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老謀深算的頂級謀略家(上)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三國智|司馬懿,老謀深算的頂級謀略家(上)

公元231年,諸葛亮探知曹真已死,發動第四次伐魏之戰,包圍了魏國守衛祁山的賈嗣、魏平部,並用當時最新科技發明「木牛流馬」運輸糧草,搞得魏軍像見了外星人似的。

曹叡兩大臂膀曹休、曹真都死了,只得重用司馬懿。

他把司馬懿召來說:西方戰事吃緊,只有愛卿才能託付大事。

於是命他西駐長安,率領左將軍張郃、雍州刺史郭淮等將領防禦蜀軍。

至此,司馬懿真正當上了魏國統帥,時年五十三歲,正式與大名鼎鼎的諸葛亮對決。

相對於擔任蜀軍統帥多年的諸葛亮,司馬懿實際作戰經驗是不能比的,但司馬懿施展了「耗」字訣,成功阻擊了諸葛亮的凌厲攻勢。

「耗」字訣不僅是對諸葛亮,縱觀司馬懿一生,這個策略被他運用得爐火純青。

曹操是真正的牛人,但年歲不饒人,死了;曹丕也算是牛人,但此人太想當皇帝,操心操死了;曹休、曹真是曹操遺留的兩大軍閥,在魏軍中根深葉茂,也被司馬懿耗死了。

耗,對於司馬懿而言就是用時間去殺死內敵,用毅力去熬垮外敵。

諸葛亮為了實現一生的宏願,拚命調集蜀中兵馬進攻魏國,是要花很大的本錢的。

從前幾次諸葛亮用兵來看,司馬懿認為敵手確實機動能力超強,手下的猛將也英勇善戰,與之硬拼會出現三種情況:第一種,實施人海戰術,把諸葛亮幹掉;第二種,諸葛亮攻出險關,把司馬懿幹掉;第三種:兩敗俱傷,東吳坐收漁利。

無論是哪一種情況,都不是司馬懿想要的。

把諸葛亮消滅看似最理想,但對司馬懿最不理想,主要有三條原因:1.有諸葛亮的威脅,曹叡才離不開他,司馬懿才有價值;2.他要借與諸葛亮對壘的時機,擴展自己在軍中的實力,使他成為魏國不倒的統帥;3.諸葛亮在蜀國經營多年,根基牢固,加之蜀道艱難,現在是不可能平滅蜀國的,滅不了蜀國最好還是保持三足鼎立的格局,有利於司馬家族發展壯大。

因此,從司馬懿對諸葛亮的用兵策略上可以看出,他是主張消耗戰的,因為他認定蜀軍遠來,後勤補給困難,諸葛亮巴不得速戰速決,但司馬懿就是不上當,把主要精力用於構築工事,嚴密防禦蜀軍的進攻。

