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究竟圖什麼?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說說《隆中對》與臥龍

現在中學課本中選的《三國演義》章節,基本都是從劉備「三顧茅廬」往後的部分中選出的。

因為真正「三國鼎立」大框架的出現,也正是從劉備在荊州成勢,聯合孫權阻擊曹操,並趁勢取得荊、益兩州而開始的。

歷史上,劉備在得到諸葛亮之前,東征西討,屢敗屢戰,而始終不能得到施展抱負的根基。

諸葛亮是當時荊州青年士人團體的一個領袖人物——從諸葛的家族、出仕與聯姻狀況看,《出師表》中說的「臣本布衣」並不是實情,諸葛亮是標準的未仕士族。

劉備在心儀並任用諸葛亮的過程中,明確了取得天下、成就霸業必須「以人為本」的理念,並認可了荊州在野士人團體的戰略發展理念,為自己後來取得南郡,進而占據益州、漢中奠定了基礎。

這就是課文《三顧茅廬》和《隆中對》的歷史背景。

這兩篇文章的不同在於:《三顧茅廬》的故事基本依據《三國演義》——元末明初的羅貫中創作了不分回目的《三國志通俗演義》,是一本通過三國故事,講解王霸之道的書;明嘉靖年間,這一古本已經演化為240回本的章回小說,而且內容有後人增刪;到清朝時,毛綸、毛宗崗父子將嘉靖本進一步改造成120回本,即現在流行的版本,其中王霸精神被淡化,忠義色彩被突出,尊劉抑曹、神化關羽孔明的傾向就是在毛本中形成的。

撲接下來要說起的幾篇選自《三國演義》課文,將主要依據較為接近羅貫中創作本意的嘉靖本(簡稱「羅本」以區別於毛本三國),若講到羅本與的毛本的重大分歧之處,則撲將特加區別說明。

《隆中對》選自《三國志•諸葛亮傳》,是史籍原文,羅本之中將其照搬,毛本《三國》則對其作了主題先行的關鍵性篡改。

那麼,羅貫中創作《三國演義》,是如何表現劉備發展方略的急劇轉變,以及當時的形勢變化的呢?

