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打不贏,卻對劉備伐吳表示默認,諸葛亮到底有什麼難言之隱?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蜀漢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剛剛稱帝不滿一個月的劉備,決定以為關羽復仇之名,發動伐吳戰爭。
此時的蜀漢政權,剛剛經歷荊州之敗,文武大臣都認為當前的主要任務應當是整理內政,充實國力,靜觀天下有變。
如秦宓就公開反對說:天時不當,難以取勝。
翊軍將軍趙雲也認為,國賊是曹操,即使出兵,也應將曹魏作為主攻目標,曹魏一滅,則吳自服。
當眾大臣都認為伐吳操之過急之時,諸葛亮的態度卻很值得玩味。
史書中沒有記載諸葛亮對劉備伐吳的態度,《三國志集解》曾記載諸葛亮在劉備戰敗後發出的一句感嘆:「法孝直(法正)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
可見,對於伐吳,諸葛亮至少是沒有公開反對的。
那麼諸葛亮對於伐吳究竟是持什麼態度呢?
早在《隆中對》時,諸葛亮為劉備構建的戰略格局就是聯吳抗曹,而出兵道路則是益州和荊州兩地。
如今荊州丟失,吳蜀交兵,《隆中對》戰略便出現了兩處矛盾。
矛盾一:如果伐吳收復荊州,那麼吳蜀聯盟必然破裂;
矛盾二:如果默許荊州丟失,吳蜀聯盟或將繼續存在,但蜀漢出兵道路僅剩益州一處,克復中原將難上加難。
顯然,對於劉備發動伐吳戰爭,諸葛亮內心應該是矛盾的。
但無論諸葛亮內心是否支持伐吳,有一點是很明確的,那就是蜀漢即便取勝,也只是收復荊州,而無法滅亡東吳。
諸葛亮早在《隆中對》中就說的很明確:「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
東吳的根基遠比蜀漢要深,實力也在蜀漢之上,即便劉備打贏了伐吳之戰,實力更為強大的曹魏也不會放任劉備統一整個南方。
所以,劉備滅吳是不可能贏的。
那麼劉備最終目的究竟是只收復荊州,還是想徹底攻滅東吳呢?
東吳在長江中下游,蜀漢如果想要徹底滅亡東吳,水路並進打東吳措手不及才是最佳戰術。
陸遜在給孫權的上書中,也非常擔心劉備會水路並進,溯江而下。
但劉備卻在夷陵棄船登陸,集中兵力與東吳對峙。
劉備的這一戰術,絕不是因為他愚蠢到不知兵的地步。
陸遜說的很明白:「(劉)備是猾虜,更嘗事多,其軍始集,思慮精專」。
劉備之所以集中兵力,主要原因還是他自知無法滅亡東吳。
劉備伐吳的兵力約為4萬(一種說法是6到7萬),而東吳僅陸遜率領的兵力就已多達5萬。
在雙方實力均等,東吳水軍戰力又強的情況下,劉備顯然無法做到分兵多路進擊。
所以,劉備在戰前的構想,其最大的戰果是收復荊州,恢復《隆中對》設計的戰略格局。
當然,除了收復荊州,劉備還有一個目的。
魏蜀吳三國當中,唯有劉備根基最淺。
他既沒有龐大的宗族勢力做後盾,前期也沒有穩定的地盤儲備人才。
所以,劉備必須以禮賢下士的姿態,才能籠絡人才。
但劉備東征前,秦宓提出發對意見,被其下獄,趙雲反對,被令留守後方,對於其他眾臣勸諫也絲毫未聽。
以至於連諸葛亮也不敢公開反對,只是事後感嘆,法正如果活著,肯定有辦法勸阻。
對於劉備出現如此大的轉變,曹魏侍中的劉曄猜透了他的心思,他說到:「劉備之謀,欲以威武自強,勢必用眾以示其有餘」。
可見,劉備不顧一切發動不合時宜東征,是為了「以威武自強」。
一方面,劉備已稱帝,對於領土丟失、主要將領被殺,必須表現出「讓人畏我,我不畏人」的威武姿態;另一方面,益州將領原為劉璋舊部,他們需要通過戰爭立軍功,而劉備東征可以為這些人提供機會。
綜上,劉備伐吳的目的,其一是恢復《隆中對》戰略格局,其二便是「以威武自強」。
對於第一個目的,身為《隆中對》的構想者,諸葛亮是無法堅決反對的;而對於第二個目的,身為臣子,又是荊州集團代表的諸葛亮,更是深知帝王權術的。
這也是諸葛亮不敢公開諫阻劉備伐吳的原因。
被傳唱千年的諸葛亮《隆中對》,竟一開始就出現誤區
關羽敗亡多被認為間接導致了諸葛北伐失敗,但事實果真如此嗎?隆中戰略的缺陷一直伴隨著蜀漢,蜀漢建國過程由隆中戰略主導,但最終證明了它的不足,蜀漢北伐則是另一個版本的隆中戰略,只不過後人受三國演義的...
