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六出祁山,屢戰屢敗,全因他自己這個臭毛病改不過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諸葛亮在揮師北伐中原前,賦過一首流傳千古的《出師表》以表自己北伐的決心。

其中有句是這樣說的——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

這一段不僅表明了諸葛亮對蜀漢的忠心耿耿,銘記劉備對其三顧茅廬的知遇之恩,同時也說明了這時候的蜀漢也已經到了危急存亡之際了,雖然是三國鼎立之勢,但實力最為弱小的便是蜀國,為了突破當時那種被動的局面,必須得進行北伐挽回局面,才有可能實現先帝劉備一統天下,光復漢室的宏圖大志。

歷史上記載的諸葛亮北伐一共進行了六次,歷史七年的時間,也沒能出川,除卻首出祁山接連勝仗之後,因錯用馬謖,導致戰略要地街亭失守,令得原本一片美好的局面又再一次陷入了極其被動之中,直至第六次北伐也未能取得什麼收穫,最終壽限已到,病死五丈原。

有人說,諸葛亮生不逢時,以他的才智如果不是遇上了司馬懿最終一統天下的必然是蜀國,但看回整個三國歷史線諸葛亮的生平,小編髮現,諸葛亮北伐,六出祁山,屢戰屢敗,不是偶然,而是必然的。

這與諸葛亮的性格脫不了干係。

不可否定的是,諸葛亮治國有方,可謂是出類拔萃,劉備一方占據益州之時,因前統治者劉璋的緣故,政治頗為混亂,而其民眾雖處在物產豐富之地,但卻在舊日政府下過的亦是怨聲載道。

諸葛亮接管益州治理之責後,頒布了一系類政令,短時間內就改變了劉璋時期的政治混亂,同時也令得百姓富足起來。

諸葛亮治國有方,但在統軍這方面卻顯的平庸,未能有識人之明,知人之鑑。

比方說前邊提到過的馬謖,在劉備臨終之前,一再提醒諸葛亮,馬謖只是個會紙上談兵的人,不可重用。

但諸葛亮沒有聽勸,繼續重用馬謖。

而馬謖,雖然有一定的統軍打仗的才能,不然也不會幾乎被諸葛亮當為繼承其衣缽之人傾囊相授(諸葛亮一直把馬謖當成自己的繼承人來培養,若不是街亭失守之事,也就不會有後邊的鳳雛龐統繼承諸葛亮之北伐大業),但為人卻較剛愎自用,這點毛病倒是與諸葛亮的相似,不聽諸葛亮指派的輔官王平的勸諫,堅持在山頂紮營,導致而後被魏將張郃所敗。

最終,諸葛亮無比看好的馬謖,因自負丟失了街亭要地,導致全軍陷入極其被動的局面,持軍令狀揮淚將其斬之。

除了馬謖之外,諸葛亮不聽勸告,剛愎自用,未有知人之鑑的還有許多,其中有一個也是我們很熟悉的,諸葛亮亦是至死都不願意信任他,導致這個對蜀漢忠心耿耿的猛將,沒有戰死沙場,卻慘死在自己人手中。

這個人便是魏延,魏延在諸葛亮北伐的時候,多次提出讓自己率領精兵,效仿古時候的韓信一般,奇襲長安,打破局面挽回戰局。

由現在看來,這個方法是絕對可行的,魏延也是三國時期武力頂尖的武將,在劉備在世的時候一直很是受其重用,但劉備去世之後,諸葛亮卻一直覺得魏延有大將之勇,無大將之才,一直不肯重用他,知道蜀漢後期無將可用之時才開始依仗魏延的勇猛,但在軍事決策上,雖魏延提出了多次有用的建議,但諸葛亮卻都不以為然,直至最後臨終前竟依舊將軍中士兵威望最高的魏延排除在外,可見,諸葛亮至死都不願信任他,令得諸葛亮死後不久,魏延被楊怡胡亂安上一個謀反的罪名,全家上下一併問斬,最是忠心的猛將,卻因為諸葛亮,沒能發揮自己的才能不止,還落得如此慘的下場。

所以看回到上邊小編說的,諸葛亮北伐失敗,不是偶然,而是必然,問題不在於出了個司馬懿,而在於諸葛亮自身。

即便沒有司馬懿,也怕是會有其他人出來繼續延續這個北伐的結局。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諸葛亮為什麼非要殺馬謖?真相從不簡單

有些事不是你不想做就可以不做的,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每一個活著的人都有別人不知道的苦楚。孔明揮淚斬馬謖,這一段故事經常會被後人所提及。馬謖,也成了一個只會紙上談兵,誇誇其談的代表人物,《三國演義...

諸葛亮北伐拖垮了蜀國

諸葛亮(181—234年),三國時傑出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散文家、外交家。字孔明,號臥龍。從228年春至234年冬先後兵出漢中,對曹魏發動的五次戰爭。 諸葛亮為了匡扶漢室,統一中原 五次北伐...

馬謖街亭失守真的全是他的過錯嗎?

我們都知道,諸葛亮出祁山討伐魏國的時候,又一次因為馬謖在街亭的失敗而功虧一簣,對於失敗的原因,有兩點大家比較認同,首先就是馬謖這個人他並不是一個優秀的指揮官,他決定死守山頭,而被魏軍切斷了水源,...

借刀殺人,失街亭可能是諸葛亮斬馬謖的藉口

《三國演義》中失街亭的故事人人皆知,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片段可謂是家喻戶曉。可是還有很多人會為馬謖鳴不平,因為勝敗乃是兵家常事,怎麼能夠因為一場戰爭的失敗就把人給斬了呢!這難道是因為諸葛亮的軍法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