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CEO智慧啟示錄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三國演義》是一部大佬們的創業發家史, 提供了有關人才問題的理性思考。
作為首腦人物的曹操、劉備、孫權在人才大戰中的觀念、政策及個人魅力之得失, 呈現為一系列規律性涵義。
從本期開始,我們將陸續推出《三國演義》深度解讀——「三國」CEO智慧的深層較量,歡迎關注,此解讀為第一部分!
——前言
「得人者昌,失人者亡。
」一切大大小小的首腦型人物,往往把這句話掛在嘴邊。
認同與領悟之間,掛在嘴上與身體力行之間,不存在天然等號。
於是,關乎國家、集團、家族之盛衰榮辱成敗存亡的慘烈較量,天天在繼續著。
《三國演義》並不是一部討論人才問題的理性讀物,它只是一部歷史小說。
不過,它提供的人才現象卻空前繁富、多元、開放,足夠一代又一代首腦型人物和華夏子孫無窮無盡地咀嚼下去,那裡面有永遠的用人之道。
它的正面與反面經驗,決不因時空的轉換與流變而稍有淡化或消解。
「三國」CEO智慧的觀念較量:
人才不僅是大政方針的執行者,操作者,也是大政方針的設計者決策者
有位大思想家說,路線確定以後,幹部是決定因素。
這話無疑是正確的。
不過,《三國演義》的人才現象還一再告訴人們,路線確定之前,幹部(即為你的事業效命的人才,尤其高層次人才)也是決定因素。
換言之,不擁有經天緯地的高層次人才,難以確立改天換地的可行性路線,難以實現驚天動地的絢爛目標。
矢志開天闢地的首腦型人物,萬萬不可只相信自己的大腦。
曹操、劉備、孫權的創業總設計,無一不是身邊的大謀士首先提出而得以上下呼應的,只是三人並不同步。
在人才與路線的互動關係上,在三位「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曹操語,見《三國演義》第21回)的大人物中,惟劉備覺醒得最晚。
他為他觀念的滯後付出了代價。
他蹉跎,他狼狽,他像「困龍」一樣長期乾涸而不得入水。
熟讀《三國演義》的人,大都注意到以下現象:在曹、劉、孫三人中,劉備出場最早,而且從小頑童的時候起,就做著皇帝夢了。
可是,當全書演繹了近三分之一篇幅,曹操、孫權他們已成大氣候了,劉備依舊惶惶然奔波於各路諸侯之間,沒站穩一塊立錐之地。
用他自己的話說,是「命途多蹇」;用司馬徽的話說,是「落魄不偶」;用一句俗話說,他白白折騰了20多年。
何以如此?司馬徽一語破的,曰:「蓋因將軍左右無人耳」。
這一診斷,不只對劉備是當頭棒喝,對一般讀者說來,也頗有刺激性。
不過,只要逐回逐節逐句地閱讀文本,不難發現,邂逅司馬徽之前,劉備的人才觀念一直處於蒙昧狀態,他的主要興奮點是韜光養晦,以小事大,「屈身守分,以待天時」。
他先後17次投奔過16個山頭;他夾著尾巴周旋於呂布、曹操、袁紹、劉表之間;他歷練出一整套無與倫比的自我保全、辨識風向的人生經驗等等。
但還不是一個以善於識才用人為特長的精明政治家。
考察大人物們的人才觀念,自有更嚴苛的具有歷史渾厚性的測試天平。
在這個天平上,在相當長的歲月中,劉備與他的主要對手相比較,有點失重。
劉備的第1號對手曹操是第1回登場,第3回才正式亮相,到第14回便在人才大戰中獨占鰲頭。
首先是荀彧、許攸叔侄來投。
「操與語大悅,曰:此吾之子房也!」從那一刻起,曹操便自信地宣稱,他擁有了張良一般的超一流謀士,並採納了荀設計的「深根固本」、「奉天子以令諸侯」的戰略思想。
尤具震撼力的是,曹操並不以擁有了張良型的高參而陷入盲目性。
在平袁紹、定遼東以前,他的「唯才是舉」是一曲不絕於耳的高亢恆久的詠嘆調。
早在青州時期,他身邊的高層次人才已形成相互舉薦、相互推重、源源不絕的良性循環態勢。
荀彧上任伊始,便推薦了「兗州賢士」程昱;程昱推薦了「當今賢士」郭嘉;郭嘉推薦了「漢光武嫡派子孫」劉曄;劉曄又推薦了滿寵與呂虔……一個不斷完善的多元開放的高層智囊團就這樣構建而成。
到第14回,曹操一方就呈現出了「文有謀臣,武有猛將,翼衛左右,共圖進取」的優化組合格局。
劉備的第2號對手孫權是第29回才嶄露頭角的。
他繼承父兄基業後的第一件大事,便是向周瑜討教守業之策。
周瑜的回答字字千鈞:
自古得人者昌,失人者亡。
為今之計,須求高明遠見之人為輔,然後江東可定也。
當即舉薦了臨淮義士魯肅。
