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的密碼,孫權劉備從未聯盟!司馬懿看透本質才滅吳國蜀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傳統觀點認為,孫劉聯合共同抗曹是三國時代最突出的政治特點。
這種觀點其實太過籠統,從嚴格意義上講孫權和劉備之間從未真正結盟。
從曹操征劉表飲馬長江到三國歸晉,在長達半個世紀時間裡,孫劉兩家之間爭鬥是主線,妥協是陪襯,聯合是幌子。
如果有人談起三國時代的政治格局,一定會說孫劉兩家聯合拒曹是這一時期的主要政治特點。
按照傳統說法,孫劉兩家相對較弱的政治集團,為了共同抵抗曹魏,聯合起來,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孫劉聯盟也成為古今中外最為著名的聯盟之一。
孫劉聯盟的名氣雖然很大,但事實上孫劉兩家從未真正結盟。
這個論斷聽起來有點不著邊際,但事實卻是如此。
下面聽我慢慢道來。
一、命運的安排
我們常常說「造化弄人」,其實一點不假。
孫劉之間本來素無瓜葛。
劉備成名前一直在河北保定一帶織席販履,從事一些簡單的手工業和商業活動,後來參加了黃巾起義的平叛工作。
從「斬黃巾英雄首立功」開始到成為自立一方的霸主為止,劉備的活動範圍僅限於今天的河北、河南和江蘇一帶。
而孫權久居江東,是長江中下游的「坐地戶」,兩人在曹操南侵荊州之前,素無瓜葛。
建安十三年,曹操率領著詐稱百萬,實際上只有八十三萬的大軍南下,為劉備和孫權的接觸提供了平台。
劉備從新野後撤,在諸葛亮的引見和魯肅的支持下,與孫權走到了一起。
從那一年開始,孫權、劉備兩大政治集團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了長達六、七十年之久。
孫、劉之間的關係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劉備南渡長江到關羽荊州敗亡為止,這段時間是劉備依附孫權時期;第二階段從蜀漢失荊州開始到鄧芝出使東吳為止,這段時間是孫權矛盾的激化時期和對立時期;第三階段從鄧芝出使東吳開始到蜀漢政權覆滅為止,是蜀漢關係的緩和時期。
雖然時期不同,但總體內容是相同的,即:爭鬥是主線,妥協是陪襯,聯合是幌子。
二、孫氏集團的分公司
赤壁大戰前,如果說孫權、劉表這樣的地方軍閥是省級規模,那麼劉備的勢力充其量也就是個縣級市的水平。
當時劉備客居新野,能有多少部隊呢?大家不用翻史書閉著眼睛想想就能知道,一個縣城是養不了多少軍隊的。
退入吳境後,孫權詢問諸葛亮兵力情況,諸葛亮回答道:「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劉琦合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
」是說目前我們從長坂退下來的部隊加上關羽未受損失的部隊有一萬人,如果連劉琦的部隊加在一起一共有兩萬人。
由於當時劉備急於同孫權聯合,怕孫權輕視,諸葛亮所說的兩萬人里估計還有很多虛報的成份。
當時孫權的兵力有多少呢,史書上沒說,只說了周瑜請調了三萬精兵與曹操隔江對峙。
顯然三萬人絕不是孫權的家底。
孫權不可能為了在赤壁一帶防禦曹操,而把長江下游的邊防部隊全部抽調過來。
根據我們現在的判斷,孫權的實力應該和劉表不相上下。
因為如果孫權和劉表力量懸殊的話,孫權可能早就被劉表吃掉了。
從劉表的部隊規模,我們就可能推斷出孫權當時的實力了。
《三國志·吳書·周瑜傳》中記載「曹公入荊州,劉琮舉眾降,曹公得其水軍,船步兵數十萬」。
是說:劉琮投降曹操後,曹操得到了劉表原來苦心經營的數十萬人馬。
我們由此可以推斷出,孫權當時的兵力大約也有幾十萬人。
這個世界上,實力是最終的話語權。
從當時的實力對比看,劉備和孫權根本就沒有能力談聯合,而僅僅是依附孫權而已,劉備不過是在孫氏集團里開了一家財務獨立核算的分公司而已。
如果當時孫劉兩家那樣的聯合方式叫結盟,那麼,劉備依附曹操、依附袁紹和依附劉表時,是否也能叫曹劉聯盟、袁劉聯盟和劉氏聯盟呢?
