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旗不倒靠的就是「他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小編語:

大量歷史事實表明,在中國革命每一個重要歷史關頭,都會孕育出新的民族精神。

它不是中華民族傳統精神的簡單重複,而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發揚光大。

「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等,無一例外,都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艱苦奮鬥精神的延續與升華,在長期的革命實踐中不斷結合時代和社會的發展要求,豐富著中華民族精神。

在中國共產黨建黨95周年這個特殊日子,小五與各位一同去看看那些令五星紅旗屹立不倒的「他們」。

井岡山精神:中國革命精神之源

背景

1921年中國共產黨建立,從此中國革命的面貌一新。

1924年,國共實現第一次合作,工農運動得到大發展,北伐戰爭節節勝利,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及其走狗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鍛鍊了中國共產黨和工人階級。

但是,1927年,轟轟烈烈的大革命失敗了。

叛變革命的國民黨按照蔣介石「寧可枉殺一千,不可使一人漏網」的旨意,對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進行了瘋狂地屠戮。

革命志士的血沒有白流,中國共產黨從中深刻懂得了一定要掌握槍桿子,有一支自己獨立領導的革命軍隊的極端重要性和緊迫性。

八一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接著,1927年9月9日,毛澤東以中共中央特派員的身份,率領以工農革命軍為骨幹的五千人發動了秋收起義。

由於敵強我弱,起義受挫。

是繼續強攻大城市長沙、以卵擊石,還是轉向敵人力量薄弱的地區,暫時保存自己,另謀遠圖,成了當時問題的焦點。

毛澤東力排眾議,從敵大我小的實際出發,說服部隊向敵人力量弱小的邊僻的農村轉移,取道萍鄉,沿羅霄山,向南進攻。

到9月29日永新村三灣改編,一系列決策和行動表明,這支紅軍力量實際上已經開始踏上了一條中國式的民主革命的獨特道路。

10月27日,部隊服從黨組織的領導開到蘭花坪茨坪,把革命紅旗插上了羅霄山中段的井岡山。

1928年4月,朱德、陳毅率南昌起義殘部與毛澤東會師,兩軍計萬餘人,改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

從此,在毛澤東、朱德的領導下,井岡山根據地大力發展黨組織,深入開展土地革命鬥爭,鞏固擴大紅軍力量,建立湘贛邊界工農政權,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武裝第一個立足點

它是馬列主義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是中國共產黨和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民主革命進程中第一座歷史豐碑。

與此相應,通過艱苦奮鬥,開創中國式民主革命道路的革命精神就是井岡山精神。

井岡山地理位置

井岡山地處湘贛兩省的邊陲之地,邊界數縣高山丘陵起伏連綿,遠離中心城市,是敵人統治力量鞭長末及的地區,而便於革命力量得以保存和發展;邊界自然條件有獨到之處,氣候適宜、動植物的生長條件良好,可以為部隊提供一定的物資給養;這裡還有紮實的群眾基礎,大革命時期,邊界黨組織曾獲得過發展,農民協會力量壯大,掀起了打土豪分田地的紅色風暴。

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部隊,經過大小十餘次戰,在這一帶安營紮寨,完成了事關革命大局的戰略轉移,開始了為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而艱苦卓絕的鬥爭。

精神內涵

作為中國共產黨在革命鬥爭的艱苦歲月中形成的偉大精神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結晶,井岡山精神集中反映了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有著極為豐富深邃的精神內涵。

1堅定信念、艱苦奮鬥,是井岡山精神的靈魂。

大革命失敗後,井岡山的革命鬥爭靠什麼燃起「工農武裝割據」的燎原之火、照亮中國革命的前程?靠的就是共產黨人對中國革命光明未來的堅定信念和不懈追求。

2實事求是、敢闖新路,是井岡山精神的核心。

井岡山鬥爭始於革命低潮時期。

在這一歷史關鍵時刻,中國共產黨堅持實事求是、調查研究,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開創了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革命獨特道路,引領中國革命不斷走向勝利。

3依靠群眾、勇於勝利,是井岡山精神的基石。

正是因為中國共產黨黨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與廣大人民群眾保持血肉聯繫,才贏得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從而使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得到鞏固和擴大。