諸葛亮一生犯的最嚴重的錯誤,少錯一次都有可能改變三國歷史
諸葛亮聰明一世卻犯了四次大錯,這是加速蜀漢滅亡的直接原因在三國故事中,智慧的諸葛亮可以說是神一般的存在。不僅是軍事家,指揮戰役無數,打得曹魏心驚膽戰,就連敵人司馬懿都不得不敬畏三分。而且還是一位...
諸葛亮明知不可能滅亡曹魏,卻兩次出兵北伐,原來是不得已而為之
諸葛亮前後七次北伐,可謂是窮兵黷武、勞民傷財,最終因為常年北伐消耗過於大,最終被鄧艾區區數萬人所滅亡,令人嘆息。其實諸葛亮也明白,以蜀國自身的實力,是不可能滅亡曹魏的,那麼諸葛亮為什麼要兩次出兵...
關羽死亡之謎:竟是諸葛亮的見死不救?
諸葛亮在世人心目中一直是神機妙算、鞠躬盡瘁的形象。最近,上海大學系教授朱子彥在新著《走下聖壇的諸葛亮》(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中,對三國史上一些著名的舊案作了新的詮釋,如諸葛亮出山時為何選擇劉備?...
劉備東征孫權時,為何諸葛亮死活不跟隨,13年前孔明就道明原因
劉備,不得不說其是一位德才兼備的雄主,雖然早期顛沛流離,但最終還是成就了大事,占有三分之一的天下,最終成為蜀漢的開國皇帝名留於青史之中,劉備的成敗有一人占有很大因素,此人便是蜀漢丞相諸葛亮。眾所...
倘若荊州丟了關羽逃回益州,劉備還會東征伐吳嗎
(加盟作者海無顏原創作品,請勿轉載)建安二十四年,關羽兵發襄樊,不料卻被曹仁擋在孤城之外,曹操大軍陸續增援,關羽久攻不下。不久之後,孫權與曹操暗中結盟,偷襲關羽在荊州的大本營。關羽腹背受敵,倉皇...
夷陵之戰後孫權為什麼不趁勢消滅蜀國?東吳拿下蜀漢能打贏曹魏麼?
夷陵之戰是三國歷史前期最大的轉折點,蜀漢步入到了寒冬期,而東吳和曹魏的國力依舊強盛。主要是劉備伐吳實在太過衝動,雖然整備了幾年,但似乎太急於求勝,每一步都在陸遜的算計當中,最後陸遜一把火將蜀軍...
夷陵烽火,漢昭烈大帝的遺恨
東漢後期,奸臣宦官釀禍,導致全國大亂,國家四分五裂,各路諸侯獨霸一方,有皇室血統的劉備痛心不已,以復興漢室為己任。公元207年左右,他遇到了奇才諸葛亮,諸葛亮建議他以政治勢力相對薄弱的荊州和益州...
諸葛亮、五虎將那麼牛,為何蜀國先亡了
蜀漢政權,以劉備之德,孔明之智,五虎之勇,又有十萬大軍,加之漢室正統的身份和蜀道奇險的拱衛,被人們寄以無限厚望,卻在鄧艾的奇襲之下瞬間便轟然倒塌,並且先於東吳滅亡近二十年。人們不禁會問:蜀國即使...
議論蜀漢不能統一天下的原因:失荊州和夷陵之戰
公元(211年),西川的益州牧劉璋擔心曹操攻打西川,便想借劉備的兵馬抵禦曹操。於是劉備讓諸葛亮和關羽、張飛、趙雲鎮守荊州。於是孔明總守荊州,關羽拒襄陽要路,當青泥隘口;張飛領四郡巡江,趙雲屯江...
三國蜀漢政權最先滅亡的十大原因:蜀國怎麼滅亡的?
劉備歷盡滄桑艱難創立的蜀漢政權是在公元263年滅亡的,而東吳政權是在公元280年滅亡的。其實從歷史資料和文獻上來看,蜀漢政權相對東吳政權來說,地理條件更加閉塞險要和易守難攻,而且著名的政治家諸...
劉備為何傾國伐吳?背後戰略眼光非諸葛亮所能逆睹也!
夷陵之戰,又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猇亭[Xiāotíng],古地名,在今湖北宜都北),是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戰役,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也是三國「...
三國時的荊州到底有多重要?至於劉備拼上家底去爭奪?
劉備稱帝以後第一件事就是東征孫權,除了給魏延留了3萬兵力守漢中,諸葛亮2萬兵力守益州,自己則帶了約10萬主力部隊千里迢迢殺向荊州,名義上是關羽報仇,其實是為了奪回戰略要地荊州。其實當時陸遜手底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