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中黨的三次重大道路抉擇是什麼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來源:中國軍網-解放軍報
長征是一次史無前例的戰略大轉移,每一步進退,每一次決策,都是思想路線的激烈碰撞
實事求是思想路線是生命線勝利線
——透過「英雄史詩 不朽豐碑」長征主題展覽感悟黨的三次重大道路抉擇
■本報記者 賴瑜鴻 通訊員 魯憲甫
會議桌上的長征。
圖表製作:李振華
翻閱紅軍長征史料,會發現這樣一個特點:紅軍在長征途中經常一邊打仗一邊頻繁地開會。
黨中央在長征途中先後召開了32次重要會議。
這些會議,反映了黨在各個階段的重大抉擇,是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勝利,是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勝利。
9月23日,「英雄史詩 不朽豐碑——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主題展覽」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拉開帷幕,展出各種照片275張、文物252件,其中一部分還是首次展出。
10月中旬,記者走進長征展廳,透過這些珍貴的照片、文物,回顧長征途中黨的三次重大道路抉擇,探尋黨的實事求是路線的思想軌跡。
結束「左傾」錯誤,確立毛澤東在黨和紅軍中的領導地位
這是1934年11月的兩份電報。
一份是蔣介石要求全殲紅軍於湘江以東的手令:「黨國命運在此一役」。
一份是中革軍委急電:「我們不為勝利者,即為失敗者」。
血戰湘江之後,中央紅軍雖然突破了湘江,但已由出發時的8.6萬人銳減至3萬餘人。
「強渡湘江血如注,三軍今日奔何處?」經過第五次反「圍剿」鬥爭失敗和慘烈的湘江戰役之後,紅軍究竟應該往哪裡去?
「人們在勝利時認識了毛澤東,在失敗時進一步認識了毛澤東。
」講解員介紹說,血的教訓激起紅軍將士對「左傾」教條主義的憤恨,強烈要求改換領導,端正軍事路線。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央連續召開了以遵義會議為代表的一系列會議———
畫照《通道會議》上,毛澤東拍案而起,向「左傾」路線和洋顧問發出了第一聲「不」。
在油畫《黎平會議》前,工作人員向我們介紹,1934年12月18日,黨中央在黎平召開了政治局會議。
討論的中心議題是通道會議懸而未決的中央紅軍向何處去的緊迫問題,會議從白天一直開到深夜,爭論十分激烈。
毛澤東、王稼祥、張聞天等堅決主張中央放棄北上原定計劃,向遵義地區進軍,建立新的根據地,會議就此作出決議。
在12月31日夜召開的猴場政治局會議上再次肯定了毛澤東的主張,否定了博古、李德等人的錯誤意見,重申黎平會議的戰略方針。
在遵義會議展區,記者看到展區的一角陳列著一個掛鐘,指針停留在8時35分的位置。
工作人員介紹,這是遵義會議召開時掛在會場的掛鐘。
展區的另一角,還原遵義會議開會時的小客廳引來了不少觀眾駐足凝望,天花板上吊著一盞煤油燈,中間放著一張長方形桌子,20把椅子擺成了一個橢圓形,地板上還燒著一盆炭火。
1935年1月15日晚,著名的遵義會議就在這個小客廳召開。
會上,改組了中央領導機構,選舉毛澤東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最高軍事指揮權,結束了「左傾」教條主義錯誤在中央的統治,從此確立了毛澤東在黨和紅軍中的領導地位。
在扎西會議展區的文物展櫃里,有一份珍貴的歷史文獻引起了記者的注意——中共中央書記處為傳達遵義會議精神發布的《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總結粉碎五次「圍剿」戰爭中經驗教訓決議大綱》。
據了解,1935年2月8日,黨中央在雲南扎西地區召開會議,討論通過了《遵義會議決議》,為了儘快向各級幹部傳達遵義會議精神,張聞天起草了這份2000多字的重要文件。
隨後,張聞天在苟壩主持政治局會議,成立了由周恩來、毛澤東、王稼祥三人組成的軍事小組,全權指揮紅軍軍事行動,進一步鞏固了毛澤東在黨和紅軍中的領導地位。
從展廳陳列的照片上已經看不出針鋒相對的激烈鬥爭,卻可以清晰地看到一個年輕政黨走向獨立自主的歷史足跡。
