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歷史隱情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歷史隱情
老蔡的菜園子
公元228年,躊躇滿志的諸葛亮第一次兵出祁山北伐時,可謂形勢大好,先是用疑兵之計,老謀深算的詐稱大軍由斜谷道攻取眉縣,派趙雲和鄧芝據箕谷以引誘魏軍,魏大將軍曹真果然上當盡出精銳防禦之。
而諸葛亮則率領大軍星夜兼程攻占祁山,這種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戰略效果非常明顯,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孤城無援,相繼倒戈投降,關中大地為之震動,魏明帝曹叡西鎮長安,知人善用的派遣五子良將張郃領兵迎戰諸葛亮。
從當時蜀國的戰備和戰爭策略上來看,諸葛亮五出祁山中,唯有這一次是最具有勝算的。
其一,南撫諸蠻,永久的解決了後顧之憂,不必擔心自己在全力北伐時後院起火。
其二,蟄伏伺機,治戎講武,民富國強,此次北伐舉蜀國全國之力,盡起精銳勁卒,手下名將雲集,趙雲和魏延、王平、鄧芝、吳壹等蜀漢名將彼時都是當打之年。
其三,統一思想,開動輿論機器,以光復漢室,吞併魏國為己任,力排眾議,全國同仇敵愾,信心爆棚。
其四,後勤保障工作有備無患,相府各級文官各司其職,兵餉糧草充足完備。
其五,戰略上已經取得主動,誘兵之計出乎意料的成功,彈指間關中之地唾手可得,曹魏政權岌岌可危。
然一代良相智者千慮,必有一失,一著不慎,滿盤皆輸。
諸葛亮竟然不顧手下非議,在最需要慎重和冷靜的時候做出了一生中最為錯誤的一次選擇,竟然派遣了沒有實戰經驗,從來沒有獨擋一面領兵打仗的參軍馬謖督率前軍在街亭迎戰一代名將張郃,結果「謖違亮節度,舉動失宜,大為郃所破」,誠如《三國演義》中描述,馬謖在街亭以書生之見,舍水上山,結果水源之地被張郃占據,蜀兵不戰自亂,馬謖舉措煩憂,潰不成軍,第一次北伐就這樣夭折在紙上談兵的馬謖之手。
馬謖荒唐的軍事錯誤歸根結底源於諸葛亮的用人不明,諸葛亮在用人方面至少犯下了如下過失。
第一,任人唯親。
馬氏五兄弟曾被坊間戲言,「馬氏五常,白眉最良」,白眉即馬良也,據裴松之考證,馬良與諸葛亮曾結為兄弟,因亮年長,故在書信中良曾多次稱呼亮為尊兄,而馬謖正是馬良的兄弟。
馬良夷陵之戰後遇害,諸葛亮非常痛心,即召曾任綿竹成都令,越雋太守的馬謖到身邊悉心培養,漸成心腹。
第二,用人失察。
《三國志》上說馬謖才器過人,好論軍計。
觀其言,察其行,馬謖其實就是一小知識分子,平常喜歡高談闊論,耍耍小聰明,但諸葛亮愛屋及烏,把對馬良的思念化成了對馬謖的偏愛,「丞相諸葛亮深加器異」,這種器重的結果就是期待馬謖榮立戰功後,以此壓制眾人非議,直接提拔為自己的接班人,諸葛亮的一意孤行是導致馬謖兵敗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三,用人方面獨裁專斷,不聽勸告。
劉備曾經在臨死前諄諄勸戒,「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但諸葛亮置若罔聞,我行我素,把先主劉備的話當作耳旁風,且與馬謖時常談論軍事,通宵達旦,諸葛亮此舉無非是希望後天改造,將其培養成又紅又專的北伐事業接班人,但這種主觀意念上的改造和超乎尋常恩寵的結果,卻是讓馬謖更加的自以為事和剛愎自用,並為將來的覆敗埋下了伏筆。
第四,錯位使用,鑄成大錯。
馬謖做一參軍即幕僚可以,例如他曾獻計,攻心為上,諸葛亮納其言赦孟獲以服南方。
但行軍打仗需要的是經驗和戰場上瞬息萬變時的即時調整,馬謖死讀兵書卻不求甚解而且固執已見,自視甚高聽不得反對意見,時諸葛亮帳下可用之人很多,《三國志》上就說,「時有宿將魏延、吳壹等,論者皆以為宜令為先鋒,而亮違眾拔謖,統大軍在前,與魏將張郃戰於街亭,為郃所破,士卒離散」。