同時,他派出間諜到蜀中散布謠言,稱蜀軍眾將想擁立諸葛亮為帝。

劉禪雖然未必相信,但親近他的人難免會吹耳邊風,至少在投送軍糧、發放軍餉等方面會出現問題。

果然,諸葛亮的後勤補給出現了問題。

固然,諸葛亮是個發明家,會用「木牛流馬」沿崎嶇山道運糧,但畢竟與平原上用大車運差得太遠,因此就搶割上邽(今屬甘肅天水)的麥子。

司馬懿出兵保糧,獲得成功,但在此次戰爭中名將張郃中了諸葛亮發明的連弩身亡。

不過,諸葛亮終因軍糧用盡不得已而退軍。

諸葛亮回成都後,司馬懿的手下認為第二年諸葛亮會趁隴西麥熟時再來,建議上表調集大軍軍糧,解決隴右糧少的問題。

司馬懿搖搖頭說:諸葛亮不會再攻隴西,而會入侵隴東。

此次諸葛亮搶糧沒有成功,加上後方補給出現失誤,一定會回去整頓官吏,積累軍糧,我認為沒有三年時間他是動不了的。

於是屯田養軍,借防蜀之機大量培植親信。

其中安定臨涇(今甘肅鎮原南)人胡遵,司馬懿認為勇謀兼備。

公元233年九月,匈奴首領胡薄居姿職等人率部反叛,司馬懿派胡遵平定。

不出司馬懿所料,在第三年(公元234年)二月,諸葛亮再起十萬大軍伐魏。

為使魏國受到前所未有的打擊,諸葛亮邀請孫權出兵十萬攻擊魏國。

魏國受到前所未有的重壓。

曹叡派人問司馬懿的意見。

司馬懿認為,南線的防衛有揚州都督滿寵在,兵力不在吳國之下,只要聖上親征,孫權不會得逞,因為孫權出兵是為了配合諸葛亮,不會像志在必得的諸葛亮那樣拚命。

這次兩國來犯,主力是諸葛亮,只要把孫權擊退,諸葛亮就孤立無援,必然敗退。

曹叡大致同意司馬懿的意見,但認為諸葛亮已數度出兵,還是應該小心為上,不能讓其入侵關中。

司馬懿領命,率領大軍渡過渭水,到渭水之南筑起營柵阻擊諸葛亮。

諸將之中,多數人認為應該隔水相持。

司馬懿說,百姓積聚在渭南,是必爭之地,必須在此堅守。

諸葛亮探得司馬懿大軍已過河紮營,就在五丈原(今陝西歧山縣五丈原鎮)下紮營寨。

兩軍雖不斷摩擦,但對峙時間長達一百天。

在此期間,因曹叡親征東吳,加上滿寵善於用兵,孫權退軍,諸葛亮只能硬著頭皮頂著。

由於這次諸葛亮帶的軍糧充足,兩軍相持的時間最長。

諸葛亮等得不耐煩,數次派人挑戰,把司馬懿十八代祖宗都罵了,司馬懿就是龜縮不出。

由於司馬懿兵多將廣,工事修得紮實,諸葛亮也奈何不得。

最後,諸葛亮想激司馬懿,派人送女人的衣服頭巾給司馬懿,羞辱他是個娘們。

魏軍將領都氣得要瘋,認為士可殺不可辱,紛紛要求出戰。

司馬懿不准,但將領們鬧得凶,弄不好就會前功盡棄。

於是司馬懿想了一招:假意上表請曹叡下詔出戰。

曹叡鬼精靈,知道司馬懿的意思,就派衛尉辛毗到前線「節制」司馬懿,每到司馬懿「惱而出戰」,辛毗就拿了權杖攔阻。

諸葛亮探知,自然明白這是做戲。

那時他的身體大不如前,暗嘆上天讓他碰上了軟硬不吃的司馬懿,只得分兵屯田,做長久相持的準備。

不久,諸葛亮派使者到司馬懿營中下戰書。

司馬懿好酒招待,不談軍事,而是拉起了家常,套出了諸葛亮飲食劇減,晝夜忙於工作。

使者走後,司馬懿諸將說:諸葛亮飲食不行,又日益操勞,活不長了。

果然,諸葛亮於當年八月病死在五丈原。

應該說,司馬懿並沒有打敗諸葛亮,但他有效阻止了諸葛亮的進攻,使雙方損失減至最低。

班師後的第二年,司馬懿升任太尉(大司馬與太尉同為三公)。

其時,當年與司馬懿一起的託孤大臣陳群已死,司馬懿已成為資格最老、權勢強大的大臣,可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諸葛亮死後,司馬懿在軍事上遇到的另一麻煩事就是遼東公孫氏的挑戰。

自從郭嘉定計讓公孫康斬了「二袁」後,曹操封公孫康為襄平侯,穩住了公孫氏。

之後公孫康起兵占了高句麗一些地盤,地位得到鞏固。

他在世以及弟弟公孫恭承襲官爵的幾十年,都沒有明確表示反對曹魏。

但公孫康之子公孫淵奪了叔叔公孫恭的權位之後,不滿意遼東半獨立的狀態,自立為燕王,建都襄平(今遼寧遼陽),設置百官,南通孫權,北聯鮮卑,儼然成為曹魏北方最大的威脅。

