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的失荊州而死原因竟是因為諸葛亮的《隆中對》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諸葛亮是三國時候的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

諸葛亮知人善任,這是眾所周知的。

然而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在知人善任方面表現卻並不怎麼樣。

守荊州的時候用了關羽 ,荊州是蜀進出中原的門戶。

守荊州最重要的是一個「守」,是不求有功但必須無過的。

關羽太過自負,明顯是個過關斬將的進攻型將領,用在荊州第一是浪費人才,第二關羽剛愎自用,又無人有能力牽制他。

最後的「大意」其實是必然的。

失察最明顯例子,就是馬謖失街亭了,諸葛亮攻祁山時,眾人都建議用舊將魏延、吳懿等人任先鋒,但諸葛亮不聽,任命自己十分賞識的參軍馬謖領導諸軍。

結果馬謖自恃聰明,不聽禆將軍王平的多番規勸,甚至故意反著來以顯示自己的能耐。

使極有利於己方的戰局被敵方扭轉。

直接導致第一次北伐失敗,以後再沒有出現比這次更好的時機了。

這兩次都是事關大局的重大失誤,諸葛亮的知人善任應該是大打折扣的,

其實,諸葛亮的失誤從天下聞名的「隆中對」里,就已有值得推敲的地方。

「隆中對」裡面有一句「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

原來諸葛亮早就計劃從荊州和街亭出發,北伐中原,其結果是兩頭最重要的門,一個也沒有保住。

關羽的命運,原來在隆中對的時候就已經定下來了。

在三國中,劉備軍自始至終沒有取得過壓倒性的優勢,諸葛亮應該針對實際情況,及時調整戰略,改變分兵多路,多頭兼顧,戰線過長的弊端。

先歸還荊州以結交東吳,解除後顧之憂,集中關羽軍的兵力,然後伺機北伐中原,以圖天下。

毛澤東有一句評語:「其始誤於隆中對,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

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敗。

」真是一針見血。

諸葛亮最值得後人尊敬的是他做事業的勤勉進取,對實現目標的堅持,對國家的忠心,正如《出師表》中的自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有這幾點,諸葛亮比與他同時代的那些裝瘋賣傻實則明哲保身的清流人士。

所謂的「魏晉風流」要高太多。

確實值得人們敬仰。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魏晉:陳壽《隆中對》

公元207年冬至208年春,當時駐軍新野的劉備在徐庶建議下,三次到襄陽隆中拜訪諸葛亮,但直到第三次方得見。諸葛亮為劉備分析了天下形勢提出先取荊州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勢繼而圖取中原的戰略構想。亮...

歷史上的諸葛亮真是「千古名相」嗎?

三國爭雄的烽煙已消散在歷史的長河之中,而膾炙人口的《三國演義》里把諸葛亮定為成了千古名相。然而歷史上的諸葛亮因其用人不善與謀略上的失敗,在躋身名相行列的道路上艱難的徘徊。

三國謀士排第一:諸葛孔明的傳奇一生

三國亂世前後近百年,湧現了許傳奇英雄人物。其謀臣策士,流風餘韻,名傳千古。諸葛孔明是其中首屈一指的代表人物,遠超同輩。史上說他是「英霸之器」,英雄當中稱霸的,遍觀古今也不作第二人想,

諸葛亮「隆中對」,千古一計,然而卻漏洞百出

劉備三顧茅廬,得到諸葛亮。諸葛亮也沒有辜負劉備的期望。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對」。這給當時本就是非常絕望的劉備帶來了希望。隆中對提出:不與曹操、劉備爭鋒,避其鋒芒。而取得當時的荊、益二州,然後與曹孫...

對於諸葛亮軍事才能的再思考(三)

那麼在諸葛亮輝煌而悲壯的軍事生涯中,究竟有沒有失誤和敗筆呢?答案是肯定的。而且還不是一般的失誤與敗筆!比如彰顯他戰略眼光的成名之作《隆中對》,就不可避免地帶有紙上談兵坐而論道的色彩。因為當時他...