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迷案:劉備得臥龍鳳雛二人為何未安天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劉備

(161年-223年6月10日),即漢昭烈帝(221年—223年在位),字玄德,東漢末年幽州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稱他為先主。

劉備少年時拜盧植為師;早年顛沛流離,備嘗艱辛,投靠過多個諸侯,曾參與鎮壓黃巾起義。

先後率軍救援北海相孔融、徐州牧陶謙等。

陶謙病亡後,將徐州讓與劉備。

赤壁之戰時,劉備與孫權聯盟擊敗曹操,趁勢奪取荊州。

而後進取益州。

於章武元年(221年)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或蜀漢。

《三國志》評劉備的機權幹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寬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撓,終成帝業。

劉備也稱自己做事「每與操反,事乃成爾」。

章武三年(223年),劉備病逝於白帝城,終年六十三歲,諡號昭烈皇帝,廟號烈祖,葬惠陵。

後世有眾多文藝作品以其為主角,在成都武侯祠有昭烈廟為紀念。

影視劇中的劉備

《三國演義》的開場白中有一句話叫做「天下大勢,合久比分,分久必合」。

而凡是讀過《三國演義》的朋友們,應該都知道一句話:「臥龍鳳雛,二人得其一,便可安天下」。

這句話據說是諸葛亮與龐統的老師「水鏡先生」的司馬徽所說,而當時的名士司馬徽對二位得意門生做出如此評價,可見「臥龍」諸葛亮,「鳳雛」龐統,二人能力之強。

但兩位這樣的曠世奇才,都被劉備收入囊中,那劉備為什麼還是失敗了呢?

諸葛亮和龐統

筆者對這個問題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得出了以下兩個原因:

一.蜀漢後期人才不足

大家都知道第一句話,但大多數卻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其實,在「臥龍鳳雛,二人得其一,便可安天下。

」之後還有一句,那便是「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則漢室難興!」

這子初,是劉巴的字,劉巴博學多才,為蜀國解決了財政困難等諸多問題,後來還和諸葛亮等人共同編制《蜀科》,為蜀漢法律體系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

而孝直,便是法正,同樣是個罕見之才,曾經為劉備獻計斬殺大將夏侯淵,又同劉備一起進取漢中。

法正非常善於奇謀,深受劉備的信任與尊重。

是劉備進入蜀地的關鍵之人。

法正與劉巴的加入,使得劉備在蜀地更加如魚得水。

但這二位賢臣,卻在劉備稱帝後不久紛紛去世,使蜀國失去了兩位重臣。

法正

除此之外,關羽敗走麥城,損失慘重。

後來劉備出征東吳又遭火燒連營,大敗。

到了這個時期蜀漢早期的人才就已經幾乎消耗光了,夷陵之戰一戰之間精英盡喪,包括馬良陣亡,黃權、孟達先後降魏。

最後在蜀漢地小人少的劣勢下,就形成了人才缺乏的窘境,正所謂:「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

」就是最直接的反映,這並不是說廖化沒有本事,而是因為蜀國人才凋零,稍有一點能力就會顯得非常突出。

自保都十分艱難,又何談安天下呢?

劉備諸葛亮

二.諸葛亮與龐統策略相衝(1+1<2)

這臥龍鳳雛得其一可安天下,關鍵就在這「得其一」上,如果「得其一」,則兩人中任何一人都會按照自己內心的戰略構想,一步一步的加以實施,穩步推進。

例如諸葛亮在「隆中對」中寫道,「跨有荊益,保其險阻。

」諸葛亮的戰略是在確保荊州穩定的情況下,具有針對性的制定取川計劃,然後「以待天時之變,以一上將起荊州之兵,直驅宛洛」,而劉備也「領益州之兵,出斜谷,直取長安」,兩路夾擊,曹魏安得不滅度,漢室安得不興?可以說,這是一個十分穩紮穩打的策略,也符合諸葛亮一貫的謹慎作風。

但是在劉備得龐統後,龐統迫於諸葛亮的壓力,急於立功,在張松被殺,取川事機敗露之時,他不聽諸葛亮良言相勸,貪功冒進,最終導致陣亡落鳳坡,英年早逝。

而在此時孤軍深入的劉備「進無援兵,退必潰敗」,如若退回荊州,

則在短期內無法再次制定取川計劃,在這種情況下,諸葛亮只好帶上張飛、趙雲前去救駕,只留下關羽父子鎮守荊州,而關羽高傲不矜,最終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

張飛、劉備、黃忠又相繼因為報仇而死,劉備在夷陵之戰中更是賠上了蜀國的全部軍事力量。

並不是這二人沒有本事,而是因為造化弄人,時機不對,導致劉備功虧一簣,一統大業成為泡影。

蜀漢

歡迎關註:老程論三國

一起探索不為人知的歷史知識

喜歡記得點個讚哦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真實的劉備,比阿斗更扶不起!

人們常用扶不起的阿斗來形容一個人的昏庸無能,阿斗指的指的是劉備之子劉禪,但根據真實歷史記載,劉備比其子阿斗更扶不起來。建安十二年(207),劉備在荊州求訪名士,水鏡先生司馬徽向劉備推薦諸葛亮的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