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三國,學管理!劉備的三顧草廬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劉備的三顧草廬


1 文臣武將

劉備二十八歲闖蕩江湖近二十年,四十七歲上才遇上軍師諸葛亮,至此才訂立mission statement,有了策略和戰略,不再是盲頭烏蠅亂咁撞;十二年後垂垂老矣,才自封漢中王,二位嫡系兄弟的關羽、張飛亦年近六十,以戰將而言,已是老將。

這一年是建安二十四年,關公水淹七軍,威振華夏,到了人生的最高點;不知持盈保泰,亦到了人生最低點,失荊州,走麥城,被無名小卒所擒,畢竟人不能不認老,功力不如前,不驕亦敗。

劉備的文臣武將,前期是欠文臣,到了取益州後,有了益州的文臣;後期反是欠武將,五虎將死了關公、張飛、黃忠,但馬超不得重用,趙雲只當家臣,保少主作用大;到了諸葛亮當CEO,欠的是武將,稍有名氣的是老將王平,但諸葛亮的二個徒弟,一個是馬謖,守街亭以馬謖為主,王平為副,若是職位顛倒,歷史改寫,街亭不會失。

但諸葛亮為了培養少壯派,用了愛徒,但愛之惜足害之,只能揮淚斬馬謖,一個託大,一個執法如山,不知變通。

馬謖死後,諸葛亮有西域來的姜維,又盡傳所學,但師傅不出祈山,亦無功而返,姜維怎可能有作為?諸葛亮是《三國演義》第一人物,亦被司馬懿拖功拖死,姜維當然無功,但姜維在蜀亡亦降大魏號,諸葛亮的忠心傳不到徒弟身上,反而未有反象的魏延被判定必反,不反也死,魏延因面有反骨而死得冤枉,諸葛亮觀人不如劉備多矣。

2 好命之人

三國前期,劉備集團號稱有五虎將,關羽、張飛、趙雲、馬超及黃忠,以武藝高超名震江湖,最後有了軍師諸葛亮,才能建立蜀漢。

可惜蜀漢一出,五虎將亦因年高致死,關羽、張飛死在軍中,黃忠、趙雲老死,馬超早逝,諸葛亮變了無將可用。

關羽有子關興,張飛亦有子張苞,頗得諸葛亮重用,可惜亦早死;關興亦有子關統、關彝,張飛次子張紹,孫子張遵,但虎父犬子犬孫,沒有誰是武藝高超。

蜀亡前一戰,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孫子諸葛尚領軍,雙雙陣亡;關彝、張遵亦是死於蜀亡一戰,無人倖免,能得善終者,只得阿斗劉禪一人。

關羽後代死得甚慘,因為關公死前一役,殺了魏將龐德,龐德之子龐會,在亡蜀一役後,只找關公後代屠殺,趕盡殺絕,只為報父仇。

炎黃子孫二千年來,國恨家仇,是齊齊來報,冤冤相報不知何時了。

桃園三結義,真的有義氣只是關、張的子孫,阿斗有著CEO七宗罪的「冷血」特質,投降司馬昭,還封「安樂公」賜豪宅,每月家用,賜絹萬疋,僮婢百人。

阿斗聞魏樂而有「喜色」,聞蜀樂而嘻笑自若,連司馬昭都嘆「人之無情,乃至於此。

」不知阿斗幼年「腦震盪」也。

阿斗適應力強,到洛陽這繁華世界,「此間樂,不思蜀」也。

當CEO太多煩心事,阿斗在孔明治下十二年,自己當政二十九年,共四十一年的CEO生涯,此中苦不堪道也,有CEO厭倦症,早應退休,只可惜各家兄弟為其賣命也。

劉禪蜀亡後九年死,得善終,真好命也。

3 諱莫如深

筆者天地出版《管治篇》中,十九位古代CEO,從事創業的那幾位,都是出身寒微:秦始皇是歌姬之子,劉邦是泗水地頭蛇,劉秀是南陽農夫,曹操是太監之後人,隋文帝在和尚寺長大,李淵是大西北軍人之子,唐太宗和唐玄宗都是少歷民間,趙匡胤亦是中級軍人之子,朱元璋是和尚仔,只有大清號康雍乾和漢武帝、明神宗、隋煬帝是有正宗CEO培訓,忽必烈則是大草原騎射出身,趙構是花花公子,但臨危受命後亦如喪家之犬,奔走江湖。

出身寒微的人到了手執大權時,對享用公家之物則有兩極反應,二十一世紀的CEO仍脫不出這個模式:曹操、楊堅、劉秀、趙匡胤、朱元璋都是著名節省的CEO;漢武帝、李世民和李隆基則能在開始時自我克制,讓戶部大臣這些CEO大展身手,所以國庫都很快得到累積。

個性嚴厲,「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是這批CEO的共通點,能夠寬容者只有劉秀一人。

十九人中最負面的CEO應是隋煬帝楊廣和南宋高宗趙構。

兩人最大分別是:一個是亡國之君,一個是中興之主,被後世「史官」列為荒淫無道的CEO。

其實兩人相似地方,除了宮室美人這些CEO必備的愛好外,是極其相反的性格:一個求戰,一個求和;一個要全體化,一個地域化;一個至死方休,一個早早倦勤。

只是炎黃土地的史官有雙重性格,都來自孔老夫子的DNA,對亡國之君本春秋之筆,對中興之主則本「為賢者諱,為尊者瑋、為長者諱」,最後演變為富者貴者諱,透明度不存在。

4 合併勝略

統計數字顯示,跨國合併收購,百分之八十以失敗告終,未失敗者亦有苟延殘喘,利潤未達到理想,合併不如不合併。

失敗的因素,最主要就是文化大衝擊,令員工無所貢獻。

合併成功的例子,大多是以大吞小,以強企業文化吞噬較弱的企業文化;兼且以大吞小,有資金作後盾:有會計制度、跨國稅務等領域可以做手腳,即使不太成功,亦可大事化小,小事化無,不為外界所知,只有員工心中泣血。

從CEO的角度看,成功要有必備的「硬心腸」tough minded management,對員工不配合者、不能改變者,只有用「尚方寶劍」一斬了事。

CEO玩合併,一定要有炒任何人魷魚的權利。

所有前朝幹部一向只聽前朝CEO的話,對新CEO並不一定認可,亦可能自己心存偏見,對聘用自己的前朝老闆十分佩服,有了抗拒改變的心態。

新CEO一般急於表現,新官上任三把火,但見滿目瘡痍,而不見機器如何運作,所以採取策略是「順變者生,不順者亡」,而行動一般不進行溝通,所以變成「順我者生,逆我者亡」。

是否行得通,要看運氣,看留下來有多少是真正能幹者,這當然與新CEO的個人魅力有關,能力要受考驗,魅力卻是即時的。

劉備取西川成功,要多謝劉璋的認可度不高,而本身有個人魅力,再加入諸葛亮這種一流新血,居然能以小取大而成功,劉備被西川骨幹如許靖、法正等的認可、信任、追隨並改變,功不可沒,劉備亦一代梟雄!

