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精神的基本內涵和當代價值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編者按:為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經黨中央批准,2016年10月25日,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中共黨史學會、中國中共黨史人物研究會在北京聯合舉辦黨史界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研討會。

此文是作者在研討會上作的主題發言。

長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紅軍創造的氣壯山河的偉大壯舉,它在實現中國革命從失敗走向勝利、開創中國革命嶄新局面的歷史性轉折中,在實現黨的歷史上最偉大、具有決定性意義的轉折中,同時形成了偉大的「長征精神」。

長征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實現戰略目標、戰勝嚴重困難,不斷勝利和創造奇蹟的強大精神動力,是革命傳統的精華、象徵和代表,具有永久的強大的生命力,更具重大的現實意義。

長征精神的內涵,有多種總結。

聯繫長征的歷史,我簡要地概括如下。

第一,矢志不移的革命理想與為之拼搏的堅定信念。

這是黨取得長征偉大勝利的思想基礎,是長征精神最基本的思想內核。

紅軍在長征途中遇到的艱難險阻是人類歷史上罕見的。

為了消滅共產黨和紅軍,蔣介石動用了所能動用的一切力量,使用了他所能夠想出的一切辦法。

天上有敵人飛機的轟炸,地面有蔣介石設置的一道道封鎖線,有累計達百萬敵軍的圍追堵截;險關奇隘,峽谷激流,終年冰封的雪山,荒無人煙的草地;沒有後方依託,糧食、物資極度匱乏。

嚴重的敵情、險惡的自然條件和長期的艱苦的作戰和行軍,激戰頻仍,飢餓、寒冷、疲勞、疾病不斷襲擾,死亡隨時可能降臨。

這些無時不有的艱難困苦和危險,對紅軍將士的意志、信念、勇氣和體能形成極其嚴峻的考驗。

當時,蔣介石和許多國民黨將領判斷紅軍一定失敗,時論認為共產黨過不了艱難、長途的行軍和國民黨大軍「圍剿」的關。

但是,中國共產黨人和紅軍將士憑著對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革命事業的堅定信念和無限忠誠,把革命理想與現實鬥爭緊密結合起來。

既沒有被強大的敵人所嚇倒,又不為常人難以想像的艱難所征服,堅忍不拔,無畏無懼,勇於拼搏,浴血奮戰,斬關奪隘,搶險飛渡,翻越雪山,跋涉草地,克服了常人難以克服的困難,創造出常人所不能創造的奇蹟,戰勝了蔣介石一次次殫精竭慮的重兵圍追堵截,戰勝了極端的普遍認為不可克服的困難,戰勝了張國燾的分裂主義,取得了全國性戰略轉移的偉大勝利。

並且把戰略退卻成功地轉變為勝利進軍,長征一結束,中國革命的新局就開始了。

長征的勝利是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崇高理想的勝利,是無產階級革命理想的勝利。

堅定的革命理想信念與事業必勝的精神是長征精神的核心與靈魂。

長征的歷史告訴我們:人是需要有信念和精神的。

堅定的信念,自強、自立的決心是排除萬難、爭取勝利、創造奇蹟不可缺少的基本條件,是成就大事、實現宏圖必不可少的思想保障。

對此,習近平總書記非常精闢地指出:「革命理想高於天。

中國共產黨之所以叫共產黨,就是因為從成立之日起我們黨就把共產主義確立為遠大理想。

我們黨之所以能夠經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奮起,歸根到底是因為我們黨有遠大理想和崇高追求」,「我們要把理想信念教育作為思想建設的戰略任務,保持全黨在理想追求上的政治定力」。

第二,頑強奮鬥、百折不撓,這是長征歷史的真實寫照和最大特點,是長征精神的集中反映和主題曲。

長征過程中,險象環生,危機重重,幾乎每一個重大行程都是和死神的決鬥。

紅軍經歷了諸如血戰湘江、突破烏江、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突破臘子口、獨樹鎮遭遇戰等一系列關係生死存亡的激戰。

紅軍在漫漫長征中經受的自然環境的挑戰甚至超過了人類的生理極限。

同時出現黨內「左」右傾錯誤的嚴重干擾和破壞。

但是,紅軍將士不畏艱險,不怕犧牲,頑強拼搏,通過無數次的艱苦奮鬥和對「人類意志極限挑戰」的行動,把無數個「不可能」變成了可能。

艱苦卓絕的長征能夠取得偉大而輝煌的勝利,根本之點是紅軍在黨的正確領導下的奮鬥,是黨和紅軍艱苦奮鬥的結晶。

長征的歷史清楚地告訴世人,艱難、驚險孕育著偉大、壯觀和奇蹟,實現的途徑和決定的因素就是艱苦的奮鬥,奮鬥才能突破、才能創新,才能出現奇蹟。

現在,我們正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進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時期,這就是我們要走的長征路。

新長征路,前途光明,但道路並不平坦,充滿著艱險,需要奮鬥、拼搏,也只有奮鬥、拼搏,才能創造輝煌,實現偉大新長征的勝利。

第三,實事求是、戰略創新,這是長征取得勝利的決定性因素。

導致紅軍長征在軍事上的主要原因,是博古、李德等「左」傾教條主義者在第五次反「圍剿」中,照搬蘇聯紅軍正規戰爭經驗,強令裝備很差的紅軍與用新式武器裝備起來的國民黨軍隊打陣地戰,拼消耗。