長征精神:中國革命精神的歷史坐標

二萬五千里長征,簡稱「長征」,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主力從長江南北各根據地向陝北革命根據地(亦稱陝甘蘇區)進行的戰略大轉移。

1934年10月開始,1936年10月結束。

歷時兩年,行程二萬五千里。

背景

1934年10月,由於王明「左」傾冒險主義的錯誤領導,以及敵強我弱,中央革命根據地(亦稱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戰爭遭到失敗,中央紅軍主力被迫撤離江西革命根據地,準備與二、六軍團會合,沿途突破敵人四道封鎖線,兵力損失五萬餘人。

12月,黎平會議召開後,紅軍改變會合計劃,向貴州腹地進發。

1935年1月,紅軍攻打婁山關,占領遵義城,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毛澤東在中央的領導地位也開始確立。

會後,紅軍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翻越夾金山。

6月,與紅四方面軍會合,開始與張國燾的分裂主義作鬥爭,左路軍走過人跡罕至的草地。

隨後,紅一,三軍團和軍委縱隊繼續北上,攻克天險臘子口,翻越六盤山,到達吳起鎮與陝北紅軍會師,中央紅軍長征宣告結束。

1936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第一、二、四方面軍在甘肅省會寧地區會師,紅軍宣布長征勝利結束。

精神內涵

1崇高的理想 堅定的信念

崇高的共產主義理想和堅定的革命信念,始終鼓舞著廣大紅軍將士在二萬五千里長征途中克服種種艱難險阻。

缺衣少食,彈藥匱乏,吃的是草根,咽的是樹皮,頭上敵機轟炸,四周敵軍圍追堵截,在這種艱難困苦的條件下,走出了雪山草地,翻越了高山峻岭,實現了三大主力會師,走上抗日救國前線。

紅軍靠的是什麼?靠的是廣大指戰員們對革命理想執著的信念,靠的是對革命事業的無比忠誠和革命必勝的堅定信念。

一位紅軍老戰士在回答「是什麼力量在支撐著你們在那麼艱難的條件下也不倒下?」的提問時,毫不猶豫地回答:「是理想!革命理想大於天。

長征勝利表明:共產主義理想和革命必勝的信念是紅軍長征戰勝困難、爭取勝利的強大精神動力。

這種偉大的理想、堅定的信念,鑄造了我們的軍魂!

2牢記宗旨 心繫人民

長征途中,物質極其匱乏,甚至基本的生存條件都不具備,但紅軍戰勝了難以想像的艱難險阻,終於實現了自己的戰略目標。

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密切聯繫群眾,緊緊依靠人民群眾,這是紅軍長征取得勝利的根本保證。

在長征途中,紅軍所過之地絕大多數是偏辟的山區、農村和少數民族地區。

紅軍每到一地,就積極動員群眾,宣傳北上抗日的方針,嚴格遵守三大紀律八項注意,認真執行黨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不動群眾一草一木,不拿群眾一針一線,並幫助各民族人民群眾建立起人民政權和革命武裝。

紅軍將士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贏得了各民族人民群眾的衷心愛戴和大力支持。

當地廣大人民群眾主動為紅軍捐糧草,給紅軍帶路,照顧傷病員,甚至參軍打仗,這一切都有力地支援了長征。

長征勝利教育我們:人心向背,是決定一個政黨、一個政權興亡的根本因素。

得民心則興、失民心則亡,這是鐵的規律。

因此,弘揚長征精神,就要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心繫人民,始終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堅持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

3胸懷全局 嚴守紀律

長征的勝利是黨和人民軍隊鐵的紀律的勝利。

長征途中,紅軍指戰員從革命利益出發,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嚴守紀律,可謂「軍令如山重,紀律似鐵堅」。

懋功會師時,擔任後衛任務的紅五軍團第37團剛翻過雪山到達鎮口,突然接到上級命令,要他們原路返回鹽井坪,為會師部隊擔任警戒。

該團沒有任何怨言,忍著飢餓、寒冷和極度疲勞,重翻夾金山,到達指定地點。

長征中,紅軍將士還自覺執行黨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和群眾紀律,得到了沿途群眾特別是少數民族群眾的支持。