5 大雅大俗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唸MBA,要從東方哲學取經,先由孫吳兵法這些將軍層次入手,再由天下第一奇書《易經》進修,但古文深奧,這種大雅君子之作,思慮深遠,十分難明,只能導師帶入門,各自修行。

但要別出蹊徑的話,亦可由大俗文化入手,《三國》、《水滸》、《西遊》、《紅樓》,莫不可以取材。

白話小說在二十世紀雖然亦算是「古文」,但施耐庵、羅貫中等的文筆,沒有那麼深奧,而有關人物個個可以「現代化」,賦予時代意義,可以補「大雅文化」中「為尊者諱,為強者諱」的不足,令人更看出事實與真相。

凡事有兩面,證明最有能力、最清廉(人與事),亦有「第一號馬屁精」可以存活得很久;個性強者,愛用「好使好用」、有能力的聽話者,而不是「阻頭阻勢」、凡事三思者。

強人的弱點,在《水滸》、《三國》寫得更明白,不如「聖人書」中的模範,人人無弱點,孟子的「王何必曰利」還要失敗;十一世紀,不曰「國家利益」者仍然失敗。

二十一世紀的「仁義」,是「民主、自由、人權」,但全排在「國家利益」之後。

國家利益中隱藏了多少「私人利益」和「選舉利益」,佛曰「不可說」。

三國中的劉關張組合,劉備抱著仁義招牌和皇叔血統,闖蕩江湖,連曹操這位「亂世奸雄」一樣可以騙過,可以封為「奸而無雄」,加上「剛而自矜」的關羽,「暴而無思」的張飛,若論武藝,三英戰不勝一個呂布,還不能算是無敵。

蜀漢成立三年,劉關張全部因戰而死,真正管理蜀漢還是孔明,三國還是說得明白的。

6 造神運動

施耐庵、羅貫中師徒,一個寫《水滸傳》,宋江死後為神;一個寫《三國演義》,關公死後為神,是六百多年前「造神運動」的大祖師,但生不逢時,出書在朱元璋立大明號之初,一不准鼓勵造反,二不准推崇尚武精神,所以施耐庵捉將官里去,還要老友劉伯溫打救;關公更被朱元璋廢去北宋號昏君宋徽宗所封的義勇武安王,逐出武聖廟,不能成為姜太公的陪祭。

這其實是關公的一千七百多年的「造神運動」的大倒退,不若今日克仔出「自傳」,既可大發其財,又在造神運動添一筆。

若說歷史自有公論,但今日既不讀史,反而民間傳說有市場,孰是孰非,更不是一般不知內情的人可以判斷。

以關公同代人陳壽在《三國志》的評價,關公只有九百字的記錄,以關公的民望,既不及諸葛亮,亦不及張飛,當然張飛有女為皇后,是有點優勢。

關公是猛將,而非領兵之將:世有岳家軍,未聞有關家軍;世有孫吳兵法、魏武兵法、韓項兵法,未聞關公兵法,可見一斑。

關公死後三百六十多年間,只是在荊州當厲鬼,關公之名未聞省外,當厲鬼只因死得「唔抵」,最後為佛家智者大師點化:「你殺人咁多又點算?」如此等了三百多年,認真是「想不通」之人;但從此當了佛教護法,總算出了生天。

在唐代中葉,唐朝大勢已弱,於是玩玩「武聖」玩意,但第一代武聖是著有《六韜》的姜子牙。

《六韜》雖雲是後人托作,但亦是有料之作,姜太公宜為姜聖,雖然七十才遇文王,關公從此手執《春秋》作有料狀!

7 上下級要互補

台灣人力資源發展,有七成五是重「人品」再重「人才」,但企業文化中,人品和人才如何定義?人力資源部有何能力判斷是好是壞?今天的高等商學院已有不同的「人才測驗」,判訂閣下性格適宜做會計師還是基金推銷員,但尚未聞有測驗可以探出閣下「面有反骨」或者有「狼顧之相」,不宜錄用。

世上確有「言過其實,不能大用」之徒,但在做presentation之時,頭頭是道,連諸葛亮都可以瞞過,也只有劉備這位「心中有鬼」的CEO知道這是「同類」!劉備的「教子經」第一教訓是「唯賢唯德,可以服人」,賢才還是排在德的前面,劉備對兒子說了真心話:「汝父德薄,勿效之」,可見劉備上位,靠的不是德。

不過,兒子要守成,就非德不可了。

至於「小惡為之,善小勿不為」只是陪襯品而已。

總之,要考察一個員工的「才、學、識」不難,要知道「思想性格,行為作風」,一定要入到局內,專人體察,才能得知。

一個員工如何,帶他出山的老闆最清楚,人事紀錄如正確執行,亦看得出來龍去脈,但一般管理誤失,「不問前人,不看紀錄」,就憑自己印象行事。

至於員工的「居心」如何,更是無人知曉,所以大機構選人,一於「溫良恭儉讓」即可,還要加上聽話。

此點連曹操都不可免,楊修老早肯聽話,不致於死;諸葛亮若投入曹營,亦死得快,只有「德薄」如劉備,才能大用「德厚」如諸葛亮,一種CEO一種部下,是正常道理,上下級要互補才有前途。

8 產品素質

婚姻JV若是有產品的話,當然要注重其素質。

產品素質若是要量化,應是等於家庭係數乘學校係數,再乘以社會係數。

既是一條乘數,其中一個是零,則產品素質即等於零;其中一個是負數,則產品素質將等於負數。

若是二個負數,負負得正,此之謂「浪子回頭金不換」,但若是三個均是負數,則天無眼,世無好人矣。

劉備教劉禪,理論不可謂不正確。

劉禪是福大命大之人,百萬軍中藏阿斗,如果不是曹操愛才,不肯射殺趙子龍,阿斗亦早已無命,回來一摔的腦震盪,並未摔壞阿斗的「享樂細胞」。

劉備自知蓋棺定論,只能是反面教材,所以請阿斗不要學自己,但十五年在後宮所見,阿斗早已「心領神會」,如何可以擺脫?但劉備教仔一切從「小事」做起,卻是最正確。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小事不肯為,大事為不起,正是今日產品的大毛病。