顯然不行。
孫權聯盟其實上只不過是劉備自吹自擂的結果,其目的不外乎是為了抬高自己
劉備在孫權手下開立分號的期間裡,雖然孫劉兩家共同面臨北方的強敵,但兩者之間的矛盾仍很突出。
我們前面講過,孫權收容劉備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收編這支隊伍,所以「進妹固好」,把妹妹嫁給了劉備。
而且從《龐統傳》和《周瑜傳》中我們都可以看出,孫權當時是想將劉備扣留在東吳,並將劉、關、飛三人分開,分而治之的。
而劉備呢?一方面與孫權爭搶荊州,另一方面,當東吳想借道荊州進攻益州的時候,又百般阻撓,使其不得過界。
這期間還爆發了建安二十年的孫劉衝突:孫權派呂蒙奪取長沙、零陵、桂陽三郡,隨後劉備出川進攻公安、益陽,復奪荊州。
古今中外,沒見過哪個聯盟之間動不動就兵戎相見的。
所以,我們認為,在孫權和劉備關係最為密切的階段都是不存在結盟關係的。
三、明爭暗鬥,曹孫聯手
從建安二十三年開始,在以後的四年時間裡,孫劉兩大政治軍事集團先後爆發了荊州戰役和彝陵大戰,這是孫、劉關係的第二階段。
這期間孫權向曹家把持的所謂大漢中央政府投降,成功實現曹孫聯手。
孫權向曹魏投降的目的是準備與劉備放手一搏,將劉備的勢力全部趕出荊州。
此時,天下最大的矛盾恐怕就是孫劉矛盾了,曹劉矛盾和曹孫矛盾反到成了次要矛盾。
如果說赤壁之戰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前期基礎,那麼彝陵之戰則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後期格局。
經過赤壁一戰,曹操再不敢輕易渡江南下,經過彝陵大戰,劉備計劃先取江南,後再北伐的夢想徹底成空,自此,蜀漢政權不得不龜縮於西南一隅,再無力東顧。
彝陵大戰是明爭,此外還有暗鬥。
《三國志·蜀書·劉璋傳》記載了這樣兩件事:「先主遷璋於南郡公安,盡歸其財物及故佩振威將軍印綬。
孫權殺關羽,取荊州,以璋為益州牧,駐秭歸。
璋卒,南中豪率雍闓據益郡反,附於吳。
權復以璋子闡為益州刺史,處交、益界首。
丞相諸葛亮平南土,闡還吳,為御史中丞。
」
這段話里說了兩件事。
一件事是:劉備奪了益州後,將益州原來的一把手劉璋當作交流幹部交流到了公安,公安就是原來的油江口,也就是後來的武昌。
當時關羽鎮守著荊州,後來孫權殺死關羽後,封劉璋為益州牧。
劉璋等於在東吳境內組織了一個流亡政府,企圖以荊州為據點,對西川進行復辟活動。
另一件事是:劉璋死後不久,南中的雍闓發動叛亂,投降東吳。
孫權讓劉璋的兒子劉闡任益州刺史,辦事處設在交趾和益州的邊界地區,也就是今天的越南境內,準備從西南反攻西川。
等到諸葛亮平定南方後,劉闡才回到了東吳本土,擔任了東吳的御史中丞。
通過這兩件事,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蜀漢西南少數民族問題的實質。
因為民族問題從來都不是單純的民族問題,包括我們今天也是一樣。
民族問題中往往混雜著各種各樣的國際政治關係,而且國際政治關係在其中往往扮演著主要角色。
