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怎麼讀書的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縱觀古今,但凡有所成就的人,大都善於讀書。

現今通訊發達,信息靈便,為我們提供了廣闊的讀書空間,古人卻沒有這樣的便利,因此好的讀書方法顯得尤為重要。

孔子「思、問、習」。

他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陶淵明「不求甚解」。

明代狀元楊慎說,陶淵明讀書不求甚解,是不為兩漢以來經書中的繁瑣考證所左右,能夠保持自己的獨立見解。

陶淵明要的就是有目的、有辨別、有分析地讀書。

韓愈「提要鉤玄」。

他在《進學解》中用兩句話概括了自己的讀書法:「記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鉤其玄。

」之後,對書中的濃郁之處和英華部分,必須反覆涵泳,才能把文章的妙義要道化為己有。

歐陽修「計字日誦」。

他根據自己的需要,精選了《孝經》、《論語》、《詩經》等10部書,總字數為45萬多字,規定每天熟讀300字,用三年半全部讀完;每天背誦150字,只要7年就背熟了。

他說:「雖書卷浩繁,第能加日積之功,何患不至?」

蘇軾「一意求之」。

蘇軾認為:「書富如入海,百貨皆有。

人之精力,不能兼收盡取,但得其所欲求者爾。

故願學者每次作一意求之。

」即「求一」,如閱讀經典著作,每讀一遍,只圍繞一個中心,側重一項內容,抓住一條線索,解決一個問題。

這樣的讀書做學問,好像打仗一樣,把敵人化整為零,各個擊破。

朱熹「體會、循序、精思」。

朱熹說:「為學讀書,須是耐煩細心去體會,切不可粗心……去盡皮,方見肉;去盡肉,方見骨;去盡骨,方見髓。

」關於循序,朱熹說:「以二書言之,則先《論》(《論語》)而後《孟》(《孟子》),通一書而後及一書;以一書言之,則其篇章之句,首尾次第,亦各有序而不可亂也。

」關於精思,朱熹說:「大抵觀書須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於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於吾之心。

然後可以得爾。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在書籍的密林里狩獵——送給世界讀書日的話

馬上就要到來的4月23日,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的"世界讀書日",希望能推動更多的人去閱讀和寫作,希望所有人都能尊重和感謝為人類文明做出過巨大貢獻的文學、文化、科學、思想大師們,保護智慧財產權。...

古人關於讀書的10條名言,建議收藏

要知天下事,須讀古人書。——馮夢龍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韓愈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顏真卿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陳壽學而不思則罔,...

朱子讀書法

元四明程氏輯。程名端禮。號畏齋。端禮竊聞之朱子曰。為學之道. 莫先於窮理。窮理之要. 必在乎讀書。讀書之法. 莫貴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 則又在於居敬而持志。此不易之理也。其門人與私淑之徒。...

「國學」古人十大讀書法

我國漢代著名思想家王充有言:「人不博覽者,不聞古今,不見事類,不知然否,猶目盲耳聾鼻癰者也。」王充本人一生讀過近一萬三千卷書,「博通眾流百家之言」,由此才能寫出《論衡》這樣的偉大著作。今天小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