘉祐二年(1057年),也就是在被貶之後的第二年二月,狄青「疽發髭」而死(即嘴邊生毒瘡,病重逝世),年僅49歲。

在中國的史書中,疽發而死的名將功臣似乎都走得不那麼安心,前有范增,後有徐達,都是滿懷憂憤和委屈,黯然離世,狄青何嘗不是呢?

狄青逝世後那幾年,大宋可有點兒不太平。

當年,火洞蠻儂宗旦侵擾邕州(今廣西南寧),西夏再次進犯,於斷道塢大敗宋軍。

嘉祐三年,邵州蠻反宋,一路劫掠。

嘉祐四年,交趾(今越南)襲擊欽州(在今廣西欽州縣)。

嘉祐五年,交趾與甲洞蠻合兵襲擊邕州……

當邊疆戰報頻傳的時候,宋仁宗會不會有些想念他的「面涅將軍」呢?

▲或許,沙場才是狄青最好的歸宿。

就在狄青逝世十一年後,熙寧元年(1068年),宋神宗趙頊初登帝.位。

趙頊是狄青的小迷弟,他覺得狄青出身行伍,默默奮鬥,為國立下汗馬功勞,是不可多得的忠臣良將,可評為「感動大宋十大人物」,便親自為其撰寫祭文,並以中牢(豬羊二牲)之禮祭之,還把狄青的畫像取來放在宮中,不時瞻仰。

然而,無論朝中君臣如何品評,那位披散長發、戴銅面具,在西北戰場上縱橫馳騁的「面涅將軍」,早已成追憶。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他是北宋第一名將,晚年竟被活活嚇死

「北宋缺將,南宋缺相」歷史學家是對兩宋文武集團體制畸形發展的一種戲謔,事實上北宋王朝並不缺乏作戰能力突出的名將,只是朝廷一貫地限制武人的發展,導致無能者居高位而有能者受排擠。所以到了北宋末年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