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與郭嘉齊名,獻滅劉備、孫權之策不被採納,否則魏國早一統中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三國之爭在於人才,魏國比蜀、吳強大,就在於它人才夠多,文有賈詡、荀彧、荀攸、郭嘉、程昱等,武有夏侯惇、夏侯淵、張遼、張合、徐晃等。

今天小編來講一位被低估的謀士——劉曄。

劉曄,揚州人士,漢光武帝兒子阜陵王劉延的後代,可謂是正宗的皇室宗親,血統比劉備純多了。

劉曄不僅出身好,而且還深有謀略,算無遺策、殺伐果斷,對時機的判斷準確的可怕,稱曹操「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的許卲評價他是「佐世之才」。

曹操征張魯,蜀路崎嶇難走,加上魏軍快斷糧了,曹操決定撤退,劉曄進言:「軍隊已經斷糧,你現在回去肯定會有人餓死,還不如繼續進軍漢中,戰死總比餓死強吧?」於是曹操又掉頭攻克了漢中。

攻克漢中後,司馬懿、劉曄相繼勸諫曹操乘機平定益州,司馬懿說:「劉備奪取益州的手段不厚道,此時乘人心未附,一舉平定益州」,劉曄不僅說了司馬懿相同的觀點,還指出「劉備雖然現在弱小,可是潛力巨大,你又不是沒吃過他的虧,現在他有人才、有地盤,必定會成為最大的敵人」,雖然曹操以「得隴望蜀」理由回絕了他們,但是劉曄的「潛力論」還是說到了他的心坎里,以至於他撤軍後走了一段路,心裡越想越後怕,就又問劉曄:「此時再回去打劉備還有機會不?」劉曄說:「今已小定,已經錯過時機了。

」就這樣,曹操錯過了最後一次消滅劉備的機會。

關羽、曹操先後去世,曹丕繼位,魏廷上下都在討論劉備會不會為關羽報仇,大部分人都認蜀國是小國,名將只有關羽,他一死,國內憂懼,不會再出兵。

劉曄指出:「蜀國雖小,但是劉備是靠什麼成功的?是『好兄弟,講義氣』,現在義弟出事,不報仇怎麼安撫其他小弟?」果然,劉備不顧群臣反對舉兵報仇。

孫權急了,就向魏國稱臣,劉曄指出:「孫權只是迫於形勢才臣服,如果他打贏了又會背叛,不如乘此機會舉兵南下與蜀國一起滅了吳國。

」曹丕不聽,就這樣魏國失去了最後一次滅吳的機會。

曹睿繼位,遼東太守公孫淵奪其叔父之位,向魏國臣服。

劉曄指:「出遼東地區一直都在公孫家族手裡,因為地處偏遠、依山畔海、易守難攻,所以一直沒有劃入實際統治,現在正好乘著他屁股還沒坐穩,有黨有仇,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就可以很輕鬆的平定遼東。

」曹睿不聽,後來公孫淵果然背叛,魏國打了三次才打下來,死了不少人。

《三國志》把劉曄與郭嘉並列,因為他們有一個共同點:善於奇謀。

郭嘉早逝,劉曄則經歷了曹魏三代,他幾乎所有預測都實現了,可見他的厲害之處。

可是為何曹氏三代人都不採納他的意見?小編以為原因在於他的劉氏宗親身份,讓曹家始終沒有放鬆對他的警惕,試想如果他們採納了劉曄的建議,三國也許早就統一了吧!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六大統帥排名

三國第一統帥當然非魏武帝曹操莫屬。演義中王朗吹捧曹操說:「我太祖武皇帝,掃清六合,席捲八荒,萬姓傾心,四方仰德。」憑心而論,曹操確實是三國時代軍事第一人,從討伐董卓起兵,平黃巾、戰呂布、破袁術...

足以改變三國歷史的謀士,卻發狂而亡!

東漢末年,中央朝廷日漸勢衰,地方勢力趁機做大割據一方,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各路軍閥。為了擴大自己的勢力,各軍閥之間經常相互火併,混戰不已。為了適應外界環境和滿足外界環境的需求,一時間英雄四起能人輩出...

這位謀士的計策,差點提前統一三國

三國時期是個猛將如雲,謀士如雨的年代,各大陣營里都有神機妙算的謀士,因此才造就了三分天下,鼎足而立的局面。曹操手下謀士們各個都不白給,堪稱智囊團。其中前期五大謀士,荀彧,荀攸,賈詡,程昱,郭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