這要先從官渡大戰前夜,劉備被曹操從豫州汝南驅逐,南下荊州投奔劉表說起。

劉表是地方軍閥,以保境安民為志。

當年,劉表聯合荊州當地的豪族蒯氏和蔡氏,占據荊襄九郡四十二縣,經營多年。

相對中原,當地比較平靜,很多中原士族門第的子弟避亂隱居在此。

劉備來荊州時,已經是劉表在荊州統治的後期,蒯、蔡兩族勢力很強,但中原士族子弟也都已經成了氣候,處於呼之欲出的狀態。

劉備作為劉表的馬仔,幫劉表打了幾仗,掃清周邊內患,很賣力氣。

但是,劉表這時卻對劉備產生了猜忌。

為什麼呢?《演義》中說,劉表領荊州頭面人物請劉備喝酒,劉備把關、張、趙雲推薦給劉表,希望劉表讓他們帶兵。

宴後,蔡瑁(荊州水軍統帥)讓其姐、劉表的後老伴蔡夫人勸老劉除掉劉備——但劉表優柔寡斷,當時又用得上劉備,所以猶豫起來。

這時,恰好劉備把從叛匪張虎處繳獲的名馬「的盧」獻給了劉表,於是就發生了「蒯越相馬」的故事。

蒯越是荊州步軍統帥,當地豪族的領袖,是僅次於劉表的實權人物。

他突然來幫劉表相馬,又是怎麼評價「的盧」的呢?「此馬眼下有淚槽,額邊生白點,名為『的盧馬』也,騎則妨主。

張虎為此馬而亡,主公不可乘之。

」劉備善哭,兩鬢斑白,所以蒯越名為相馬,其實是影射劉備,告訴劉表荊州豪族的態度:備不可用。

劉表見蒯、蔡兩家都不容劉備,遂將劉備閒置到了新野縣。

以劉備功勞,至少可以得到一郡,但劉表只給他一個縣,相當於打了二折。

不久,劉表又請劉備喝酒,跟劉備說起兩個話題,一件是在兒子劉琦(長子)和劉琮(蔡夫人之子)中間選繼承人的問題,一件是想重用劉備的角色安排問題。

劉備怎麼回答的呢?關於繼承人,劉備反對廢長立幼(劉琦沒有蔡氏、蒯氏的支持,所以只能依賴劉備,而劉備則可以借劉琦除掉蒯、蔡,成為荊州事實上的主人)。

關於角色安排,劉備喝多了,說:「只要俺劉備有了穩固的地盤,庸庸碌碌之輩不在話下!」這讓劉表明白了:自己死後,劉備要有意扶助劉琦,跟蔡氏必然發生衝突;而劉備最終滅了劉琦之後,更將要奪占荊州為己有。

隔牆有耳,二劉的對話,被蔡夫人偷聽到。

蔡夫人和蔡瑁在席後勸劉表幹掉劉備,劉表默許。

蔡瑁當晚謀殺劉備未遂,劉備通過安插在劉表內部的伊籍獲知情報,逃脫此劫。

很快,劉表又請劉備喝酒(老劉很陰,一請喝酒就沒好事,當初也是筵席間對禰衡動了殺心),蒯越、蔡瑁安排伏擊。

劉備又借伊籍幫助逃出,上演了馬躍檀溪的驚險一幕(作者藉此細節說明:馬是無辜的,蒯越純粹是指桑罵槐),並因此邂逅了水鏡先生司馬徽。

至此,劉備在荊州高層已經成為眾矢之的,他必須有所行動,為自己下一步著想了。

劉備對水鏡坦陳了自己想幹大事,又屢遭失敗的挫折感。

司馬徽趁機點撥他:你前半生沒成功,主要原因,一是光會搶地盤,沒想到找能人輔佐;二是你身邊除了關、張、趙雲,就是孫乾、簡雍這樣的書生,他們形成一個小圈子,讓外面的人沒法跟你接近(《演義》中,劉備此前失去徐州,就是因為排斥雄才大略的陳登)。

司馬徽接著就向劉備亮出了臥龍、鳳雛這兩個荊州青年士人團體的代表人物。

歷史上,司馬徽推薦孔明、龐統之後,先安排徐庶徐元直去投奔劉備,為孔明探路。

劉備欣然重用徐庶。

後者立即推薦了諸葛亮,劉備三顧茅廬,請出了諸葛。

但是《演義》中,為了表現劉備的思想轉變和求賢若渴的決心與行動,在前後設置了很多的曲折,詳細揭示了劉備在此前此後命運發生轉折的深層次原因——

劉備宿司馬徽家當晚,司馬徽即密邀徐庶到莊上。

二人有一番對話,是專給在隔壁燙完腳還沒睡的劉備聽的,徐庶的意思是:劉表這個人,能容人,不能用人,沒有遠圖大志,跟著他混不出頭;你劉備如果真的有雄圖天下的決心,我們會跟著你干。

