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智多謀的諸葛亮一生卻犯了三個致命的錯誤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雖說三國中,人民對諸葛亮的忠,智評價最高,但是人無完人,金無足赤。
諸葛亮一生中犯了三個最重要的錯誤,導致蜀國加速滅亡。
第一:街亭失守
諸葛亮攻祁山時,眾人都建議用舊將魏延、吳懿等人任先鋒,但諸葛亮不聽,任命自己十分賞識的參軍馬謖領導諸軍,後於軍事重地街亭防禦曹魏將領張郃的進攻。
馬謖在街亭違反諸葛亮節度,舉措煩擾,更加捨棄水源,選擇登上南山據守而非占據山下的城鎮;禆將軍王平曾多番規勸,但馬謖都不接納。
張郃到後,包圍山上,又斷絕山上馬謖軍的水源,並且大舉進擊,大破馬謖軍,士卒四散,潰不成軍。
王平此時命自己所領的軍隊鳴鼓自守,張郃懷疑有伏兵,不敢進逼,王平得以有時間收拾殘軍,並率領敗軍撤回。
馬謖失守街亭後,諸葛亮失去重要據點,進退無據,無法再戰,於是遷西縣一千多戶撤回漢中。
後馬謖與將領李盛、張休等人被處死,黃襲被奪兵。
第二:諸葛亮六出祁山
其實已經是沒有那必要了,在軍事上根本就不具備出兵的優勢了,但是諸葛亮是出於良相的名譽還是為了完成恩人劉備的心愿,六出祁山,諸葛亮一生中七擒七縱孟獲,那麼他六出祁山也不為過啊,他就是那種生命之火不息戰鬥熱情不減的人,但是這次和司馬懿的正面交戰中,謂橋一戰,諸葛亮在計謀上真正的輸給了老對手司馬懿,以至損兵萬餘。
積勞成疾,最後病死在五丈原。
但是六出祁山蜀國真正的損失我認為是喪失了文武兩大支柱,文的是諸葛亮。
第三:諸殺魏延
魏延是個將才。
但做事急功近利,向諸葛獻計出子午谷出長安就是個例子,這個地方地勢險要,這樣冒進的打法完全是拿將士的身價性命做賭注。
需知北上伐魏是老劉與諸葛在隆中對的時候就定下來的國家大計,是要從全盤去考慮的。
後來造反就為這件事,可見他心裡完全沒有「君為臣綱」這幾個字的,懷有這樣的思想很危險。
但是他飛揚跋扈,自高自大,是那種給三分顏色就要開染坊的角色,和同事搞不好關係。
這是他缺點。
魏延愛護士兵,驍勇善戰,也很有軍事才能是毫無疑問的,這是優點。
從以上三點來看,諸葛亮也犯了兵家之計。
為了先帝劉備的意願而進取,導致國內年年打仗,民不聊生、這樣不加速蜀國人滅亡才怪。
三國時期諸葛亮和司馬懿到底誰厲害?毛主席這樣評價諸葛亮!
《三國演義》中,在劉備死後,出現了魏、蜀兩國之間司馬懿與諸葛亮的長期對峙。諸葛亮為了完成隆中對策中北伐中原的戰略部署,六出祁山,領兵伐魏,雙方鬥智鬥勇,波瀾起伏,戰況之激烈,智慧之運用,超過了以...
馬謖失街亭之後諸葛為什麼憤怒到一定要殺他
三國中有一段,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之時眼看就要成功的長驅直入殺入長安以威懾中原,建功立業就在眼前,可是曹魏此時在諸葛的逼迫下,不得以釋放了已成為階下囚的司馬懿。讓司馬懿去抵抗諸葛,司馬一到戰場就看...
事業成敗,用人是關鍵
蜀後主建興六年(公元228年)諸葛亮為實現統一大業,發動了一場北伐曹魏的戰爭。當諸葛亮命馬謖為先鋒守街亭,並指派王平將軍隨行。馬謖執意扎兵在山上,完全不聽王平的建議,而且沒有遵守約定將安營的陣圖...
諸葛亮為何沒能一統天下?後人爭論不休,毛主席三句話就道破原因
魯迅說過一句話: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三國演義確實體現了這點。書中擁劉反曹思想不必多說,還將諸葛亮給寫的出神入化,可以說是書中最足智多謀的人物。草船借箭,三氣周瑜,七擒孟獲...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別傻了,羅貫中騙了你們
228年的春天,諸葛亮攻祁山時,眾人都建議用舊將魏延、吳懿等人任先鋒,但諸葛亮不聽,任命自己十分賞識的參軍馬謖領導諸軍,後於軍事重地街亭防禦曹魏將領張郃的進攻。而後馬謖昏了頭腦,不聽禆將軍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