長征初期的嚴重挫折尤其是慘烈的湘江之戰,使紅軍由出發時的8.6萬人銳減到3萬餘人,其一個重要原因是「左」傾領導人大搬家的行動方式,嚴重地妨害了紅軍的機動靈活性使之喪失有利的渡江時機。

說到底,是教條主義的思想路線和思維方式招致了失敗和挫折。

而長征的勝利,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共中央運用實事求是思想路線、不斷創新的勝利。

湘江之戰後,蔣介石已偵知紅軍去向,在沿途部署重兵張網以待,而博古、李德堅持原定的計劃,去湘西和紅二、六軍團會合。

在此危急關頭,經毛澤東等力爭,紅軍改向敵人兵力薄弱的貴州前進,避免了墜敵重圍的厄運。

實事求是思想路線使紅軍度過了一次嚴重危險。

遵義會議作出了北渡長江、與四方面軍會合的決定,但當預定計劃因敵人圍堵而無法實現時,毛澤東指揮紅軍因地因時制宜,四渡赤水,在調動敵人的過程中創造北渡機會,利用敵軍頻頻往返、疲於奔命之機,紅軍佯攻貴陽,進逼昆明,巧渡金沙江,擺脫幾十萬敵軍的圍追堵截,取得了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

黨中央與張國燾的北上與南下之爭,實際上也是思想路線的分歧。

張國燾因第五次反「圍剿」失敗而對革命產生悲觀情緒,想偏居一隅、逃避革命,因此反對中央的北上方針。

而中共中央提出北上方針,是基於地理、社會和適應全國形勢、推動革命考慮的。

黨中央北上方針的制定和堅決貫徹,使黨和紅軍戰勝了張國燾的分裂主義,落腳陝甘,實現了三大主力紅軍的會師,開創了復興革命的嶄新局面。

關於長征落腳點的多次改變,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不拘泥於已定方案,從實際情況出發,重新選擇、尋找適宜紅軍生存和發展、有利於推動中國革命的落腳點的結果。

長征的發生、經過和結局非常清晰地表明了堅持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極端重要性。

正確的領導源於實事求是,而實事求是的內在要求和實踐結果,必然是突破和創新,必將帶來輝煌的前景,而主觀主義、教條主義則必然錯誤百出,後果不堪設想。

第四,顧全大局、團結統一,這是長征勝利的組織保證。

長征是一次涉及全國各支紅軍部隊和各個根據地、關係全黨和中國革命全局的戰略行動,各路紅軍都能從革命的根本利益出發,自覺服從大局,勇於犧牲奉獻,互相支持,戰略配合的目的非常明確、實施的非常堅決,使長征形成了一個形散神不散的整體。

其間,雖然張國燾的分裂主義給黨和紅軍的團結統一造成嚴重危機,但是統一和團結是黨和紅軍的最高利益,是革命發展的關鍵所在,是全黨和全體紅軍的共同心愿。

經過中共中央的堅決鬥爭和大力爭取,經過紅二、四方面軍領導人的力爭和說服,加之紅四方面軍廣大指戰員維護黨的團結的強烈呼聲,終於克服了張國燾的分裂主義。

長征過程中,在極端危險和困難面前,黨的領導人和紅軍官兵一致同甘苦,共患難,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幫助。

危險關頭,爭先恐後;享受面前,禮讓戰友;領導幹部身先士卒,共產黨員吃苦在前。

共同理想,同志情誼,形成顧全大局、團結統一的堅強黨性,凝聚成堅不可摧的革命集體,匯聚成強大的合力,使紅軍一步一步走向勝利。

長征清楚地表明:黨的事業、人民利益高於一切,革命陣營內部的同心同德,團結統一,是搞好工作、戰勝困難、取得成績、成就大事業必不可少的因素。

第五,爭取群眾,依靠群眾。

長征的勝利,是黨的群眾路線的勝利。

長征是一次擺脫危局、復興革命的遠征,長期處於無後方無依託、強敵圍堵的非常險惡的境地。

但紅軍官兵把黨和人民軍隊的性質、宗旨忠實地體現在行動上,模範地執行黨的群眾政策、民族政策,嚴格地執行紅軍的紀律,軍行所至,關心群眾,幫助群眾,保護群眾利益,為群眾排憂解難,發動和組織群眾起來解放自己。

在愛民助民中,紅軍取信於民,贏得民心,得到人民群眾的歡迎、擁護和支持。

長征中的許多次危難是人民群眾幫助紅軍克服的,許多次勝利是在人民群眾配合和支援下獲得的。

長征的勝利是紅軍和人民團結奮鬥的結果。

長征再一次告誡人們: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一時也不可忘記人民、不可脫離人民,人民的擁護和支持是戰勝一切困難、營造輝煌的根本保證。