阿斗到二十七歲之前,大事都被諸葛亮全做了,不做小事做甚麼?諸葛亮既為師父,還有「取而代之」的聖旨,要勞教阿斗,應是不難。

劉備不是第一個叫重臣「取而代之」的人,孫策死前,亦向老臣張昭下遺命,若是孫權不賢,亦可「取而代之」,劉備學步而已。

張昭亦是忠心到死,孫權成為一代雄主。

阿斗在名師之下,卻沒有結果,不是家庭,也不是學校,而是社會係數為負。

他的peer group,都是反諸葛一族,只要等他一死,食少事煩,其能久乎?阿斗老父嚴師都是正數,但結果為負數,無修。

9 以愚飾智

曹操劉備煮酒論英雄,是兩個四十出頭的中年危機者論CEO特性,最後曹操結論是,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矣」。

當時孫權只是十多歲的年輕人,諸葛亮亦在隆中做學問,司馬懿還不肯出仕,這三大威脅性人物,都未在計算之列。

劉備「以愚飾智」,騙過曹操,怕也未必,曹操只因劉備有皇叔招牌,又有「寬仁忠厚」的名聲,殺他會阻了「人才」來歸之路,只有放他一條生路。

劉備當然深知曹操是甚麼「料」,要出人頭地,只有逆向思維,北方沒有他玩的場地,只有入四川去取劉璋才是正路。

但這場戲要演得好,劇本是每事和曹操相反,他說:「操以急,吾以寬;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譎,吾以忠,每事以操反,事方可成。

」所以取四川,既不能「急」,又不能「暴」,亦不能「譎」,一定要等到劉璋玩到四川「天怒人怨」,有了藉口,名正言順,才能入川取而代之。

劉備入川,當軍師是二大「智者」的龐統,但龐統之智,只是設鴻門宴,宴會中一舉殺劉璋。

這條計早在項羽時代,范增已經用過,但項羽「婦人之仁」,被劉邦「借水遁」,結果是劉勝項敗,但劉備卻亦不用此計,此一時也,彼一時也,項劉之爭,已沒有他人,你勝我敗,劉備殺劉璋,只落得殺宗親的惡名。

劉璋愚人,當然不知危機,收容了這位居心不良的老宗,最後劉備以借糧不遂,起兵而反,只是藉口。

若是連兵都要借,何以有實力討伐劉璋?實則天怒人怨已到時機,龐統太急,最後亦急死智囊也。

10 企業造神

關公的官方造神運動始於唐德宗時代,關公被塑以手執《春秋》,成為尊孔的偶像,關公死後近八百年才知道自己好儒學!但少讀兵法,才是關公的致命傷。

「大意失荊州」是少讀兵法的必然結果,而不是大意所致。

關公失荊州,比馬謖失街亭的後果嚴重得多,若關公不死,諸葛亮能否執法嚴明,是一大考驗!

但關公的造神運動並非一帆風順,經過唐末大亂,五代十國,誰要講忠義?到欺孤兒寡婦的趙匡胤上位,心中有鬼,自然是捧曹抑劉,以英雄大業而登位是正路,但曹操江山是自己打出來的,趙匡胤陳橋兵變是編造出來的,終歸有分別。

趙匡胤有捧曹必要,作為劉家血脈劉備的結義兄弟,關公只有第一次被逐出武聖廟。

但大宋號有不肖子孫宋徽宗,宋徽宗好求仙成道,創出關公打蚩尤的故事,封關公以道教的崇寧真君(宋徽宗年號之一)。

到大金號兵臨城下,更封關公為義勇武安王;但要亡國,關公也救不了,要不然蜀劉就不會亡。

宋徽宗臨急抱「道」腳,無知之至。

但亡國之君,不止宋朝子孫,到了朱元璋也是廢了關廟,但種因大明亡國的萬曆,更封關公為關帝,萬曆的兒子更把關公取代姜太公,封為第二代武聖,一樣無法阻止大明號的衰亡。

大清號的開國三君努兒哈赤、皇太極、多爾袞都是《三國演義》迷,大明號因開國的小說而亡,亦「天亡我也」;但由干隆到光緒,關聖大帝的封號由十個字加到二十六個字,亦保不了大清號,造神亦無補於事。

企業造神,亦然。

11 造神結局

關公的漢壽亭侯這個最低層次的侯,還是投入曹營時曹操所推薦的,到了蜀漢就沒有再用的緣由,但總算是個「侯」。

由壽亭侯到宋末封義勇武安王,要經過九百多年,到大明號萬曆年間封關聖大帝,總共一千四百多年,這個「稱王稱帝」的過程是漫長而充滿挫折的。

但關公這個可塑性甚高的人物,由厲鬼、佛教護法神、武聖副手、道教崇寧真君、儒家《春秋》的勤讀者、忠臣、民族英雄、山西人的財神、番邦的崇拜對象、義氣仔女的偶像,合儒道佛三教都能接受的人物,且能容於滿族,但卻不見容於大宋號和大明號的兩位開國之君。

在重文輕武政策下,關公是犧牲品,但每到亡國,這位「造神運動」的主角都被捧出來作為救星,但事實證明每次都失敗。

企業亦有造神運動,八十年代末,美國的德崇證券造了米爾根Miken這位「垃圾債券之神」,呼風喚雨,但被檢控官一查,不堪一擊,米爾根入獄,德崇證券破產,首次證明,造神的結果是敗亡。

二十一世紀,法國Vivendi亦造了J2M這位法國傳媒之神,收購美國娛樂事業,橫跨歐美,把管理總部遷到紐約,一洗法國管理之風,向美國看齊,但dotcom泡沫一破,打回原形,發生世紀大虧損,J2M被迫下台,由法國傳統派管理接收,進行大清洗拍賣,Vivendi活下來,但已非原貌;二○○四年六月,J2M被捕,協助調查是否有抬舉股價的行為;造神再次失敗,而Vivendi股東亦無完膚。

12 信任不專

諸葛亮替劉備、劉禪父子打工共二十七年,剛是他生命的一半,鞠躬盡瘁,沒有退休生活。

古人打政府工,大都如此,死於任上者的老臣,不計其數。

諸葛亮是智者,當然知道給梟雄型的劉備打工之苦,不知哪句是真,哪句是做戲,兩人關係始於赤壁之戰,中於入川之行,終於彝陵之戰。

赤壁之戰是試工,得滿分而進入集團核心,和劉備一起打江山的關羽和張飛,雖有微言,總算過關。

但由於雛鳳龐統的加盟,劉備的信任之專,大不如前,入川之行由龐統主持大局,但龐統不幸死於陣前,諸葛亮才變成唯一軍師。

入川的管治,一切由諸葛亮主持,這是諸葛亮長才,沒有問題。

但死抱著荊州不還,終於導致關羽喪生,付出沉重代價。

關公的資深和好勝,是諸葛亮無法控制的,只有任他在荊州一人話事,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何況只是丞相之命?

