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和孫權的聯盟其實並沒有真正存在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傳統觀點看來,孫劉聯合一起抗曹是三國最突出的政治特點,但是這種觀點太過籠統,嚴格意義上說孫權和劉備從未真正結盟。

從赤壁大戰到三國歸晉,在長達半個世紀以來,孫劉之間鬥爭是條主線,妥協是陪襯,聯合也只是幌子而已。

三國時期的政治格局,傳統來說,孫劉兩家弱小,要想保全自己,必須要抱團,共同抵抗曹魏。

孫劉聯盟也成為我國歷史上有名的政治聯盟之一,可是雖然這個聯盟很有名,但是事實上孫劉兩家從未真實的聯盟,反而雙方有將近半個世紀的明爭暗鬥。

孫劉之間本來素無瓜葛。

話說劉備出生貧寒,曾經靠織席販履為生,後來參加了黃巾軍的平叛,從參加軍隊到自立一方,劉備一直活躍在河北,河南,江蘇一帶,而孫權一直活躍在江東地區,地處長江中下游,在曹操南征之前,兩人之間沒有什麼瓜葛。

建安十三年,曹操帶兵南下,為劉備和孫權的接觸提供了契機。

劉備從新野後撤,在諸葛亮和魯肅牽頭引線下,與孫權開始聯繫。

從此孫劉兩大政治陣營相互作用,相互影響長達半個多世紀之久。

孫劉關係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劉備南渡到關羽荊州敗亡,這時候是相互依附時期;第二階段是從失荊州到鄧芝出使吳國,這是相互對抗時期;第三階段從鄧芝出使到蜀漢滅亡,這是相互緩和時期。

這裡面鬥爭是主線,妥協是陪襯,聯合是幌子。

赤壁大戰前,劉備勢力弱小,長坂坡退下的軍隊加上關羽,劉琦的軍隊,大概也就是二萬餘人,而孫權當時派周瑜調兵三萬與曹操隔江相望,可見孫權的家底不止這些,而這些軍隊也是從長江中下游抽調的。

由此可見,孫權的軍隊應該和荊州劉表差不多。

《三國志》:曹公入荊州,劉綜舉眾降。

曹公得其水軍,船步兵數十萬。

可見孫權也有接近十萬餘的軍隊。

不然實力懸殊,他早就被劉表消滅了,而他而保住江東地盤,可見還是有一定實力的。

由此可見,劉備沒有實力和孫權談聯合,只是基本上屬於依附。

孫劉聯盟其實也就是劉備自吹自擂,目的不外乎為了抬高自己。

這之間也是有很多矛盾的,孫權為了收編劉備的軍隊,把妹妹嫁給了劉備。

而劉備一方面與孫權爭奪荊州,另一方面阻礙東吳借道進攻益州。

這之間還爆發了一個小衝突,孫權派呂蒙奪取長沙,零陵,桂陽三郡,隨後劉備出川奪取了公安,益陽,復奪荊州。

從建安二十三年起,在以後的四年,孫劉兩個政治軍事集團先後爆發了荊州戰役和夷陵之戰,這之間是雙方的矛盾期,這時孫劉矛盾是主要矛盾,而他們與曹操的矛盾反而成為了次要矛盾。

經過赤壁之戰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而夷陵之戰則使得蜀漢無力東顧,從此偏安一隅。

夷陵大戰是明爭,此外還有暗鬥。

劉備奪取了西川,將益州的一把手劉璋弄到了公安。

孫權奪取荊州後,封劉璋為益州牧;劉璋去世後,孫權又鼓搗劉璋的兒子反叛,這兩件事都可以看出來蜀漢長期以來都是明爭暗鬥的。

劉備去世後,劉禪繼位。

在諸葛亮的推動下,蜀漢開始走向緩和時期,當時關係正常化並不代表著結盟。

長期以來,雙方結盟,從來沒有會盟過,而且也沒有對應的誠意。

雙方都想獨霸天下,而且在對曹魏的軍事行動中,沒有聯合,也沒用相互響應。

雙方都把對方當作對手,所謂的結盟不過是權宜之計罷了。

所謂的孫劉聯盟,與其說是糊弄對方,不如說是糊弄自己。

正是這個原因,魏國才各個擊破,分頭用兵。

孫劉聯盟其實只是一個幌子。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訂閱「源稚生」。

本文系作者原創,不盡之處請指正。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襄樊之戰及三國格局演變——以博弈論視角分析

襄樊之戰是東漢末年的一次關鍵戰役,確定了三國鼎立的格局,魏蜀吳基於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不斷進行博弈,外交政策屢次更迭。本文以博弈論的視角探討襄樊之戰及戰後各國政治策略的合理性。一、赤壁之戰後魏蜀吳...

蜀漢風雲事件2——夷陵之戰

三國時期有三大戰役,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不僅規模很大,影響也都帶有決定性的作用,夷陵之戰決定了劉備最後的結局——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夷陵之戰,是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

聯劉抗曹,聯曹抗劉:機動靈活的外交家孫權

三國時期在外交上唱主角的不是魏、蜀兩國,而是吳國。這是因為魏、蜀兩國沒有外交,它們互不承認對方的合法地位。魏國認為它繼承了漢朝的天下,是正統;蜀漢則認為曹魏是漢賊。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說:「漢...

細說三國孫劉聯盟的始末

赤壁之戰和夷陵之戰時三國時期有名的兩次戰役,表面上看這兩次戰爭是軍事力量的比拼,實質上外交上的博弈也尤為重要。對於劉備來說赤壁之戰的勝利是占盡了孫吳的光,雖然孫吳一方也是為了自身的利益才和劉備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