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諸葛亮不是劉備三顧,而是自己找上門來的!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對於諸葛亮成為劉備的軍師一說,三國演義中是這樣寫的,徐庶離開劉備,投靠曹操之前,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

只之後,劉備三顧茅廬,終於請出了諸葛亮出山。

而陳壽在《魏略》中即採用了此說;另一種是諸葛亮「北行見備」說,並非劉備三顧的結果。

那麼究竟歷史上的諸葛亮與劉備是怎樣認識的呢?

徐庶本為劉備身邊的謀士,在一次戰亂中,曹操捕獲了徐庶的母親,以此來逼迫徐庶擔任他的謀士。

而徐庶是有名的大孝子,雖然捨不得劉備,但迫於無奈,不得不棄劉備而去,投奔曹操。

在離開劉備之前,他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之後劉備便三顧茅廬,請出了諸葛亮。

諸葛亮在其《出師表》中說:「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

」陳壽在《三國志》中即採用了此說;另一種是諸葛亮「北行見備」說。

三國時魏人魚豢所著《魏略》明確地記載了諸葛亮歸附劉備,是「亮詣備」而非劉備三顧的結果。

同時《九州春秋》亦作了如是記載,可見並非孤證。

「三顧」說與「晉見」說可謂涇渭分明、截然不同。

孰是孰非?我們如果拋開主觀的成見,揆諸史實,即可發現「晉見」說更符合歷史的真實,也就是說劉備初識諸葛,是諸葛亮「北行見備」的結果。

諸葛亮高臥隆中,自稱「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其實乃是「尺蠖之屈,以求伸也」。

當時的局勢是北方的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獨據中原。

江東的孫權獨據一方,劃江自守著。

因而這兩方勢力對於晚去與外來的諸葛亮來說,其抱負與才能均難以得到全面的施展和實現。

而荊州的劉表,擁兵自守,不曉軍事,非雄才大略之主,因而抱有「管、樂之志」、積極進取的諸葛亮只有「待時鳳翔」。

南投荊州的劉備雖正寄人籬下,但在中原奮戰數載,早以播下聲名,不失為人中之主;且是漢室人物,因而擇主劉備正合諸葛的意願。

曹操一統北方、旌揮南指的這種燃眉之勢給他們的結識,提供了天時、地利的條件,在這種情勢之下,諸葛亮於是「北行見備」,為劉備謀劃。

【高度話史】孔明為何選擇劉備?

「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事」,是我們看古裝電視劇,經常聽到的一句,尤其是在遊說的時候。

凡事說起來容
易做起來難,到底臣應該怎麼選擇自己的主,主怎麼來選擇自己的臣呢?還有沒有其他條件呢?孔明為何選擇劉備呢?為何不投奔曹操,或者孫權呢?在孔明出山時,對諸葛均囑咐道:「吾受劉皇叔三顧之恩,不容不出」;在出師表中,也表明是為了報答三顧之情,難道僅僅是這樣嗎,有沒有其他原因呢?綜合來看,我們覺得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正統之名

在封建社會,名分還是很重要的——「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

劉備雖然只有幾千兵馬,但是擁有一個別人無法企及的社會地位——劉皇叔,這一皇室正統的頭銜,不亞於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在新版三國48集中,面對魯肅的「主公早晚會克成帝業」的談論,孫權說:「劉備有正統之名,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而我孫權,東吳一隅矣,只能韜晦待變啊」

而且劉備常以天下蒼生為己任,以光復漢室為目標,張口閉口的都是民心,都是百姓,「天時地利人和」中,曹操占「天時」、孫權占「地利」、劉備擁有「人和」,所以才有了「扶老攜幼過江」可謂明正言順,師出有名。

二、武強文弱的局面

劉備手下兵馬不多,但卻有關羽、張飛、趙雲等一幹得力干將,個個均有「萬夫不當之勇」,想想關羽「溫酒斬華雄」「斬顏良、誅文丑」解白馬之圍,以及後來的「過五關,斬六將」張飛的「長坂一聲吼、獨退曹家百萬兵」趙雲陽沖陣救阿斗」等,「三英戰呂布」更是為世人所知。

而且
劉、關、張是結義兄弟,與趙雲也是同生死、共患難過的,他們之間有著深厚的感情。

但觀其手下文將,也就是所謂的
「智囊團」,沒有拿得出來支撐門面的。

在三國演義中,劉
備恰逢司馬徽,被問到「為何無落腳之處」時,劉備說:「只因命運多變,以至於此」而司馬徽就分析的很透徹,「將軍之所以未成大事,是因為左右沒有賢人輔佐,關羽、張飛、趙雲皆萬人敵,可惜無人善用之,孫乾、簡雍、糜竺等輩乃白面書生,非經綸濟世之才也!而縱觀其他各路諸侯,曹操在滅袁紹後兵馬豐足,謀士也有荀、程昱等,以至於滅袁首功之臣許攸的被殺,也是曹操默許的。

