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堅強領導:長征勝利的根本保證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今年是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

80年前,中國工農紅軍在極端艱險的條件下,先後實行戰略大轉移,衝破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克服雪山草地的險阻,經受饑寒傷病的折磨,戰勝黨內分裂的危險,完成了跨越十四個省、行程數萬里的長征。

長征的勝利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而它憑藉的是黨中央正確的領導、偉大的長征精神、紅軍戰士的浴血奮戰以及廣大群眾的支持。

在長征過程中,中國共產黨成熟的領導集體的初步形成,是長征勝利的根本保證,也是紅軍抵達陝北後實現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領導中國人民開創中國革命新局面的重要保障。

鄧小平曾指出,在黨的歷史上,遵義會議以前,沒有形成過一個成熟的黨中央。

我們黨第一代成熟的領導集體,是從遵義會議開始逐步形成的。

紅軍主力長征前,中央蘇區的發展態勢一直很好。

在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的領導和指揮下,紅軍連續取得了「四破鐵圍」的重大勝利,中央蘇區由此進入鼎盛時期。

但是,由於博古、李德推行「左」傾教條主義與冒險主義的軍事戰略,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被迫進行戰略轉移。

經過湘江戰役,紅軍86800餘人的部隊僅剩34300餘人,傷亡過半。

軍事將領們對博古、李德的不滿情緒「達到了頂點」。

在1934年12月12日的通道會議上,毛澤東力主紅軍西進,放棄原定會合紅二、六軍團的計劃,改向敵人兵力薄弱的貴州進軍。

周恩來主持會議並支持這一主張。

1934年12月15日紅軍攻克黎平後,繼續召開政治局會議討論紅軍戰略方針問題。

會議經過激烈的爭論後,主持會議的周恩來決定採納毛澤東的正確意見,到川黔邊建立川黔根據地。

1935年1月7日,紅軍占領了遵義城。

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義召開擴大會議。

張聞天做了反對「左」傾軍事錯誤的報告,系統批評了博古、李德在軍事指揮上的錯誤。

毛澤東在批評博古、李德軍事路線的同時,闡述了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戰術和此後在軍事上應該採取的方針。

張聞天、毛澤東的意見得到多數政治局委員的支持。

會後張聞天起草了《中共中央關於反對敵人五次「圍剿」的總結決議》,充分肯定毛澤東等指揮紅軍取得反「圍剿」勝利所採取的戰略戰術的基本原則。

遵義會議最後決定:「毛澤東同志選為常委」,「取消三人團,仍由最高軍事首長朱、周為軍事指揮者,而恩來同志是黨內委託的對於指揮軍事上下最後決心的負責者」。

遵義會議後的中央政治局常委共有5人:張聞天、周恩來、毛澤東、博古、陳雲。

政治局常委分工決定以毛澤東為周恩來的軍事上的幫助者。

由於作戰情況瞬息萬變,指揮需要集中,根據毛澤東的提議,3月中旬,在貴州鴨溪、苟壩一帶成立由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組成的新「三人團」,負責指揮全軍的軍事行動。

此後毛澤東作為政治局常委被確定為黨中央的軍事負責人。

由此,一個成熟的領導集體開始形成,在這個領導集體中,毛澤東居於非常重要的地位。

遵義會議後,在中央正確的領導和指揮下,紅軍展開了機動靈活的運動戰,很快在軍事上打開局面,擺脫了優勢敵軍的追堵攔截,粉碎了蔣介石圍殲紅軍於川、黔、滇邊境的計劃,取得了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

紅一、四方面軍會師後,紅四方面軍主要領導人張國燾自恃兵強馬壯,不同意中央北上方針。

中央為了團結張國燾,避免紅軍分裂,先後任命他為軍委副主席、紅軍總政委。

隨後召開的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毛澤東作軍事報告,並起草了《中央政治局關於目前戰略方針的補充決定》,確定了紅軍「北上東進」的方針。

但張國燾仍堅持率軍「南下」,企圖分裂和危害黨中央。

中央果斷決定率紅一、三軍團脫離險區,先行北上。

9月12日,中共中央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通過了《關於張國燾同志錯誤的決定》,堅定不移地維護了中央的權威和全黨的團結。

隨著抗日救亡運動新高潮的到來,中國共產黨面臨著從土地革命戰爭向民族革命戰爭轉變的新形勢。

1935年12月17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陝北瓦窯堡召開政治局會議,著重討論全國政治形勢和黨的策略路線。

12月25日,會議通過由張聞天起草的《中央關於目前政治形勢與黨的任務決議》。

決議指出,最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不僅應當是下層的,而且應當是包括上層的。

黨的策略路線是發動、團結與組織全中國全民族一切革命力量去反對當前主要的敵人——日本帝國主義與蔣介石。

瓦窯堡會議是一次極為重要的會議,是遵義會議的繼續和發展。

在長征途中召開的遵義會議,克服了中央軍事領導上的錯誤,但那時只能解決最迫切的軍事問題和組織問題。

中共中央到達陝北後,才有可能結合國內形勢和黨的任務,系統地解決政治策略上的問題。

會議所提出的關於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理論和策略,把共產國際七大提出的建立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總方針,創造性地運用到中國革命實踐之中,開創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

在長征過程中初步形成的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集體,是在長期的革命實踐中湧現出來的、將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結合起來的傑出代表。

他們身上具有百折不撓的革命意志,具有敢於擔當的責任意識,具有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具有虛懷若谷的民主意識。

長征以後,中國共產黨在奪取政權的道路上再也沒有出現大的戰略失誤。

這不能不說是與一個成熟、堅定、正確的領導集體密切相關。

沒有一個成熟的堅強領導核心,中國革命不會成功。

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歷史進程中,我們正處於世界格局深刻調整、國內正在進行變革的重要時刻,正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階段,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一個成熟的堅強領導核心。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不忘初心、砥礪前行,黨、國家和軍隊的面貌煥然一新,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嶄新局面。

只有切實增強核心意識,共同維護黨的集中統一,我們才能不懼各種風險考驗,以共同意志凝聚強大力量,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奮鬥。

(作者:齊小林 單位:中央黨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為什麼說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的領導地位?

蔣建農遵義會議正式開會的時間只有三天,主題是總結第五次反「圍剿」的經驗教訓和確定紅軍之後的行動方針。其主要成就有三:其一,會議全面總結了第五次反「圍剿」之後軍事指揮的得失,集中批判了「左」傾教條...

長征中的王稼祥

在中國革命激盪的風雲中,安徽這片紅色的熱土上誕生過無數的革命志士,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忠誠的馬克思主義者、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我黨我軍卓越的領導人、新中國優秀的外交家王稼祥便是其中突出的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