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不是每本書都要從頭看到尾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大前研一在《決斷聖經》中建議,上班族應多閱讀哲學或自然科學類的書,特別是古典著作。

因為這些書的作者多半使用平易近人的語言,闡述邏輯思考與科學態度的重要性。

「有些書適合淺嘗,有些書應該大口吞,還有少數的書則應細嚼慢咽,以便消化吸收。

」這是齊藤英治在《超強閱讀術》里,引用英國哲學家法蘭西斯.培根在《隨想集》里的一段話。

齊藤解釋,在茫茫書海里,有許多書是不必花太多心思去讀的,有些可以讀但不必太深入,只有極少數的書值得用心閱讀。

換句話說,閱讀首先要學的就是,快速了解一本書,從而判斷這本書是否值得讀。

《如何閱讀一本書》中將閱讀分為4種層次: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和主題閱讀。

第一層次為基礎閱讀,看得懂字,能判別「這個句子在說什麼」;第二層次是檢視閱讀,強調短時間內抓出一本書的重點,知道「這本書在談什麼」;第三層次的分析閱讀,要深入了解作者的意圖;第四層次的主題閱讀,則是針對同一主題讀多本書。

想要快速了解一本書,就要學習第二層次的檢視閱讀。

檢視閱讀包括兩個部分:有系統的略讀以及粗淺的通讀。

有系統的略讀:從序和目錄了解主題和架構

首先,研究書名頁或是序,初步對書的主題有概念,此時你可以清楚地把這本書歸為某個特定的類型,是虛構或非虛構作品,是論說或實用類書籍。

其次是看目錄頁,理解這本書的架構,就像在旅行之前先看地圖一樣,也可以參考出版社對這本書的介紹。

看完這些,你應該可以判斷你想要多讀一點,還是根本不想讀了。

如果是前者,你可以從目錄里挑幾個跟主題息息相關的篇章來讀,也可以東翻西翻連續讀幾頁,但不要太多。

用這樣的方法把全書翻過一遍,尋找和主要論點相關的段落。

千萬不要忽略最後兩三頁,因為作者通常都會把自己的觀點在最後重新整理一遍。

做完這些事,你應該可以了解這本書是否包含你想繼續挖掘的內容、是否值得你再繼續投入時間、或者就算現在不讀,也可以先帶回家以便將來有需要時參考。

粗淺的通讀:從頭到尾先讀完一遍,不用全部理解

當遇上一本較為困難的書時,我們每個人都有這樣的經驗:期待從閱讀中得到啟發,結果經歷痛苦掙扎,甚至最後認為一開始想讀這本書就是個錯誤。

但《如何閱讀一本書》提醒,只要原本就是寫給大眾讀者看的書,我們就不該有望而卻步的理由。

我們該做的,其實是遵守一個重要的閱讀規則:粗淺的通讀,意思是,面對一本難讀的書,從頭到尾先讀完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來查詢或思索。

只注意你能理解的部分。

這是讓你了解全書內容,不被困難綁住的必要步驟。

只要你從頭到尾讀了一遍,就算你的理解只有50%或更少,都能幫助你在重讀時理解更多。

就算你決定不再重讀,對一本困難度很高的書了解一半,也比什麼都不了解來得好。

《獨學術》也指出,某本書之所以值得一讀,就是因為內容包含了與自己至今以來見識相左的看法,或是不同的觀點,也因此顯得困難。

作者白取春彥認為,愈是困難的書一開始愈要抱著「粗魯」的態度和它玩遊戲,意思是不必非得讀完,也不用全部理解,只要試著用自己的方式思考,大致了解內容,就已經是很大的收穫。

檢視閱讀的基本原則就是,讀一本困難的書時,第一次看不要企圖了解每一個字句。

當你快速讀完一遍,你就已經準備好要認真讀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如何正確閱讀一本書?

閱讀時,你是否也遇到過以下問題呢?●讀書慢、耗時長,不是累死就是耗死●跟作者無共鳴,全程都是尿點●苛求把書里每一個內容都看懂,追求完美又十分辛苦●書看完了,最後書還是書,我還是我●不能把書中的知...

讀不進去大部頭書怎麼辦?

很多人加入到繪本閱讀推廣當中來,以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和掌握閱讀策略為使命,為孩子讀了很多繪本,但自己並沒有去挑戰匹配自己年齡難度的繪本理論讀物。很多人表示自己看到大部頭的書就頭疼得讀不下去。今天...

如何高效地閱讀系列三——檢視閱讀

本篇文章共1558個字,閱讀大約需要6分鐘。今天我們詳細談一下檢視閱讀,這是莫提默·J·艾德勒提出的閱讀的四個層次中的第二個,在這兩個層次中,聚集著成千上萬的人想要提高卻不能提高的人,而打破了這...

如何做一個自我要求的讀者?

太多的資訊如同太少的資訊一樣,都是對理解力的阻礙。換句話說,現代的媒體正以壓倒性的泛濫資訊阻礙了我們的理解力。那種今天仍然習慣於從書寫文字中吸取大量資訊,以增進對世界了解的人,就是自我要求的讀者...

薦讀:艾德勒教你如何檢視閱讀

初學者的無知在於未學,而學者的無知在於學後——— 蒙田長久以來,被如何高效閱讀書籍所困惑,始終認為自己是「無知的閱讀者」,經常會陷入一種無意識死氣沉沉的狀態,甚至書籍成為最好催眠劑,看過很多書籍...

1周至少讀1本書的人生,做到就是賺到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哈佛商業評論。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記得那是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我當時正坐在一個大學演講大廳里聽艾比·霍夫曼(Abbi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