長征中,紅軍團結統一,嚴守紀律,還表現為各部隊相互配合、協同作戰,以及同鬧分裂搞獨立的行為作鬥爭。

長征中的各路紅軍實行戰略轉移雖然獨立進行,但在長征這一全局中,大家密切配合,互相支持。

長征勝利告訴我們:遵守黨的紀律,維護黨的團結,是長征勝利的重要保障。

同樣,遵守黨的紀律,維護黨的團結,也是現代化建設和改革取得勝利的根本保證。

4艱苦奮鬥 甘於奉獻

萬里長征,艱苦卓絕。

紅軍將士與天斗,與地斗,與敵人斗,斬關奪隘,搶險飛渡,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具有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

雪山草地是紅軍長征中最為艱苦的歷程。

海拔4000多米的川康雪山,使成千上萬的紅軍戰士長眠於此;千里沼澤、連鳥獸都不能出沒的川西草地,吞噬了多少紅軍戰士的生命。

「風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飢志越堅」。

紅軍戰士在「爬過雪山就是勝利」、「走出草地就有希望」口號的鼓舞下,以驚人的毅力戰勝了雪山死神和草地惡魔,並且表現出崇高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長征勝利的歷史表明: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政黨、一個軍隊,只要有艱苦奮鬥、一往無前的革命精神,就能戰勝前進道路上的任何艱難險阻,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長征精神是我們黨勇往直前的力量源泉,是全國人民發展進步的精神動力,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精神支柱。

延安精神:中國革命精神的代表

延安時代在中國革命史上的地位,毛澤東早作過評價,他指出,陝北有兩點:一是落腳點,二是出發點。

具體說,延安是紅軍長征的「落腳點」和抗日戰爭的「出發點」,總之,是中國革命走向全國勝利的「轉折點」。

背景

中共中央以延安為中心,在陝北領導中國革命長達十三年。

這十三年,是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革命力量大發展的時期,是毛澤東思想達到成熟並確立在全黨指導地位的時期,是黨領導中國人民走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期,在中國革命進程占有重要的歷史地位。

毛澤東曾指出:「延安和陝甘寧邊區,從1936年到1948年,曾經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曾經是中國人民解放鬥爭的總後方。

延安和陝甘寧邊區的人民對全國人民是有偉大貢獻的。

發展階段

延安精神有一個逐漸形成和發展的過程,若以延安時期十三年為考察對象,這一過程大體劃分為三個階段:

1延安精神的孕育期

從1935年10月到1938年9月是延安精神的孕育期,主要標誌是我們黨倡導的抗大精神和白求恩精神以及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大任務。

2延安精神的形成期

從1938年9月到1945年6月是延安精神的形成期,主要標誌是大生產運動和延安整風運動的開展。

毛澤東稱這是中國革命鏈條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兩個環節,抓住這兩個環節,就抓住了中國革命的全局。

3延安精神的成熟期

從1945年6月到1948年3月是延安精神的成熟期,主要標誌是黨的七大勝利召開,確立了毛澤東思想在全黨的指導地位。

毛澤東在七大上總結的黨的優良作風,即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作風、和人民群眾密切聯繫在一起的作風、批評和自我批評的作風,是共產黨人革命精神的核心,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區別於其它任何政黨的顯著特徵,從一定意義上講,也是對延安精神的理論概括,標誌著延安精神的成熟。

精神內涵

1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是延安精神的靈魂

延安時期我們黨堅持的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集中體現在堅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一切為著戰勝日本帝國主義;體現在堅持黨的七大路線,建立獨立、自由、民主、和平的新中國。

貫徹黨的政治路線,完成黨的歷史任務,必須大力培養和造就一大批政治堅定的優秀的黨的幹部,為黨的事業的勝利發展提供堅強的組織保證和人才保障。

延安時期,黨把培養為民族解放英勇奮鬥的高素質幹部作為「戰鬥任務」來實施,在延安和其他革命根據地創辦了幾十所幹部院校,培養了一支能打仗、懂經濟、善管理的幹部隊伍,對日後順利地接管各大城市和建設新中國,起了重要的作用,成功解決了培養和造就什麼人這個確保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始終不動搖的關鍵問題。

2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是延安精神的精髓

黨的思想路線來之不易,我們黨在幼年時期理論水平不夠高,黨內存在著主觀主義和教條主義,幾乎葬送了中國革命。

由於黨內長期以來形成的教條主義的傳統,加之,又有共產國際的背景,要從根本上肅清教條主義毒害,要使全黨自覺地以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為指導,是一件十分艱難的事業。