談起結束「左傾」教條主義錯誤,來自湖南湘潭的退休幹部陳建國認為毛澤東起了非常關鍵的作用:「毛澤東之所以在黨和紅軍中的領導地位得到確立和不斷鞏固,就在於他創造性地把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提出正確主張,同時也在於黨和紅軍勇於修正錯誤、堅持真理。
」
堅持北上方針,堅決與張國燾右傾分裂主義鬥爭到底
「這就是著名的兩河口會議召開的地點,你記不記得,我們兩個多月前去過這裡……」在照片《兩河口會議舊址》前,來自廣西壯族自治區賀州市的78歲老人雷興鴻正在給72歲的老伴呂海群講述兩河口會議召開前後的故事,兩位老人在今年夏天靠著一輛舊摩托車歷時3個月完成了重走長征路的夢想,每到一個地方,他們認真參觀了紀念館、會議舊址,感受偉大的長征精神。
聽著老人樸素的言語,記者的思緒不禁回到了1935年6月:紅一、四方面軍在四川懋功勝利會師後,如何正確分析形勢,儘快確定新的戰略方針,成為黨和紅軍面臨的首要問題。
為此,黨中央於26日在兩河口舉行政治局會議,會議確定了兩個方面軍共同北上,在川陝甘創建根據地的戰略方針。
這次會議,對於加強兩個方面軍的統一領導和團結,堅定北上創建川陝甘根據地的必勝信心起到了積極作用。
在展櫃的顯著位置,擺放著一份張國燾致電中央放棄北上、主張南下的電文,仔細讀後發現,字裡行間無不透露著他想避敵主力、南下川康,企圖分裂黨和紅軍,竊奪黨的最高領導權的政治圖謀。
黨中央識破了張國燾的用意,與之進行了堅決的鬥爭。
在其後中央政治局召開的沙窩會議、毛兒蓋會議上,都堅持了北上的決策。
張國燾在企圖落空後,一意孤行,陰謀脅迫中央。
中共中央當機立斷,率紅一方面軍主力先行單獨北上。
9月12日,黨中央在俄界召開了政治局緊急擴大會議,批判了張國燾分裂主義錯誤,繼續堅持北上方針。
會後,北上紅軍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陝甘支隊。
「從通道會議到俄界會議,我們黨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實事求是路線不斷得到鞏固。
」軍事博物館文物庫房主任孫成智告訴記者,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審時度勢,根據形勢任務的變化,及時調整和完善軍事戰略方針,戰勝張國燾分裂黨和紅軍的錯誤行為,毫不動搖地堅持北上方針,引領紅軍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轉變政治路線,決定建立最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1935年9月26日,中央政治局在甘肅通渭榜羅鎮召開會議,決定紅軍長征的最終落腳點為陝北。
10月19日,黨中央和中央紅軍進駐陝甘革命根據地吳起鎮,隨後召開了吳起鎮會議。
會議決定黨和紅軍今後的戰略任務是建立西北蘇區,以領導全國革命,從而宣告了中央紅軍長征的完結,開創了黨中央全國革命大本營放在陝北的新的歷史時期。
「山高路遠坑深,大軍縱橫馳奔。
誰敢橫刀立馬?唯我彭大將軍!」參觀人群中,一位中學老師給學生們講起了毛澤東寫給彭德懷這首詩背後的故事。
原來,陝甘支隊到達吳起鎮時,敵騎兵四個團追了上來,彭德懷具體部署和指揮了這場戰鬥,他利用有利地形和靈活戰術擊潰了敵軍。
戰後,毛澤東聞訊而喜,賦詩讚揚。
危難之際顯擔當。
黨中央到達陝北後,中國政治形勢發生了急劇變化,日本帝國主義製造華北事變,瘋狂侵略中國,中華民族面臨嚴重危機。
與此同時,經歷過長征的中國共產黨對中國國情有了更深入的認識,推動了黨的政治路線的轉變。
為挽救民族於危亡,中國共產黨明確提出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策,決定實行戰略策略的轉變。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陝北瓦窯堡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決定建立最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會議還通過了《中央關於軍事戰略問題的決議》,確立了以打通抗日路線為中心任務,以山西和綏遠為紅軍行動和發展蘇區的主要方向。
在瓦窯堡會議展區,來自武警北京市總隊某師的不少官兵在一級展品——周恩來手稿《目前任務》前駐足良久。