公元238年正月,曹叡命司馬懿率兵討伐公孫淵,臨行前問司馬懿估計公孫淵有什麼手段。

司馬懿認為不在外三種手段:第一種,棄城深入遼東;第二種,據遼水以西對抗魏軍;第三種,坐守襄平城。

曹叡問:你認為公孫淵會採取哪種對策?司馬懿認為公孫淵先會依遼水用兵,再退守襄平城。

曹叡問為什麼會這樣?司馬懿說:只有聰明的人才會棄城深入遼東躲避,但如果公孫淵是聰明的人,就應該知道以他的實力與朝廷對抗是非常愚蠢的,所以他不會選擇第一種方案;選擇第二種方案,因為公孫淵會認為我軍孤軍深入不能持久,所以先會依遼水而抗拒,打不贏後再退守襄平,但他退守只有死路。

曹叡認同他的分析,問多長時間可以搞定?司馬懿回答說,到遼東要一百天,作戰要一百天,歸來要一百天,還有六十天休息,所以要一年時間。

於是司馬懿率將軍牛金、胡遵等四萬步騎從洛陽出發,經過長途跋涉抵達遼水。

公孫淵果然據遼水堅營高壘而守。

論兵力,司馬懿的部隊遠不如地頭蛇公孫淵多,所以司馬懿沒有採取常規則的打法,而是把部隊分成兩部分:戰鬥力稍差的部隊在南線多設旗幟,做出大舉進攻的樣子,以吸引守遼水的敵軍主力;精銳部隊則乘夜色的隱蔽渡過遼水,直逼公孫淵的老窩襄平城。

因為司馬懿料定公孫淵主力部隊都去守遼河了,襄平城反而空虛。

這樣的打法是最經濟的,但天公不作美,遼水暴漲,魏軍十分恐懼,諸將都想遷營。

司馬懿一看要壞事,就學曹操當年在官渡之戰時斬糧官以平息將士情緒。

剛好,都督令史張靜在眾將的慫恿下上書請求遷營,司馬懿二話不說就拉出去砍了。

眾將都曉得張靜是司馬懿的屬官,平日恩寵有加,現在連親信都砍了,誰敢再言?於是都害怕了。

安定軍心後,司馬懿按兵不動。

手下的人問他:大將軍當年攻上庸,八路並進,日夜不停,所以能在半月之間斬殺孟達,這次我軍為什麼拖延不交戰?司馬懿說,當年孟達有糧,我軍無糧,必須速戰速決。

再者,當年我們的軍隊是孟達的四倍,就算傷亡一半也足可取勝。

如今敵兵多我軍少,敵糧少我糧多,又遇到大雨,速戰不能取勝,而且還有可能打草驚蛇,把公孫淵以及死黨驚走,那麼將來他們還會在這偏遠之地為敵。

我們這次遠征,費了很大的勁,就是要徹底平定遼東,所以只能先穩住公孫淵,擇機而動,斬草除根,永絕後患。

大雨下了一個月。

司馬懿嚴明軍紀,分割了公孫淵的軍隊,完成了對襄平城的包圍。

由於襄平城小缺糧,又不能出來打野物,開始有人餓死。

公孫淵派使者求見司馬懿,請求派人質前來換糧。

司馬懿對使者說,我不需要人質,我只要公孫淵人頭。

公孫淵被司馬懿困得沒辦法,只得率部從城南突圍,被司馬懿集精兵斬殺在梁水。

隨即,司馬懿攻入襄平,把公孫淵任命的官員一律斬首,前後屠殺公孫淵黨羽上萬人(夠狠的),收編百姓四萬戶,釋放被公孫淵關押的公孫恭,還為被公孫淵迫害的「烈士」修墳立碑,表彰他們的後代。