《三國演義》書中,凡依靠豪族的人都沒有遠志、但求安民保境而已,如劉表、劉璋、馬騰、陶謙等。

從這時起,劉備開始決心,要利用荊州當權豪族和待價而沽的年輕士族之間的錯位來得到臥龍、鳳雛;孔明等人,也利用了劉備與劉表間的裂痕,而達到出仕即被重用的效果。

劉備回新野,劉表派劉琦來慰問,暗示不想撕破臉。

劉備剛送走劉琦,化名單福的徐庶就唱著歌來投奔了。

用化名,代表徐庶對劉備的誠意還不託底。

劉備也不點破,而且重用「單福」。

接下來,曹軍連番來攻,被「單軍師」輕鬆搞定,讓劉備嘗到了使用人才的甜頭。

可是,曹操查明徐庶的真實身份後,以其老母為人質,把徐庶「挖走」。

演義中的徐庶,臨走推薦了諸葛亮,但後者並不領情——諸葛亮對劉備的觀察,並最終輔佐,早有步驟,徐庶的「走馬薦諸葛」,顯然打亂了安排,且有「攬好」之嫌。

諸葛亮很不希望自己的出山,有搭車、推薦信這些降低身價的因素。

後來,龐統投奔劉備,諸葛亮就用「推薦信」的形式壓低龐統,搞得老龐很不爽,喝酒鬧情緒好一陣子。

徐庶走後,司馬徽馬上造訪劉備,說明諸葛亮很想探明劉備的底牌。

所以,劉備一問,司馬徽背書,把荊州青年士人團的概況介紹出來:諸葛亮出身是琅琊諸葛氏,他還有四個同學:博陵崔州平、潁川石廣元和徐元直、汝南孟公威。

其中,崔州平是東漢太尉崔烈的兒子,石廣元和孟公威也是世家子弟,只有徐元直身世一般(否則,也不會是選他出來試探劉備),他們後來都在魏國做官——這幾位的身價都很高,劉備不出點氣力是請不出來的。

而且,水鏡明言孔明是相才,「獨觀其大略」,「自比管仲、樂毅」,甚至在水鏡看來,可比姜子牙、張子房(這就有吹牛的成分了)。

注意,當時荊州青年才俊遠不止此,至少還有四個重要人物:諸葛瑾、龐統、劉巴和馬良。

這裡邊就有玄機。

當時諸葛瑾在哪裡?在孫權手下。

龐統在哪裡?在周瑜處找機會。

荊州青年士人團,並不是把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裡的。

而且,龐統出自襄陽豪族龐氏,最初也沒有看好劉備。

劉巴和馬良是與荊州當權豪族走得非常近的人,所以司馬徽沒有推薦他們。

後來,馬良(包括馬謖)是伊籍推薦的,劉巴一直躲著劉備,直到劉備取蜀才不得已歸順。

下面,撲說說諸葛亮出山前的關係網。

諸葛氏在東漢也算是名門。

曹操屠殺徐州,孔明之父諸葛珪死去,一家人逃難到荊州,投奔與劉表關係不錯的叔叔諸葛玄。

諸葛玄死後,諸葛家的瑾、亮、均三兄弟和兩個姐姐相依為命。

他們長大成人後,開始了重建家族的經營:孔明的大姐嫁給了蒯氏家族的蒯祺(後來,蒯祺任曹操治下的房陵太守,一家被孟達滅門,再後來,孟被孔明逼反,投奔曹丕,最終到底被諸葛亮借司馬懿之刀殺掉);二姐嫁給了龐德公的兒子龐山民(他後來也在曹魏做官),龐統是龐德公的侄子(原來都是一家人啊);孔明自己娶了黃承彥的女兒黃碩為妻,黃承彥是蔡瑁的妹夫,蔡瑁的姐姐正是劉表後老伴蔡夫人。

補充一點:孔明與黃氏完婚,媒人正是司馬徽。

司馬徽把孔明的家族告訴劉備,以劉備的身份,很快就打聽明白了諸葛亮的背景。

這提高了孔明在劉備眼中的身價,促成了劉備禮賢下士的決心。

《三國演義》中,接下來,劉豫州就要三顧茅廬了。

羅貫中怎麼表現劉備「猥自枉屈」,過三關去請孔明出山,打造出這一段千百年來讀書人津津樂道的佳話的呢?