劉備不管如何梟雄,出生入死與共的三十一年交情和張飛的壓力,劉備不能不顧「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誓言,年幼六歲的張飛都能捨命,何況年長的大哥劉備,雖然從理性分析,「聯吳抗魏」是最佳戰略,劉備的「義氣」不許可,所以出征也沒有諸葛亮的份,又一次「不信任」票,沒有軍師的蜀軍,只是二流軍,失敗是可期的。

周瑜火燒赤壁,陸遜火燒彝陵,劉備慘敗,死於白帝城,總算對關羽、張飛有所交代,全了兄弟義氣。

劉備六十三歲,也活夠了,留下諸葛亮服務劉禪,但這十一年,諸葛亮寧當離岸丞相,怪哉。

13 如魚得水

二十七歲的諸葛亮,人生的累積學問期已經完畢,學得一生韜略和口才,在南陽放眼世界,發現無主可投。

曹操陣營,已有荀彧、程昱、郭嘉、徐庶等能人,智能相若,還有一個深不見底的司馬懿。

要投入曹營,IQ可能第一,但宮廷政治卻欠經驗,加以曹操亦是智能一等,「以智降智」之術用不上,諸葛亮自知unemployable。

在東吳陣營,孫家一向重武輕文,孫氏兄弟自己打得,老友周瑜、魯肅亦全是文武全才,手無縛雞之力的孔明,去了也是白去。

漢中張魯、劉璋,是沒有前景的CEO,孔明當然不會投。

這樣,只餘下一個有皇叔招牌,有點「仁義」名聲,手下有些戰將,但欠缺mission statement,又無strategy的劉備了。

劉備已在江湖二十年,只欠一個腦,諸葛亮乃策劃「三顧草廬」這場好戲,先由南陽的老友們大賣廣告:「伏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伏龍是南陽諸葛亮,鳳雛是襄陽龐統。

劉備不找鳳雛,先得臥龍,只因有諸葛亮老友徐庶當獵頭,大力推薦,再經司馬征這江湖隱士,把孔明捧至如姜太公、張良的分量,令劉備不能放棄,二訪孔明不遇,卻遇上孔明的各位老友和外父,大力吹捧,孔明的分量,水漲船高,成為大賢級。

除了關羽、張飛兩位武夫不服外,劉備早已五體投地,甚麼聘金都肯出了,「先生不出,如蒼生何」。

從此,劉備「待孔明如師」,食則同桌,寢則同榻,待遇有如當日收服關張兩位兄弟,如魚得水,孔明是水。

14 未享成果

「劉備借荊州,一借無回頭」,但孫權日日在催債,劉備只有去益州,把四川劉璋這個宗弟的地盤,取而代之,才有三國鼎足的希望。

劉璋此公,也可算知人不明,手下三大副手,張松、法正、孟達,居然個個想轉工,要把益州作為進身之階。

張松雖然過目不忘、口才無礙,但卻面貌猥瑣、語言衝撞,曹操此次因門下收賄,要張松等了三日才一見,見人又不禮賢下士,有失常態。

因這小事,失去得四川的大事,可見細節確是魔鬼。

雖然楊修想挽回局面,但曹操大勝馬超後,只知大軍到處,戰無不勝,而不記得用懷柔之術,張松是吃軟不吃硬之輩,於是拱手送了四川給劉備。

劉備雖然得了張松之心,但過不了自己「信義」那一關,這時候發揮作用是龐統,「事當決而不決者,愚人也」。

劉備一向自命反曹操之道而行,不肯以「小利」而失「信義」於天下,龐統是「權變」大師,孔明有所不及,想出湯武之道這條大道理:「兼弱攻昧,逆取順守。

」劉備順勢下台,接受這「金石之言」。

而這次入川之行,亦由龐統主持,孔明和關張趙只是守荊州,死不還給孫權也。

伏龍、雛鳳合不該共事一主,龐統騎了劉備的白馬出行,被人誤認是劉備,身死落鳳坡;完成入川的大業,還待孔明出馬。

要平四川,首先要說降「白馬騎士」的馬超,孔明手下優為之。

劉璋是所謂weak CEO,只求保命,馬超既降,劉璋安有不降之理?只可憐龐統三十六歲就死,未能享受平川戰果。

15 氣數休矣

劉備不還荊州的代價是先死關羽,再死張飛,最後自己亦兵敗命喪。

關羽和劉備都是先後敗於孫策女婿陸遜這「黃口小子」的手中。

看不起年輕人,是關羽和劉備這兩位縱橫江湖三十年的老將的大缺點。

凡是恃老賣老,驕矜自負,是沒有不敗的,關羽已有先例。

劉備還是口硬:「朕用兵老矣,豈反不如一黃口孺子耶。

」但這位黃口孺子卻是孫吳兵法專家,另一位是當時已死的曹操,曹丕得乃父真傳的五成,亦已看出劉備必敗。

周瑜和陸遜不約而同,都知道劉備是世之梟雄,智謀有了,但孫吳兵法不熟,不知道「包原隰險阻」處屯兵,是兵家大忌。

而劉備偏偏在低濕而險阻的地方屯兵,於是東南風起,一把火燒了連營七百里,兵敗如山倒。

此戰本來可以不敗,就是要請教兵法大家諸葛亮,但劉備死要面子,堅持「朕亦頗知兵法,何必又問丞相?」由此可見,劉備亦不太服「凡事親自決定」的丞相,一於做了再說。

世上CEO往往如此,於無能處自命有能而不自知,一有機會,手下要兜也兜不住。

諸葛亮空設八陣圖,強於十萬甲兵,但陸抗自有高人打救,劉備提前玩完。

劉備的能力在料人,不在料事,他知道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而諸葛亮偏偏有盲點,大用了馬謖。