「瓦窯堡會議科學地總結了兩次國內革命戰爭的基本經驗,解決了遵義會議沒有來得及解決的政治策略問題,確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策,為黨領導全國人民迎接抗日戰爭奠定了政治基礎。
」該師政委呂寶強激動地說,這次戰略方針的轉變,是實事求是思想路線走向成熟的表現。
記者翻閱留言簿,一位署名「院校教員」的觀眾這樣寫道:長征的勝利,是黨中央和毛澤東同志基於客觀情況,審時度勢,把握時機,正確實施戰略轉變的勝利,是把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勝利,是黨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勝利。
(資料整理:盧軍)
本報記者對話軍事專家金一南、徐焰——
生死關頭的道路抉擇
中共黨史上最為重要的一步,莫過於兵髮長征。
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工農紅軍最深重的苦難與最耀眼的輝煌,皆出自於此。
除了對光輝勝利的歌頌、仰視,我們的欽敬,更應該來自對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國共產黨人洞察先機、舉望未來的道路抉擇。
是什麼讓這支隊伍一次次從近乎毀滅的打擊中轉危為安?長征的勝利究竟蘊藏著怎樣的偉力與真諦?為此,記者專訪了國防大學軍事專家金一南、徐焰教授。
「這是歷史的選擇,這是人民的選擇」
記者:現在有一種說法,認為中國共產黨人的勝利來自歷史的偶然,怎麼理解這一觀點?
徐焰:向先輩致敬重在客觀、求真。
長征勝利不是天賜機緣,而是源自於中國共產黨人感時憂國的探索真理之路,源自於生死抉擇中的引領與追隨,源自於革命的正確路線的勝利。
它是在抗日救亡成為全民族最緊迫的任務、中國面臨民族危亡的情況下發生的,它是在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紅軍面臨嚴重危機的情況下發生的。
那個時候戰略轉移,就成為一個迫在眉睫的救亡圖存的認識,必須得挽救中國革命這支最後的力量。
金一南:中國革命太難投機了,所以才有觸目驚心的嬗變和大浪淘沙。
說中國共產黨人勝利依靠運氣和機緣的人,怎麼解釋30萬紅軍長徵到達陝北時已不足3萬,卻將長征變成了宣言書、宣傳隊和播種機,實現驚天地泣鬼神的鳳凰涅槃?1949年全國解放時,黨員人數接近400萬,犧牲的黨員烈士也將近400萬,世界上哪一個政治團體曾經付出過如此沉重的代價?這是中國共產黨人執政的資格,是領導社會主義巋然不動的基礎。
這是歷史的選擇,這是人民的選擇。
「正確的道路和方向,是在很多的曲折和教訓中摸索出來的」
記者:提起長征,人們就會想到衝破教條、實事求是的思想勇氣。
在一次次生死關頭,中國共產黨是怎樣領導紅軍堅持獨立自主、唯實創新的?
徐焰:遵義會議之所以成為中國革命生死攸關的轉折點,就在於這是中國共產黨獨立自主解決自己重大問題的開始。
雖然不可能在這一次會議上解決所有問題,但會議前後黨的指導思想由教條主義占主導逐漸變為實事求是占主導,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金一南:當年十萬紅軍滯留在荒涼的川西北地區,往哪裡去,出路在哪裡?正確的道路和方向,是在很多的曲折和教訓中摸索出來的。
錯誤路線導致紅軍被迫長征,而長征促進了中國共產黨的政治路線的轉變。
徐焰:第五次反「圍剿」開始後,博古把軍事指揮大權交給了李德,讓這個僅有騎兵師參謀長作戰經驗的外國人,一躍成為指揮中國革命的「太上皇」。
建設一支百分之百布爾什維克的黨和建立起一支攻擊型的、正面作戰的紅軍,這種建設黨和軍隊的模式,完全違背了中國革命的規律。
所以,在歷史機遇到來時,中國革命再一次選擇了毛澤東。
金一南:毛澤東1928年10月寫的《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第一條就是,他的最先決的條件就是軍閥混戰,白色政權之間的戰爭。
毛澤東發現了中國發生革命的這一條件,從最薄弱的環節切進去,引導中國革命走向勝利。
毛澤東把中國社會的特性認識透了。
再好的理論方略,如果不與國情、實際相結合,就永遠是空中樓閣。
「道路決定命運,必須堅定不移走下去」
記者:你們心中的長征是什麼?對今後走好新的長征路有哪些啟示?