數十年遺留的遼東問題,被司馬懿徹底解決。

曹叡接到表文,當即又給司馬懿增食邑一個縣。

然而,曹叡在此時已經快要走到生命的盡頭。

這位年輕的皇帝,雖然在治國上頗有才略,不過由於太過淫奢(搞女人太多,又大興土木修建豪華宮殿),身體每況愈下。

更可悲的是,三個親兒子曹冏、曹穆、曹殷都短命而死,只得把養子曹芳視為己出。

曹芳是曹操的曾孫、曹彰的孫子,當時才七歲。

曹叡感覺自己身體不行了,當務之急就是要找輔政大臣託孤,把曹芳交給可以信任的人。

滿朝文武,信任的人沒本事,有本事的人又不信任,那些忠心耿耿的老臣多數都去世了。

曹叡這時才深感艱難。

這時候,他想到了曹宇。

曹宇是曹操的兒子,與曹沖一奶同胞,是曹叡的親叔叔,被封燕王。

曹叡想拜曹宇為大將軍,但執掌機要的大臣劉放、孫資認為曹宇的性情比較軟弱,恐怕難以統兵,勸曹叡改立曹爽為大將軍。

前面講過,曹爽是已故大將軍曹真的兒子,從小與曹叡在後宮捉蛐蛐兒,關係就不用說了。

曹真死後,曹爽成了火箭幹部,扶搖直上。

曹叡執政期間,雖然沒有明證司馬懿有異心,但畢竟對他不放心,不可能把曹芳交到他一個人手上。

於是就有了讓曹爽執掌兵權的想法。

在封曹爽為大將軍後,曹叡私下裡對曹爽說,司馬懿對我們曹家的天下很有貢獻,在朝中和軍中的根子很深,不可能一下子解除他的兵權,況且還有很多事要他去協調呢。

但是,這個人很危險,一定要制約他的權力。

我死後,你要設法慢慢削弱他的兵權,讓他好好為我們曹家服務,如有異動就殺了他。

安排好這一切,曹叡才下詔書催司馬懿趕緊回來。

司馬懿那時已是花甲之年,一連幾次接到詔書後,馬上得出結論:曹叡不行了!他顧不得勞累,乘鋒車(古時最輕快的馬車,相當於現在的專機)晝夜疾行,一夜行四百多里,終於趕到洛陽,直接進宮到病榻前參見曹叡。

那樣的曹叡只剩一口氣,目視司馬懿。

司馬懿淚流滿面,但眼角瞧見了小曹芳和曹爽,心頭立即明白曹叡要託孤了。

於是哭得更厲害,說了些扒心扒肝的話。

曹叡見他如此,也很感動,拉著司馬懿冰涼的手(那時正是大風大雪天氣),喘息著說:愛卿有大功於國,以後的事就靠愛卿了。

朕死後,愛卿與曹爽共同輔佐少子。

朕臨死前見到愛卿,此生沒有什麼遺憾了。

當天,曹叡死於宮中,年僅三十五歲。

曹芳當時只是一個八歲的娃娃。

繼位後,按曹叡的遺詔封司馬懿為侍中、持節、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和大將軍曹爽共執朝政。

但實際上,曹爽畢竟是曹家的人,哪能真正與司馬懿分享權力?剛開始時,為穩定朝局,曹爽裝作謙恭的樣子,每遇大事就與司馬懿商議。

待曹叡的喪事完畢,就開始琢磨如何削奪司馬懿的兵權。

最後,曹爽手下的智能之士出了個招:改封司馬懿為大司馬。

司馬懿感覺到曹爽排擠自己,就暗暗指使大臣們上奏,說先朝的大司馬都死於任上,不太吉利。

曹爽的親信們再出招:請封司馬懿為太傅,位在三公之上。

其時司馬懿的長子師馬師年過三十,為人沉著,頗能用兵。

他私下對父親說:曹爽升父親為太傅,明擺著是要削弱您的兵權啊,父親何故毫無反應?