劉備亦早知劉禪「不才」,但兩個小兒子則太年幼,只有用「知遇之恩」這條收買員工的老單方,穩住諸葛亮,加上趙雲的監視。

諸葛亮明知自己一死,劉禪「冇王管」,「漢朝氣數休矣」,再多良臣良將,也枉然。

16 劉禪孟獲

從《易經》智慧看大美號過去一年的變化,可謂見盡造物弄人的慣技,料其如此,卻未必如此。

阿斗變了英雄,居然變了最受歡迎的CEO之一,但商界的CEO們的聲譽卻又一敗塗地,幾粒老鼠屎壞了一鍋粥。

劉禪接了老爹劉備的大位,無人相信他有大作為,但有諸葛亮做CEO,一天都光曬。

諸葛亮治蜀,講究「審勢攻心」,先平後患,所以要五月渡瀘,七擒孟獲。

其實諸葛亮是大鷹派,若其相信天下三分,各據一方,也不必大搞軍備。

只是西蜀民心未定,不以戰爭轉移視線,蜀民無仗可打,一於問責,經濟、健保、奸商的問題,諸葛亮是軍師不是經濟大師,不一定處理得好。

六出祈山,使西蜀長期在備戰狀態。

西蜀人相信劉氏皇朝是中原正統,安心做「保皇黨」,治蜀得來全不費功夫,但造物作弄英雄,總是高高捧起,重重一跌。

諸葛亮星墜五丈原,壯心未酬身先死。

劉禪做回阿斗,受歡迎度雖未打回原形,也是江河日下。

問題是西蜀從此又要看孟獲的動態,諸葛亮在一日,孟獲不反。

但孟獲亦不是長命百歲,也不是永遠能穩住「不毛之地」的酋長,西蜀的國防費用大增,子民們日日要「防恐」多於「防魏」。

現代劉禪遇到被老爹劉備打到七零八落的孟獲又成「危險人物」,鷹派沒有了諸葛亮這位鎮山寶,國庫又空虛,不打又怕地下黑金控制不了,要找司馬懿和孫權在精神上支援,又怕落不了面。

蜀民遇上阿斗,只能節哀順變,別無他法!

17 姜太公《六韜》

大唐號由隴西兵團起家,雖然尊重孔子,但武聖才是崇拜對象,姜太公姜尚的《六韜》,雖是後人偽托的作品,但「文武龍虎豹犬」這《六韜》江湖地位比《孫吳兵法》為高。

姜子牙這位太師是周武王的真正師傅,《六韜》以周文王周武王和姜太公的問答形式解答CEO之道,有參考價值。

姜太公被稱為「武成王」,和孔夫子的「文宣王」在唐代是並駕齊驅,到了大元號以武功知名的朝代,武成王更要立武廟來祭祀,比他晚的管仲、孫武、樂毅、張良、諸葛亮只是「從祀」而已。

大明號朱元璋是個與眾不同的CEO,居然廢止武廟,重文輕武尊儒。

民間以關廟代替武廟,後來兼祀岳飛,已是大清號的事。

從用兵心法的層次來看,關岳的用兵之道,和唐宋元以來的武廟群英,難以比較。

一九四○年日本人占領北京,又玩武廟遊戲,姜太公的武成王再次出頭,四位配角中,張良、諸葛亮無人異議,但大清號的平台施琅和平西嶽鍾琪,居然排名在十二戰神之上,其中包括岳鍾琪老祖宗岳飛,其他十一名包括管仲、樂毅、孫武、蒙恬、蕭何、韓信、衛青、霍去病、關羽、李靖、秦叔寶。

此外,另加古來七十二位名將,總共八十八位名將要人寫傳,當時稿費五百大元,可換麵粉百餘袋,如此重金,仍未能把這八十八份傳招齊,日本人之不得人心可見。

姜太公教落:「君不肖,則國危而民亂,君聖賢,則國安而民治,禍福在君,不在天時。

」日本人不懂《六韜》而捧姜太公出山,管治自然不久長。

18 以貌取人

以貌取人,是面試時最大誤失,若是一般工作,要面貌娟好者,是工作需要,當作別論;但若是企業主要招攬心腹智囊,不是對外者,以貌取人,則錯失機會者居多。

《三國演義》內,有三大貌丑者,第一位是雛鳳龐統,第二位是卜易大師管輅,第三位是獻蜀張松。

三位都是其貌不揚,但辯才無礙,若相處等久,可以用才學動人,只是企業主一般無耐性,人人都要如諸葛孔明,羽扇綸巾,風度翩翩。

先說龐統,樣貌是濃眉掀鼻,黑面短髯,女人以黑髯為時尚,張飛也是黑面,也不算太差。

蔣干初會龐統,只覺儀表非俗,說起話來,也是高談雄辯,應對如流。

三國的三大主人翁,曹操、孫權、劉備,分別面試過龐統。

第一位是曹操,曹操既是用人唯才,才不管龐統面是不是黑,還親自出迎,相談甚歡;龐統自己不安好心,獻上連環計,教曹操釘船,算是絕了後路。

當時龐統一心向孫權,奈何孫權只愛周瑜這些風流人物,龐統在孫權眼中是形容古怪,心中不喜,再加上chemistry不相投,孫權不用不已,還說誓不用之。

龐統憑魯肅孔明的介紹,改投劉備,但劉備還不知雛鳳大名,見到龐統貌陋,心中亦不悅,於是半應酬式派了一個縣宰給龐統。

劉備任人不當,還聽閒言閒語,大罵豎儒敢亂吾法度,派張飛去問罪,張飛看到龐統處理公事,才知大才小用。

當時龐統不拿出魯肅和孔明的推薦書,亦是試試這位主公有無料而已。

沒有孔明,劉備亦庸主一名。

19 人物猥瑣

張松是《三國演義》中另一個其貌不揚的人,書中的形容是「額钁頭尖,鼻偃齒露,身短而不滿五尺」。

這尺還是《三國》的尺,當時人人七、八尺,所以不滿五尺,連曹操這身型不高的人都嫌矮。

但人若有料,滿腹詩書氣自華。

不管如何,張松已升到益州別駕,是四川官員中排第三號的人物。

張松自告奮勇去見曹操,看似為CEO劉璋分憂,實則帶了全四川地圖去看找不找到買家。

但曹操當時正在打劉表,一來事忙,二來張松其貌不揚,不揚不重要,帶有私心的人,總是人物猥瑣。

總之chemistry亦是不對,又曾與曹操發生言語衝突,令曹操要斬殺張松,其後因人勸架才了事。

曹操還封了一個縣令之職給張松;令張松覺得是奇恥大辱。

張松見曹操失敗,轉到荊州和劉備一拍即合,回來見到不受劉璋重用的法正。

兩個人一於窩裡反,要做management buyout,但張松算是高層,而法正只是一個不受重用的人。

法正心中,劉璋不識用賢,而劉備則答應日後升至尚書令之職,比諸葛亮還高,豈有不反之理?

