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一生追求毀於此人之手,劉備臨死前就一語道破天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諸葛亮身為蜀漢丞相,對蜀漢政權是做出了極大的貢獻,最後去世於北伐的軍營里,也確實實現了他在隆中對話里所說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在用人方面,諸葛亮卻少有得被後世人所詬病。

用馬謖的建議,用攻心代替兵戰,南中地區被平叛之後,人心世代向蜀,但在街亭之戰中,馬謖身為主將不按照戰場突發情況進行安營紮寨,面對實戰經驗豐富的魏國老將張郃,僅憑自己對於兵書戰法的理解進行作戰,從而導致北伐關鍵戰役的失敗最後被軍法處死。

力排眾議用馬謖的是諸葛亮,而最後結束馬謖生命的還是諸葛亮,馬謖的悲劇可以說是諸葛亮一手造成的。

白帝城託孤

其實在劉備臨死之前就告誡諸葛亮不能夠重用馬謖,《三國志》中記載劉備的話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但諸葛亮卻並未接受劉備的遺訓,同時對馬謖的描述則是「才氣過人,好論軍計。

」《三國志》中對於馬謖的描述除了街亭之戰以外,並未記錄過馬謖參加實戰的事件,所以說馬謖善於紙上談兵,缺乏實戰經驗是合理的,諸葛亮作為一代軍事家和政治家並未完全不懂其中的利害關係,之所以重用馬謖其中的原因更多是和其兄馬良有關。

跟諸葛亮一樣同屬於劉備政權當中的荊襄集團人士,也是荊襄地區有名的儒士,人稱 「馬氏五常,白毛最良」諸葛亮和馬謖關係也非同一般,據裴松之注「良蓋與亮結為兄弟,或相與有親;亮年長,故良呼亮為尊兄耳」,馬謖是馬良的親弟弟,也有一定的學識,都尊崇儒家學說,又都是荊襄集團人士,所以諸葛亮才會重用馬謖。

當然在北伐過程中,諸葛亮一心要收復中原,實際卻是連年北伐,道阻且長,糧草供應是極大問題,益州軍民疲敝使得北伐困難重重,因此必須在軍中實行嚴刑峻法,以重典來維持北伐的軍心,街亭用馬謖是諸葛亮力排眾議的決定,當然這也是諸葛亮要對眾人懷疑他用人的問題的一次證明,然而事與願違,所以必須處死馬謖才能給眾人一個交代。

馬謖

北伐過程中,魏延曾經建議諸葛亮要求自己領兵入秦嶺子午谷,諸葛亮領大軍出祁山,兩軍在潼關會師,奇襲長安,結果他的建議並未被諸葛亮採納。

諸葛亮對於魏延的任用和劉備對魏延的任用,二者相比,諸葛亮並沒有劉備那麼信任魏延。

劉備在世時候,魏延鎮守漢中,為征西大將軍,封南鄭侯,而在諸葛亮手下,魏延則是「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很多人對於魏延對待將士的態度從而想到他要有不臣之心。

諸葛亮臨死前所布置的退兵決策過程中,作為諸葛亮之後軍隊最高長官的魏延卻被排除在這次秘密會議之後。

魏延

長史楊儀和魏延之間的衝突也是諸葛亮在用人決策上的一大失誤,從而導致楊儀和魏延兩個蜀漢中後期的兩大人才雙雙殞命的結局。

可以說這是蜀漢政權當中儒學讀書人與兵家學派的一次正面的衝突,諸葛亮是採取的方式是直接促使衝突爆發,進而消滅這兩個人。

在一方面是平衡儒家思想和兵家思想在蜀漢政權中的實力,另一方面是剪除對後諸葛亮時代的蜀漢政權產生威脅的不安因素。

此時的蜀漢政權,跟隨劉備從荊襄地區來到益州的將領所剩不多,而魏延論資歷和能力僅遜色於諸葛亮,而且在漢中經營軍政多年根基牢固,反觀楊儀,諸葛亮丞相府幕僚,一直都在諸葛亮身邊,所以諸葛亮對於楊儀更加了解,雖然是其親信,但諸葛亮人認為楊儀「以儀性狷狹」,當然在北伐時候,楊儀成為諸葛亮集團中的重要人物,擔任著軍中重要職務,這兩個人對於蜀漢政權的影響是十分巨大。

諸葛亮

可見儒家思想和兵家思想在這個時期互相的交匯之中所產生的矛盾對於一個政權根基是具有較大影響的,不同思想派別的政治理念並不一致,從而導致政權內部出現諸多矛盾,諸葛亮人才決策的根源就是為去解決各種學術流派互相衝擊所對政權造成的影響。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風雲之——諸葛亮接班人之謎(一)

 諸葛亮屬意的接班人是誰呢?  各位看官肯定要說了,姜維啊!  無論是《三國志》也好,尤其是在《三國演義》裡面,只有姜維一直在繼承著諸葛丞相的遺囑,不斷地北伐,各種花式的北伐,真真正正地在完成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