自此,孫權便擁有了自己的「荀彧」。
「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的戰略性決策,正是魯肅送給孫權的見面禮。
魯肅上任之初,便推薦了博學多才的諸葛瑾;剛剛由京返吳的張又推薦了蔡邕門徒顧雍;加上孫策留下的兩大支柱周瑜與張昭,少年孫權登場之初便釀造了選賢授能的良好氣候。
到第38回(即劉備「三顧」那一回),他在「廣納賢士」方面竟然一發而不可收:
連年以來,你我相薦。
時有會稽闞澤……彭城嚴峻……沛縣薛綜……汝陽程秉……吳郡朱桓……陸績……吳人張溫……烏傷駱統……烏程吾粲……汝陽呂蒙……吳郡陸遜……琊徐盛……東郡潘璋……廬江丁奉……文武諸人,共相輔佐。
由此,江東稱得人之盛。
司馬徽對劉備用人癥結的診治,正是發生在如此激劇的人才爭奪戰的背景之上。
劉備的「困龍」狀態,正是其人才觀念長期懵懂所引發的冷峻嚴酷的格局。
司馬徽的儆示讓劉備幡然醒悟。
儘管遲了很多年,但畢竟推出了「人才史」上最精彩的禮賢下士範例「三顧茅廬」;獲得了「創業史」上最精湛的設計藍圖「隆中策」;擁有了「輔宰史」上最精忠的軍師和賢相諸葛亮。
諸葛亮為他贏得了荊州,「困龍」終於得以入海;諸葛亮為他贏得了益州,稱王稱帝夢終於得到補償;諸葛亮還為鞏固與發展劉蜀的基業八面應酬,七擒孟獲,六出祁山,殫精竭慮,嘔心瀝血,肝腦塗地,鞠躬盡瘁,直至病逝北伐前線。
「三顧」的燦爛,足以使劉備在中國的用人史冊中吐氣揚眉。
只可惜,「三顧」的輝煌並沒有得到延續。
劉備沒有抓住孔明出山的契機,擴大戰果;沒有策劃與吸引人才的大動作;沒有像曹、孫兩方那樣出現高層次人才互薦、互補、良性循環的大好走勢。
——劉備被「三顧」的光芒迷惑了眼睛。
劉備太滿足於和孔明的「如魚得水」。
——劉備的政治、外交、軍事,以及戰略、戰役、戰術設計,主要忙活孔明一個人了。
——孔明不只以一當十,他甚至以一當百了。
很顯然,這是劉備人才觀念的又一次落伍。
儘管劉備的某種特獨、可貴的個人魅力也為他吸引了若干賢士英才,如趙雲、伊籍(他又推薦了馬良)、張松、馬超等,但在整體上,在劉備的生前與生後,其左右始終沒有形成優化組合的高層次智囊團。
一個諸葛亮,總會捉襟見肘。
荊州的失守,亭的慘敗,都與諸葛亮分身無術、即沒有諸葛亮輔弼有直接關係。
讓人困惑的是,關羽失荊州、走麥城、父子雙亡,劉備屯兵於包原隰險阻、被火燒連營七百里,都是由十分低級的錯誤引發的。
諸葛亮離開荊州的那一瞬間,已發現他的繼任者關羽有兩大致命弱點。
一是動輒「除死方休」,而不是如何「竭力保守此地」;二是對「北拒」、「東和」的大政方針缺乏起碼的認識。
「欲待不與,其言已出」,儘管千叮嚀萬囑咐,但畢竟沒有層次較高的謀士留在關羽身邊。
諸葛亮離去的時候必有忐忑不安。
想當年,許田射獵,見關羽拔刀欲斬曹操時,有劉備在旁當即制止了他;而今孫權遣使求結秦晉之好以抗曹操,關羽竟「勃然大怒」,辱罵孫權,還想「立斬」來使……如此荒誕無知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慣性,卻因左右無人(連劉備這種層次的智囊也沒有)而得不到匡正。
於是,發生了孫權與曹操聯手夾擊荊州的慘劇。
從這種意義上說,關羽和荊州不是被孫權斷送的,是關羽自己斷送的;進一步說,也不是關羽自己斷送的,而是劉備和諸葛亮分身無術,任用不周所斷送的。
以上或令人愉悅或讓人遺憾的現象,對後世創業者不能不多有啟迪:
——人才,不只是首領人物的手或腳,更可以充盈首領人物的大腦。
如荀彧、郭嘉、程昱們之於曹操,魯肅周瑜們之於孫權,諸葛亮之於劉備。
此其一。
——可以充盈大腦的高層次人才,也不宜一花獨放。
要營造立體的多元互補的開放的流動的高層人才良性循環態勢。
有沒有這種群體優勢,是大不一樣的。
此其二。
——即使擁有了高層人才團隊優勢,也不可些許淡化持續參與人才大戰的熱誠與韌性。
創業,沒有止境;「三國茅廬」精神,有必要承傳、深化、花樣翻新,並走向永恆。
此其三。
(本文未完,後續文章詳見本頭條號後續文章)
易中天品三國中的六大謀士,諸葛亮排第二,郭嘉第三,第一是真牛
相信很多朋友都看過或聽過易中天評說《三國演義》,在易中天眼中,三國六大謀士或許與世人的普遍觀念並不一樣,比如世人都認為諸葛亮應該是《三國演義》第一謀士,比如魯肅這麼弱菜怎麼能上榜?TOP、6 魯肅
原來諸葛亮不是劉備三顧,而是自己找上門來的!