對劉璋而言,張松、法正是兩個不夠professional的人,以當時的儒家思想,是「小人之尤」。

張松這人也許是命相不佳,因勸劉備造反,後被老兄長張肅告發,被劉璋所殺,所有的榮華富貴頓成煙雲。

猥瑣之人,如何能上到益州別駕之位?到位仍要暗中賣主,失敗也是正理。

劉璋這種長於婦人深宮的子弟,知人不明,是正常,但重用張松及法正是自取滅亡。

20 奸雄梟雄

劉璋雖說是紈袴,生於深宮婦人之手,但在四川並未造成民不聊生的局面,相反生產富饒,成為孫權和劉備、司馬懿的獵物。

曹操拒司馬懿攻蜀的建議,乃有「得隴望蜀」的成語,可見司馬懿的眼光確是厲害;孫權要攻蜀,為劉備所阻止,劉備擔的是「救宗親」的大旗。

劉備最後取蜀,最主要是張松及法正這兩個內援,這兩個內援還是不招自來的。

所以中小企業主最怕是遇上張松及法正這種人物,一位是第三號人物,人心不足;一位是怨天尤人又不肯辭職的人物,結果是拿了公司內部資料,到處去見工,曹操不要,去找劉備。

這裡看得出曹操、劉備的人品高下。

張松猥瑣之人,曹操懶得談,而劉備卻待若上賓,為了生意,沒有選擇。

劉備世之梟雄,手法是「寬以待人,柔能克剛」柔性管理,但又不肯「伏低做小」,所以職業生涯,救陶謙,取徐州,降於呂布,又反出;事曹操,又與董承合作謀害曹操;和孫權合作,又奪荊州。

到了劉璋,先友後奪,來之前便和張松及法正取得默契。

劉璋手下早有黃權等人看穿劉備招數,但劉備有其個人魅力,一經相見,劉璋已中了迷藥,一切聽不入耳,認為宗親不會爭奪他的地盤。

誰知親兄弟都無情講,劉璋不諳世事,袁尚袁譚、劉琮劉琦的兄弟鬩牆,發生了才不久,到發現了張松的不忠,又不知尚有法正等人圖謀不軌。

三國亂世,已無聖人、賢人,只有英雄,但英雄的底下還有奸雄、梟雄,當然,不成功者都是狗熊。

21 言行計從

三國中的CEO以劉備最能收買人心,籠絡有術,且看驕矜的關羽、鹵莽的張飛、忠厚的趙雲、老成的黃忠、勇猛的馬超,加上聰明通達的諸葛亮及龐統,敵營的張松及法正,全部都是一見投緣,相交至死。

諸葛亮更是移父及子兩世打工,劉備的個人魅力,《三國演義》未能寫出幾成,反見甚婆媽;當然,智者如諸葛亮,亦受到此處的地、時和教化的影響,莊子所說的:「井蛙語海,夏蟲語冰,曲士語道」的情況,都是不可與語的。

三國之世,人人想稱孤道寡,人人亦被功名、榮辱、得失所困,智者亦不可免。

孔明為「三顧草廬」所困,當時對三弟諸葛均說不要荒廢田園,待「功成之日,即當歸隱」,但一去二十七年,初衷達不到。

周瑜被孫策的兄弟情收伏,「只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義,內結骨肉之恩」,但最重要的是「言必行,計必從」。

老闆夥計,做到這點,做死都抵;只是老闆大多失敗在「禍福共之」中,只能共禍,不能共福。

劉備在取四川後,大封手下,關羽除了封蕩寇將軍漢壽亭侯外,獎金是黃金五百斤,白銀一千斤,錢五十萬,蜀錦一千疋,其他人亦依比例分配,可見這次入四川,劉備是發了大財,但亦能雨露均分,「盜亦有道」,是能共福之人。

劉備管理其五虎大將,確有辦法,其間亦順手收服魏延;雖然孔明一直對魏延有偏見,到將來亦不得不重用。

只是魏延遇上孔明這類聰明過人的老闆,亦是倒霉不得不死;關羽身為武將,不能及時而退,亦是不能不死。

22 難管的部下

關羽式人物的難以管理,是因為有實力而驕矜,放在總部,問題多多,所以孔明要關公守荊州,不必入川。

因為關羽既看不起老將黃忠,亦不服西涼來的馬超,張飛和趙雲算是「弟輩」,勉強可以接受。

所以所謂五虎大將,其實不大和協。

事實上,關公攻長沙,曾和黃忠大戰一百回合,不分勝負,黃忠戰馬失蹄敗了一陣,但後來亦可射死關公而不為,饒了關公一命,兩相抵銷。

至於關公挑戰馬超,被孔明一封「高帽信」而取消,不然亦傷了和氣。

關公只忠於劉備,孔明亦無符,對荊州只是虛控,連人事權亦沒有。

反而是另一位面如重棗的魏延,好使好用,派去守漢中,結果漢中未失,而荊州失守。

關公以五十八歲的老將,仍然如中年時代,親自出馬,和年輕的龐德,只能打成平手,最後還中箭受傷,如非于禁怕龐德獨得殺關羽之功,關公有機會被殺。

但爭功誤事,自古已然。

曹操慨嘆一個用了三十年的于禁會臨陣投降,反而不如一個新加盟的龐德,世事便是如此。

God has its strange way,沒有這場水淹七軍大勝,也不會有日後麥城大敗,關公亦不會被無名小卒馬忠所擒。

荊州得而復失,關公因「兄弟之情」而不肯降孫權,劉備亦因「兄弟之情」,不得不起兵,破壞了吳蜀聯盟之約,大損蜀國國力。

整件事件因關公而起,為了私仇而忘了國家利益,是劉備的決策錯誤,孔明在這事件的影響力等於零,還希望法正未死,而可以推翻劉備決策,自欺欺人。

23 創業楷模

劉備是群雄並起之際,實力最弱的一個小團體,中小企如何突圍,首先要建立良好的聲望,諸如今日要取得最佳企業家、創業楷模之類。

以皇叔為招牌其實很薄弱,連漢獻帝劉協的正統血脈也保不住江山,中山靖王劉勝之後又如何。

據稱劉勝有子一百二十人,二、三百年後,子孫要賣草鞋亦常事,要找個皇叔伯,太易了。

劉關張闖蕩二十年沒有大成就,基本上劉備四十一歲至四十七歲在新野,當劉表的附庸,是投閒置散,差點就此安享晚年;生了長子劉禪,總算老年得子,如果不是四十七歲有江湖head hunter,發掘出臥龍、雛鳳這兩位青年才俊,而劉表在自己地頭亦不知有才,沒法用才,劉備也沒有「三顧草廬」的機會,孔明已被請走。