第六,勇於擔當、力行實踐。

長征中的擔當精神,體現在毛澤東、周恩來、張聞天、王稼祥等在紅軍面臨嚴重困境之時,為黨和紅軍負責,奮起糾正錯誤,挽救危局。

由此有了通道會議、黎平會議和扭轉長征乾坤的遵義會議,確立了奪取長征勝利的基礎。

有論者用恩怨、權力解釋遵義會議,但當時是極端危險、極端困難形勢,其時出任領導職務,是臨危受命,承擔的是責任、重壓,是風險和奉獻,是擔當,而不是榮耀。

毛澤東等力挽狂瀾,發揚和體現恰是擔當精神。

擔當精神,也體現在紅軍官兵在危難關頭,臨危不懼,挺身而出,衝鋒陷陣,而這樣的現象和場景,在長征中大量存在,貫穿在長征的全過程中。

長征勝利是是全黨和紅軍堅決踐行黨的決策、發揮強大執行力的結果。

蔣介石和國民黨高級將領熟知紅軍的作戰特點,其耗費心機的軍事計劃也不是全都不行,但戰略戰術幾乎沒有一次得到完全的實施。

中國共產黨人上下協力,中共中央的正確決策得到堅決的執行,並且在執行中使之不斷完善,因而一次次突破國民黨軍重圍,最終取得了長征的偉大勝利。

實際上,執行力也是一種擔當,是職責的擔當,義務的擔當,是信念的擔當。

長征的歷史又一次告訴我們,攻艱克難,需要責任、需要擔當。

參加過長征的老革命家邵式平曾深有感觸地說:「全黨執行命令,就是戰勝敵人的要素。

」今天,我們在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征程中,必須堅決遵循習近平總書記的指示:「黨中央提倡的堅決響應,黨中央決定的堅決照辦,黨中央禁止的堅決杜絕」;更需要深刻領會和堅決落實他的重要批示:擔當就是責任,「不能只想當官不想幹事,只想攬權不想擔責,只想出彩不想出力」;「如果不沉下心來抓落實,再好的目標,再好的藍圖,也只是鏡中花、水中月。

」發揮黨的政治特色和巨大優勢,堅決、積極地落實中共中央的路線方針政策,這既是對長征精神的最好繼承和發揚,更是開展和做好工作、踐行職責和履行使命的必要條件。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長征雄辯地說明:紅軍戰士是英雄好漢

人民日報全媒體平台「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兩萬五千里長征,八十年崢嶸歲月,一部人類精神的不朽詩篇。時值長征勝利80周年之際,回望歷史,感慨萬千,為...

理想信念是紅軍長征創造奇蹟的精神支柱

偉大的長征,不僅是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工農紅軍創造的人間奇蹟和中華民族驚天動地的英雄史詩,而且紅軍指戰員在長征中用血與火鑄就了偉大的長征精神,給黨、國家和人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2016年7月...

紅軍鑄就的偉大長征精神具有永恆價值

2016-10-21 04:010長征豐碑不朽 英雄浩氣長存■國防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80年前,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偉大壯舉,不僅創造了世界戰爭史上的奇蹟,而且培育形成了偉大的長...

長征中黨的作風建設

80年前的長征經歷的苦難不用多說。但是,在極其艱苦的環境和血與火的考驗中,黨的理論聯繫實際的工作作風得到發揚,密切聯繫群眾的工作作風得到發展創新,批評與自我批評的作風得到充分彰顯。優良的工作作風...

從長征勝利看理想信念的力量

■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研究員 王新生 從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整整兩年的時間內,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紅一方面軍、紅二方面軍、紅四方面軍和紅二十五軍,相繼撤離南方各根據地,縱橫14個省,...

矛盾分析法運用與長征勝利

習主席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上重要講話中指出,紅軍長征這一驚天動地的革命壯舉,是中國共產黨和紅軍譜寫的壯麗史詩,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中的巍峨豐碑。我們知道,紅軍長征面臨的形勢極其險...

長征何以偉大

80年前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工農紅軍進行的二萬五千里長征,書寫了人類戰爭史上的英雄史詩,鍛造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鋼鐵脊樑,鑄就了革命理想高於天的精神豐碑,凸顯了中國共產黨人不忘初心的責任擔當,詮釋...

開講啦!5位軍史專家解讀長征精神

來源:中國軍網-解放軍報 寫在前面:長征精神,是中華民族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體現,是保證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強大精神力量。習主席強調:「偉大的長征精神是中國共產...

戰鬥 凝鍊著長征精神

釋文憶秦娥·婁山關毛澤東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寇克讓書長征是歷史記錄的第一次,既是永遠聳立的歷史豐碑,又...

長征中黨的三次重大道路抉擇是什麼

來源:中國軍網-解放軍報長征是一次史無前例的戰略大轉移,每一步進退,每一次決策,都是思想路線的激烈碰撞實事求是思想路線是生命線勝利線——透過「英雄史詩 不朽豐碑」長征主題展覽感悟黨的三次重大道路...

論長征和長征精神

今年,2016年,是長征勝利80周年。習近平總書記2016年9月23日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參觀「英雄史詩 不朽豐碑——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主題展覽」時強調,「紅軍長征勝利,充分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