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庶投奔曹操前做了一件什麼事讓諸葛亮很不爽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徐庶投奔曹操前做了一件什麼事讓諸葛亮很不爽

歷史上,司馬徽推薦孔明、龐統之後,先安排徐庶徐元直去投奔劉備,為孔明探路。

劉備欣然重用徐庶。

後者立即推薦了諸葛亮,劉備三顧茅廬,請出了諸葛。

但是《演義》中,為了表現劉備的思想轉變和求賢若渴的決心與行動,在前後設置了很多的曲折,詳細揭示了劉備在此前此後命運發生轉折的深層次原因——

劉備宿司馬徽家當晚,司馬徽即密邀徐庶到莊上。

二人有一番對話,是專給在隔壁燙完腳還沒睡的劉備聽的,徐庶的意思是:劉表這個人,能容人,不能用人,沒有遠圖大志,跟著他混不出頭;你劉備如果真的有雄圖天下的決心,我們會跟著你干。

《三國演義》書中,凡依靠豪族的人都沒有遠志、但求安民保境而已,如劉表、劉璋、馬騰、陶謙等。

從這時起,劉備開始決心,要利用荊州當權豪族和待價而沽的年輕士族之間的錯位來得到臥龍、鳳雛;孔明等人,也利用了劉備與劉表間的裂痕,而達到出仕即被重用的效果。

劉備回新野,劉表派劉琦來慰問,暗示不想撕破臉。

劉備剛送走劉琦,化名單福的徐庶就唱著歌來投奔了。

用化名,代表徐庶對劉備的誠意還不託底。

劉備也不點破,而且重用「單福」。

接下來,曹軍連番來攻,被「單軍師」輕鬆搞定,讓劉備嘗到了使用人才的甜頭。

可是,曹操查明徐庶的真實身份後,以其老母為人質,把徐庶「挖走」。

演義中的徐庶,臨走推薦了諸葛亮,但後者並不領情——諸葛亮對劉備的觀察,並最終輔佐,早有步驟,徐庶的「走馬薦諸葛」,顯然打亂了安排,且有「攬好」之嫌。

諸葛亮很不希望自己的出山,有搭車、推薦信這些降低身價的因素。

後來,龐統投奔劉備,諸葛亮就用「推薦信」的形式壓低龐統,搞得老龐很不爽,喝酒鬧情緒好一陣子。


徐庶走後,司馬徽馬上造訪劉備,說明諸葛亮很想探明劉備的底牌。

所以,劉備一問,司馬徽背書,把荊州青年士人團的概況介紹出來:諸葛亮出身是琅琊諸葛氏,他還有四個同學:博陵崔州平、潁川石廣元和徐元直、汝南孟公威。

其中,崔州平是東漢太尉崔烈的兒子,石廣元和孟公威也是世家子弟,只有徐元直身世一般(否則,也不會是選他出來試探劉備),他們後來都在魏國做官——這幾位的身價都很高,劉備不出點氣力是請不出來的。

而且,水鏡明言孔明是相才,「獨觀其大略」,「自比管仲、樂毅」,甚至在水鏡看來,可比姜子牙、張子房(這就有吹牛的成分了)。

注意,當時荊州青年才俊遠不止此,至少還有四個重要人物:諸葛瑾、龐統、劉巴和馬良。

這裡邊就有玄機。

當時諸葛瑾在哪裡?在孫權手下。

龐統在哪裡?在周瑜處找機會。

荊州青年士人團,並不是把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裡的。

而且,龐統出自襄陽豪族龐氏,最初也沒有看好劉備。

劉巴和馬良是與荊州當權豪族走得非常近的人,所以司馬徽沒有推薦他們。

後來,馬良(包括馬謖)是伊籍推薦的,劉巴一直躲著劉備,直到劉備取蜀才不得已歸順。

摘編自
《左手翻史書》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閒扯三國(6):諸葛人脈

閒扯三國(6):諸葛人脈諸葛亮早年高臥隆中,過著半耕半讀的隱居生活。《三國演義》的精彩演繹,往往使人感覺到諸葛亮生活在世外秘境。其實,諸葛亮不僅沒有遠離俗世,而且與氏族豪紳、學士名流都過往頗深。...

徐庶進曹營,為何一語不發?

「徐庶進曹營,一語不發」,出自《三國演義》,徐庶因母親被曹操擄去,不得已進曹營,但臨別時說了,自己雖身在曹營,但絕不為曹操獻一謀。徐庶是劉備在新野時投奔來的,正史上徐庶的功績乏善可陳,重要的是,...

徐庶到曹營以後,怎麼從三國歷史上消失了?

徐庶到曹營以後「一言不發」,不影響三國歷史,羅貫中自然懶得寫。徐庶跟諸葛亮關係很好,兩人是一起讀書的好友,徐庶還把諸葛亮推薦給劉備。早年他們與崔州平、石廣元、孟公威等人讀書,「三人務於精熟,而亮...

這位好好先生深藏不露,瞞騙了整個三國

三國演義里的水鏡先生,叫司馬徽,字德操,和人交談經常說:好、好。這是他的口頭禪,好好先生由此而來。別看他平時好像很老實很和氣的樣子,其實是才高八斗,大智若愚,深藏不露,可知道:天下三分可以說是他...

諸葛亮的「朋友圈」__原創文(一)

諸葛亮,字孔明,(公元181年-234年),三國時期的軍事家。提起諸葛亮,幾乎家喻戶曉,智慧的代名詞。羅貫中一部《三國演義》,更成就了他的美名。今天,我們從神一樣的光環下面,來看看諸葛亮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