司馬懿訓斥兒子道:你年歲也不小了,怎麼看問題如此幼稚?做人,要先示弱,再用強;對敵,要先放縱,再擒拿。

曹爽現在使的這些招,意在試探我的反應。

如果我反應過於強烈,他就有了警覺,不利於培育他驕奢的氣焰。

一個手握權柄的人,如果謹慎用權,就是厲害的角色;如果不會用權,權力反而會害他。

所以,要設法讓曹爽一手遮天,甚至權力比天子還大,讓天子也憎恨他,才可以一舉殲滅他以及黨羽。

你這樣沉不住氣,將來怎麼能成大事?

司馬師低頭受訓。

待父親訓完,他才說:孩兒自知愚鈍,難及父親萬一。

不過,孩兒只是擔心父親的兵權旁落,我那些跟隨父親出生入死的兄弟們要失望啊。

司馬懿搖首道:暫時還沒有這麼嚴重的威脅。

為父料想新皇繼位,吳、蜀兩國又想趁火打劫。

蜀國的劉禪膽子小不敢來,但孫權老謀深算,一定會出兵的。

到了那時,我們乘機向幼帝上表出征,將士們一來可以建功,二來也可免除裁撤。

不久,孫權果然分兵四路攻魏。

司馬懿上表請求出征。

對這次南征,司馬懿信心百倍,因為多年前,他在宛城屯軍時就培植了不少親信,這次前去,老部下們都渴望跟著他建功立業。

出征時,司馬懿帶上了尚書郎鄧艾。

鄧艾是放牛娃出身,當時已年過四十。

司馬懿經過考察,認為鄧艾不僅精於屯田管理,還對軍事有獨到見解,於是親自提拔鄧艾,讓他到魏國東南四百多里的土地上,五里設置一個營,一面屯田,一面戍衛,同時從黃河引水注入淮水和潁水,在淮水流域挖掘了三百多里長的水渠,灌溉農田二萬頃,從而使淮南、淮北連成一體。

幾年之後,從京都到壽春,沿途兵屯相望,雞犬之聲相聞,出現了一派繁榮富庶的景象。

從此,淮水流域的水利和軍屯建設得到飛速發展,魏國在東南的防禦力量也大大加強。

對於打擊此次孫權的進攻,並沒有什麼懸念,因為司馬懿多年的軍力部署和在魏國軍中的威信,使他的軍隊非常強大,出戰後即殲滅吳軍上萬人,之後吳國大將軍諸葛瑾去世,東吳退軍。

司馬懿得勝後又增食邑兩縣,前後共四縣,食邑萬戶,司馬師、司馬昭等九個兒子以及其他子弟共十一人被封為列侯(那時不搞計劃生育,司馬家人丁興旺,不成功都難)。

不久,司馬懿提拔鄧艾為南安(今甘肅隴西東南)太守,把兒子司馬師、司馬昭也提升為高級將領。

隨著時間的推移,曹爽真如司馬懿預料的那樣,慾望不斷膨脹,不再與司馬懿商議國家大事,還開始著手削弱司馬懿的力量,找藉口免去了司馬懿的鐵哥們蔣濟的領軍將軍一職,改任太尉,由弟弟曹羲擔任此職。

其時領軍將軍執掌禁衛軍大權,相當於現在的中央警衛局局長,京城最有兵權的人。

為把京師重地變成自己的兵營,曹爽讓曹氏宗族中親近自己的兄弟以及親戚中能帶兵的人擔任京城各營的要職,整個京城針插水潑不進。

在任用文官方面,曹爽也毫不手軟,進一步壓縮司馬懿的權力空間,任用自己的親信擔任朝中要職,如任丁謐、何晏、鄧颺為尚書,且由何晏負責選拔官員;任用李勝為河南尹、畢軌為司隸校尉,控制京城內外權柄;同時令尚書奏事時先向自己匯報,由自己權衡輕重後再「抄送」司馬懿,其後漸漸連「抄送」都不做了,完全一手遮天獨攬大權。

