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蜀吳三國的滅亡,標準寒門士子的失敗,五胡亂華的傷痛無可避免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現在社會上「娘炮」橫行。
男孩越來越缺乏血氣和風骨,顯得軟弱。
在各大影視媒體上「娘炮」小鮮肉形象霸占熒幕,再也看不見一點男子漢的氣概。
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娘,則民族娘。
五胡亂華的血淚還在歷史的深處流淌,南京大屠殺的冤魂還在哭泣,而我華夏後裔卻自甘墜落,漢家血氣風骨不存,盛唐風華不在。故發此文,望我華夏漢家盛唐風骨,千代萬世,連綿不絕爾。
——卓犖
三國時期應該是中國古代歷史中最為人所知的一個時代,這當然要歸功於羅貫中寫的《三國演義》。
可是大多數人只看到了《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和虛構的一些故事,卻很少關注到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個政權內部的矛盾問題,雖然各自為政,但其實都是在那個時代大矛盾的體現,也是三種不同選擇的結果。
最終的結果也導致五胡亂華的悲劇。
這一切需要從魏國說起。
魏國開國皇帝曹丕稱帝時推出九品中正制,直到隋朝推出科舉制並在唐朝初期得到完善,九品中正制才完全退出歷史舞台。
或許人們會問,九品中正制和三國的內部矛盾有什麼關係?
這裡我想說,有關係,而且關係非常大。
在漢朝人才的選拔採用的是孝廉推薦制度,所有想要入朝為官的人需要在才學和人品上得到名家名士的認可才可以舉孝廉入仕,這種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還是給底層的寒門士子提供升遷入仕的機會,但是在漢朝末期,北方世族在地方的影響里逐漸增大,甚至能夠威脅到中央政權皇權,而作為世族大家不希望底層寒門士子能夠得到升遷任用,因為寒門士子在政治上的得勢,會威脅到世族的家族利益。
而魏蜀吳三國分立,是寒門士子最後的反抗,也是對待世族力量的三種不同的抉擇。
首先,是由曹操打下基礎的魏國,在曹操打天下的時候,曹操倚重的謀臣武將基本上以曹魏家族勢力和出生寒門的士子為核心(荀彧比較特殊),所以曹操時期的曹魏集團有血氣方剛,有征服天下的雄心壯志,但是想要穩定的統治北方,就必須要得到北方世族的支持才行,因此曹魏選擇了妥協,選擇了在寒門士子和世族之間做平衡妥協。
但最後還是由北方世族司馬家為代表的大世族控制政權,最終取代了給寒門士子留路的曹魏政權。
然後是以江東孫氏為領導的江東集團,孫權的哥哥孫策在父親孫堅死後,聚集父親的舊部如程普等人,同時獲取周瑜的支持和輔佐,孫權後獲得魯肅輔佐,攻取江東各郡。
孫堅採用強勢鎮壓政策,對江東地方豪族(和北方世族類似,只不過屬於地方勢力,對中央影響不大)採取強行打壓政策,所以孫策被暗殺致死。
孫權繼位後沒有採用孫策方略,而是完全選擇融入江東地區,雖然孫權也對江東豪族不是很滿意(孫權經常和張昭懟,噁心張昭,但也不能把張昭怎樣)。
最後是劉備建立的蜀漢政權,其實在蜀漢政權建立初期就主要三股力量為主:
1、劉備在北方時期的舊部代表人物有關羽、張飛,孫乾,趙雲,糜芳等。
2、以諸葛亮,魏延,黃忠為首的荊州勢力。
3、前期以法正等人為首的益州本地勢力。
劉備在北方的勢力和以諸葛亮為首的荊州勢力都有爭奪天下的雄心壯志,所以基本沒太多的矛盾。
但是益州本土勢力則有所不同,前期以法正為首的益州本地士人還是很有爭心,對劉備和諸葛亮討伐曹魏爭奪天下的戰略還是認同的,後來法正等人相繼離世,之後關羽戰敗丟失荊州和劉備夷陵之敗,打破了蜀漢政權內部的政治平衡。
在劉備死後就只剩下以諸葛亮為主的荊州勢力和益州本土地方豪族勢力。
在整個蜀漢政權期間,荊州勢力一直相對來說占據優勢,益州勢力基本上對北伐毫無興趣可言。
諸葛亮執政期間六次北伐,其目的之一,是想通過北伐,凝聚蜀漢力量,轉移內部這種矛盾,因為戰爭往往是暫時轉移國內矛盾的一種有效手段。
諸葛亮之後姜維繼續延續了這樣的戰略方針。
但是蜀漢畢竟國力有限,長期的對外戰爭對國力消耗很大,加上荊州勢力逐漸衰弱,益州勢力逐漸占據朝堂,姜維個人威望有限,獨木難支。
最後蜀漢率先滅亡,之後司馬昭篡位代魏,之後發兵滅吳,三國結束,從此以世族力量為基礎的晉朝開始統治華夏,世族勢力通過九品中正制把控了朝政的官員選拔,堵死了底層寒門階層的晉升道路,寒門出生的讀書人在政治上失去話語權,同時職業軍人在朝堂之上沒有政治低位,整個王朝顯的軟弱無力。
這一切均由世族特點所決定,對於世族而言,只要能夠保證家族在當地的低位和在政治上的影響力,對於天下如何百姓如何,對於王朝興衰如何,民族榮辱等對於他們而言根本無所謂。
同時,由於九品中正制徹底封死了底層百姓的上升通道,因此黃老之學能夠在心理上給予底層士人慰藉,因此在晉朝時期道家黃老之學的思想在晉朝社會上廣為傳播。
整個晉王朝從朝堂到名家毫無漢家血氣和風骨。
由於八王之亂,削弱了晉王朝的中央力量,給予北方少數民族以可趁之機,於是華夏大地上第一次黑暗時代降臨,及五胡亂華,又稱「兩腳羊時代」。
當時整個北方漢人,除開少數南遷的,幾乎快被北方少數民族屠殺烹食殆盡。
漢末三國混戰,但是你知道三國各自內部最大的矛盾是什麼嗎?