諸葛氏是山東的外遊民族,古代expat。

山東諸城葛家出外搵食,自稱諸葛,這個雙姓,來得有門路。

諸葛亮老哥諸葛瑾投了孫權,族弟諸葛誕投了曹操,在南陽的諸葛亮見劉表已快死,劉璋無魄力,亦只有扶助這位聞名已久,但不肯久居人下的梟雄劉備。

可供選擇的CEO不多,投孫權,大概終身在大哥諸葛瑾手下當幕僚,長幼不可不分;投曹操,荀彧、荀攸、徐庶、程昱,人人有料,只能平分秋色,能看得起孔明者,也只有劉備一人而已,孔明能不「許以驅馳」。

可惜孔明的隆中一策,早因關羽失荊州而破局,日後一切,都是逆氣運而行,孔明能卜已發生的事,卻欠先知的情懷。

24 創業維艱

三國群雄袁紹是世家,由成至敗十三年,其興亡是證實了「得人才者得天下」;曹操、劉備和孫策則是小企業起家,沒有家世,單憑自己的信念而興。

曹操創業時只有三、四千人,在家鄉起兵討伐董卓而起,機遇是迎得漢獻帝,挑戰是收編黃忠三十萬大軍和擊敗袁紹,平定河北群雄。

孫策是向袁術借兵三千人到江東打天下,破劉繇,雖然早死但傳弟成功,孫權繼位,據守長江,赤壁一戰,成鼎足之勢。

劉備更力弱,四十至四十七歲在劉表旗下,守小沛只得「兵不滿千」,尚幸關羽、張飛兩兄弟不離不棄,共「渡小月」。

至四十七歲得諸葛亮,其後得龐統,再得法正,赤壁戰後,借了荊州,才如困龍入海。

若無龐統才主入川,入川後若無法正力主取漢中,就沒有蜀漢這回事;諸葛亮「隆中策」紙上談兵,但完成大業者是龐統、法正,劉備不以得諸葛亮而滿足,確是有求人之誠和用人之道。

劉備創業雖然稍遲,由四十七歲到五十四歲完成,至六十三歲死時鼎足之勢已成。

水陸兩大門戶,以魏延守漢中,以關羽守荊州。

惜關羽已老,快六十的戰將,無復當年勇,劉備何以不把這位二弟調回成都,好讓結義三兄弟,作個老伴呢?是千年疑點。

關羽是難管的部下,魏延是《三國演義》中另一位面如重棗的戰將,亦是難管的人,難管部下是否都有外派的命,《三國》多見之。

連司馬懿亦一度派出洛陽,去襄陽當守將。

劉備一死,荊州已失,魏延亦被調離漢中,諸葛亮始終不信此人。

25 人格力量,非比尋常

《三國演義》和《水滸傳》有一個共通點,就是書中的主人翁劉備和宋江,在本領方面,不論是文是武,都非一流高手。

曹操文是建安文學的開山祖,武是孫吳兵法的註解人,至今仍然流傳的孫吳十三家注,仍以魏武為首,上陣拿槊,雖非猛將,仍打得也,但總是不如劉備的「得人心」。

魏武和司馬懿是三國的智中之智,但兩人都未稱帝,只是De Facto(事實上)的CEO,在《水滸傳》中幾位有資格當領導,如柴進、盧俊義、公孫勝及戴宗,不論在才貌、本領、背景、人緣,都不在宋江之下,但最後還是宋江脫穎而出。

劉備還算是靚仔一名,宋江卻是黑三郎,面黑而矮,現代若去求職面試,先輸了九成,所以研讀《三國》及《水滸》,不得不小心研究此二人的共通點,首先善於表演,是CEO的必殺術,或真或假的人格力量,不論在正道社會或是灰色地帶,都一樣管用,敢於跪拜,善於哭笑,兩人運用自如,可以令屬下一見傾心,在員工認可程度上,占了大便宜,這點連「以嚴治下」的曹操和諸葛亮,都只能自嘆弗如,司馬懿的媚功,可以治上而不治下。

柴進有孟嘗君的本領,但不能雨露均沾,冷待了武松是一例。

其次宋江、劉備都有知人之明,劉備能用魏延而看透馬謖,收伏龐統、法正,諸葛亮亦在其旗下,可見他在有限資源下,能獲得好人才的本領;宋江更對一百零七好漢了如指掌,令各人不得不認可、信任和跟隨,甚至一齊去死,「人格」力量,不管真假,是極強的。

26 創業未半,地少人稀

從諸葛亮的《出師表》,可以看出劉備創業是不太成功的。

劉備的「創業未半」而中途去世,留下來的基業在三國中,地最少、人最稀、將最寡,同時也是創業時間最長的。

劉備若是沒有忍耐力,早就失敗了。

從中小企創業的特質來看,劉備二十八歲桃園三結義,得關羽、張飛兩員猛將,破壞力是有了,敢於衝突的能力也有了,四處投靠各路盟主,勇於冒險的精神也有了;但劉備從二十八歲組班開始,到四十歲投靠劉表的一段時間,除了在形象工程上有些收穫外,不論地盤或人馬都欠缺,原因是沒有創新能力和敢於犧牲的精神。

到了投靠劉表,投閒置散了八年,由四十至四十七歲間,只做了娶妻生子這件人生大事,四十七歲生了劉禪,晚年得子,在世代交替的準備上,亦做得太遲,到死時劉禪才十六歲,沒有變成叛逆少年,已算有交代。

