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師聯盟》司馬懿比諸葛亮的高明之處——不戰而屈人之兵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軍師聯盟》將故事背景放置在了東漢末年,通過司馬懿的人生歷程來展現三國英雄時代。

劇中的司馬懿既有謹小慎微、顧全大局的性格特徵,又有出謀劃策、統攬全局的慧眼識世。

為逃避曹操徵辟而自殘雙腿,為拯救義士而涉陷護家。

《軍師聯盟》中的司馬懿將一個既能處於廟堂之高,又能回歸家庭的士子形象演繹得生動完滿。

諸葛亮和司馬懿一直是後人比較的對象,隆中對是諸葛亮未出茅廬之時向劉備提出的謀取天下、復興漢室的戰略建議。

諸葛亮為劉備策劃的戰略目標是恢復漢室,統一天下。

具體步驟分兩步走,第一步是占據荊州、益州,建立根據地:第二步是兵分兩路,進取中原。

但有人認為:「蜀漢滅亡其始誤於隆中對,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

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敗。

」由此造成蜀漢滅亡的原因就是諸葛亮的隆中對。

中國兵法強調集中兵力,以兵力集中之勢,戰勝兵力分散之敵。

三分兵力使本已弱勢的蜀漢政權兵力不得集中,國勢分散,戰而無功,最終滅亡。

諸葛亮戰略上的失誤與他的人生境遇有直接關係。

諸葛亮未出茅廬即受到劉備的禮遇和器重,少年得志,獨上高樓,沒有經歷過大的人生磨難。

失街亭、斬馬謖是一件亦悲亦壯的歷史事件,評書中說,京戲中唱,都以此來頌揚諸葛亮愛惜人才、執法嚴明,但是諸葛亮初次北伐失利的原因應不在於街亭之敗,而在於諸葛亮用兵無法,調度失略。

張合圍困馬謖之時,諸葛亮當北進街亭,策應馬謖,與張合展開決戰,戰勝張合。

諸葛亮卻以馬謖、王平為一部攻打街亭,自率大軍駐足祁山,不能集中優勢兵力戰勝攻取,把本已相對強勢的蜀漢兵力進行分散,變強勢為弱勢,致使馬謖兵敗街亭。

其實馬謖是一位難得的智士謀臣,諸葛亮不能量才器用,命令馬謖為先鋒直接領軍,這是任人不當;又令其孤軍深入敵境,導致馬謖上山是敗,守城亦敗,這是裁定失中;事後斬馬謖,則親者痛仇者快。

司馬懿曾私下說,「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雖提卒十萬,已墮吾畫中,破之必矣。

」為什麼司馬懿又當眾稱讚諸葛亮是「天下奇才」呢?其實,這跟當時百姓所說的「死諸葛走生仲達」都是司馬懿釋放給曹魏集團的煙幕。

曹操察覺司馬懿有雄才大略,又夢見「三馬同食一槽」,因而對曹丕說:「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

」內心裡戒備司馬懿。

司馬懿對曹氏的戒心有所洞察,因此他盛譽葛氏並且用兵不求急進的目的是,在與諸葛亮的戰爭中保全司馬集團的政治軍事實力,發展壯大自己。

司馬懿是三國中被醜化的人物。

明帝青龍二年,諸葛亮率十萬大軍出斜谷,築防於渭水南原。

明帝命司馬懿抵禦蜀軍。

諸葛亮大軍遠道而來,利在速戰,司馬懿堅守不出。

諸葛亮多次挑戰,諸將欲與亮戰,司馬懿皆不從,按兵不動,靜待其衰。

亮無奈派人送給司馬懿「巾幗婦人之飾」,以激怒司馬懿出兵應戰。

司馬懿知亮計已窮,佯裝大怒上表朝廷請求決戰,朝廷不允,並派骨鯁之臣辛毗杖節監軍,不許魏軍出戰。

司馬懿能忍常人所不能忍,假藉王命制御諸將是其智略的顯現。

司馬懿更大的智略還在於不戰,使亮自敗。

不戰而屈人之兵 實在是高明。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毛主席為何說諸葛亮不如司馬懿

毛主席讚賞諸葛亮的治國之才,但對其武略卻頗多非議。 隆中對是諸葛亮未出茅廬之時向劉備提出的謀取天下、復興漢室的戰略建議。諸葛亮為劉備策劃的戰略目標是恢復漢室,統一天下。具體步驟分兩步走,第一步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