東漢末年分三國,魏蜀吳三國各自為戰,三國紛爭長達百年之久。三國各有勝負,魏有赤壁之敗,蜀有夷陵之敗,吳有合肥之敗,然而這些敗仗都沒有影響到三國鼎立的格局,對整個三國未來走勢並不是決定性的。
三國時期,蜀國國力偏弱,為什麼還要進攻魏國?
魏蜀吳三國之中,曹魏的勢力就三國來說是最強大的,蜀漢的力量顯得要弱些,特別是關於在大意失掉了荊州之後,和後來劉備領兵敗於夷陵之戰,這兩場戰役令蜀國得兵力大減,然而為什麼在這種情況下,為什麼還能進...
劉備三顧茅廬只為諸葛亮?他背後強大的勢力集團更具吸引力!
劉備的出身比較特殊。他是「漢景帝子中山靖王之後」,但從小「與母販履織席為業」。所以劉備的出身,既非「貧賤」又非「富貴」。這就使他具有了雙重身份,在士族和寒門兩方面都受歡迎。劉備這樣出身「貧寒」...
諸葛亮北伐失敗,他自己也清楚,不過說破的卻是易中天!
(說歷史的女人之三國系列第36期)在三國中,有一段疑案,千年來一直議論紛紛、爭論不休。這一疑案就是諸葛亮和他的北伐。不管是根據《三國演義》等戲說還是《三國志》正史的記載,諸葛亮都是一位才能傑出的...
諸葛亮三兄弟,兩個權傾吳蜀,一個後代當了東晉皇帝
文 | 江隱龍相比於「三曹」,「三諸葛」的政治色彩就更濃一些。「三諸葛」指的是諸葛瑾、諸葛亮與諸葛誕,這其中諸葛瑾、諸葛亮是親兄弟,諸葛誕是前二人的從弟,三人出於同門。雖然如此,這裡的「三諸葛」...
東吳給人的存在感很低,但東吳憑什麼能抗到最後?
魏有勢統,蜀有道統,吳國屬於閏位政權,標新立異,清新脫俗~~~吳稱帝最晚,最為淡定,始終堅定不移地打著襄助漢室的騙小孩大旗,先後有鄭泉、馮熙等「偉大」的外交官維護吳國光偉正的形象,其中鄭泉使劉備...
三國蜀漢政權滅亡的十大原因!蜀國滅亡時間
蜀漢政權是在公元263年滅亡的,而東吳是在公元280年滅亡的。蜀漢相對東吳來說,地理條件更加險要和易守難攻,而且諸葛亮善於治國是歷史上所公認的,在三國之中蜀國也是相對治理得最有條理的。在複雜的對...
被傳唱千年的諸葛亮《隆中對》,竟一開始就出現誤區
關羽敗亡多被認為間接導致了諸葛北伐失敗,但事實果真如此嗎?隆中戰略的缺陷一直伴隨著蜀漢,蜀漢建國過程由隆中戰略主導,但最終證明了它的不足,蜀漢北伐則是另一個版本的隆中戰略,只不過後人受三國演義的...
三國蜀漢政權最先滅亡的十大原因:蜀國怎麼滅亡的?
劉備歷盡滄桑艱難創立的蜀漢政權是在公元263年滅亡的,而東吳政權是在公元280年滅亡的。其實從歷史資料和文獻上來看,蜀漢政權相對東吳政權來說,地理條件更加閉塞險要和易守難攻,而且著名的政治家諸...
劉備從織席販履到川中稱帝,創建的蜀漢巔峰勢力究竟有多大?
熟讀漢末三國,很多人都說60歲看三國覺得劉備最厲害,無疑是劉備從27歲出道,從一身布衣,從織席販履到一方雄主,建立蜀漢政權,奠定了三國。一個沒有家業,沒有背景,沒有影響力的人物,憑自己的努力,奮...
魏蜀吳中蜀國實力最弱,諸葛亮為什麼還堅持北伐?
每次讀《三國演義》,都會被諸葛亮扶大廈於將傾的情懷感染。明知劉禪非明主,仍殫精竭慮盡力輔佐,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八個字概括了諸葛武侯的一生。身處魏蜀吳三國中實力最弱的蜀漢,仍堅持王室不偏安,明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