先說「一顧茅廬」。

劉備為了表示誠意,帶關張二人以及數十個侍從、保鏢組成的大隊人馬,直奔隆中而去。

結果,門童卻說主人早上外出了。

前面那麼多安排,到這時候卻不見面,劉備感覺很意外——他此前從沒與孔明打交道,不知道其非常難纏,是個專注摳細節的人。

張飛、關羽的表現頗不耐煩,覺得很沒面子。

關羽比張飛細膩,看出孔明是有意不見。

回新野路上,卻突然殺出個道袍人物,劉備以為是諸葛亮,那人卻說:在下孔明之友,博陵崔州平。

在羅本《三國演義》中,劉備誠意邀談,二人席地而坐,崔州平有一番高談闊論。

崔州平談論的大意,是大道輪迴,漢朝氣數已盡,劉將軍想光復漢室,其實是逆天而行,就算拉上孔明,恐怕也難有作為。

劉備聽他高論,心下有氣,又不便發作,等小崔放完,也不反駁,直接告辭。

崔州平一番話被扔在空處,等於白說,也即離去。

其實,崔州平是有意來與劉備談話的,是要用自己的觀點來激劉備,看他亮出真正的主意。

劉是老江湖,自然不上當。

崔州平的話,未必不是其真意,後來,崔果然到曹魏做官——孔明與崔州平他們常在一起,後者「天道輪迴」的想法肯定對他也有沾染。

告別崔州平,關羽問劉備對崔州平言論的見解,劉備便說了自己的志向,是「安能不治亂扶危」,要知其不可而為之。

關羽見劉備幹事業的決心沒有動搖,才放心了。

回新野數日後,常駐臥龍崗的下人來報:孔明露面了。

於是,劉、關、張「二顧茅廬」。

歷史上,諸葛亮是訪問過劉備的。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撞見劉備「編帽子」而加以質問的情節,正是歷史中現成記載的移用。

