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能三,不能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最 近

中央電視台《朗讀者》節目很是火爆,大有將國人重新拉到書齋去認真讀書的趨勢。

很多微信公號也是一擁而上,推出了一篇又一篇讀書如何優雅,讀書如何高貴、讀書如何關係未來的雞湯勵志文。

昨晚幾個朋友吃飯時聊到這事,有人直言,這些公號哪是為了倡導全民讀書,不過是為了跟風弄個10萬+,眼睛盯著的是五位數和六位數的廣告罷了。

也不知道他說的是否當真,但我也有點心動,看能不能蹭個熱點,給「常言道」也弄個三位數的廣告來?

說到三位數,突然聯想到古今很多名人,有關自己的讀書方法和習慣都離不開一個「三」字:「三上」、「三到」、「三餘」、「三閒」、「三種境界」……

瞧,基本是「三」,沒有「二」。

這應該與老子有關。

老子說過:「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這以後,「三」便成了具有包容萬物和表示極致特性的一個數字了;中國人在總結和歸納時就喜歡上這個「三」了;人們在說話寫文章時也離不開這個「三」了。

什麼「飛流直下三千尺」啦,「東風染盡三千頃」啦,「烽火連三日」啦,「三人行必有我師」啦,「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啦……不勝枚舉。

扯的有毫遠。

言歸正傳,讀書,怎麼個「三」法?

1.

朱熹,是南宋朝時期著名理學大家、思想家。

他在自己編著的《訓學齋規》里提到了一種讀書方法,叫「三到」讀書法。

就是心到、眼到、口到。

朱熹

在「三到」里,朱熹將「心到」放在第一位,說明「心到」的重要性。

在朱熹看來,如果我們在閱讀時,心沒有真正地沉下來,那麼眼睛也不可能真正地集中在書上,嘴巴更不會認真地去朗讀。

如此一來,文章過目而忘,根本無法領會書中的意思。

而即便當時能記住,過後也會忘卻。

對於讀書需「用心」一說,有中國「現代三聖」之稱的馬一浮也有過精闢的論述。

現錄於此:「故欲讀書,先須調心。

心氣安定,自易領會。

若以散心讀書,博而寡要,勞而少功,必不能入。

他還批評了一種現象,今天看來仍然沒有消除。

他說,一些人讀書,多以娛樂為主,故散心「瀏覽」,姑且求一樂矣。

然而要想深入閱讀,則非「定心」不可。

2.

這是錢惟演的讀書方法。

錢是北宋大臣、文學家。

博學能文,在文學創作上頗有建樹。

他最喜歡的是招徠文士,獎掖後進,歐陽修就受到過他的提攜。

所以歐陽修在《歸田錄》里,專門有介紹錢惟演「三上」讀書的文字。

錢惟演

錢惟演平生惟好讀書,「坐則讀經史,臥則讀小說,上廁則閱小辭」,都從未有片刻不拿書的。

「經史」是先秦百家著作,古代讀書人的必修書目,所以必須一本正經地「坐」在書桌上讀,方能顯示治學的態度。

「小說」乃各類雜記,非必修書目,完全由著興趣選看,「臥」在床上讀讀,可用於放鬆身體,亦可助睡眠。

「小辭」則是唐代以後民間曲子詞和文人詞,算不得文學正宗,像我們今天的一些速讀刊物,也只能在「上廁」時隨手一翻,屬於碎片化閱讀。

有一些文章說「三上」是歐陽修的讀書方法和習慣,其實是錯誤的。

歐陽修受錢惟演影響,也養成了「三上」的習慣:「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馬上、枕上、廁上也。

蓋惟此尤可以屬思爾。

」但歐陽修的「三上」明明是指寫文章,而不是指讀書啊。

3.

董遇

董遇,寫這篇文章之前我也不知道這個人,原來是漢代一個有點名氣的學者,他的「三餘」讀書指的不是讀書方法,而是讀書時間:「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雨者晴之餘。

他的意思是說,冬天沒有什麼農活,是一年之中的空餘時間,可多讀書;夜間天黑,肯定不能出去活動,這個空餘時間不能浪費,要挑燈讀書;雨天,不能下地幹活,也不能閒著,要聽雨讀書。

如果將這三個空餘時間利用起來讀書,必定會有收效。

「三餘」的讀書時代顯然已過去了。

我們這些生活在現代化城市的人們,「夜」絕對不是「日之餘」,夜生活反而占據了我們生活的主陣地。

天黑時分,正是大傢伙出動娛樂的好時光吶。

「雨」也絕不可能成為「睛之餘」,無論風和日麗,還是颳風下雨,都得屁顛屁顛地去上班,即使暴雨如注,公司老闆也從來不會讓我們閒在家裡,擠公交擠地鐵成了落湯雞也得趕去打卡。

「三餘」儘管不適用,但這種利用一切空餘時間多讀書的精神還是值得我們傳承的。

4.

