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讀書」古代名人讀書法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汪翔

讀書不得法,就如霧裡看花,不知所云,或者如緣木求魚,南轅北轍。

古代名人讀書方法值得借鑑。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學與思結合,才能相得益彰,這是孔子的經驗之談。

清哲學家焦循晚年總結讀書經驗時說:「學貴善思,吾生平最得力於『好學深思,心知其意』八字。

」焦循的讀書公式是:讀書——尋疑——深思——再讀——再思——求解。

諸葛亮讀書與當時大多數人不一樣,不是拘泥於一章一句,而是觀其大略,可謂最得會心。

《魏略》載:「諸葛亮在荊州,與石廣元、徐元直、孟公威俱遊學,三人務於精熟,而亮獨觀其大略。

」觀其大略即提綱挈領地領會精神實質和要點,不糾纏在細枝末節和文辭風格,跳出書本,帶著思考把握書中的精義。

後來分析天下大勢也跟他看書的態度相類,僅概其大略,這與陳平分割天下如宰肉一樣的氣勢恢宏。

陶淵明《五柳先生傳》曰:「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陶淵明讀書追求會意,不死摳個別字句,不被書中某些瑣碎的、枝節的材料所左右,而是有目的、有辨別、有分析地讀書。

韓愈讀書注重「提要鉤玄」,其《進學解》中有兩句話概括了他的讀書法:「記事者為提其要,纂言者必鉤其玄。

」所謂提要鉤玄,就是抓要點,明主旨,以便直探本源,提取精粹的內容。

對書中的濃郁之處和精華部分,必須反覆涵詠,不斷溫習,才能把文章的妙義要道化為己有。

蘇軾讀書提倡一意求之,他在《又答王庠書》說:「書富如入海,百貨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盡取,但得其所欲求者耳。

故願學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勿生余念。

」這種讀書法最大特點是「求一」,即閱讀經典著作,每讀一遍不可毫無指向的、模糊的隨意讀,應有特定目的,每讀一遍只圍繞一個中心,側重一項內容,抓住一條線索,解決一個問題。

這樣的讀書做學問,好像打仗一樣,把敵人化整為零,各個擊破,為了避免精力分散,在閱讀中凡與「求一」、「主攻」對象無關的,一概不加涉及。

三國時期魏國著名儒宗董遇提倡利用「三餘」時間讀書,有人問「三餘」的意思,董遇說:冬天是一年的空餘時間,夜晚是一天中的多餘時間,下雨的日子隨時有餘。

」謝絳一次對歐陽修說:和宋公垂同住在史院的時候,他每次如廁一定帶上書,讀書之聲,清脆響亮,遠近都能聽見,好學竟到了如此地步。

」歐陽修說:我平生所做的文章,多半在『三上』,即馬上、枕上、廁上。

因為只有這樣才可以好好構思罷了。

」三餘」和「三上」都是珍惜光陰、見縫插針、忙裡偷閒的讀書方法,從而達到一種日積月累的效果。

南宋理學家朱熹讀書有「三到法」:口到、眼到、心到,其中心到最為關鍵。

他說:讀書之法無他,惟是篤志虛心,反覆詳玩,為有功耳。

」朱熹又提出讀書必須循序漸進,熟讀精思,虛心涵泳,切己體察,著緊用力,居敬持志。

縱觀朱熹的讀書主張,概括起來就是三句話:專心致志,循序漸進,持之以恆。

南宋陳善讀書提倡「入書出書」,他在《捫虱新話》說:讀書須知出入法。

始當所以入,終當所以出。

見得親切,此是入書法;用得透脫,此是出書法。

蓋不能入得書,則不知古人用心處;不能出得書,則又死在言下。

唯知出入,得盡讀書之法也。

」意思是說,讀書要知入知出。

入,就是要讀進書中去,讀懂吃透,掌握書中的內容實質;出,就是要從書中跳出來,能夠靈活運用書本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開始讀書時要求入,讀書的最終目的是要求出。