從遵義會議在黨中央高層初步確立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後來通過將近四年的延安整風運動,終於實現了在全黨確立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偉大任務,為抗日戰爭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

3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是延安精神的本質

在黨的七大上,毛澤東又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規定為黨的根本宗旨和共產黨人言行的出發點和歸宿,更加充分體現了我們黨的性質和特點。

延安時期,從制定路線方針政策到具體實踐,從政權機關到基層組織,從黨的領袖到普通戰士,始終面向群眾、服務群眾,樹立了「為民謀利」、「人民救星」的光輝典範。

延安時期執政經驗告訴我們: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人民是我們黨的生命之根、力量之源、勝利之本。

4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創業精神是延安精神的特徵

自力更生體現著一種主體精神,是我們黨的一貫主張。

艱苦奮鬥體現著一種奮鬥精神,是中國共產黨的政治本色。

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是我們不斷奪取黨和人民事業新勝利的傳家寶。

延安時期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精神是堅持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的革命情操,是奮發圖強、銳意進取的創造精神,是崇尚艱苦樸素、勤儉節儉的生活方式和保持生機勃勃、樂觀向上的精神狀態。

正是依靠這種精神,我們克服了嚴重的物質困難,粉碎了國民黨的經濟封鎖,有效地保衛和擴大了抗日根據地,進而團結和帶領人民戰勝了強大的國內外敵人,不斷開創革命事業的新局面。

西柏坡精神:中國革命精神的新生點

中國革命正處於取得全面勝利的前夜,我們黨面臨著由農村向城市、由革命黨向執政黨、由奪取政權向建設國家的歷史性轉變,面臨著革命勝利和即將執政的新的考驗。

以毛澤東同志為首的黨中央移駐西柏坡,使之成為黨的最後一個農村指揮所。

背景

1農民的土地夢想從這裡實現

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發布了《關於清算減租及土地問題的指示》(即《五四指示》),提出應堅決擁護廣大農民群眾在反奸、清算、減租、減息鬥爭中直接從地主手中獲得土地,實行土地改革的行動,並規定了實現「耕者有其田」的各項具體政策。

《五四指示》發布以後,各解放區迅速開展了土地改革運動。

到1947年春,已有三分之二的解放區解決了土地問題。

不僅解決了幾千年來中國農民對於土地的渴求問題,更為解放戰爭的勝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三大戰役在這裡打響

1948年5月,黨中央和中央軍委到達西柏坡後,指揮了震驚中外的三大戰役,大大縮短了解放戰爭的進程。

遼瀋戰役毛澤東主席稱之為「前所未有的大殲滅戰」,攻打錦州原準備兩個月,僅六晝夜就全部攻克,整個遼瀋戰役原準備六個月,僅56天就全部結束,解放了東北全境。

淮海戰役則創造了古今軍事史上以少勝多的範例。

由於毛主席和中央軍委及時準確地分析判斷情況,在戰役組織指揮上創造性地組成淮海戰役總前委,並賦予臨機處置一切的權利,戰役雖然異常激烈複雜,但最後還是將55萬餘敵軍全部殲滅,總時間才用了65天,比預計的9個月大為縮短。

平津戰役敵我兵力對比我軍占極大優勢。

為了穩住傅作義不使其向綏遠老巢西撤,同時抓住蔣介石嫡系部隊不使其南撤,將華北地區之敵全部就地殲滅。

中央軍委命令東北野戰軍主力停止休整,立即向關內秘密開進,迅速切斷唐山、塘沽、天津、北平、張家口各地聯繫,第一步採取隔而不圍,第二步視情況逐個殲滅。

同時加緊爭取傅作義和平起義的工作。

在毛主席、中央軍委及時正確的指揮下,平津戰役僅用了56天就勝利結束,消滅敵人52萬,和平解放了北平。

3規矩在這裡樹立

建立請示報告制度,維護中央權威。

在解放戰爭轉入進攻階段後,毛澤東同志在陝北楊家溝為中共中央起草了《關於建立報告制度》的指示,「從今年起,全黨各級領導機關,必須改正對上級事前不請示,事後不報告的不良習慣」。