顧炎武

顧炎武,大家非常熟悉。

著名思想家、史學家、語言學家,與黃宗羲、王夫之並稱為明末清初三大儒。

關於他,有一個讀書的故事。

顧炎武出生於江蘇古城崑山,從小就喜歡讀書,凡是崑山能搜羅到的書,他都千方百計借來看,以至整個崑山城裡沒有什麼書是他沒看過的,為此感慨:「崑山無書,崑山無書!」

顧炎武好讀書,更講究讀書方法。

他的「崑山無書」故事被人廣為傳誦,而他的「三讀」也一直為後人津津樂道。

他的所謂「三讀」,就是「復讀法」、「抄讀法」和「遊戲法」。

根據這種讀書方法,他每年春秋兩季,分別複習冬夏兩季所讀的書,即半年讀書,半年複習,將閱讀和複習交叉進行,增強了記憶力,是為「復讀法」。

在每次複習時,面前放一本書,請別人也朗讀同樣一本書,他一邊聽一邊默記。

如果發現自己默記的同朗讀的有出入,立馬查書糾正,然後再復讀幾遍,是為「遊戲法」。

當今都愛讀書的小兩口不妨可以一試。

另外,他讀書時一定要動手抄錄,是為「抄讀法」。

對這種讀書法感興趣的人很多。

在顧炎武之前有蘇東坡,他曾自抄《漢書》一部,抄完後即自誇貧兒暴富。

據說,蘇東坡從少年起,就陸續抄過許多經史書籍,有的書還不只抄一遍。

在顧炎武之後有魯迅,他從小抄過《茶經》,中年抄過《謝承後漢書》、《晉書》。

後來為校注《嵇康集》,他竟抄了三遍《嵇康集》。

5.

民國大師很多,王國維應是第一。

他是中國近現代相交時期一位享有國際聲譽的著名學者。

著作包蘊了哲學、文學、史學、美學、心理學、教育學、邏輯學、文字學、金石學、歷史地理學等。

可惜,正當他學術生涯處於巔峰之際,卻於1927年6月2日自沉頤和園昆明湖而死。

至今是個謎。

王國維

他提出的讀書「三境界」是很詩意的。

第一境:「昨夜西風凋碧樹。

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第二境:「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我理解,王國維的「三境界」其實不僅告訴了我們讀書,也告訴了我們人生的全部意義。

因為困惑、迷茫,我們才需要讀書,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是開啟人類智慧的鑰匙。

要想拿到這把鑰匙,我們必然要有所付出,有所跋涉、有所追尋,當我們的所有付出和追尋有了結果,必然腦洞大開,豁然開朗,眼前一亮,必然會被引領到一個更高的境界,即由必然王國進入自由王國。

無論是「三」,還是幾,在我看來,讀書都是一件很個人的事,什麼時候讀書,在什麼地方讀書,怎麼讀書,為什麼讀書,都該因人而異。

各人有各人的讀書方法和習慣,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他人的讀書方法和習慣只能作為一種借鑑和參考罷了。

當然,我們有一些讀書人似乎總是不太自信,喜歡打探別人,特別是一些名人的讀書方法和習慣,意欲模仿,以圖捷徑,乃東施效顰也。

也有一些所謂的名人,如孟子批評的那樣「好為人師」,總認為自己的讀書方法比別人高明,總想做一個教師爺教別人該怎麼怎麼讀書,這就不可愛了,不免有點二了,實為「人之患」也。

作者 夢筆生 資深媒體人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資料,版權歸原所有者)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讀書有道-古聖先賢的讀書法,大開眼界!

1、諸葛亮:「觀其大略」讀書法諸葛亮深諳讀書之道,不僅好學,而且善學,並因此成就了他的「足智多謀」。諸葛亮的讀書法,對今人亦有裨益。諸葛亮讀書只「觀其大略」,他沒有鑽進書堆,死記硬背,而是泛讀大...

古人是怎麼讀書的

一個人既要勤於讀書,還要善於讀書。有的人是書在手中,可就是讀不懂、讀不通、讀不進,甚至越讀越糊塗,這說明讀書有得法與不得法的區別。這裡介紹幾位古人從不同的角度就勤讀書、會讀書總結出來的經驗之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