正是諸葛亮的用人失誤直接造成了第一次兵出祁山的靡費國力和無功往返,諸葛亮深 知自己所犯下的不可饒恕的錯誤,所以第一次兵出祁山失敗後上書後主自貶三等,以右將軍行丞相之責。
而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心理也就昭然若揭,再清楚不過了。
諸葛亮的揮淚斬馬謖的確是出於真心,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也。
縱觀諸葛亮一生,其麾下值得他信任的人並不多,而他對荊州集團的人情有獨鍾,是利益使然。
在荊州集團初期里,他最看重的文臣就是馬氏兄弟,而武將則是猶如他親兵性質的性情厚道的趙雲,除此之外,雖然位高權重,但是知心的心腹之人並沒有幾個,這也說明他對馬謖的期待和器重是有深意的,他希望馬謖能夠繼承自己的衣缽,扛起復興漢室北伐曹魏的大旗,所以他與馬謖形影不離,所以他才會力排眾議而讓馬謖獨領一軍,希望馬謖能以軍功而膺服眾將,但是不幸的是他失算了。
諸葛亮殺馬謖的歷史隱情在於:其一,殺馬謖以掩蓋自己的過失。
與《三國演義》中不同的解釋是街亭守將一職,並非馬謖自動請纓,而是諸葛亮的苦心孤詣造就,他「違眾拔謖」,就是要讓自己看重的馬謖陣前歷練,期待軍功章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而忽略了其他大將諸如魏延等宿將的擔綱,此為諸葛亮主觀用人的大錯,也是其培養接班人其心太急的結果,不殺馬謖則自己的威望會大打折扣,同時殺掉馬謖也是為北伐失利尋找一個替罪羊,倒霉的馬謖就這樣註定了毫無生路。
其二,殺馬謖以堵天下人之謗。
北伐曹魏,並非都是眾口一詞所有人都贊同,最起碼當時的益州集團核心利益代言人李嚴就不是很贊同,因為蜀國國力單薄,與曹魏衝突,無疑以卵擊石,蜀國還沒有強大到同曹魏一較高下的地步,如此率性而為,諸葛亮占得是漢室正統掃清六合的輿論主陣地,而北伐徒勞無功,則正中李嚴為代表的益州集團人下懷,而殺馬謖就是為了堵這些人的口實,不讓這些人看自己笑話,為下次北伐重新做準備。
其三,殺馬謖以愧對先主教誨。
相信諸葛亮在做出一生中最艱難的選擇時,即殺馬謖時一定想起了先主劉備的那段話,現如今腸子都快悔青了,但又有誰能想到諸葛亮的苦衷,荊州集團里還有誰文可以治國,武可以安邦?馬謖是個好青年好苗子,但是又如此難堪大任,放眼蜀漢,誰又能繼承自己遺願呢?其四,殺馬謖以疚朋友託付。
馬謖的今天,又何嘗不是與自己太過信任和驕寵有關,如今落得個如此下場,內心裡非常愧對老友馬良的重託,諸葛亮的悲痛發自內心,更加遺憾的是馬謖導致的北伐失利會對自己身陷險惡境地直接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後主劉禪身邊的人一定會用這件事大做文章,從諸葛亮的前後《出師表》中透露的信息來看,做為亞父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諸葛亮地位從來不象演義版的《三國演義》中那樣牢固,同樣充滿險灘暗礁,稍有不慎,其執政地位就會被他人代替。
諸葛一生唯謹慎,只用利益集團內部的自己人,而不用其他有才華的人,比如李嚴、彭羕以及魏延和馬超等人,這是諸葛亮作為蜀漢丞相的最大失誤,也是畢其功於一役北伐事業沒有結果的最大悲劇所在。
同時需要指出的是雖然諸葛亮下了誅殺馬謖的命令,但是馬謖並非死於刀斧之下,而是街亭敗戰後畏罪潛逃,並被丞相長史向朗隱藏,後被緝拿歸案收於獄中,在驚懼交加中因病死亡。
街亭失利,馬謖罪無可赦,然做為最高統帥和領導幹部的諸葛亮,其違反提拔使用年青幹部有關約定俗成的程序和規定,用人失察和不明,才是導致北伐失利的最主要責任人。
馬謖不冤,而諸葛亮更不傻,諉過馬謖,諸葛亮為自己的用人失誤只得執意尋找替罪羊,才會不顧蔣琬等眾人勸慰而下達了必殺令,所以才有史書「十萬之眾為之(馬謖)垂涕」的記載。
揭秘歷史:馬謖其實並非諸葛亮所殺,而是丟下好哥們自己跑路了!