正是由於東吳是蜀漢西南民族問題的幕後黑手和總策源地,所以蜀漢的西南一直就沒有消停過。
四、沒人相信的聯盟
劉備死後,劉禪繼位,在諸葛亮的推動下,蜀吳之間開始著手解決戰爭遺留問題,努力實現雙邊關係正常化。
蜀國通過鄧芝、陳震的外交工作,締結了蜀吳和平條約。
但關係正常化絕不是結盟。
當時孫權與劉禪約定吳蜀兩分天下,約定以函谷關為界,東部豫、青、徐、幽四州屬吳;西部兗、冀、並、涼四州屬蜀,並發表盟約。
劉禪還把兩個兒子的封號改了:把魯王劉永改封為甘陵王,把梁王劉理改封為安平王,是因為魯、梁兩地都在吳國的分界區內。
但這些都是假相,因為無論蜀漢,還是東吳,大約從來都沒人相信過孫劉聯盟的真正存在。
第一,如果真是結盟,就應該有雙方元首的會盟,無法實現元首峰會的,也應該互派質子,以表示彼此的誠意。
可是蜀吳之間的結盟既沒有舉行過元首峰會,也沒有互派質子,因此,結盟的真實性不言而喻。
第二,雙方都想獨霸天下,對於結盟根本沒有正確認識。
鄧芝在第二次出使東吳時,孫權和鄧芝曾經有過一段對話,這段對話很能說明問題。
孫權說,如果吳蜀兩國分治天下,老百姓過太平盛世的生活不是天下最大的好事嗎?
鄧芝回答則說,大王您說錯了,天無二日,土無二主,等咱們吞併魏國之後,吳蜀的君主會各修內政,大臣各自盡忠,將士們也將提起戰鼓,奔赴戰場,那時候戰爭其實才剛剛開始。
鄧芝一句話把孫劉聯盟最本質的東西說出來了。
雙方誰也沒有把對方當成朋友,而是當成了對手,所謂的結盟只不過是吳蜀在面對曹魏強大的軍事壓力之下不得不採取的一個權宜之計罷了。
對於鄧芝的說法,孫權也十分認同。
孫權聽完鄧芝的話後不但不惱怒,反面大笑說,人們常說的坦誠相待,指的就是您這樣的人呀!
孫權的話說明東吳的想法和西蜀的想法是一致的。
雙方從一開就互不信任,並且,這種不信任一直貫穿始終。
雙方不信任的例子可以說比比皆是。
《三國志·蜀漢·蔣琬》中曾經記載:大將軍蔣琬就關於北伐的事情在向劉禪的上疏中提到:「然吳期二三,連不克果。
」
蔣琬是說:我們曾多次約東吳一同北伐,但東吳接連爽約。
等到東吳的赤烏七年,步騭、硃然向孫權上疏:從蜀國回來的人都說,西蜀打算背盟,想與曹魏通好,正忙著建造船隻,修繕城防。
並且蔣琬聽說司馬懿南下,不但不出兵乘虛北伐,反而將部隊從漢中向成都收縮,蜀國和我們反目成仇的事情已成定局,希望我國要多加提防。
後來,步騭、硃然的提案被孫權否決了,並且以後的事實也證明了蜀魏聯手的事完全是捕風捉影,但通過這件事,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東吳對孫劉聯盟的態度。
再後來,鍾會、鄧艾進攻西蜀,西蜀戰敗。
東吳聽到蜀國戰敗的消息,起兵西上,以救援的名義想要進攻巴東。
巴東太守羅憲對東吳背信棄義的行為進行了強烈遣責,說:「本朝傾覆,吳為脣齒,不恤我難而徼其利,背盟違約。
且漢已亡,吳何得久,寧能為吳降虜乎!」(《襄陽記》)
圖-三國時期世界地圖
羅憲的意思是說:吳蜀互為盟友,現在蜀國遇到困難,你們不但不進行幫助,反而趁火打劫,現在我們大漢政權沒有了,東吳也挺不了多久,你們難道以為我們會投降東吳嗎?