如果讀書不能讀進去,那就不可能理解「古人用心處」,不能體會書中深刻的思想內容和高明的文學技巧;倘若讀書不能跳出來,那就要「死在言下」了,思想被書本束縛住,成了書奴、書呆子。

只有懂得入又懂得出,這才是讀書的好方法。

陳善根據自己的讀書經驗總結出來的出入讀書法,實際上是告訴人們要活讀書,而不能死讀書。

既要讀書認真鑽研,消化吸收書中營養,又要將書本知識為我所用。

明代張溥提倡「七焚」讀書法。

他的讀書法分為三步:第一步,每讀一篇新文章,都工工整整地將它抄在紙上,一邊抄一邊在心裡默讀。

第二步,抄完後高聲朗讀一遍。

第三步,朗讀後將抄寫的文章立即投進火爐里燒掉。

燒完之後,再重新抄寫,再朗讀,再燒掉。

這樣反覆地進行七八次,一篇文章要讀十幾遍,直至徹底理解、背熟為止。

張溥藉此苦讀成名,給自己書齋取名為「七焚齋」,也叫「七錄齋」。

讀書是一件苦差事,如果做到用心,並掌握一定的方法,也能成為一件快樂的事。

古人的讀書方法,儘管歷經歲月的變幻,但他們那種認真刻苦、勇於鑽研、持之以恆的精神,對於今天的人們,仍然有著啟迪與教育意義。

來源: 南陽日報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讀書:能三,不能二?

開書讀最 近中央電視台《朗讀者》節目很是火爆,大有將國人重新拉到書齋去認真讀書的趨勢。很多微信公號也是一擁而上,推出了一篇又一篇讀書如何優雅,讀書如何高貴、讀書如何關係未來的雞湯勵志文。昨晚幾個...

古人怎麼讀書的

縱觀古今,但凡有所成就的人,大都善於讀書。現今通訊發達,信息靈便,為我們提供了廣闊的讀書空間,古人卻沒有這樣的便利,因此好的讀書方法顯得尤為重要。孔子「思、問、習」。他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

讀書有道-古聖先賢的讀書法,大開眼界!

1、諸葛亮:「觀其大略」讀書法諸葛亮深諳讀書之道,不僅好學,而且善學,並因此成就了他的「足智多謀」。諸葛亮的讀書法,對今人亦有裨益。諸葛亮讀書只「觀其大略」,他沒有鑽進書堆,死記硬背,而是泛讀大...

古人是怎麼讀書的

一個人既要勤於讀書,還要善於讀書。有的人是書在手中,可就是讀不懂、讀不通、讀不進,甚至越讀越糊塗,這說明讀書有得法與不得法的區別。這裡介紹幾位古人從不同的角度就勤讀書、會讀書總結出來的經驗之談。...

隨筆*入書與出書雜說——談談讀書的方法

南宋的陳善所著《捫虱新話》一書寫道:「讀書須知出入法。始當求其所以入,終當求所以出。見得親切,此是入書法;用的透徹,此是出書法。蓋不能入得書,則不知古人用心處;不能出得書,則又死在言下。唯知出知...

在書籍的密林里狩獵——送給世界讀書日的話

馬上就要到來的4月23日,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的"世界讀書日",希望能推動更多的人去閱讀和寫作,希望所有人都能尊重和感謝為人類文明做出過巨大貢獻的文學、文化、科學、思想大師們,保護智慧財產權。...

歷史名人是怎麼讀書的,想學的趕緊看過來

讀書如烘焙,得其法,營養與美味兼得;不得其法,則兩者皆失。然而其法何在?古今中外名人讀書各不相同,皆在因事、因人、因書而變。於是小煙今天精心烤制出10位歷史名人的讀書方法,與諸位小夥伴們分享。

半部論語治天下?看古人這樣讀書

宋代羅大經所撰《鶴林玉露》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宋初宰相趙普,人言所讀僅只《論語》而已。太宗趙光義因此問他。他說:「臣平生所知,誠不出此,昔以其半輔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輔陛下致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