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讀書才更高效?讓我們看看古人前輩對我們的指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人人都想能靜下心來好好的讀書,但是有的人就讀不懂、讀不通、讀不進,甚至越讀越糊塗。
這就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讀書要有正確的方法,一旦有了適合自己的讀書方法,讀書就不再是一件困難的事,就能把書讀通了,然後就會愛上讀書。
書讀的越來越好,不斷積蓄 「知識的力量」,用知識創造財富,用智慧改變生活!
下面列舉古人讀書十二法,供大家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1、孔子主張的讀書法:「思·問·習」讀書法。
①.在讀書的過程中要學會思考。
②.要有求知的慾望,不懂就要問。
③.經常鞏固複習。
2、荀子主張的「假物」讀書法。
君子曰;「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意思是說要利用一切有利條件來學習。
其實大家的天資都是差不多的,關鍵在於能不能充分的利用客觀條件,以更快的速度成才。
3、王充提出的「精至」讀書法。
也就是用心專一的讀書法。
王充的「精至」觀點,精益求精,把讀書這件事做到極致,達到如痴如醉的境界,才叫「精至」。
4、陶淵明提出的「不求甚解」讀書法。
要求讀書時要抓住重點,把重點的地方仔細琢磨。
陶淵明的讀書不求甚解,就是不要被書中的某些瑣碎的、枝節的、不一定可靠的材料所左右,而應該有目的、有辨別、有分析地讀書。
5、韓愈提倡「提要鉤玄」讀書法。
旨在抓住要點,明白主旨,提取精粹的內容。
韓愈認為做到「鉤玄」、「提要」之後,對書中的濃郁之處和英華部分,必須反覆涵詠,不斷溫習,才能把文章的妙義要道化為已有。
6、歐陽修的「計字日誦」讀書法。
計算總量,每天規定好讀多少,養成長期讀書的習慣。
他說:「雖書卷浩繁,第能加日積之功,何患不至?」這是經驗之談,表明熟讀背誦古文的重要。
細水長流,積少成多,則是歐陽修實踐過並且證明是行之有效的讀書方法。
7、蘇軾提倡「一意求之」讀書法。
蘇軾認為:「人的精力不能兼收盡取,但得其所欲求者爾。
故學者每次作一意求之。
」閱讀經典著作,每讀一遍,只圍繞一個中心,側重一項內容,抓住一條線索,解決一個問題。
這樣的讀書做學問,各個擊破,為了避免精力分散,在閱讀中凡與「求一」、「主攻」對象無關的,一概不加涉及。
8、朱熹「體會·循序·精思」讀書法。
關於「體會」。
朱熹說:「為學讀書,須是耐煩細心去體會,切不可粗心,……去盡皮,方見肉;去盡肉,方見骨;去盡骨,方見髓。
」
②關於循序。
朱熹說:「以二書言之,則先《論》而後《孟》,通一書而後及一書;以一書言之,則其篇章之句,首尾次第,亦各有序而不可亂也。
」
③關於精思。
朱熹說:「大抵觀書須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於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於吾之心。
然後可以得爾。
」
9、以唐彪為代表的「五類四別」讀書法。
唐彪把書分為「五類」:「有當讀之書,有當看之書,有當熟讀之書,有當再三細讀之書,有當備以資考之書。
」 「四別」指的是分出「目治之書(只看一遍即可),口治之書(不僅要看而且要背),必治之書(不僅要背而且要認真思考研究),手治之書(不僅看、背而且要摘其要而寫下來)」等四種類別的書。
10、「五要」讀書法。
這是蒲松齡從時、書、法三方面保證讀書順利進行的讀書法。
一要天天讀。
給自己制定一個規劃,每天都要讀書。
②二要夜夜讀。
③三要老年讀。
老年讀書重要的是要能讓自己愉快。
④四要抄書讀。
抄書,做筆記,能很好的幫助我們理解書的內容。
⑤五要分類讀。
蒲松齡把書分成精讀、泛讀兩類,有區別地讀。
11、戴震為了獲得專精知識而提倡「貴精」讀書法。
精,就是要在深度上用工夫,把書讀懂讀通而能有收穫,要得到切實的知識,要做點學問,就得專攻一項,認真而深入地鑽下去。
12、焦循「於無疑處求有疑」讀書法。
焦循在晚年總結讀書經驗時說:「學貴善思;吾生平最得力於『好學深思,心知其意』八字」。
焦循的讀書的公式是:「讀書——尋疑——深思——再讀——再思——求解」。
古人讀書12法,「包治」光買不讀病
弱弱的問一句:您有這種病嗎?囤書看著書就想買,買好多好多書,就是不怎麼看……親親,有以上買書不讀書情況的請自覺面壁思過3分鐘,再和帥帥一起學習「古人讀書十二法」,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在書籍的密林里狩獵——送給世界讀書日的話
馬上就要到來的4月23日,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的"世界讀書日",希望能推動更多的人去閱讀和寫作,希望所有人都能尊重和感謝為人類文明做出過巨大貢獻的文學、文化、科學、思想大師們,保護智慧財產權。...
不管失敗多少次,都要面對生活,充滿希望
每一個成功者都有一個開始。勇於開始,才能找到成功的路。熟讀之法,於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大路走盡還有小路,只要不停地走,就有數不盡的風光。懶惰包含著永久的失望。
現代人都快把閱讀戒掉了,看朱熹是怎麼讀書的!
朱熹是南宋時期的理學大師,也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他的一生大多奉獻給讀書和教書,可說是繼孔子之後影響力最大的儒學思想家,他以畢生的精力研習、注釋傳統經典,尤其在四書的注釋和詮釋方面更是苦心孤詣,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