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刀殺人,失街亭可能是諸葛亮斬馬謖的藉口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三國演義》中失街亭的故事人人皆知,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片段可謂是家喻戶曉。

可是還有很多人會為馬謖鳴不平,因為勝敗乃是兵家常事,怎麼能夠因為一場戰爭的失敗就把人給斬了呢!這難道是因為諸葛亮的軍法太嚴明嗎?馬謖被斬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難道真的是僅僅失了街亭嗎?

公元228年,諸葛亮第一次發動北伐戰爭。

他任命參軍馬謖為部隊前鋒,鎮守戰略要地街亭。

但是因為馬謖只會紙上談兵,卻沒有實際的作戰經驗,再加上他剛愎自用,輕敵心理較重,最終導致了街亭的失守,慘敗而歸。

因曾立過軍令狀,在大營自首領死。

斬首之時,諸葛亮失聲痛哭,這便是著名的「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故事。

試問在戰爭中有哪個人沒有作戰失敗過?有誰又是常勝將軍呢?其實,在馬謖之前,蜀國也有一些犯了軍法軍規的將領,但是他們中有很多並沒有受到處罰,反而這一次諸葛亮卻對馬謖大動干戈,忍痛殺了他。

難道只是因為做到令行禁止,威懾全軍將領嗎?還是其中有一些不為人知的隱情呢?

朱大渭在《馬謖被殺真相》一文中指出,雖然失街亭是馬謖「罪在必誅」的導火線,但是常言說勝敗乃兵家常事,不應因一次敗仗就讓將領「罪在必誅」。

但就算街亭一戰馬謖勝利了,按軍法他也是應該被殺的,因為他不但違反軍法,而且還畏罪潛逃。

正是因為如此,朱大渭認為,馬謖是違抗了諸葛亮的正確領導而使街亭丟失的。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中記載:「馬謖舉動失宜,違亮節度,大意為所破。

」街亭的失守,不是一個小小的錯誤,而是在關鍵的時刻,馬謖自作主張一手造成了這個嚴重後果,按軍紀應斬馬謖。

俗話說「軍令如山」,尤其是諸葛亮這樣的統帥更要治軍嚴謹。

正如諸葛亮回答蔣琬時所說:「若不按軍法斬馬謖,誰還會服從指揮,如何能『討賊』呢?」而且最為嚴重的是馬謖不但沒有承認自己的失職,反而出逃。

按照當時的軍規更要被處死才行,所以失街亭正是馬謖被斬的原因。

當然,也有人會有不同的看法。

一方面,街亭一戰對於這次的北伐是至關重要的。

街亭失守後,自然會使蜀國軍民人心惶惶,所以諸葛亮必須對朝廷和百姓有所交代,只能用馬謖的人頭來安撫眾人。

也是有意說明馬謖雖然重要,但他並不是唯一的,即使蜀國失了街亭,但還是可以爭霸天下的。

但因之前諸葛亮一直重用馬謖,也使軍中的一些將領對其有不滿的情緒和猜疑,所以諸葛亮想不斬馬謖也是不行的了。

其實諸葛亮揮淚斬馬謖,也是為了避嫌,是一種無奈的舉動吧。

再有一點就是,劉備生前對諸葛亮交代過不可重用馬謖,劉備說馬謖是「言過其實,不可大用」。

而諸葛亮卻始終是不以為然,還是重用馬謖,任命他為參軍,還經常與他徹夜不休地商量軍中要事。

先鋒總司令這個職位,按理應由久經沙場的老將魏延、吳懿、趙雲等人擔當,可是諸葛亮卻不顧眾人的反對,堅持讓讓毫無實戰經驗的馬謖同司馬懿的大軍對陣,這簡直就是以卵擊石。

所以說,街亭失陷與其說是馬謖咎由自取,但也可以說這是諸葛亮戰略上的一大失誤。

因此,諸葛亮在哭馬謖的同時其實也是在哭自己的失策。

其實馬謖的被斬在一定程度上也掩蓋了諸葛亮的戰略失誤。

除此之外,還有人分析馬謖被斬有另外一層含義,即他的死可以為蜀漢撤軍提供一個充足的理由。

首先,諸葛亮心知肚明自己與魏國的實力懸殊,討伐魏國本來就帶有一種僥倖的心理,還有一種就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決心。

尤其是在司馬懿主管魏軍以後,僅憑諸葛亮一己之力是很難戰勝司馬懿的。

再加上,蜀國的政權已經開始失利,任何大的損失都可以把它推向滅亡的邊緣。

所以說此時最好的對策就是全身而退,但是這次北伐的聲勢浩大,是不可能就隨便撤兵的,沒有一個正當的理由怎樣向蜀中的君臣和百姓交代呀?豈料馬謖街亭失陷正是一個契機,對這次北伐是一個沉重的打擊,繼續北上是不可能的了,所以此時的諸葛亮很可能是想借馬謖的性命來搪塞蜀漢君臣之口,並為撤軍找到合理的理由,這樣不僅保全蜀軍的顏面,還對蜀漢政權的穩定有一定的幫助。

所以這樣只能犧牲馬謖一人的生命來挽救蜀漢江山了。

照這樣說的話,馬謖的被斬就是諸葛亮的一計,馬謖自然成了諸葛亮的一個犧牲品。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馬謖失街亭之後諸葛為什麼憤怒到一定要殺他

三國中有一段,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之時眼看就要成功的長驅直入殺入長安以威懾中原,建功立業就在眼前,可是曹魏此時在諸葛的逼迫下,不得以釋放了已成為階下囚的司馬懿。讓司馬懿去抵抗諸葛,司馬一到戰場就看...

有據可查:馬謖也許並不是被諸葛亮所殺

三國演義中,劉備死後能扛起蜀國大旗的非諸葛亮莫屬了,但是諸葛亮的數次北伐皆無功而返,最終命隕五丈原。要說幾次北伐中,最重要也是最接近成功的當屬第一次北伐。如果首次北伐讓趙雲或者魏延守住街亭,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