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說諸葛亮的「北伐」是他和蜀漢的唯一機會!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文:鮑先生

首先,我們關注一下那個時期三國鼎立之所以能夠形成的背景,蜀漢之所以能夠割據益州,和當時中原戰亂之後,人口流失有很大關係。

漢末的黃巾之亂,群雄割據,我們看到的是天下英雄爭霸四方,實際上另一方面,普通老百姓在那個時期經歷了極其悽慘的噩夢,戰亂中餓死、戰死的人不計其數,易子而食的事情也是屢見不鮮,「劍橋中國史」的粗略統計,經歷漢末亂政的打擊,中原地區的中國人口數量損失了十分之九!

當時的大臣上奏時說,我們魏國的人口加起來,才相當於漢朝一個郡的人口。

這可能有誇張,但說明中原的經濟、社會被破壞的很厲害。

但當時諸侯之間的爭霸主要在中原,而相對偏遠的益州、荊州、揚州,因為劉璋、劉表、孫策、孫權的統治管轄比較柔和,相對來說,戰亂比較少,這些州郡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從北方逃難來的流民、饑民,也為這些地區的發展貢獻了力量。


孫策這邊,統治集團的合伙人張昭自己就是北方來的的。

劉璋那裡,他之所以可以坐穩益州,很大程度上就是依靠荊州流民組成的東州兵。

但是,當時整個社會的經濟、政治、資源總量來看,整個南方聯合起來,也沒有辦法抗衡北方。

這是長期的歷史發展造成的問題。

中國的經濟核心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南移和東移,但這個時候只是移動的開始。

甚至,隋代還是如此,唐朝後期開始,中國的經濟中心才偏移到北方。

簡單直接的說,對於孫劉來說,南方能夠割據,只是暫時的生存,想要爭雄天下,政治軍事來自於經濟,而經濟的領導權毫無疑問在北方。

諸葛亮是那個時代最有遠見的政治家之一(甚至可以去掉之一),他非常清楚,益州這裡的偏安,只是無可奈何之舉,益州一定要發展,也一定可以發展起來,但是益州的上限並不高,絕對不是長久之計。

中原地區由於戰亂的打擊十分嚴重,需要一定時間的恢復期,可是一旦完成內部政治力量的重組,經濟力量的恢復也只是時間問題,統一南方並不十分遙遠。

事實很殘酷,所以諸葛亮必須北伐,必須給自己找出路,這一點,在東線作戰的孫吳集團,也一樣心知肚明。

諸葛亮北伐的另一個重要考慮,就是爭取引起中原新的動亂,阻撓或者拖延北方經濟恢復的過程。

諸葛亮的北伐攻擊和騷擾的範圍很大,涉及整個渭水流域,關中平原一帶,這個區域一直是兩漢經濟政治的重要地帶,離長安、洛陽重鎮非常近,所以諸葛亮的北伐不管成功與否,對於曹魏的不利影響其實非常大。


諸葛亮在「隆中對」的規劃中,明確指出,「天下有變」,再出去打。

這裡諸葛亮說的天下有變,說的玄乎一點是天時命運,說的俗氣一點是人品運氣,可是如果天下沒有變,那怎麼辦?那就只能主動出擊,主動創造變化!

還有一點,這是蜀漢內部的問題,這一點長時間的困擾著諸葛亮。

(這一點很多時候容易忽視,可是這一點對於諸葛亮來說極難處理,處理不好容易發生大問題,今天淺談,之後我詳細展開來說)

劉備是以北方的武人集團和以諸葛亮為代表的荊州集團進入益州,和當地人乃至先到益州的流民,互相依存,也存在著很多矛盾。

一開始,關羽丟了荊州,劉備想奪回荊州(主要用意絕不是為兄弟報仇,那時候關羽都死了三年了),劉備的思路是,以諸葛亮為代表的荊州集團統治益州,以李嚴為代表的益州集團統治荊州,兩方球員交換場地,這樣距離遠離不一定產生美,可是見不到面,矛盾也就淡了。

以荊州的政治經濟利益,滿足益州集團,也以益州之重,交給荊州集團。

這樣,長江上游和中游互相依託和牽制。

所以劉備一定要取荊州,益州集團的核心,比如黃權,也大力支持。

但最後的結果我們都很清楚了,劉備沒能奪回荊州,一切想得很好,可是結果很糟糕。

這樣產生的問題更大。

對於益州集團而言,與其供一個沒什麼前提的外地皇帝,還不如做大魏的一個州划算。

事實上,很多益州本地的士人,已經接受了曹魏代漢的合法性,漢中也屢次發生偷渡曹魏的事件。

所以諸葛亮的政策是必須堅持一個中國,必須堅持漢朝的正統,必須官方民間不斷強調曹魏和蜀漢的苦大仇深,不共戴天。


堅持北伐,也通過北伐,打壓反對北伐的地方集團,給支持北伐的本土士人以機會(比如重要李嚴的兒子李豐),選拔新的人才,大家熟悉的姜維就是在北伐發現的人才。

整個蜀漢,因為對益州集團的打壓,內部消耗嚴重,缺乏人才始終是北伐的掣肘。

鍛鍊、培養、爭取人才,也逐漸成為北伐的另一個目的。

諸葛亮和蜀漢需要北伐,這是一條艱難但是正確的國策。

在不斷消耗曹魏國力的同時,引起潛在的社會動亂,從而減緩北方經濟恢復的速度。

一旦出現機會的話,進入關中,逐鹿中原,有人說這個機率很小,可是即便小,這也是諸葛亮和蜀漢唯一的機會。


文: 鮑先生 (原創不易,務請尊重,轉載請註明出處)

你的支持,就是關注和分享。

鮑先生筆記,文史多有趣,你想像不到。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