在《三國演義》的第九十五回中,馬謖立下軍令狀,率兵二萬五千人出守街亭。但他拒絕諸葛亮「當道紮營」的吩咐於前,又置王平「魏軍斷我水源」的警告於後,最終抵不住魏國名將張郃的猛攻,導致街亭失守,蜀軍大...
諸葛亮為什麼非要殺馬謖?真相從不簡單
有些事不是你不想做就可以不做的,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每一個活著的人都有別人不知道的苦楚。孔明揮淚斬馬謖,這一段故事經常會被後人所提及。馬謖,也成了一個只會紙上談兵,誇誇其談的代表人物,《三國演義...
諸葛亮若用對這兩個人, 蜀國也許會走的更遠
三國中若問誰的名氣最大,無疑是諸葛亮了,現在諸葛已經稱為智慧的代名詞,諸葛亮確實很有智慧,但是遠沒有傳聞中的那麼神奇,只不過經過幾千年的流傳,諸葛亮逐漸被神話了。自諸葛亮跟隨劉備以來,劉備的江山...
諸葛亮為何明知打不贏竟還要北伐?其實不北伐,蜀漢內鬥也會亡國
諸葛亮北伐,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為了興復漢室,還於舊都,而從228年春至234年冬,七年間先後兵出漢中,對曹魏發動的五次戰爭。建興六年(228年)春,諸葛亮第一次北伐。諸葛亮設疑兵於斜谷,自...
諸葛亮北伐,目的為何?是自取滅亡嗎?
網絡上,對於諸葛亮北伐的是非利弊,爭論極大,從不同的側面往往可以得出不同的答案。本文從多個角度來考察諸葛亮北伐的方方面面,試圖給出一個全面、公允的評價。有人認為諸葛亮北伐是窮兵黷武,是自取滅亡之...
《虎嘯龍吟》7-10集—空城計折射出的內憂外患與依依東望的所指
首先要強調的是,諸葛唱空城嚇跑司馬懿一事出自《三國演義》,而非歷史真相。事實上諸葛亮的前四次北伐,與他打對擂的曹魏主將都是曹真,所以拿下街亭這事跟司馬懿是沒有關係的,就是張郃的功勞。直到諸葛亮第...
蜀漢堅持北伐,為何不攻略涼州西域等地呢?
蜀漢政權是三國時期劉備建立的。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或「蜀漢」,亦稱「劉蜀」、「季漢」。蜀漢王朝疆域所及,北至武都、漢中,東抵巫峽,南包雲、貴,西達緬甸東部。占有今雲南...
諸葛亮為何要派馬謖去守街亭,不用蜀漢大將趙雲和魏延?
三國時期是東漢末年一段戰火紛飛的歷史,大小戰事無數,今天我們來看看那段歷史上發生過的一次戰事,街亭之戰。街亭之戰爆發於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曹魏時,諸葛亮派馬謖前去守衛街亭。不料馬謖被曹魏五子良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