在此期間,曹爽為「建功立業」開始征討蜀國,但都徒勞無功;對付吳國的進攻也沒有很好的效果,損失百姓數以萬計。

曹爽對外征戰不利,開始對內專政,只要不是曹爽一黨的官員都受到排擠。

司馬師、司馬昭兄弟在軍中投書父親,說文官武將們都希望他出來主政,不能眼看著曹爽把國家搞亂了。

司馬懿沒有理會。

隨著曹爽集團日益猖獗,甚至把後宮中的女人都找來三陪,其飲食、車馬和衣服都與皇帝的待遇差不多。

不少文武都來找司馬懿「主持公道」,司馬懿一概不見。

最後為省去麻煩,他乾脆上表稱病,不再上班辦公了。

這是司馬懿第二次裝病。

第一次是不想為曹操所用,那時他還只是一介書生;如今的司馬懿,經過四十餘年的運作,魏國上下遍布他的親信,只要他一聲令下,效死之士就會像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

他裝病,是為了麻痹曹爽,恰似一條裝死的毒蛇,以求一擊得手,盡誅曹爽集團。

曹爽及其手下當然懷疑司馬懿這老頭兒是否真的病了。

公元248年冬,曹爽親信河南尹李勝要到荊州任刺史,曹爽讓李勝臨行前假借辭別為名,到司馬懿的府上探個究竟。

司馬懿聽說李勝來了,把頭髮弄亂,讓兩個保姆扶著自己,顫巍巍地從內堂出來,眼神呆滯地看著李勝。

李勝連忙拜見,說:太傅大人,下官就要去荊州任職,特來辭行。

司馬懿聽了沒作聲,張開嘴巴,喉頭有咕咕之聲。

保姆按先前導演好的步驟,端了粥來餵他,但司馬懿吃得流湯滴水,把衣襟打濕了一大片。

李勝嘆道:聽大臣們說太傅大人舊風復發,沒想到這麼嚴重。

隨即又把去荊州上任的事重複了一遍。

這回司馬懿似乎聽明白了,啞著嗓子說:并州靠近胡人,你當好自為之,我年老病重,恐怕不能相見了。

李勝說:下官是去荊州,不是并州。

司馬懿說:你到并州邊關後,要注意胡人的動向,隨時向大將軍匯報。

李勝再解釋說是荊州。

司馬懿就當沒聽見,接著說:并州是建功立業的好地方。

我老邁將死,請你念在過去共事的份上,照料犬子司馬師、司馬昭等,我雖在九泉亦無憾!說罷,眼淚鼻涕一起流了下來。

李勝見司馬懿勾腰駝背,眼花耳聾,哪有當年縱橫天下的風采?不禁黯然。

辭別回來後,就把探得的情況一五一十向主子曹爽作了匯報。

曹爽聽罷,冷笑道:老賊畢竟是七十歲的人了,哪裡還有當年之勇?若不是重病,我定讓他好看!於是不再提防司馬懿。

司馬懿探得曹爽不再防他,立即啟動應急預案,與太尉蔣濟、長子司馬師、次子司馬昭等秘密謀劃,調遣軍隊,只等時機到來時閃電出手。

公元249年正月,曹芳離開洛陽到高平陵為魏明帝曹叡掃墓,大將軍曹爽、中領軍曹羲、武衛將軍曹訓等曹爽一黨都率軍隨行。

司馬懿見時機已到,一邊傳令部署兵力,一邊上奏太后曹爽種種逆行。

太后先前被曹爽欺侮打入冷宮,對曹爽恨之入骨,加上司馬懿的「請旨」也不能拒絕,就命司馬懿清除亂黨。

司馬懿「得令」,馬上命司馬師為中護軍,率兵控制了洛陽城。

隨後,司馬懿和蔣濟引軍前去「救駕」。