徐焰:長征的勝利不僅是「長征精神」的勝利,更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黨中央正確路線先後戰勝「左」傾教條主義、右傾機會主義錯誤路線的勝利,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的勝利。
中國共產黨人通過對歷史的深入思考得出結論——道路決定命運,我們必須堅定不移走下去。
金一南:長征不僅是一次人類精神和意志的偉大遠征,也是一段中國共產黨領導優秀兒女尋求民族復興的偉大征程。
它與我們愈挫愈奮的民族精神一脈相承,已成為引領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精神路標。
(《解放軍報》2016年10月21日 07版)
金一南 國防大學戰略教研部原副主任兼戰略研究所所長,戰略學博士生導師,全軍首屆「傑出專業技術人才」獲獎者。
學術成果曾獲 「五個一工程」獎等。
徐焰 國防大學戰略教研部教授,軍事思想與軍隊歷史學專家,博士研究生導師,國防大學軍事歷史學科帶頭人。
作品曾獲全軍科研一等獎、全國圖書獎、解放軍圖書獎。
長征中張國燾8萬人擁兵自重,這也是為何要堅持黨指揮槍!
祖國網消息 偉大長征的勝利是人類歷史的奇蹟,也是中國革命歷史中的重要里程碑。然而,長征給中國共產黨帶來了什麼?為什麼說長征對中國人民解放事業意義重大?《祖國》雜誌記者帶著這些重要問題走訪了中國軍...
宣講家網評論丨紅軍長征的精神永遠激勵我們奮勇前進
摘要:二萬五千里長征,紅軍將士面臨一條條波濤洶湧的江河,一座座巍然聳立的雪山,一片茫茫無際的草地,前有重兵大炮的堵軍,後有鋪天蓋地的追兵,上有狂轟濫炸的飛機……就在這"敵軍圍困萬千重"的逆境中...
長征精神的基本內涵和當代價值
編者按:為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經黨中央批准,2016年10月25日,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中共黨史學會、中國中共黨史人物研究會在北京聯合舉辦黨史界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研討...
專家談|長征中,中共中央為啥召開了這麼多次會議?
紀念長征勝利80周年「專家談」系列文章⑨長征為什麼有這麼多會議翟清華長征是中國革命中最為驚心動魄的一段歷史。黨和紅軍處境之險,轉變之巨,犧牲之大,決策之難都是空前的。 21日,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
矛盾分析法運用與長征勝利
習主席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上重要講話中指出,紅軍長征這一驚天動地的革命壯舉,是中國共產黨和紅軍譜寫的壯麗史詩,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中的巍峨豐碑。我們知道,紅軍長征面臨的形勢極其險...
長征——一部聲震寰宇的英雄史詩
80年前,中國共產黨領導廣大紅軍將士完成了舉世矚目的「萬里長征」,開闢了中國革命的新紀元,奠定了中國革命勝利的基礎。這一偉大歷史事件,宣告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工農紅軍肩負起民族希望,勝利實現了北上...
四川與紅軍長征生死悠關
王影聰 中國有今天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源於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源於老一輩無產階段革命家和無數先烈的流血犧牲。在實踐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的「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好...
黨的堅強領導:長征勝利的根本保證
今年是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80年前,中國工農紅軍在極端艱險的條件下,先後實行戰略大轉移,衝破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克服雪山草地的險阻,經受饑寒傷病的折磨,戰勝黨內分裂的危險,完成了跨越十四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