固然許攸因狂傲咎由自取,但與曹操那身邊人
才足夠多很大的原因吧;孫權那邊,有周瑜、魯肅、張昭等人,而且自己的哥哥諸葛瑾也在那邊做賓客,當時的劉表胸無大志,徒守荊州,劉璋暗弱無能,所以貌似諸侯割據、群雄並立,但能供諸葛亮選擇餘地不大,劉表、劉璋固然不能投,曹操、孫權也是不能選,因為他們兩家都是謀士眾多,自己去了,很難被重視,而且說不定還會受到排擠、擠壓,難以大展宏圖。

新版三國第
60集,曹操在趕走司馬懿後面對荀「司馬懿是個奇才,他這一去會不會被孫劉等輩所用」的疑問,說:「劉備有孔明、龐統,孫權有魯肅,如果我是司馬懿,我是絕對不會去跟他們爭的」

這話是說司馬
懿的,其實諸葛亮又如何不是呢?他需要的是大展宏圖的舞台,需要的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這舞台也只有「武強文弱」的劉備能提供。

三、徐庶的表現

讓劉備嘗到了甜頭駐守新野,得以遇到徐庶,劉備的生命開始了轉折,因為在這之前的劉備雖然滿懷一腔熱血,但是「屢戰屢敗,處處寄人籬下」

直到在徐庶的指導下,大破曹軍「八門金鎖
陣」,可謂是平生以來第一次真正意義上取得了勝利,而且是以少勝多的大勝,真正嘗到了「上兵伐謀」的真諦。

但徐
庶救母,令剛嘗到甜頭的劉備痛心不已。

「元直走馬薦諸葛」對劉備來說可謂「柳暗花明又一村」,司馬徽「臥龍、鳳雛一人可安天下的描述」,徐庶的推薦,一方面為諸葛亮的出場做鋪墊,另一方面也使剛剛品嘗勝利果實的劉備為實現真正的「文武兩翼齊飛」而三顧茅廬。

四、孔明的夙願

孔明隆中臥的時候,就自比管仲、樂毅,有安邦定國之能,世稱「臥龍、鳳雛一人即可安天下」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這樣的三國人物盤點你看過嗎?

昏庸的主公 袁氏家族,四世三公,門徒眾多,是東漢末年最具影響力的家族,可惜出了一個庸才——袁紹。導致了袁家的滅亡。官渡之戰——袁紹以70萬大軍逼近曹操7萬部隊,且袁紹兵多糧足,曹操糧草不足,袁紹...

中國古代智慧的化身—諸葛亮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臥龍,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

與劉備相應的成語故事的由來,你知道幾個

今天就講講關於劉備的成語故事,你知道多少?【縱虎歸山】意思是把老虎放回山去。比喻把壞人放回老巢,留下禍根。東漢末年劉備處境艱難就去投奔曹操。曹操的謀士程昱知道劉備不是等閒之輩,勸曹操儘早除掉劉備...

有關諸葛亮的故事

有關諸葛亮的故事△三顧茅廬 徐庶向劉備熱誠地推薦諸葛亮(也叫諸葛孔明),劉備很高興,便決定去訪聘。當時諸葛亮正在襄陽城外隆中隱居。劉備攜同關羽,張飛到隆中,不巧諸葛亮出了門,沒見到。過了幾天,劉...

他若不死,諸葛亮排不了第一

NO.10 徐庶 徐庶,字元直,河南禹州人,本名徐福,為了朋友殺人而逃難,改名徐庶,與司馬徽、諸葛亮等人為友。諸葛亮之前的劉備主要謀士,曾大破曹仁八門金鎖陣。徐庶最大的貢獻,是回馬向劉備推薦了諸...

諸葛亮身後的隱形高人:看赤壁之戰真相

「赤壁之戰」有很多種版本,筆者認為羅貫中的創作最為複雜、深刻,箇中是非曲直、情理邏輯至今讓人匪夷所思。比如轉戰了大半個中國的曹操為何突然放棄武力方式而相信勸降?青年才俊郭嘉為何偏偏在赤壁大戰前染...

三國演義中龐統是誰的軍師

三國演義中龐統是誰的軍師說到龐統這一個人物,相信大家都不會感到陌生。在三國演義當中,龐統與諸葛亮並稱為「鳳雛臥龍」。由此我們可以知道,龐統所擁有的才華,絕對非常人可比。而龐統是誰的軍師呢?相信大...

千古一相,智駭天地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1]),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在世時被封...

《三國演義》各章章節梗概,非常實用!

《三國演義》原名《三國志通俗演義》,全書共一百二十回。作者羅貫中,陳友亮舊部,元末明初人,是一位擅長小說、戲曲的通俗文學家。他在民間傳說、話本、戲曲的基礎上,運用陳壽《三國志》和裴松之注的正史...

諸葛亮先去見的劉備?三顧茅廬在後?

「三顧茅廬」的故事流傳甚廣,而魏人魚豢在《魏略》卻說劉備初見諸葛亮是在劉備依附荊州牧劉表,屯兵於樊城之時,是諸葛亮主動北行見劉備的。那麼劉備與諸葛亮初次相見是「三顧茅廬」還是諸葛亮「北行見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