曹爽的親信多數都在洛陽城,已被控制,雖然大司農桓范逃出城去出主意,但天下的兵馬多數都聽司馬懿的,曹爽自知大勢已去,只得繳械。

司馬懿這次痛下殺手,殺曹爽及其黨羽何晏、丁謐、鄧揚、畢軌、李勝、桓范等,滅三族,其血腥清理手段令人色變。

誅滅了曹爽一黨,曹芳任命司馬懿為丞相,增繁昌、鄢陵、新汲、父城為其封邑,前後其計八縣,食邑二萬戶,特許奏事不名,享受當年曹操的待遇。

司馬懿辭了丞相之職;後來曹芳又詔命加九錫之禮,朝會不拜,司馬懿又固辭九錫。

司馬師、司馬昭不明緣故。

司馬懿說:我花費了一生心血,不是為了名位,而是要為你們奠基。

你們當奮力向前,平定吳蜀,統一天下。

翦滅了曹爽在京師的黨羽後,司馬懿著力清除外放大員。

司空王凌出身世家,自司馬懿離開南方後就鎮守魏國南線,成為曹爽外放的最大軍事集團首領。

聽聞曹爽被司馬懿滅了,準備擁立楚王曹彪。

司馬懿哪能容他亂來?親自出兵討伐。

但王凌手握大軍,如果硬拼,魏國內部將有巨大損失。

司馬懿想了一個招兒,先下赦書赦免王凌,說王公雖與曹爽有交情,但天下誰與曹爽沒有交情呢?私人的情與國家的法相比算不了什麼,只要王大人明大義,仍然服侍當今天子,我保你無事;如果大人不顧大義,必禍及子孫。

王凌接信還有猶豫,司馬懿的大軍就飛奔而至。

王凌大驚,只得把自己綁了來請罪。

司馬懿命人把王凌解送到洛陽受審,自己出面安撫南方軍馬。

王凌見司馬懿並沒有立即殺他,就向司馬懿討要棺材上的釘子,想試探司馬懿會不會殺他。

司馬懿馬上命人找了釘棺材的釘子送給他。

王凌絕望,服毒而死。

安頓完南方後,司馬懿覺得自己的身體不行了。

他擔心自己死後,兒子們不能控制魏國,就開展了最後的清除運動,把王凌欲擁立的楚王曹彪殺了,又把魏國的王公貴族(主要是曹氏宗族)全部拘捕放置在鄴城(今河南安陽境),派人嚴密監督,不准他們往來,基本根絕了曹魏勢力。

等做完這一切,司馬懿已經到了生命盡頭。

公元251年八月,司馬懿病逝於洛陽,享年七十三歲。

之後,長子司馬師廢除曹芳,控制了魏國的政權;司馬師死後,其弟司馬昭繼承父兄基業,命鄧艾、鍾會平滅了蜀國;司馬昭死後,其子司馬炎任用杜預平定吳國,統一天下,建立了晉朝,開創了一個嶄新的時代。

司馬懿借曹氏集團的窩,孵化了自己蛋,成功改寫了歷史,靠的是「五力」:對複雜形勢的研判力、在逆境中的忍耐力、在團隊建設中的凝聚力、在應對國內外情勢時的把控力和超一流的節制力。

更主要的是,他時刻都對敵我的強弱保持高度警惕,在沒有把握時絕不冒險,往往示弱以保存實力,暗地裡積蓄力量,講究實效,不留禍患,不圖虛名,在歷代謀略家中獨樹一職。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司馬懿為什麼害怕曹睿?

司馬懿和曹睿的關係,是非常和諧地君臣關係。早期在軍事方面,張郃是第一棟樑。司馬懿,只是魏明宗曹睿中後期,才成為國家的棟樑。在智慧 才幹 ,管理,政冶,軍事,經濟, 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