對於諸葛亮成為劉備的軍師一說,三國演義中是這樣寫的,徐庶離開劉備,投靠曹操之前,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只之後,劉備三顧茅廬,終於請出了諸葛亮出山。而陳壽在《魏略》中即採用了此說;另一種是諸葛亮「北...
諸葛亮到底有多麼怕郭嘉?
「郭嘉不死,臥龍不出」的確是事實,但並不是說諸葛亮怕郭嘉。正所謂「知天易,逆天難」,諸葛亮有信心與郭嘉一爭長短,但他卻鬥不過郭嘉身後的天下大勢。為什麼這麼說呢?答案源於三國時期「三大戰役」的第二...
他若不死,諸葛亮排不了第一
NO.10 徐庶 徐庶,字元直,河南禹州人,本名徐福,為了朋友殺人而逃難,改名徐庶,與司馬徽、諸葛亮等人為友。諸葛亮之前的劉備主要謀士,曾大破曹仁八門金鎖陣。徐庶最大的貢獻,是回馬向劉備推薦了諸...
既然說「伏龍、鳳雛、得一而安天下」,為何劉備只能僻守一隅
水鏡先生曾對劉備說過一句話——「伏龍、鳳雛,得一而安天下」。可是事實卻是,即便諸葛亮、龐統二人都追隨了劉備,劉備最多也只是折騰出個僻守一隅的格局。這是為什麼呢?所有一切,與劉備對龐統的使用有關。...
孫權心腹大臣魯肅才能如何?為何被稱為三國時期的老好人?
三國東吳魯肅和諸葛亮的關係魯肅和諸葛亮都是三國時期有名的謀士,魯肅是東吳孫權的軍師,而諸葛亮是蜀地劉備的軍師。兩人雖然輔佐的君主不一樣,但卻是惺惺相惜的知己好友。
三國最沒存在感的頂級謀士,智商不在周瑜孔明之下,但常被忽略!
自古以來,逐鹿中原爭奪天下者,都少不了兩類人才,第一類是善戰的武將,第二類就是運籌帷幄的謀士。比如三國時期,大家愛看三國,也正是因為有非常厲害的武將和謀士。謀士中,人們經常討論的,有諸葛亮啊、司...
三國演義中的周瑜與歷史上真實的周瑜大不同
《三國演義》把周瑜描繪成心胸狹窄、妒賢忌能的典型,當他一發現諸葛亮的才智超過自己,便想方設法謀害,必欲除掉孔明而後快,結果他的計謀被諸葛亮一一識破,自己反中了諸葛亮的謀算,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氣...
三國演義中死的最憋屈的六位名將,最後一位被夷滅三族,實屬可惜
在波瀾壯闊的三國時期,能人輩出,猛將如雲,他們在慘烈的廝殺中,「瓦罐不離井口破,大將難免陣前亡」本無可厚非,就像主題曲中「浪花淘盡英雄」那樣。其中不乏有很多名將死的很憋屈,下面我們就盤點一下三國...
三國謀士綜合實力排行榜,周瑜竟未進前3
大家都熟讀三國演義,三國也是中國歷史上最有亮點的戰爭最多並且最有亮點的朝代之一,三國有很多經典的戰役,有的以少勝多,兵精則靈,像官渡之戰,赤壁之戰,有的屢出奇謀,一戰定乾坤,像呂蒙白衣襲荊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