羅憲對於東吳的進攻進行了誓死抵抗,最後投降晉國。
看過了這些故事,我們可以說,所謂的孫劉聯盟,與其說是糊弄對方,還不如說是糊弄自己。
魏國(或叫晉國)正是看透了所謂孫劉聯盟的虛弱的本質,才敢大膽地分頭用兵,最終將其各個擊破的。
本文來自作者三十從軍已出版作品《三國的謊言》
《三國的謊言》被稱為是一部最接近三國歷史真相的讀物。
該作品以三國歷史為背景,以史志為依據,通過大量的引經據典和實證分析,對著名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進行了重新點評,提出許多具有突破性和顛覆性觀點。
諸葛亮:蜀漢沒能問鼎天下,是因為他錯了麼?
諸葛亮未出茅廬,便知天下三分,諸葛亮初次登入政治舞台就是以《隆中對》給劉備描述了一個戰略遠景。諸葛亮在對策中,為劉備成就蜀漢大業規劃了一條明確而又完整的內政、外交政策和軍事路線,相當周詳地描繪出...
TOP10蜀國滅亡的十大原因
羅貫中「尊劉抑曹」的思想傾向,使蜀國的形象在演義中被無限放大,幾乎成為「仁、信、德、智、義」的完美化身和無堅不摧、戰無不勝的唯一代表,並且隨著演義在民間的普及,強蜀無敵、勢必復漢的觀念深植...
被傳唱千年的諸葛亮《隆中對》,竟一開始就出現誤區
關羽敗亡多被認為間接導致了諸葛北伐失敗,但事實果真如此嗎?隆中戰略的缺陷一直伴隨著蜀漢,蜀漢建國過程由隆中戰略主導,但最終證明了它的不足,蜀漢北伐則是另一個版本的隆中戰略,只不過後人受三國演義的...
男人都想穿越去的年代——三國時期
三國之蜀漢東漢末年,外戚專權,宦官秉政,政治腐敗,天災不斷,人民生活越來越艱難,故國家四處爆發動亂,起義不斷。正所謂亂世出英雄,三國時期的亂世更是出現了許許多多的熱血英雄,。想必很多人都閱讀過《...
神秘墓室水流不斷,專家說:這是三國諸葛的墓
三國是本不可不讀的好書,讀三國明智、明理、還知忠義。三國為我們講述了東漢末年,一個群雄紛爭,一個硝煙瀰漫,一個血流成河的時代。那裡有著許許多多的故事等著我們聽,那裡有著許許多多的密文等著我們去發...
三國蜀漢政權最先滅亡的十大原因:蜀國怎麼滅亡的?
劉備歷盡滄桑艱難創立的蜀漢政權是在公元263年滅亡的,而東吳政權是在公元280年滅亡的。其實從歷史資料和文獻上來看,蜀漢政權相對東吳政權來說,地理條件更加閉塞險要和易守難攻,而且著名的政治家諸...
三國時期,蜀國和東吳為抗擊曹操結盟,結果東吳又殺死了蜀國關羽
說起三國大家印象最深的大概就是火燒赤壁,草船借箭這一類耳熟能詳的故事,但為什麼都是孫劉聯合起來打曹操呢,了解三國的人都知道因為曹魏實力是最強大的,所以孫權劉備只有聯合起來才能抵禦曹操。按理說孫權...
三國里,要是劉備如果聽取諸葛亮建議不伐吳,結局會是怎樣
逝者如斯,歷史的浪花淘盡了王朝的恩怨情仇,當今既沒有了一方霸主,也沒有了雄風王者。歷史在不停地發展,讓我們一起撥開那歷史的迷霧,回到那刀光劍影的年代,我們可以嘆謂歲月的無情與當局者的執迷,但不...