後來,諸葛亮《出師表》中說劉備「三顧臣於草廬之中,由是感激」,並沒有說他不曾回訪劉備。

劉備畢竟是大人物,而且是諸葛亮的長者,按照正常的禮節,即使確實不願出山,諸葛亮也必須回訪或回書劉備。

書中為突出劉備的轉變與誠心,特地這樣寫,使諸葛亮顯得很小「器」,也沒有禮節概念。

二顧時,已經是隆冬雪下,劉備再來,只帶了「十數人」——上次大隊人馬去訪問,在排場上給足了面子,這次再帶那麼多人,已無必要。

這次,劉備在路上遇見了正在路邊酒店裡唱歌(歌詞中全是賣弄學識)的石廣元和孟公威,劉備邀二人去孔明莊上共敘。

哪知二人很「轉」,根本請不動——石廣元名石韜,孟公威名孟建,「廣元」和「公威」是二人的字。

在古代,稱字是表示尊重,很少有人自稱自字。

《三國演義》中,石、孟作為劉備的晚輩,以字自稱,是非常無禮狂狷的做派。

石、孟很不認同孔明向劉備靠攏的賭博式做法,而且明顯表達出來,這比崔州平的做法更加激進。

至此,孔明身邊的崔、石、孟、徐四大高人全部露面。

羅貫中寫他們的意思,是要說明諸葛亮如果想出仕,可行的選擇很多,而劉備的市場面就不如孔明寬了。

所以,劉備再困難也要請孔明出山,實有他的無奈。

劉備這次到孔明莊上,不見孔明,卻見到孔明之弟諸葛均在唱歌,歌詞里都是急於建功立業的意思(詞作者當然是孔明)。

劉備問諸葛均:孔明在哪裡?小諸葛說,二哥孔明被崔州平勾走了。

小諸葛還說:我大哥諸葛瑾,如今是江東孫權的紅人。

劉備深恨崔州平,問他們行蹤何處。

小諸葛說:他們去遊山玩水了,行蹤不定。

——亂世之中,又是大冬天,有什麼地方可遊玩呢?而且書中暗示,當時已經到年底了。

諸葛亮幹嘛不在家裡籌備年關,反而到處亂竄?他又不是穆仁智。

諸葛均到底是嫩,話里儘是破綻:很明顯,孔明再次避而不見。

張飛惱火,口出怨言;劉備也有火,表面罵了張飛,其實也是當眾發發脾氣。

小諸葛受家兄之命周旋,見劉備發火,怕自己把事情搞砸了,只好說「改日定去回禮」。

劉備見他說得虛假,乾脆給諸葛亮留書一封,讓諸葛均轉致,便離開了。

諸葛均後來因為二哥的關係,在蜀漢做到長水校尉。

劉備回新野路上,又「碰見」一人:孔明的老丈人黃承彥,自稱是來看孔明和女兒的。

劉備恍然大悟:原來孔明離家,是為了躲老丈人的——不過安排黃承彥出場,正是為了讓劉備此行不至於太「走空」。

孔明莊上門庭若市,來來往往,這哪裡是「隱居」的氣氛?

劉備回新野過年,轉眼開春。

劉備又來新野請孔明,這是「三顧」了。

注意,「三顧」與「二顧」之間,隔的時間遠遠比「二顧」與「一顧」的間隔長,劉備是給諸葛亮充分的時間考慮,也給他有可能的回訪留空。

諸葛亮果然沒有回訪。

這個舉動有什麼意味呢?如果孔明回訪,很可能是回絕劉備的邀請。

不回訪,則說明孔明已決定輔佐劉備,他的舉動,仍是自抬身價而已。

因為,劉備來訪兩次,又留了書信,孔明卻既不回訪,也不回信,這是非常反常的。

如西晉時李密拒絕司馬炎的徵辟,上《陳情表》,說明情況,予以拒絕。

劉備不是大奸大惡、人神共憤之人,孔明沒有必要表現得避之不及。

惟一的答案就是:孔明已經下定決心出山了。

劉備這次「三顧」前,關、張勸他不要去,張飛說俺們兄弟三人,縱橫天下怕過誰?劉備知道,此前他不能縱橫天下,正是因為自己堅持玩小圈子,不能接納能人,才導致事業無法做大的,所以舉出姜子牙的故事,明確表示自己請諸葛亮出山,就是要讓他當軍師,日後當丞相的。

這次,諸葛亮終於沒有躲,卻又裝睡,讓劉備客串了兩小時的門童,才出來拜見。

孔明為什麼要反覆考驗劉備的誠意?原來,此前他對劉備的背景也已經掌握,知道劉備是梟雄,是很反覆的一個人,而且有排斥陳登、激殺呂布、出賣袁紹的例子。

所以,他要考驗一下劉備的決心。

劉備用常人所不能的隱忍,通過了考驗。

於是,相見之後,諸葛亮先不說同意出山與否,而是推出了他的《隆中對》。

《隆中對》什麼內容呢?主要的精神,是成霸業、取天下要「以人為本」。

以往看《隆中對》的人,常常只把注意力集中在取荊州、奪益州,聯吳抗曹,然後攻取中原上面。

其實,那都是遠景規劃——當時,持這個戰略構想的人,其表達見於史冊的,先後還有甘寧、魯肅、周瑜和龐統,他們的意思大體相同,只是執行細節和執行主體有變化而已。

在當時的荊州和江東,這是一種很流行的戰略構想,不是諸葛亮獨創的,而且,這個願景有其重大漏洞:劉備兼有荊、益,勢必威脅江東孫權,孫權不可能成全劉備恢復中原,統一天下;孫權要統一長江上下游,又必須從劉表(後來是劉備)頭上踩過去,這當然也是不可能的。

但從總體上來說,設計出三國鼎立或二分天下的局面,對於一些急於建立功業的年輕士人們而言,總比被曹操一統天下,撤掉新人們的舞台要強。

劉備對這個規劃,也不見得真信。

但是,這是荊州一部分青年士人的共識,劉備首肯《隆中對》,才能讓他們為己所用。

換句話說,正是因為劉表沒有遠圖,所以他們不跟劉表干。

劉備必須表現得有遠圖,才能夠吸引諸葛亮這樣的士人加盟,才能夠形成二人互相需要,並且成為「魚水」關係的基礎。

幹大事,一定要有遠大目標,這樣才有凝聚力。

《隆中對》後半部分的遠景規劃,只不過是先樹立這麼一個遠大目標。

目標是可以因勢利導,加以調整的,關鍵是我們「現在怎麼做」。

為什麼說《隆中對》的實際主旨是以人為本呢?

