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荊州丟了關羽逃回益州,劉備還會東征伐吳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加盟作者海無顏原創作品,請勿轉載)

建安二十四年,關羽兵發襄樊,不料卻被曹仁擋在孤城之外,曹操大軍陸續增援,關羽久攻不下。

不久之後,孫權與曹操暗中結盟,偷襲關羽在荊州的大本營。

關羽腹背受敵,倉皇而逃,最終兵敗被殺。

不僅荊州全失,自己也搭上了性命。

這一戰對於蜀漢的打擊是巨大的,不僅諸葛亮的隆中對戰略構想化為泡影,還引發了一系列災難性的反應:東三郡丟失、劉備兵敗夷陵,蜀漢帝國從此元氣大傷。

後人看到這裡,無不感傷。

這裡,我們不妨做個有趣的假設:加入如歷史的真實一樣,荊州最終在曹魏和東吳的聯合打擊下丟了,而關羽卻僥倖逃回益州,回到劉備的身邊。

那麼,劉備還會發動東征、討回荊州嗎?這裡還是要說明一下,本文只是個假設題,作為茶餘飯後的談資。

好了,閒話少敘,開始了。

要回答這個假設,還是要看幾個方面的因素。

首先是關羽。

以關羽的驕橫,兵敗荊州逃回益州後,一定會千方百計在劉備面前力爭東征,奪回荊州。

但此時支持關羽東征的文武又有多少呢?除了劉備之外,主要取決於蜀漢內部三大派系的態度。

第一是元老派。

在這個派系中,張飛、魏延、趙雲是主要人物。

在這群人中,持反對意見的估計會是趙雲。

正如正史中關羽被殺、劉備力主東征時趙雲的表態一樣,趙雲始終認為曹魏才是最大敵人。

荊州丟了也就丟了。

因此,即便張飛、魏延等人與關羽站在一邊,但元老派內部的矛盾會使得關羽的這個提示打上不小的折扣。

第二是益州派。

作為益州本地勢力,這些人獲得了益州爭奪戰的巨大紅利,自然不希望又立刻投入新的一場戰爭。

且以後來諸葛亮的感嘆來看,法正也不會是東征的支持者。

因此,這個派系即便不反對東征,但也會抱旁觀態度,不會積極支持。

第三則是以諸葛亮為首的荊州派。

這些人的故鄉都在荊州。

所謂故土難離,他們應該是除了關羽之外最贊成打回去的力量。

在這些人中,諸葛亮的態度最為關鍵。

聯合東吳共同抗曹固然是隆中對的核心內容,但忽略東吳對荊州的狼子野心或許會讓諸葛亮最為沮喪。

作為以平定天下為己任的諸葛亮,此時即便做出同意關羽收復荊州的決定,也並非不可能。

按照以上的推理,蜀漢內部對是否東征,意見各占一半,剩下的就是具有決定性的一個人物:劉備。

他會贊成東征嗎?

我認為不會。

從劉備的性格來看,他其實與孫權類似,是徹底的機會主義者,很難腦子一熱就發兵荊州。

這一點可以從正史中劉備東征的時間點來推測。

即便關羽被殺,劉備發動東征,前後也準備了一年時間。

戰事開始之後,其實也是打打停停。

說明劉備做事比較慎重,不會倉促下決定。

東吳的實力劉備是見識過的。

舉全國之力對付東吳,難免會被曹操獲利,這買賣不太划算。

所謂復興漢室對於諸葛亮而言,或許是個理想,但對於劉備而言有多大的決心,其實是個未知數。

當然,所以的這一切都是假設,有興趣的朋友也可參與,談談各自的意見。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劉備舉兵征討東吳,為什麼不帶上諸葛亮?

摘要:公元221年,劉備為了給關羽報仇,親率大軍東征孫吳,但是劉備沒有帶上諸葛亮,這是為什麼呢?公元221年,劉備舉全國之力,率十萬大軍,發動了三國最後一場大戰役——夷陵之戰,東征孫吳的口號是為...

劉備主動放棄荊州北伐應該更可行

劉備取漢中之後,218年前後,主動讓荊州給東吳,把荊州人口物資能轉移的儘量轉移到益州,勵精圖治鞏固益州,把南中和西部少數民族剿撫並用安頓好。與孫權保持密切關係,積極準備北伐。

關羽死亡之謎:竟是諸葛亮的見死不救?

諸葛亮在世人心目中一直是神機妙算、鞠躬盡瘁的形象。最近,上海大學系教授朱子彥在新著《走下聖壇的諸葛亮》(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中,對三國史上一些著名的舊案作了新的詮釋,如諸葛亮出山時為何選擇劉備?...

只緣識人偏頗 英雄夢斷「三國」

禮賢下士,求賢若渴,是古代明君必備的領導素質,也是一種領導藝術,如果不識人、不用人,那就真的成了孤家寡人,不要說打天下、守天下,恐怕最終連性命都難保。三國亂世,豪強並起,群雄逐鹿,誰有識人之明,...

夷陵大敗諸葛亮難辭其咎!

夷陵大戰,讓蜀漢政權元氣大傷,從此再也無力逐鹿中原,可以說是三國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戰役了。可是說到這次戰敗,中興蜀漢的功臣諸葛亮,可以說是難辭其咎的。發動夷陵大戰的原因,也許是劉備的一時之氣...

諸葛亮數次北伐是否屬於窮兵黷武 為什麼?

真不是。這事兒,既有外部因素,也有內部因素。先看外部,開宗明義一句話:多次北伐是符合諸葛亮乃至蜀漢集團一直以來的最高戰略部署——隆中對的。隆中對的核心在於天下三分,占據荊州、益州,聯吳抗曹。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