如果劉備沒有諸葛亮,還能成為三國的主角之一嗎?還會有蜀國嗎?
劉備,漢室宗親,三國時期蜀國的締造者,他的一生過得非常精彩,前半生處處坎坷,沒有一塊地盤容身,因為剿滅黃巾軍有功,劉備與其結拜兄弟關羽、張飛到處奔走,直到依附劉表,占據荊州後才有一塊地盤。而劉備...
議論蜀漢不能統一天下的原因:失荊州和夷陵之戰
公元(211年),西川的益州牧劉璋擔心曹操攻打西川,便想借劉備的兵馬抵禦曹操。於是劉備讓諸葛亮和關羽、張飛、趙雲鎮守荊州。於是孔明總守荊州,關羽拒襄陽要路,當青泥隘口;張飛領四郡巡江,趙雲屯江...
細說三國孫劉聯盟的始末
赤壁之戰和夷陵之戰時三國時期有名的兩次戰役,表面上看這兩次戰爭是軍事力量的比拼,實質上外交上的博弈也尤為重要。對於劉備來說赤壁之戰的勝利是占盡了孫吳的光,雖然孫吳一方也是為了自身的利益才和劉備結...
劉備最狂妄的兩句話,一句得罪所有女人,一句打臉一個男人
說起蜀漢開國皇帝劉備劉玄德的故事,可以說算是家喻戶曉了。劉備,本是涿縣人,因為身處亂世,而自己又是漢室宗親,不忍百姓受苦!偶然間在涿縣又遇到萬人敵「關羽和張飛」瞬間便燃起了劉備匡扶漢室的雄心壯志...
劉玄德和諸葛亮的悲情三國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自稱「臥龍,才幹號稱第一,諸葛亮一生中指揮作戰無數卻少有敗績,他的謀略才智超越當時與其同時代的謀士。自三顧茅廬追隨劉備以後,諸葛亮先是在新野打敗曹仁、夏侯惇,拯救劉備於危亡,顯...
袁南生:魯肅比諸葛亮高明在哪裡?
[摘要]外交要服從和服務於國家利益;外交目標必須以國力為基礎,不能透支國力;該妥協時妥協是理性外交、成功外交的題中應有之義;對盟友不能一味遷就,該堅持的要堅持,該鬥爭的要鬥爭。外交要服從和服務於...
蜀漢和東吳塑料兄弟般的結盟史,詮釋了一句什麼真理?|地圖帝
蜀漢和東吳的關係,最能詮釋那句真理:沒有永遠的朋友,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曹操進攻荊州,諸葛亮建議劉備找孫權求救。諸葛亮隻身過江,和孫權講大道理。其實諸葛亮不過江,魯肅也把孫權勸明白了...
魯肅真是忠厚而無用的人物麼?他不僅有榻上論,更曾單刀赴會!
魯肅在《三國演義》之中絕對是一個配角。為了塑造周瑜,諸葛亮的形象,魯肅幾乎在各種場合出任跑腿和陪襯的工作,甚至常常被諸葛亮等人戲耍。當年劉表的長子劉琦去世,魯肅前往蜀漢要回當初應許的荊州之地,...
擁有頂級戰略家的劉備集團為何迅速敗亡?外交實在太過拙劣
我們都知道,官渡之戰即將拉開帷幕時,劉備藉口要聯合黃巾殘黨、擾亂曹操後方去了汝南,脫離了袁紹。後來,曹操進攻汝南,劉備投奔荊州劉表。正是在這裡,發生了「髀肉之嘆」的故事,講的是劉表宴請劉備,劉備...
劉備和孫權的聯盟其實並沒有真正存在過
傳統觀點看來,孫劉聯合一起抗曹是三國最突出的政治特點,但是這種觀點太過籠統,嚴格意義上說孫權和劉備從未真正結盟。從赤壁大戰到三國歸晉,在長達半個世紀以來,孫劉之間鬥爭是條主線,妥協是陪襯,聯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