1948年的九月會議上,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各中央局、分局、軍區、軍委分會及前委會向中央請示報告制度的決議》,分清了哪些事項由中央決定,哪些事項由地方事前請示中央並經中央批准後實施,哪些事項事後報中央備審。

凡決定權完全屬於中央的事項,中央已有決定的,各地必須嚴格遵守並正確執行。

健全黨委制,完善黨內工作和決策機制。

1948年9月,毛澤東同志為中共中央起草了《關於健全黨委制》,開篇就指出:「黨委制是保證集體領導、防止個人包辦的黨的重要制度。

」強調應注意「集體領導和個人負責,二者不可偏廢」,實現民主與集中的有效統一。

這個決定儘管只有500多個字,卻總結了我黨實行集體領導的成功經驗,對於建立黨的民主集中制,加強黨的集體領導起了重要作用。

規範各部門工作制度,確保機關高效運轉。

中央辦公廳為了提高工作效率,制定了一系列制度。

從目前能查到的公開資料看,制度有20餘項,涉及範圍廣,要求細緻,程序合理,涉及到秘書處工作的方方面面。

在黨中央領導下,中央各部門加強了制度建設,規範了部門之間、部門與上下級之間的運行機制,提高了工作效率。

提出「兩個務必」和「六條規定」,在全黨敲響警鐘。

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報告中,毛澤東同志分析了因為巨大勝利可能出現的四種情緒——驕傲的情緒、以功臣自居的情緒、停頓起來不求進步的情緒、貪圖享樂不願再過艱苦生活的情緒,提出「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

全會根據毛澤東同志的提議通過了六條規定:一不做壽、二不送禮、三少敬酒、四少拍掌、五不以人名作地名、六不要把中國同志與馬恩列斯平列。

制定入城紀律。

黨中央和解放軍總部在離開西柏坡進駐北京前夕,制定了《機關、部隊轉移前後應該遵守的事項》。

其中入城守則的「四不」明確提出:一是不亂講。

有關秘密的不說;黨報上沒有公布的不說;在機關以外之公共場所、公開集會、坐車乘船時,不得談論機關內部及其他黨內情況。

二是不亂跑。

非經組織允許、取得正式手續不得外出;有事外出不得乘機閒逛。

三是不亂動手。

非分之物不要;非組織分發的不要;未經組織允許不得私裝電話、電燈、自來水、收音機等;私人送的不要。

機關以外人員請酒、請客進館子不參加;不吃老百姓任何東西。

四是不亂收人。

面目不清、來歷不明的人不收。

精神內涵

1敢於鬥爭、敢於勝利的精神

在三大戰役的決戰中,敢於打從來沒有打過的正規戰、攻堅戰,敢於進攻大城市。

在渡江作戰中,發揚了橫掃落葉的徹底革命精神,解放了全中國。

敢於鬥爭、敢於勝利,實質上是敢於對人民負責。

我們堅信而且有能力建設好人民自己的國家,能夠引導人民繼續前進,並能夠取得更大的勝利。

正如毛澤東同志說的:「中國人民不但可以不要向帝國主義者討乞也能活下去,而且還將活得比帝國主義國家要好些。

2實事求是、勇於創造的精神。

我們黨既沒有教條主義地理解馬列主義,也沒有照搬外國的經驗,而是從中國自己的實際出發,堅持獨立自主地走自己的路,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