你看《隆中對》怎麼分析曹操、孫權的強大基礎:

「自董卓以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計。

」這意思是說,剛剛天下大亂時,只知道一心搶地盤的人很多。

「曹操比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

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

」非常明確,曹操是「得人者昌」,雪球越滾越大。

這個「人謀」包括兩方面因素:其一是有荀氏叔侄、郭嘉、程昱、賈詡那樣謀臣出來為他計劃;其二,是他兼容了當時各門各派各層面的力量,如得陳登而得徐州,得董昭而得獻帝,得田疇而服烏桓,其他如李典、張繡、張燕、臧霸等等,都是帶著自己的部曲(連軍隊帶家族),投奔了曹氏。

曹操從不裁人,所以曹氏能夠做大。

「孫權拒(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與為援,不可圖也。

」明確指出:孫權的根基在於「賢能為之用」。

《三國演義》中,緊接著「三顧茅廬」,下一節就是孫權「廣納賢士,重用謀臣,開設賓館於吳會」。

劉備得了一個諸葛亮,如魚得水樂得不行。

孫權呢?嚴畯、闞澤、薛綜、程秉、朱桓、陸績、張溫、駱統、吾粲、龐統、呂蒙、陸遜、徐盛、潘璋、丁奉、甘寧……得了文武數十人,孫權還不得興風作浪?人才是事業的根本,而且是多多益善。

更重要的是,立王業者所用非一,成大事者必用眾智,孫權在這一輪的收穫,遠遠大於劉備。

也許,羅本之中,孫權不用三顧也能得到鳳雛,與劉備「三顧」得到孔明的對比顯得太刺眼,所以到毛本之中,把龐統從孫權招納的人才名單中刪去了。

《隆中對》下面孔明怎麼說?「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這是再明白不過的意思:要先招攬各方面的人才,地盤將來自然會有的,先後次序不要搞錯。

緊接著,孔明拿出一幅圖:西蜀五十四州之圖,繼續強調:「將軍欲成霸業,北讓曹操占天時,南讓孫權占地利,將軍可占人和。

」諸葛亮出示「西蜀圖」的意思,是看劉備有沒有決心幹掉占據益州的「宗室同姓」劉璋。

至於荊州劉表,孔明說:「亮夜觀天象,劉表不久在人世。

」其實,哪裡是夜觀天象?黃承彥是劉表的連襟,老劉得了老年性痴呆症、在家不時發作的事,孔明比劉備更有條件掌握——這就是「人謀」的厲害。

諸葛亮的戰略主張,劉備全部接受。

小說中,這時候,孔明才同意出山輔佐劉備。

所以,不是諸葛亮先出山,再說《隆中對》、獻「西蜀圖」,而是他先說出《隆中對》、獻「西蜀圖」,劉備表示全接受了,孔明才同意出山。

《三國演義》中這個設置,與歷史記載正好相反——羅貫中就是要藉此強調,劉備思想的轉變,態度的轉變,事業發展模式的轉變,是改變他此後命運的關鍵所在。

有意思的是這張「西蜀圖」。

此圖諸葛亮獻過一次,後來,張松獻過一次。

但是,劉備沒有能夠用這個圖拿下益州,而是張飛招降了嚴顏,老嚴做嚮導,又有法正、孟達等做內應,劉備才取得了益州。

這個對比,也同樣揭示了成大事,需要人謀,而不是什麼藏寶圖。

三國鼎立,本質上是三個人才集團的鼎立。

曹、劉、孫先後都明白了這個道理,所以,最後能夠形成那個局面。

得到荊州之後,曹操怎麼說?「吾不喜得荊州,喜得蒯異度也。

」有了荊州各方面實權人物的支持,勝過得到八個郡地盤的意義。

補充兩句題外話:諸葛亮這麼擺譜,才「勉強」出仕,除了因為他確實有水平,還在於他要考驗一下將來的主子任用自己的決心和重視程度。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最大對手司馬懿,就因為慎於出仕,而險些被幹掉。