四十七歲上最重要一件事,亦是事業的轉捩點,是三顧草廬。

此時的劉備,除了虛名外,其實沒有半點實力,「兵不過千」。

幸運的是劉表死了,有些實力轉移到劉備身上。

諸葛亮的「聯吳抗曹」是一條生路,到赤壁之戰,未花半點本錢,就令曹操損兵折將。

最後向孫權借得南郡──才算有些著落。

天下三分,此時言之尚早,要不是曹操看不起張松,拒收獻圖,劉備亦沒有入益州的「盲公竹」;敢於入益州,是創新不怕失荊州,是敢於犧牲,當然失了荊州也失了關羽是大傷,再攻孫權,是冒錯險,唯有由孔明收拾殘局。

27 劉備的終身僱用制

在「人才是一切,得者為王」的年代,人力資源管理是第一要務。

從人力資源管理看《三國演義》中的人物,誰勝誰負,一聚一散,莫不與當代人物的性格有關,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作用,有如今日西方管理所謂化學作用主管了一切事態的進展。

《三國演義》中二十八歲的劉備,一事無成,但遇上兩位意氣相投、環境也不算好的關羽和張飛;劉關張的組合,是有勇無謀,三個人都缺乏了大將領軍的技能,只能四處投奔,寄人籬下,可謂蹉跎歲月。

一直到建安十二年,劉備已四十七歲,才三顧草廬,聘到二十七歲的諸葛亮當軍師,這個組合才算有了腦。

翌年赤壁之戰沾了周瑜的光,擊敗一世之雄的曹操,借了荊州,有直取西蜀的機會。

但是劉關張闖蕩江湖近二十年,也是垂垂老矣,雖然老驥伏櫪,志在千里,但江湖上亦能人四出,關羽再不是單刀匹馬、天下無敵的虎將了。

關羽、張飛都是性格單純的人物,遇上善於表演的劉備,化學作用對了頭就變了終身僱用制的信徒,曹操雖然用盡了方法利誘關羽,但身在曹營心在漢,終歸也是過五關斬六將,回歸劉備旗下;張飛以魯莽知名,但偶然也粗中有細,收服老將嚴顏是代表作,和夏侯家結了親,生女成為劉禪皇后,成為劉備的親家,子孫境遇要比關羽好,但兩人之子關興、張苞繼續為劉家服務,亦是死而後已,劉備僱用制,厲害。

28 看人看潛質

《三國演義》中的三大智者最後都未能稱帝,用現代話來說,是當不上董事長,而只當CEO。

雖然三者都有機會去當董事長,選擇去當CEO,以他們的智慧,當然知道「大位不可以智取」。

反而是智力不若他們的劉備和孫權,可以成功「稱帝」。

劉備更證明了,即使是遇上了「中年危機」,在四十至四十七歲的八年間,在劉表旗下投閒置散,唯一生產力是生了一個劉禪,但八年的休養生息,正好令他在生命最後十六年,可以放手一搏。

他最後掌握機會,羅致了三國第二代三位最有潛力的人才:二十七歲的諸葛亮,二十九歲的龐統和三十一歲的法正。

沒有這三個人的加入,劉備的董事長生涯,也就可以提前告終了。

諸葛亮固然智力超人,卻欠了實戰和管理的經驗,辯才無礙,但赤壁之戰是周瑜的傑作,借荊州是魯肅的半賣半送,入益州是龐統和法正的裡應外合,取漢中是法正當主角,諸葛亮是最年輕的軍師,劉備當然看得起諸葛亮,但只放他在培訓班。

龐統不幸是短命種,死於入蜀一役,三十六歲;法正幫助劉備取漢中,劉備自立為漢中王,封第一位是許靖當太傅,第二位是法正當尚書令,第三位才是諸葛亮為軍師,但法正非長壽之人,在關公曹操死後,法正亦逝,只得四十五歲,享不了福,亦看不見劉備稱帝。

劉備為報關羽之仇起兵,諸葛亮力勸無效,只能嘆法正早死,否則有可能勸止劉備,可見法正的分量。

29 劉備以曹操為反面教材

劉備以「皇叔」為招牌,雖然羅貫中所編的族譜大有問題,但劉氏宗親,總有點譜。

劉關張闖蕩江湖廿載,到處投靠,投呂布,投曹操,投劉表,雖然不至一事無成,但也無甚大格局,原因是只有單打獨鬥的能力,卻無「有腦」的支持,直至廿年後諸葛亮出現為止,何其久也。

這時劉關張都已進入中年,是年近五十的中年危機者,再不是年青力壯,能喝斷長坂橋,過五關斬六將的新銳了。

劉備唯一的本錢,就是有仁有義的劉家血脈,是不為曹操控制的劉氏宗親。

所以做事有顧忌,凡事要三思。

在入蜀投劉璋的問題上,表現得最透徹。

入蜀軍師不是臥龍諸葛亮,而是雛鳳龐統。

龐統在入蜀問題上是鷹派,要採用惡意收購hostile takeover。

不論是引兵取蜀,還是設下鴻門宴,席中殺劉璋,此兩計均有可行之道,但對仁義的招牌,未免有損。

在這個問題上,劉備自有主見,是鴿派,並以曹操為反面教材,曹操在反操陣營里,名聲欠佳,曹操有「是暴,是譎,是狠」的名氣,劉皇叔則要反其道而行之。

以仁、以直、以寬來行事,取西蜀要等時機,到劉璋「有兵不借,民怨較高」之際,劉備才誓師反劉璋,時間上遲了少數月,但出師有名,沒有人能說劉備不是,劉備得以偏安西蜀,要多得曹操的罵名,亦算是《三國演義》之一奇。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只緣識人偏頗 英雄夢斷「三國」

禮賢下士,求賢若渴,是古代明君必備的領導素質,也是一種領導藝術,如果不識人、不用人,那就真的成了孤家寡人,不要說打天下、守天下,恐怕最終連性命都難保。三國亂世,豪強並起,群雄逐鹿,誰有識人之明,...

盤點三國:造成龐統英年早逝的三大性格弱點

龐統,字士元,荊州襄陽人。略知《三國》者,自然知道此人,所謂「臥龍鳳雛」,臥龍是諸葛孔明,鳳雛就是龐統。世外高人水鏡先生曾言:伏龍,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龐士元之才可窺。當然,你也應該知道,...

龐統——歷史上的龐統究竟是何人?

原創精彩不斷,歡迎點擊關注,更多精彩內容等著您!今天來說龐統。龐統,字士元,號鳳雛,與臥龍諸葛亮是齊名的。荊州人士,也就是今天的湖北那邊。龐統小時候比較老實,也就是純樸,曾經跟司馬微聊過天,司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