在決定中國命運的歷史關頭,實事求是地選擇了由農業國變為工業國、由新民主主義轉變為社會主義的發展方向。

在如何建設一個新世界問題上,實事求是地制定了一系列建設新中國的路線和方針政策。

這一切都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奠定了理論和實踐的基礎,留下了許多寶貴的經驗。

3執行政策、嚴守紀律的精神。

我們黨清醒地認識到:政策和策略是黨的生命,嚴格遵守紀律是執行路線的保證。

只有制定正確的政策和策略,才能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打敗蔣介石,建設新中國。

所以毛澤東同志再三強調,在執行政策和策略的問題上,「各級領導同志務必充分注意,萬萬不可粗心大意」。

「軍隊向前進,生產長一寸,加強紀律性,革命無不勝。

4謙虛謹慎、艱苦奮鬥的精神。

我們黨領導人民艱苦奮鬥幾十年,終於迎來了革命的勝利。

在革命勝利的新形勢下,我們黨深知:「奪取全國勝利,這只是萬里長征走完第一步」,「中國革命是偉大的,但革命以後的路程更長,工作更偉大,更艱苦。

」所以,毛澤東同志告誡全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

」我們黨深知,革命勝利後,能否繼續保持謙虛謹慎、艱苦奮鬥的作風,關係到黨同人民群眾的關係,關係到黨的生死存亡。

因此,毛澤東堅定地說:「我們決不當李自成!」

中國革命精神要發揚光大

中國革命精神是武器而非「祭器」。

中國革命精神能夠形成發展,關鍵在於它深深植根於廣大共產黨員心裡,體現在共產黨員身體力行的先鋒模範作用中。

惟其如此,它才具有超越時空的穩定性和持久力。

弘揚中國革命精神,是時代的需要、人民的呼喚,也是保持黨的先進性與純潔性、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的必然要求。

中國革命精神作為中國共產黨人的寶貴精神財富和偉大精神支柱,本身就是與時俱進、理論創新的結晶。

黨領導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實踐,也不斷賦予中國革命精神新的內容,使其內化為民族化了的時代精神,煥發出新的活力。

因此,中國革命精神不僅屬於特定時期的特定歷史條件下,而且屬於中國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的整個歷史時代。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黨團結和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需要弘揚長征精神,提高黨的執政能力、繼續保持黨的先進性的偉大實踐,也必將豐富與升華長征精神的內涵。

中國革命精神是觀念形態的財富,也應著眼於解決觀念層面的問題,而不應要求其「階級鬥爭、一抓就靈」。

世界上本就沒有包醫百病的良藥,要求通過弘揚革命精神解決改革開放中的所有問題是典型的唯心主義和形上學。

中國革命精神更多地是解決思想方法、根本立場、政治方向和工作作風方面的問題,著眼於激發黨員幹部內在動力,增強黨性修養,從而外化體現於推動科學發展。

惟其如此,才能使中國革命精神與時代同行、與未來對話,垂範百世,光照千秋。

小結

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與西柏坡精神,教育和鼓舞了幾代共產黨人為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祖國富強而前仆後繼,流血犧牲,艱苦奮鬥,無私奉獻,從而徹底改變了國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運。

這些精神已成為我們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財富。

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黨中央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任務明確地擺到了全黨和全國人民面前。

我們應該全面繼承和發揚我們黨在長期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中所形成的優良傳統和革命精神,將其融入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實踐中,並不斷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

這樣我們才能與時俱進,不斷用新的、時代需要的革命精神和民族精神鼓舞人民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鬥。

(參考自中國文化報、人民網、河北日報、中國社會科學網、央視網等)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中國共產黨人怎麼看長征

新華社北京8月6日電題:中國共產黨人怎麼看長征劉向東、蔡琳琳、李悅紅軍長征,是革命與反革命兩種力量、光明與黑暗兩種命運的一場大搏鬥,書寫了人類史上最宏大壯麗、最動人心魄的篇章,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

開講啦!5位軍史專家解讀長征精神

來源:中國軍網-解放軍報 寫在前面:長征精神,是中華民族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體現,是保證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強大精神力量。習主席強調:「偉大的長征精神是中國共產...

長征雄辯地說明:紅軍戰士是英雄好漢

人民日報全媒體平台「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兩萬五千里長征,八十年崢嶸歲月,一部人類精神的不朽詩篇。時值長征勝利80周年之際,回望歷史,感慨萬千,為...

長征精神的基本內涵和當代價值

編者按:為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經黨中央批准,2016年10月25日,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中共黨史學會、中國中共黨史人物研究會在北京聯合舉辦黨史界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研討...

延安精神篇:人心就是江山 民心就是天下

文匯報記者 付鑫鑫中國革命聖地延安,既是紅軍長征勝利的落腳點,也是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贏得抗戰勝利、進行解放戰爭奪取全國勝利的出發點。從1935年到1948年,十三載寒來暑往,毛澤東等老一輩無...

論長征和長征精神

今年,2016年,是長征勝利80周年。習近平總書記2016年9月23日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參觀「英雄史詩 不朽豐碑——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主題展覽」時強調,「紅軍長征勝利,充分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