當時,曹操徵辟他,他藉口自己患有「風疾」(癱瘓)而拒絕。

曹操可沒有耐心「三顧」,而是直接派一個刺客,潛入司馬的臥室,把利刃橫在他脖子上——司馬懿真有定力,一動不動,臉上的肌肉都沒抽搐一下,只是用眼睛看著刺客。

刺客回報,曹操才信了,並要司馬懿病好後就來報到,否則,「若復盤桓,便收之。

」司馬見躲不過,最終還是「病癒」出山了。

後來,司馬懿又用裝病戰術幹掉了曹爽。

當時的人物,司馬懿善於裝病,劉備善於裝哭,周瑜、陸遜善於裝嫩,曹操裝夢遊,魯肅裝淳厚,諸葛亮裝神弄鬼,張飛裝瘋賣傻,劉表裝請人喝酒……亂世中的人物,都是善於通過偽裝而幫助自己達到目的。

再補充兩句題外話:此前,司馬徽曾不經意透露劉備知道,諸葛亮最喜歡唱的一首歌叫《梁父吟》。

這也是有意味的。

《梁父吟》講的典故大要,是齊國國相晏嬰用「二桃殺三士」的權術,除掉齊國君主身邊三個功高震主的猛將田開疆、公孫杰和古冶子,從而加強了君權與相權。

孔明的一個性格弱點,就是沉溺於權術。

他喜歡唱這麼一首歌,映照後來孔明擠兌關羽和張飛,抬高黃忠和趙雲,排擠李嚴和魏延,幹掉劉封和孟達。

那裡邊的權術,難道不是跟晏平仲學的嗎?劉備三請諸葛,但是任何人才都不是完人,當老闆的必須知道將來怎麼駕馭他們,揚長避短。

用不起眼的細節線索,勾連起後面很遠的大情節,是小說擺脫話本和宋元雜劇影響之後的新手法,稱為「草蛇灰線」。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著名隱士——水鏡先生司馬徽的處世哲學

東漢末年分三國,烽火連天,諸侯割據,軍閥混戰,民不聊生。身處亂世,有劉備一般要立志匡扶漢室的末代忠臣;有袁術一樣妄圖稱帝的亂世奸雄;有趙雲一樣忠貞護主的忠義之士;也有諸葛亮一般鞠躬盡瘁的肱骨之臣...

「三國」CEO智慧啟示錄

《三國演義》是一部大佬們的創業發家史, 提供了有關人才問題的理性思考。作為首腦人物的曹操、劉備、孫權在人才大戰中的觀念、政策及個人魅力之得失, 呈現為一系列規律性涵義。從本期開始,我們將陸續推出...

這位好好先生深藏不露,瞞騙了整個三國

三國演義里的水鏡先生,叫司馬徽,字德操,和人交談經常說:好、好。這是他的口頭禪,好好先生由此而來。別看他平時好像很老實很和氣的樣子,其實是才高八斗,大智若愚,深藏不露,可知道:天下三分可以說是他...

「名家講經典」沈伯俊:諸葛亮形象三辯「上」

在《三國演義》塑造的眾多人物形象中,諸葛亮無疑是塑造得最為成功,影響最為深遠的一個。可以說,他是全書的真正主角,是維繫全書的靈魂。羅貫中滿懷摯愛之情,傾注全部心血,調動各種藝術手段,將他塑造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